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ahistine dihydrochloride_5579-84-0_DataSheet_MedChemExpress

合集下载

A级无机剧毒物品

A级无机剧毒物品
Arenite;
Strontium orthoarenite
Sr3(AsO3)
2•4H2O
亚砷酸 钡
Barium Arsenite
Ba(AsO2)2
亚砷酸 铁
Ferric
Arsenite
2FeAsO3
Fe2O3
•5H2O
亚砷酸 铜(亚砷 酸氢铜)
Cupric Arsenite;
Copper Arsenite
A级无机剧毒物品
序 号
中文名
英文名
分子 式
序 号
中文名
英文名
分子 式
1
氰化钠 (山奈)
Sodium Cyanide
NaCN
2
氰化钾(山奈 钾)
Potassium
Cyanide
KCN
3
氰化钙
Calcium Cyanide
Ca(CN )2
4
氰化钡
Barium Cyanide
Ba(CN
)2
5
氰化钻
Cobalt
Cyanide
Co(CN
)2-
2H2O
6
氰化亚钻
Cobalthous
Cyanide
Co(CN
)2-
2H2O
7
氰化钻钾 (钻氰化 钾)
Potassium Cobalt Cyanide
K3[Co
(CN)6 ]
8
氰化镍(氰化 亚镍)
Nickel Cyanide
Ni(CN )2-4H2O
9
氰化镍钾 (氰化钾 镍)
砷酸铜
Cupric Arsenate; Copper Arsenate
Cu3(AsO4

200种化学品理化特性表(83页)

200种化学品理化特性表(83页)

200种化学品目录丙烯酸丁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1)丙烯酸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2)硝酸锌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3)过氧化二苯甲酰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4)过硫酸铵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5)丁酮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6)苯酚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7)甲基叔丁基醚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 (8)三聚氰酸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9)季戊四醇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10)硬脂醇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11)多聚甲醛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12)1,2-二甲苯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 (13)1,3-二甲苯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 (14)1,4-二甲苯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 (15)环己烯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16)二丁胺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17)三乙胺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18)甲基二氯硅烷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19)异丁烯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0)邻叔丁基苯酚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1)对叔丁基苯酚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2)环己烷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3)二氯甲烷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4)三氯甲烷的主要理化及危险特性 (25)硫脲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6)六亚甲基四胺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7)抗氧剂AT-10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8)抗氧剂AT-76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29)抗氧剂AT-3114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30)催化剂JH-CMMS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31)抗氧剂AT-168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32)甲氧基钠的主要理化和危险特性 (33)氧气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34)硝酸钾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35)硝酸钙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36)液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37)盐酸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38)丙酮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39)次氯酸钠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40)二甲氧基甲烷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41)乙酸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42)香蕉水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43)甲醇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44)氰化亚铜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45)硝酸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46)硫酸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47)铬酸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48)铬酸酐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49)氰化钠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50)丁醇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51)异丙醇的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52)硝酸银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53)间戊二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54)环戊二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55)甲苯二异氰酸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56)200#溶剂油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57)聚氨酯漆固化剂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58)聚氨酯漆稀释剂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59)N,N--二甲基甲酰胺理化及危险特性 (60)丙烯腈理化及危险特性 (61)二氧化硫的特性 (62)异戊二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63)醋酸丁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64)醋酸乙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65)甲苯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66)环己酮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67)三氯化铝(无水)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68)氢氧化钠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69)硝酸铅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70)电石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71)乙炔理化及危险特性表 (72)氰化亚铜的理化及危险特性 (73)丙烯酸甲酯理化及危险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舒血宁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舒血宁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舒血宁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闫月玲;曹福元【摘要】目的:观察舒血宁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选择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盐酸倍他司汀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以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1静滴,盐酸倍他司汀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舒血宁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1(030)017【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舒血宁;倍他司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作者】闫月玲;曹福元【作者单位】呼和浩特石化医院,010070;呼和浩特石化医院,01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我们采用舒血宁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VBI患者45例,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45例,均为2008年4月~2010年10月我院内科收治病人,确认为VBI的病人。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35~67岁,平均55.7岁;病程3天~9年;病种:脑动脉硬化5例,颈椎病8例,高血压病3例,血脂异常者3例,糖尿病4例。

对照组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38~70岁,平均57.6岁;病程2天~10年;病种:脑动脉硬化 6例,颈椎病7例,高血压病4例,血脂异常3例,糖尿病2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种及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①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必须能定位于特种缺血性脑血管的椎-基底动脉血管分区。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十三批)的通告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十三批)的通告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十三批)
的通告
【法规类别】药品管理
【发文字号】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告2018年第38号
【发布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日期】2018.02.13
【实施日期】2018.02.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十三批)的通告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通告2018年第38号)
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审核确定,现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十三批)。

特此通告。

附件: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十三批)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8年2月13日附件
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十三批)。

甲磺酸倍他司汀Betahistinemesylate54856

甲磺酸倍他司汀Betahistinemesylate54856
112°C 安全数据 回目录 【RTECS 】
UT2970200 54856-23-4(安全特性,毒性,储运) 回目录 【储运特性】
通风低温干燥 【毒性分级】
中毒
【急性毒性】
口服-大鼠 LD50: 3030 毫克/公斤; 口服-小鼠 LD50: 500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可燃; 燃烧产生有毒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烟雾 【类别】
甲磺酸倍他司汀 Betahistine mesylate 54856-23-4
【中文】
甲磺酸倍他司汀 【英文名称】
2-[2-(METHYLAMINO)ETHYL]PYRIDINE METHANESULFONATE BETAHISTINE DIMESYLATE BETAHISTINE DIMETHANESULFONATE BETAHISTINE MESILATE BETAHISTINE MESYLATE BETAHISTINE METHANESULFONATE n-methyl-2-pyridineethylamine dimethanesulphonate TENYL n-methyl-2-pyridineethanamindimethanesulfonate Bethahistine methanesulfonate Bethahistinemethanesulfonate 2-(ethylammonio)-N-methylpyridinium dimethanesulphonate Betahistine mesilate USP25 BETAHISTINEDIMESILATE Betahistine bismesylate Aequamen Betahistin dimesylate Betahistin mesylate Melopat Merislon 【CAS】

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使用说明

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使用说明

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使用说明产品简介: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β-Galactosidase Staining Kit)是一种基于衰老时SA-β-Gal(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活性水平上调而对衰老细胞或组织进行染色检测的试剂盒。

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就可以观测到细胞或组织的衰老情况。

绝大多数正常细胞被认为仅有有限的分裂能力,在不能分裂后就进入衰老状态。

此时细胞仍然是存活的,但细胞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谱发生了很大改变。

衰老细胞不能在一些常规的刺激下再诱导细胞分裂,并且衰老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也比较特殊,不同于一些损伤诱导的细胞休眠,也不同于细胞生长接触抑制的情况。

衰老细胞通常体积变会大,表达pH 6.0时有高酶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

细胞衰老也被认为是生物体抑制肿瘤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生物体老化(aging)的一种潜在原因。

本试剂盒可以用于培养细胞的衰老检测,也可以用于组织切片的衰老检测。

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以X-Gal为底物,在衰老特异性的β-半乳糖苷酶催化下会生成深蓝色产物,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观察到变成蓝色的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细胞或组织。

本试剂盒仅染色衰老细胞,对衰老前的细胞(presenescent cells)、静止期细胞(quiescent cells)、永生细胞(immortal cells)或肿瘤细胞等不会染色。

对于组织切片或组织块,可以检测的样品数量视样品的大小而定,对于普通的切片也至少足够检测100个样品,使用6孔板测定,足够测定100个样品。

产品组成:试剂(C):β-半乳糖苷酶染色液A1ml4℃避光试剂(D):β-半乳糖苷酶染色液B1ml4℃避光试剂(E):β-半乳糖苷酶染色液C100ml4℃避光使用说明书1份自备材料:1、PBS或HBSS2、细胞培养器皿3、显微镜操作步骤(仅供参考):(一)贴壁细胞染色:1、对于6孔板中培养的细胞,吸除细胞培养液,用PBS或HBSS洗涤1次,加入1ml β-半乳糖苷酶染色固定液,室温固定15min。

西咪替丁的化学结构式

西咪替丁的化学结构式

西咪替丁的化学结构式1. 西咪替丁的概述西咪替丁(Simvastatin)是一种用于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的药物,属于他汀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

西咪替丁是一种处方药,常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脂蛋白血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西咪替丁的化学结构式西咪替丁的化学名为(1S,3R,7S,8S,8aR)-8-{2-[(2R,4R)-4-羟基-6-氧代-3,5-二甲基-4-甲硫基-4-氧代-5-氮-6-甲基-1,2,3,4-四氢-2-吡啶基]乙基}-3,7-二甲基-1,2,3,7,8,8a-六氢-1-萘酮。

西咪替丁的化学式为C25H38O5S,分子量为418.57 g/mol。

西咪替丁的结构式如下所示:3. 西咪替丁的合成途径西咪替丁的合成途径相对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邻氨基苯甲酸的合成首先,通过邻氨基苯甲酸的合成作为起始原料。

邻氨基苯甲酸是通过对硝基苯甲酸的氢化还原得到的。

3.2 吡咯的合成邻氨基苯甲酸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生成吡咯化合物。

该反应需要碱催化。

3.3 吡咯的环化吡咯化合物通过烷基化反应得到环化产物。

该反应需要环化试剂和酸催化。

3.4 吡咯的氧化环化产物经氧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醛。

该反应需要氧化剂。

3.5 醛的还原醛经还原反应生成相应的醇。

该反应需要还原试剂。

3.6 醇的酯化醇经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酯。

该反应需要酯化试剂和酸催化。

3.7 酯的水解酯经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该反应需要水解试剂。

最终,通过以上合成步骤,得到西咪替丁。

4. 西咪替丁的药理作用西咪替丁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胆固醇的合成途径,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

此外,西咪替丁还可以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进一步降低胆固醇水平。

西咪替丁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4.1 降低胆固醇水平西咪替丁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可以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谷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谷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16.179谷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袁帅,邱宝珊,陈慧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老年病科,江苏盱眙211700[摘要]目的探究谷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3年6月在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老年病科接受相应治疗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时间排序,把1~40号患者作为对照组,施行谷红注射液+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41~80号患者作为观察组,施行谷红注射液+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在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s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中的差异,比较分析谷红注射液与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的联合应用可行性。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ADL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与对照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556,P=0.456)。

结论面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运用谷红注射液与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治疗,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纠正神经功能状态,增强机体自理能力,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价值高。

[关键词]谷红注射液;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腔隙性脑梗死;不良反应;神经功能;自理能力[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8(b)-0179-04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Safflower Extract and Aceglutam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Porcine Cerebroside and Ganglioside Injection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YUAN Shuai, QIU Baoshan, CHEN Hui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Xuyi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uyi, Jiangsu Province, 2117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afflower extract and aceglutam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ompound porcine cerebroside and gangliosid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received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of Xuyi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from June 2019 to June 2023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admission time, patients No. 1-40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administered safflower extract and aceglutamide injection+betahistine dihydrochloride injection. The patients from No. 41-80 were treated with safflower extract and aceglutamide injection+compound porcine cere⁃broside and ganglioside injectio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slth Stroke Scale (NIHSS),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afflower extract and aceglutamide injection and compound porcine cerebroside and ganglioside injec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作者简介] 袁帅(1983-),男,本科,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老年病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duct Name:
Betahistine dihydrochloride CAS No.:
5579-84-0Cat.No.:HY-B0524A Product Data Sheet
Cat. No.:
HY B0524A MWt:
209.12Formula:
C8H14Cl2N2Purity :>98%
DMSO 38mg/mL;Water 38mg/mL Solubility:Mechanisms:
Biological Activity:
B t hi ti Dih d hl id i hi t i H3t i hibit d ti ti d
Pathways:GPCR/G protein; Target:Histamine Receptor DMSO 38 mg/mL; Water 38 mg/mL
Betahistine Dihydrochloride is a histamine H3 receptors inhibitor used as an antivertigo drug.
Target: Histamine Receptor Betahistine, a structural analogue of histamine with weak histamine H(1) receptor agonist and more potent H(3) receptor antagonist properties. Betahistine acts centrally by enhancing histamine
synthesis within tuberomammillary nuclei of the posterior hypothalamus and histamine release within
vestibular nuclei through antagonism of H(3) autoreceptors [1].Therapeutic effects of betahistine in vestibular disorders result from its antagonist properties at histamine H(3) receptors (H(3)Rs). On inhibition of cAMP formation and [(3)H]arachidonic acid
release betahistine behaved as a nanomolar inverse agonist and a micromolar agonist After acute References:
[1]. Lacour, M. and O. Sterkers, Histamine and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elucidation of
mechanisms of action. CNS Drugs, 2001. 15(11): p. 853-70.[2]. Gbahou, F., et al., Effects of betahistine at histamine H3 receptors: mixed inverse
release, betahistine behaved as a nanomolar inverse agonist and a micromolar agonist. After acute oral administration, Betahistine increased t-MeHA levels with an ED(50) of 2 mg/kg, a rightward shift probabl...
agonism/agonism in vitro and partial inverse agonism in vivo. J Pharmacol Exp Ther, 2010. 334(3):
p. 945-54.Caution: Not fully tested. For research purposes only
Medchemexpress LLC
18 W i l k i n s o n W a y , P r i n c e t o n , N J 08540,U S A
E m a i l : i n f o @m e d c h e m e x p r e s s .c o m W e b : w w w .m e d c h e m e x p r e s s .c 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