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师参考)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唐诗五首》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印象深刻。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首唐诗,继续领略唐诗的魅力。

二、学习《使至塞上》(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听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二)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4)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6)孤烟: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7)长河:指黄河。

(8)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9)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10)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2.现代文对照。

我只身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感觉自己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然直立,黄河边上如镀了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说)都护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三)文本探究。

1.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诗通过叙述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沿途风光,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2.找出诗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

13《唐诗五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13《唐诗五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3课唐诗五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后三首诗歌,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借以分析诗歌的章法。

4.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朗读后三首诗歌,体会律诗的韵律特点。

2.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此分析诗歌的章法。

4.发挥联想和想象,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2.学会具体分析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背诵诗歌《野望》和《黄鹤楼》。

新知探究《使至塞上》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王维及其作品。

教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内容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诵读诗歌【活动内容】听《使至塞上》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格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读音,感受诗歌的格律特点。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标出《使至塞上》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明确每一联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

四、诗歌赏析【活动内容】1.首联有什么作用?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受?3.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中蕴含的画面美。

4.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诗句进行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

二、诵读诗歌【活动内容】听《渡荆门送别》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格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读音,把握诗歌的格律特点。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标出《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明确每一联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学习《使至塞上》(一)作者介绍。

(大屏展示)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1.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2.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释义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烟: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指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4.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

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案

课题:《唐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统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授课人:授课班级:年级 1、2 班授课时间: 20 年9月2日
四、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五、当堂检测。

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
句的“单车”相呼应。

(2)“直”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
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

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
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
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再梳理诗意,并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
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5分钟时间,完成检测题。

感。

学生认真、
工整完成测
试卷。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26《诗词五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6《诗词五首》(第2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6课诗词五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易读错的字词,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后两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诗词的不同韵律特点。

2.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后两首诗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体会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2.体会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古代的很多文人才华横溢,文气斐然。

不论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还是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的作品妇孺皆知。

他们之中有些人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社会动荡等现实问题使他们内心的复杂情绪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发泄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有这样经历的李贺和李清照的诗词,听听他们的倾诉。

新知探究《赤壁》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杜牧及其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进行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为学习诗词作铺垫。

二、诵读诗歌【活动内容】听《赤壁》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读音,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从体裁和题材来看,本诗分别属于什么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给诗歌分类。

【活动内容】2.从表达方式来看,全诗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结构方面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诗歌赏析【活动内容】1.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2.作者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3.作者写这首诗只是通过眼前的景议论过去的事吗?还有什么深层目的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悟怀古咏史诗“意在言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渔家傲》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李清照及其作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课题:12.《唐诗五首》课型:新授课计划课时:2个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容。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注音或写字:(1)东皋()(2)徙倚()(3)犊()(4)属()国(5)征péng()汉塞()(6)逢候骑()(7)燕()然(8)萋萋()(9)鹦鹉洲()(10)荆门()(11)马蹄()(12)白沙堤()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薄暮()(2)徙倚()(3)孤烟()(4)长河()(5)大荒()(6)仍怜()(7)历历()(8)萋萋()(9)乡关()(10)暖树()(11)没马蹄()(12)乱花()(13)侯骑()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河落日圆(长江)来从楚国游(往)B:山随平野尽(完)昔人已乘黄鹤去(前往)C: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原野)徙倚欲何依(徘徊)D:仍怜故乡水(可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仍怜故乡水可怜身上衣正单B、大漠孤烟直烟波江上使人愁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探讨主题1、朗诵《野望》A、《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B、诗的主题:2、朗诵《黄鹤楼》A、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B、诗的主题:3、朗诵《使至塞上》A.《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唐诗五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所写。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风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目标】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了解《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3.体会诗歌的意境,鉴赏诗歌名句。

【教学重点】1.了解《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2.体会诗歌的意境,鉴赏诗歌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鉴赏诗歌名句。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学生展示上节课作业:分析《野望》《钱塘湖春行》起承转合特点。

两首诗都是首联点题。

《野望》先交代了“望”的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苦闷、矛盾);《钱塘湖春行》则先交代“春行”的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和钱塘湖的整体轮廓(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接着,两首诗都紧承题眼,用颔联与颈联写出所见的景色。

《野望》先从远景开始描绘秋天山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 写人的动态;《钱塘湖春行》先写早春的动物,再转入植物的描写。

最后,两首诗的尾联都是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野望》中,诗人虽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显得陌生,他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

《钱塘湖春行》的尾联用“最爱”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而“行不足”更可让我们想象到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于钱塘湖初春那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由上节课作业导入,复习两首诗歌,同时引出下面的探究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唐诗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2. 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第一课时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前预习检测:1、文常填空(1)《野望》作者,代诗人。

本诗体裁。

(2)《黄鹤楼》作者,代诗人。

本诗体裁。

2、为下列生字注音。

东皋.()薄.暮()徙.倚()驱犊.()采薇.()千载.()学习《野望》自主学习:1.读准诗歌字音、节奏2.结合注释解释字词并理解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合作探究: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4.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习《黄鹤楼》自主学习:1.读准诗歌字音、节奏2. 结合注释解释字词并理解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合作探究:1.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李白看了崔颢的这首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究竟没美在何处?请自选一句或一联诗,从韵律、节奏、用典、意象画面等方面做点赏析。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对《野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B. 诗人在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展练”魅力课堂语文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编制:审核:编号:012
【自研课导学】晨读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背诵诗歌,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书海拾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知诗歌内容,感知意境。

3、赏析诗歌名句,体会诗人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魅力课导学】课题:唐诗五首《黄鹤楼》、《使至塞上》课时:第二课时
【练的环节】
基础题
解释下列词语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孤烟: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侯骑: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发展题
《黄鹤楼》中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运用了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提高题
请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诗意。

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知识背景链接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

著有《王右丞集》。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培育期望】
疑惑告知:———————————————————————————————————————————————————
—————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