五年级下册九课教案

合集下载

学画抽象画教案

学画抽象画教案
学画抽象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学画抽象画》教案,本节课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九课《抽象画》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抽象画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2.学习运用点、线、面、色彩等元素创作抽象画。
3.探索和实践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体验创作抽象画的乐趣。
4.鉴赏和分析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抽象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掌握抽象画的创作方法:通过示范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抽象画创作的基本技法,例如使用油画棒、水粉、蜡笔等。
-鉴赏与分析抽象画作品:学习如何从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抽象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和分析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即兴31号》等作品,强调色彩和线条在抽象画中的情感表达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学画抽象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能带给你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抽象画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抽象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抽象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抽象画的基本元素和创作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抽象思维的培养,我会通过展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第九课《感受餐桌上的艺术》(教案)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第九课《感受餐桌上的艺术》(教案)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九课《感受餐桌上的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感受餐桌上的艺术》一课是长春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富有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的一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餐桌艺术,感受餐桌布置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餐桌艺术不仅仅是餐桌的装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往往缺乏深入了解和系统认识。

因此,本课将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餐桌艺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核心素养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餐桌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餐桌布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餐桌礼仪。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使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餐桌布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餐桌艺术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餐桌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掌握餐桌布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餐桌礼仪。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展现个性化和创意化的餐桌布置;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餐桌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多种餐桌布置材料和工具,如餐具、桌布、餐巾、花瓶、蜡烛、装饰品等。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图片资料,用于展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餐桌布置案例,以及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餐桌礼仪。

3. 准备实验记录表和评价表,用于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和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餐桌艺术的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餐桌布置,让学生感受餐桌艺术的魅力。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从军行》一诗进行背诵或默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上节课,我们在唐代诗歌里感受了边塞战事的激烈。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如何正确朗读题目,划分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晓”“迎凉”,理解词义,从而理解题目的意思。

晓:天亮。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天亮之前,诗人走出篱门感到一阵凉风,(突然)有所感慨(感想)。

2.过渡: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陆游呢?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明确。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具有很高成就。

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板块三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出朗读节奏,画出本课的生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前两遍声音略低,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课时教案

第9 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红军经受的重重困难及付出的巨大牺牲。

学习他们从小立志、严于律己、不怕困难、不断追求等优良品质。

2. 知道一些革命遗迹,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3. 初步了解红军经受的重重困难及付岀的巨大牺牲,知道一些革命遗迹,养成尊重历史文化。

4. 在情景体验、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一些革命遗迹,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知道一些革命遗迹,养成尊重历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红军长征的故事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朗诵《七律.长征》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学生朗诵《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读到了些什么?3.师:1934年10月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体现了毛泽东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这节课,我们便来探究红军长征的那些事。

4.揭示课题:9.中国有了共产党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红军长征困难重重1.师:国民党军队一次次“围剿”革命根据地,红军官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反“围剿”。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5.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

1. 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学生朗读欣赏古诗。

3.了解乐府诗: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4.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了解题目:《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3.学会朗读古诗,体会古代诗人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锻炼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诗歌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朗读时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5分钟)•讲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

2. 学生学习诗歌(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其中的意境;•学生齐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3. 集体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各组展示讨论结果。

4.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研究古诗的音韵和诗意;•每组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互动。

5. 课堂展示(1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给全班展示小组的成果和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评价展示的成果。

五、教学反馈1. 复习巩固(10分钟)•点名朗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顾讨论的重点内容。

2.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从自己的角度写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效果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古诗的理解程度;•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案主要针对《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希望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并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花城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9课 歌曲《摇篮曲》

花城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9课 歌曲《摇篮曲》

五年级下册第九课音乐课《摇篮曲》教案【教学内容】花城版音乐教材第10册第9课【教学目标】1、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演绎优美抒情的意境,掌握6/8拍的强弱规律。

2、通过演唱、小组讨论、合作展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升记号、拍子、音色运用的理解。

3、在实践中了解作曲家莫扎特的创作思路,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演绎优美抒情的意境,掌握6/8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宁静的歌曲风格特点并在打击乐器的选用中体现。

【课时】第2课时【教材分析】这首6/8拍《摇篮曲》旋律甜美,带有摇曳感,体现抒情,轻柔的感觉。

全曲共9个乐句,前八句比较规整,两小节一句,节奏平缓,变化辅助音较多;结束句为华彩句,节奏出现变化,变化音频繁。

【教学策略】1、以学生熟悉的勃拉姆斯《摇篮曲》导入,让学生在自由、熟悉的环境中进入音乐课堂。

2、学唱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对比感受体会作者在表达轻柔,宁静的别出心裁,引导学生用美妙的声音演唱。

3、着重6/8的感受与运用,通过体态律动感受,剖析歌曲,选用打击乐器表达,激励学生在积极思考、参与全过程中,感受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小镣、碰铃、沙锤、康加鼓、铃板,单响筒)多媒体教学卡片【教学过程】一、声势律动学生分两组制造6/8拍的音响:组1OXXoXX组2:手OO拍大腿0 0生边做,师弹伴奏与其合作,问此曲是那首歌?(莫扎特的《摇篮曲》P39)PPT1出示曲名作者本曲的作者是莫扎特,大家对于这位著名的作曲家有什么认识?(具体可浏览书本P38,老师补充)。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莫扎特创作这首《摇篮曲》的别出心裁。

二、复习歌曲1、唱歌谱1遍,歌词2段。

1、大家说说你觉得歌曲给你什么感觉?(柔和,温柔)与《摇篮曲》的主题相符吗?(符合),莫扎特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带着以下问题唱一遍谱,感受音乐的细节。

PPT<1>请结合节拍的强弱规律谈谈若本曲不用6拍子,换3拍子会有何影响?<2>本曲的音程是级进的多还是跳进的多?节奏变化多吗?<3>本曲中有多处运用了升记号,升记号起了什么作用?若不用升记号,歌曲会有什么变化?请你跟旁边的同学从其中一个方面讨论一下,我们一会来说说你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班语文Fra bibliotek(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 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 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 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 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 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 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 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 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 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 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 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 ──”“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 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 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 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 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 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