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转普通病房患者预后的影响

合集下载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高ICU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高ICU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高ICU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目的观察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高重症监护室(ICU)护理质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该院ICU收治的3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16年1—12月该院ICU收治的300例ICU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ICU护理质量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 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比较两组ICU护理质量检查的分值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病房管理、专科护理、文书书写、感染控制、消毒灭菌、技术操作、沟通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等护理质量检查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升ICU 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以及护理满意度,具有在临床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标签:PDCA;ICU;护理;质量管理;应用效果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比较特殊的科室,主要是集中治疗危重症患者。

由于ICU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且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变化迅速,并发症较多,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1]。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ICU护理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给予患者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护理服务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共包括4个环节: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以及处理(action)等[2]。

PDCA循环可以进行不停顿循环的管理工作程序,循环管理周而复始,每经过一次循环后,都对前次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查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的目的,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护理质量进一步的提高[3]。

2017年1—12月该院ICU实施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也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不断改进质量的管理方法,通过实施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感染。

本文将重点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一、PDCA循环管理模式简介PDCA循环管理模式,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循环,是一种持续不断改进的管理方法。

该模式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尔特·E·墨菲(Walter A. Shewhart)提出,并由日本学者石野正提出的适用于企业管理的管理方法。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

在该模式下,通过不断地进行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可以不断改进流程和提高工作质量,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果。

1. 计划(Plan)在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计划中,首先需要对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针对ICU患者的特点、导管使用的频率和类型、护理操作的流程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导管相关感染防控计划。

这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参与和深入讨论,以确保制定的计划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导管的选择和置入、导管护理操作流程、导管周围皮肤护理、预防导管污染等方面。

2. 执行(Do)在实施导管相关感染防控计划时,所有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导管的选择和置入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护理人员必须做到规范操作、洁净操作,并且要随时保持手部清洁。

在导管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关注导管的使用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导管相关问题。

执行阶段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配合和努力,以确保导管相关感染防控计划的有效实施。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寻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在我院重症监护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治疗方案;选取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在我院重症监护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实验对比两组患者出现风险的概率、护理质量的评测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出现患者护理风险问题的概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在护理书面记录、环境的护理以及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的护理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满意度调查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明显,有助于提升护理的质量,同时规避安全风险的产生,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满意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在我院重症监护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的治疗方案;选取2015年下半年~2016年上半年在我院重症监护中心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中心护理风险管理。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的治疗方法是进行常规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就是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等活动,观察组则是运用PDCA循环管理规避护理的风险,通过规避风险为大致努力的方向,谨防护理风险事件的产生。

2 结果2.1 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的对比(见表1)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对比(见表2)3 讨论在重症监护中心接受救治的患者大多病情状况十分危急,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对護理风险管理、安全护理方面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及时将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解决,从而避免风险事故的产生,从而尽可能的避免医患纠纷,不断增强护理的质量。

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应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采用层次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2017年8月—2018年10月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进行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护理纠纷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患者满意度情况方面,干预后,患者对于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满意情况显著优于层次管理,(P<0.05)。

结论:与层次管理护理模式相比,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应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效果更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故方案推广意义大。

【关键词】 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护理质量【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264-01PDCA循环是致力于提升工作质量的科学化的管理系统,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方案,不断提升工作质量,而层次管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沟通能力进行层级和岗位的分层,使得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条不紊。

本组实验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采用层次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和2017年8月—2018年10月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进行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

分别给予不同护理方案,旨在进一步探讨对重症医学科(ICU)临床护理应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的具体效果。

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采用层次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2017年8月—2018年10月采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进行护理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把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均实施PDCA循环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33例患者安全问题共发生2例,占比6.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安全问题共发生9例,占比27.2%(P<0.05)。

结论:在重症医学科护理过程之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析;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眼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应用;效果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普遍具备了病情严重、病情发展速度快以及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的特点,合理、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了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把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各33例。

其中对照组33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30~69岁,平均(45.36±5.20)岁。

观察组33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32~69岁,平均(47.29±5.82)岁,本次研究所有参与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观察组则实施PDCA循环管理干预,具体包括:(1)计划(P):根据以往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过的风险事故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现阶段重症病房内尚存的风险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制定,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规则。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内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而导管相关感染(CRI)是ICU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CRI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感染成为了ICU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管理是一种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不断地循环执行计划、实施、检查和调整,以实现持续改进。

本文将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一、PDCA循环管理在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意义1. 提高工作效率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帮助ICU护理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的感染防控工作流程,规范操作、明确责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不断地执行PDCA循环,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对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使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更加高效。

2. 降低感染风险PDCA循环管理以持续改进为宗旨,可以帮助ICU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通过不断地执行PDCA循环,可以促使ICU护理人员加强对卫生保洁、导管操作、手卫生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3. 提升护理质量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帮助ICU护理人员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团队合作和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

通过不断地循环执行PDCA,可以促使ICU护理人员积极学习最新的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知识和技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二、PDCA循环管理在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1. 制定计划(Plan)ICU护理人员需要对导管相关感染防控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了解目前的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制定针对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制定导管操作规范,加强导管操作培训,规范导管留置和拔除流程,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PDCA循环管理对ICU护理质量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PDCA循环管理对ICU护理质量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122 实施阶段 (D):每 周 对 全 科 室 人 员 进 行 一 次 培 训,让
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重视基础 护理的执行,防止患者进入科室后出现血流感染、尿道感染等
二次感染。建立健全护理监督、自查模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 业护理知识,严 格 执 行 护 理 记 录 的 登 记。可 根 据 患 者 舒 适 护 理需求,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发挥各护士的护理优势。
123 检查阶段 (C):每 周 对 科 室 进 行 针 对 性 检 查,对 不 合
格的护理措施、规章制度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意见,下周 检查时重点检查上周提出整改的项目。每月月底对科室护理 人员进行护理项目考核,对本月各项检查项目的落实情况进 行检查,评估整改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过程中对护理人员 提出科学的护理指导。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护理,给予患
者药物治疗,基础治疗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 PDCA 循环管理模式干预,分为 4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121 计划阶段(P):成 立 护 理 质 量 监 控 小 组,由 护 士 长 担
任组长,成员由 4人组成。质量监控小组对 ICU科室护理工 作进行检查,分析现状,找出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 护理问题进行 分 类,可 分 为 人 为、环 境、硬 件、软 件 等 方 面,对 相关责任人采取零容忍态度处罚。根据现状分析结果,制定 相应规章制度,对 ICU中舒适护理中的细节管理进行优化,确 定患者舒适护理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 2017年 6月 ~2018年 6月我院 ICU科
室收治的 120例 ICU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 对照组。观察组 60例,其中男 36例,女 24例,年龄 15~61 岁,平均(415±25)岁。对照组 60例,其中男 34例,女 26 例,年龄 17~60岁,平均(426±23)岁。两组患者于性别、 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PDCA循环在ICU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PDCA循环在ICU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PDCA循环在ICU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PDCA循环是指“计划”、“实施”、“检查”和“行动”四个步骤,是一种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井正的品质改进方法。

在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减少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ICU)这种高风险的医疗场所,PDCA循环的应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PDCA循环在ICU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促进作用。

1. 计划(Plan):在ICU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中,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以及规范,以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

明确洗手程序、穿戴防护装备的要求和流程,规范清洁消毒的操作标准等。

也需要制定感染监测和报告的流程,明确员工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定期进行感染风险评估等。

在制定这些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具体的ICU环境和特殊的患者情况,确保相关制度符合实际操作需求。

2. 实施(Do):制定完相关计划后,需要将其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这就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严格执行这些计划。

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洗手和穿戴防护装备的操作培训,对清洁消毒操作进行现场指导等。

还需要对相关设备和环境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ICU内部的清洁卫生和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3. 检查(Check):在实施阶段,需要对相关操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可以通过定期的督导检查、抽查、巡回检查等方式,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也需要对ICU环境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测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达标。

也可以通过患者感染病例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对制度和流程进行调整和完善。

4. 行动(Act):在检查阶段发现问题后,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行动。

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再次培训和督导,对环境卫生进行再次整治,对感染病例进行及时的隔离和处置等。

同时也需要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对相关制度和规范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的医疗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转普通病房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7-31T10:04:44.76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2期作者:何莎
[导读] 重症监护室(ICU)是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观察和监护的主要场所,病人病情危重时期的生命体征的维持是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探索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ICU)转普通病房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提高ICU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ICU患者共1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为常规护理,实验组是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论对过渡期进行护理干预,评估两组病人过渡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抑郁量表(SDS)评分、焦虑量表(SAS)评分、重返ICU率、住院时间和医院感染率。

结果:(1)预后情况评估:ICU转普通病房过渡期施行PDCA循环管理进行护理干预组预后效果相比对照组(普通病房的常规护理)预后效果明显更好,重返ICU率、住院时间和医院感染率等预后指标都更好;(2)不良情况反应:ICU转普通病房过渡期施行PDCA循环管理进行护理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对照组例数明显更少;(3)心理健康评估:实验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明显更轻微。

结论患者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后采用PCDA管理方式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工作推广。

【关键词】过渡期护理;PDCA循环管理;ICU患者;
重症监护室(ICU)是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观察和监护的主要场所,病人病情危重时期的生命体征的维持是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而患者病情平稳后由ICU转至普通病房的过渡期护理却往往不被大部分的医院所重视。

有研究表明加强重症监护室转普通病房的过渡期护理工作,能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情况[1]。

PDCA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已运用到医疗领域。

本研究以PDCA循环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起ICU病人转普通病房的过渡期护理干预模式,加强ICU病人转出后的护理干预的连续性,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ICU患者共1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ICU转普通病房没有通过特殊护理,实验组是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论进行护理干预。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7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为常规护理,ICU转普通病房没有通过特殊的护理,护士只负责交接,完成后由普通病房护士执行常规护理。

实验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下,是基于PDCA循环管理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和步骤如下:
(1)P(计划 PLAN):明确问题并对可能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假设。

首先组建护理团队,由护士长、床位护士,责任护士组成。

由床位护士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到护士长处,后由护士长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24 h内的病情评估,分析可能发生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责任护士进行监督和联系工作,促进工作的及时完成。

(2)D(实施 DO):实施行动计划。

以患者为中心,护士长直接负责安排,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每个护理人员都熟练掌握规范标准流程,定期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3)C(检查 CHECK):评估结果。

由护理部组织,护士长牵头定期对PDCA管理小组进行考核,以病种来区分考核,评估每个方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责任护士的处理及监督进行综合评估,同时也要考核护士长的整体把控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

(4)A(处理 ACT):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就返回到计划阶段,或者结果满意就对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

护士长及时向护理部报告相应的情况,以季度为单位,评估实际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对病情的变化要及时咨询医生,讨论交流完成后,实施有效的策略,并形成完整的标准流程。

1.3观察指标
(1)心理状况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病人焦虑和抑郁状况,评分越高则代表焦虑和抑郁状况越严重。

(2)不良事件包括压疮、误吸、人工气道堵塞和意外脱管等。

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人例数/总例数)×100%
(3)临床预后比较两组患者重返ICU率、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

1.4数据统计
数据处理采用的是SPSS17 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两组患者的关键指标为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若p <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预后效果
采用ICU转普通病房过渡期施行PDCA循环管理进行护理干预,预后效果相比对照组预后效果明显更好,其中重返ICU例数更少,院内感染例更少,住院时间更短。

经统计数据分析,两组不同处理方式的关键指标预后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详情见表1。

3 讨论
ICU患者转普通病房的过渡期护理干预起到了良好的交接,可使ICU转出患者尽快适应普通病房的治疗环境,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帮助普通病房护士尽快提高重症监护护理的相关技巧,实现护理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2]。

然而如何加强此过渡期的护理干预,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改善临床预后的关键[3]。

PDCA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步骤,其实施有利于医护人员不断总结临床工作经验,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及护理效率[4]。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后采用PCDA管理方式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工作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美玲,王芳,徐淑华,等.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重症监护过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5):9-12.
[2]单伟颖,李青,郭金玉. 过渡期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84-286.
[3]王芳,徐淑华,韩美玲,等.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实施 ICU 后过渡期护理模式的研究[J]. 护理研究:下旬版,2013(7):2249-2251.
[4]刘艳丽,任梦薇. PDCA 循环在我国护理管理领域应用中的新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4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