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

4. 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如捡拾垃圾、种植绿植等。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题2:植物的生长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2.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讲解:教师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株生长等。

3. 观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总结:教师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2课时:1. 复: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2.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植物种植实践活动,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3. 总结:教师总结实践活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探索宇宙课题1:我们认识的宇宙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知识。

2.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教学步骤:第1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7篇

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7篇

【导语】教科书在单元⾸页展⽰了⼀幅在浩渺宇宙中的地球的图⽚,隐含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地球。

同时,图⽚也暗⽰地球不是孤⽴存在的。

本单元从宏观上观察地球上的事物和现象,也关注太阳、地球和⽉亮的关系。

这⾥要说明的是,阳光、空⽓、云等属于地球家园的事物,⽽太阳、⽉亮和星星不属于地球家园的范围。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标】 1.科学概念⽬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壤、岩⽯、⽔、动物、植物、⼈等。

阳光、空⽓、⽔、植物、动物等⾮⽣物和⽣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不可。

2.科学探究⽬标 会⽤图⽂的⽅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然资源与⼈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懂得地球是⽣命共同的家园,⼈类的⽣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图⽂的⽅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命共同的家园,⼈类的⽣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预设3分钟) 1.学⽣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上啥都有。

⾼⼭森林处处见,江河湖⽔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物,全都⽣活在⾥头。

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地球的图⽚,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 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由发表,回忆和交流⾃⼰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出⽰课件上的图⽚,学⽣看图回答,进⼀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脉、岩⽯、沙漠、海洋、⼤象、蜗⽜、⼤雁、楼房、⼈……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画:翻开学⽣活动⼿册第⼀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微小世界,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单元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显微镜的使用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对微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和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不太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

3.小组讨论法: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显微镜,微生物样本,实验器材。

2.教学资源:微生物图片,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微生物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爱环境。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分类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微生物,并撰写观察日记。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科学阅读》精品教案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科学阅读》精品教案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总结与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阅读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时,可以采用更多的实例和比喻,使抽象的知识更易于一年级学生接受。在后续的教学中,要持续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阅读资源,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植物的特征。
(2)能够比较不同植物的特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够通过种植植物的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科学态度目标:
(1)对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观察和研究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观察图片,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植物和我们衣食住行之间关系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引导学生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讲授新课
1.介绍科学阅读的概念
教师用亲切、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小朋友们,科学阅读就是通过读一些有科学知识的书、文章或者图片,来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的蝴蝶、星星、大熊猫,都能在科学阅读里找到更多关于它们的好玩的事情。”
通过交流表达,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从大小、颜色、形状、软硬等多角度来描述植物。并在单元小结的过程中认识更多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科学阅读,学会了读科学书的小方法,还知道了小种子的旅行故事。大家觉得科学阅读有趣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放大镜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教学目标】1.增加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 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2.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直径相同但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片、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片(凹透镜)、滴管、载玻片、玻璃杯、烧杯、圆底烧瓶、水、塑料薄膜、铁丝。

教师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二、学单导学,自主观察1.观察比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这三种镜片观察大小相同的文字、指纹或皮肤上的毛孔,找一找哪一种镜片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随后,观察每一种镜片的结构特点,用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与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进行比较,找寻它们不同的特点。

观察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记录。

从侧面观察、比较三种镜片的形状,发现放大镜是中间凸出的。

2.交流研讨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2.不同放大镜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根据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自制一个放大镜。

我们要选择什么材料,怎样制作,如何检验它是否具有放大作用?【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共4课)(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共4课)(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共4课)(教案)第一课:认识动物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们认识不同类型的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通过展示图片和观察真实的动物标本,学生将能够学习到基本的动物分类知识,并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动物。

引入: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回顾一些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并请他们谈论自己对这些动物的了解,例如: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主体:1. 动物分类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动物,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和真实的动物标本展示给他们。

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并请学生们说出其中的特征和习性。

2. 动物的特征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特征,例如:鸟类有羽毛和喙,昆虫有六只脚和触角。

通过观察真实的动物标本,让学生们亲自感受这些特征。

3. 动物的习性学生们会很好奇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例如:狗喜欢吃骨头,猫喜欢抓耗子。

通过讲解和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们探索不同动物的习性,并帮助他们了解动物与人类的不同之处。

活动:1.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然后讨论和学习这种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每个小组可以设计海报或展板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制作动物手工让学生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动物,使用纸板、彩纸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物手工。

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动物的形态和特点。

3. 角色扮演将学生们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例如:猫、狗、鸟等。

然后让他们通过模拟和表演展示自己所扮演的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结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对不同动物的分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动物。

同时,他们也将更加关注和珍惜动物的多样性和美丽。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我的身体课时一:身体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功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惯和保护身体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功能;- 培养良好的卫生惯。

- 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图片、实物等。

- 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话题,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人体模型、图纸等)。

-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功能?2. 研究:- 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人体的各个部分(头、躯干、四肢等)。

-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部分的功能(比如头可以看、听、闻、说话等)。

3. 探究:- 让学生自由活动,观察自己和同学的身体,并总结每个部分的功能。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身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4. 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人体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功能,并记录在课件或黑板上。

- 引导学生讨论良好的卫生惯和保护身体的意识。

5. 拓展:- 借助课外阅读或视频资料,进一步探究人体的其他方面(如五感、器官等)。

-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惯和保护身体的意识。

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下节课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人体的认识。

第二单元:动植物(以下内容省略)...第三单元:天气变化和季节(以下内容省略)...第四单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以下内容省略)...总结:本教案涵盖了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全部内容,共包括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内容。

通过这份教案,教师可以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单元(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本篇文章将根据小学科学教材中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的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介绍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识能力。

教案设计涵盖了整个单元的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包括光的传播路径、直线传播、光能被反射和折射等概念。

2. 掌握光的主要特点,如光的颜色、光的亮度和光的方向。

3. 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光的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

4. 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活动增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光的基本性质与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加强学生对光和色彩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将注重实践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借助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分为四个小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小节:光的传播路径和其他性质1. 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明白光直线传播的概念。

2. 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第二小节:光的颜色1. 学习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颜色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小节:光的亮度1. 了解光的亮度与光的强度有关。

2.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光源的亮度。

第四小节:光的方向1. 学习光的传播是沿直线方向进行的,光线可以反射和折射。

2. 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和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光与色彩这一单元的内容。

下面是一个典型课堂的教学过程。

1. 预习导入:通过提问“太阳是如何照亮地球的?”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兴趣。

2. 学习活动:(1)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或视频来介绍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折射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重点
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难点
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石头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预设: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听过吉尼斯纪录吗?吉尼斯大全纪录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关第一的事情!我们来一段视频,看看这个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是通过玩什么得到第一的!(观看视频)
3.老师这里还有一张记录单,能看懂吗?这里还为你们准备了6个词语,等会你们可以把词语贴在记录单上。清楚了吗?开始吧!
4.学生研究。
5.学生汇报。
四、比较沙子与黏土的渗水性
1.是不是只有这么多的不同?不是的,其实还有很多不同,不太容易发现,要想一些别的办法才行。
2.比如,我这里有一些材料,一个透明纸杯,一个塑料盒,我在塑料盒的底戳了几个小洞,有一张圆形纸片,有沙子与黏土,有两杯水。我把它们像这样组装起来,等会同时给两个杯子倒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3.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的材料,下面我们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吧。
4.学生动手操作。
5.汇报实验结果。
6.猜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7.(出示放大沙子与黏土的照片)观察一下被放大了很多倍以后的沙子与黏土,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沙子之间的空隙比黏土之间的空隙要大,所以水往下漏的就快。
五、沙子与黏土的用途
2.总结:原来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今天一起玩泥巴开心吗?
板书
玩泥巴
拣——捻——筛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课题
3.沙子与黏土
课时
第(1)课时




1.能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
2.学会描述并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
3.能够描述沙子和黏土渗水现象的不同,并试着做出解释。
生:不行,还要倒点水。
2.没错,树枝、石头等都不是泥土,我们要先把他们挑拣出来。(板图:拣jian)有些大的土块要用手捻捻碎(板图:捻nian)。这样就行了吗?
3.ppt出示两种土(颗粒大小不同)。
提问:要用泥巴捏造型,你觉得哪一种土更适合?为什么?
生:第二种,更细一点。
4.没错,这是老师处理过的土,才这样细,你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可不可能是一颗颗拣出来的?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5.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器,它的名字叫做“筛子”。筛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板图:筛shai)
(播放筛土视频)筛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盆接住漏下来的泥土。筛的时候手臂可以试着左右摇摆,幅度不要太大,不然土就洒出来了。
6.我正好有2个筛子,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孔的大小不同。
11.(ppt出示实验册内容)是的,不同的筛子可以筛出不同的土,请你来连一连,这里有三个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孔依次为大、中、小,用他们筛土,分别可以得到下面几号土呢?
学生口答
12.原来泥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粗细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三、捏泥塑
1.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下,行不行。
2.你玩过泥巴吗?
3.泥土覆盖在地球表面,不仅为动物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泥巴”(贴课题),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
二、筛泥土
1.瞧,我用泥巴捏的小章鱼可爱吗?这是我用我家楼下花园里的土。你们可以直接用它来捏造型吗?(实物投影一些含有石块、树枝的土)
生:不行,土里有树枝,有石头,会戳到手。
重点
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难点
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石头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预设: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听过吉尼斯纪录吗?吉尼斯大全纪录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关第一的事情!我们来一段视频,看看这个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是通过玩什么得到第一的!(观看视频)
7.想一想:先用哪一个?后用哪个筛呢?
生1: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提醒: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住小的筛孔。)
生2:先用孔大的,再用孔小的。
8.小结一下,想要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可真不容易呀!
(1)(指着板书)“拣”——“捻”——“筛”,筛子从筛孔大的开始用。3个筛子,2个盆,盆交替使用。
六、小结
看来小小的石头在我门的生活中用处还真不少,以后的科学课上,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和研究关于石头更多更好玩的秘密!
板书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课题
2.玩泥巴
课时
第(1)课时




1.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
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做捏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2)友情提醒:
分工合作,人人参与。
筛完坐正,注意卫生。
“筛完”:筛到已经没有太多土漏下来为止。
注意:筛子上的颗粒不要倒,就放在上面,筛子放一边。
下面就请你们来动动手。
教师发:塑料餐盒分装的泥土、3个筛子、2个塑料盆
9.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10.看一看:3个筛子筛得的土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不同,筛孔小的筛出来的土就越细。
4.能够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
重点
能够描述并比较沙子和黏土的特征。
难点
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干沙子和干黏土若干。
用于筛取黏土的器材:广口瓶、铝箔、皮筋、针和培养皿。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化修改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预设:
一、引入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样物品,你们认识吗?
石头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其实有很多小秘密,只有善于观察的小朋友出示气泡图,请小朋友看1min)看明白了么?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椭圆形其实说的是石头的形状(贴板书“形状”),比鸡蛋大一点说的是他的……(大小)(贴板书“大小”),土黄色说的是它的……(颜色)(贴板书“颜色”),不太光滑说的是表面(贴板书“表面”),有黑色的斑点说的是它的斑纹(贴板书“斑纹”)……当然,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这个气泡里面(贴板书“……”)。
看完视频你发现创造吉尼斯纪录的人他怎么玩什么的得到第一?(揭示课题:石头)
那你用石头都玩过什么游戏?
二、感受石头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见许多石头,你都在哪里见到过石头?(1.校园假山:知道这是哪里么?假山也是石头做的;2.公园里面的石头;3.海边的石头:天涯海角)
三、活动一: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
粗糙细腻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课题
1、石头
课时
第(1)课时




6.知道石头无处不在,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7.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
8.学会用气泡图描述石头的特征,开展结构性观察。
9.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
10.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看完视频你发现创造吉尼斯纪录的人他怎么玩什么的得到第一?(揭示课题:石头)
那你用石头都玩过什么游戏?
二、感受石头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见许多石头,你都在哪里见到过石头?(1.校园假山:知道这是哪里么?假山也是石头做的;2.公园里面的石头;3.海边的石头:天涯海角)
三、活动一: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
6.学生操作
7.你发现加了点水的泥有什么变化?
生:加水后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而干的泥土很松散,不能捏成型。
8.展示作品
四、总结与拓展
1.大家捏的泥塑不好保存,就需要再加工,就成了陶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家里的碗经过了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
3.(课件:图片)介绍生活中哪里能找到沙子。
4.你知道什么是黏土吗?黏土在生活中不容易直接找到,这是我加工得到的。我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制作黏土的视频)
三、比较沙子与黏土的不同
1.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份沙子和黏土。下面我们来研究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怎么研究?
2.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这里有三个更具体的方法:(1)看一看,看的时候可以借助放大镜,会用吗?(2)按一按,注意按的时候只要将手指轻轻的触碰沙子和黏土,然后看看你手指上有什么就可以了。(3)捻一捻,向老师这样拇指和食指捏一点沙子或黏土,来回的移动。
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实在有困难可以先求助同组的人。
(实物投影)哪个小朋友能用气泡图,说说自己观察的那块石头!
四、活动二:分类
所有的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小朋友观察那么久,我们来放松一下,先来做个小游戏吧!(请男生举手!请穿红衣服小朋友举手!请第一大组小朋友举手!)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分一分,把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按照了性别、衣服的颜色、是哪一个组的区分了。在分类的时候,每一次就按照一个特征来分一分。
等一会,请材料小组长领一盒石头,每个人选一块,你就观察这一块石头。
可是我们会遇到问题,世界上的石头有很多,所有的石头都是椭圆形?所有的石头都是土黄色?所有的石头都只和鸡蛋比大小么?
如果你在观察后,写气泡图时遇到了困难,你就可以拿出材料盒里面的信封!这个信封是个很有用的锦囊,它可能会帮上你忙!这里面有几张卡,(拿出“大小”卡片),你看,这张卡片上,所有的东西都和生活中的东西一样大小,在描述石头大小的时候,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石头去比划一下。这是“形状卡”,当我们实在不知道手里的石头是什么形状,可以只观察一个面,对照形状卡进行描述。如果给你“颜色卡”和“斑纹卡”,你们会使用了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