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的觉悟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20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领》论述题精选20 题1."试论述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的中国人民族意识觉悟的表现。

答:第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救亡图存与中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今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切割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生死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宽泛觉悟。

1895 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4 年 11 月,孙中山创办革命集体——兴中会,喊出了“中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中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之下,去研究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2.试论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倡议民主和科学。

民主主若是指财富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倡议个性解放,同样自由。

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倡议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新文化运动还倡议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意义:第一,它是财富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连续。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示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适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初步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办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试论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地位以及失败教训。

答:第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深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巅峰。

《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满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期望。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拥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格责怪,在必然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021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赏析范文2

2021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赏析范文2

2021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赏析范文 摘要: 回首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历程, 在早期就通过以民歌素材与旋法来表现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神韵, 致力于让钢琴说中国话的中国作曲家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

在西方音乐重重包围和中国钢琴音乐一面空白之际, 如何走自己的路, 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拓荒开路, 足以体现出先行者们的文化意识与觉悟。

为此, 本文以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为例, 在音乐语言、作曲技术、风格特色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 音乐语言;作曲技术; 风格特色; 审美追求; 引言 回首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历程,在早期就通过以民歌素材与旋法来表现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民族神韵, 致力于让钢琴说中国话的中国作曲家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

当你听、看到《花八板与湘江浪》、《牧童短笛》、《花鼓》等作品散发着东方美和中国风的曲目, 就会为之肃然起敬!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觉悟的例证。

这不由的使我产生了疑问:在西方音乐重重包围和中国钢琴音乐一面空白之际, 如何走自己的路, 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拓荒开路的初心?为此, 本文以中国早期的三首钢琴作品为例, 在音乐语言、作曲技术、风格特色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包括旋律、旋法、音乐素材、音乐语境等, 是表现音乐, 陈述内容的细胞和基础, 相当于语言文字与文法。

要让钢琴说中国话, 就必须在中国语言和语法的基础上进行表述。

为此, 前辈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指向民间、指向生活、指向传统, 在无中生有, 形成了早期中国钢琴民族化的音乐语言。

1.传统音乐的创编与发展 这应该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鼻祖级开山之作。

《花八板与湘江浪》是赵元任“创作于1913年左右,原为风琴而作, 根据江南丝竹曲《老八板》, 民歌《湘江浪》改编而成, 于1914年5月首演于康奈尔大学音乐厅。

历史问答题复习资料

历史问答题复习资料

历史1.所有人的历史都是人心中的历史2.所有人的历史都是当代史3.我们只能走近历史,不能走进历史4.历史需要沉淀一.断代——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形态,主权受侵害)1.含义: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国家形态存在,但主权受到伤害2.形成根源半封建——外国资本主义的进入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帝国侵略3.过程半封建——始于鸦片战争形成20C初半殖民地——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庚子国难(八国联军侵华)4.相互联系二.挽救中国道路的不同选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三个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四.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民国建立、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进程/ 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积攒大量本钱/日益庞大的中华民族(汉))/日益完善的中央集权政府/ 四大发明与丰富灿烂的文化/ 中原大地的华夏江山与周边民族的涌入/朝贡体系的安全格局与自我封闭中国特色的历史发展传统1.特殊的水利社会(农耕文明):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从西至东不均衡的雨水。

2.周边少数民族的虎视眈眈与入主中原:长城御敌与外迁,冷兵器3.个体自由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但相对自由。

皇权下的小民社会;自由的边界是不破坏社会的稳定,不威胁皇权,不改变社会基本结构。

4.解决内忧外患的大一统专制社会与封建王权5.以文化认同而非宗教、人种、血缘为纽带凝聚各民族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差在——缺乏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衰弱中的强国)1.现代教育缺失:日本建立学区、全民教育,中国仍是私塾。

2.国家没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日本殖产兴业、英全球扩张3.没有融入国家体系,也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观念4.缺乏守护财富的能量和决心5.没有保证政府良性运作的政治制度——《宿醉的王朝》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的变化P111.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2.中国经济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3.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4.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入侵1.促进中国发生资本主义2.阻碍中国发展资本主义3.太平天国背景:土客矛盾、家富兼并、人口增加、金融外溢、民族矛盾、政治贪腐、1846—1850年的大灾荒、军备废弛与鸦片战争的影响。

高考优秀作文选弯道超越三篇有点评试题

高考优秀作文选弯道超越三篇有点评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2021年高考优秀作文选——“弯道超越〞〔三篇〕【题目】“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旁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

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如今,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者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者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标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优秀作文1】弯道超越谁都想走笔直大道,但世上没有永远的笔直大道,只要你一直往前走,你就防止不了遇到坡道和弯路。

假设干年前,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偏好,将高速公路裁弯修直,想节点资金,也想给匆忙的人们节点时间是,可事与愿违,笔直的高速公路上,车祸频起。

后来人们才发现都是“直道惹的祸〞。

直道让人视力疲劳,让人心思倦怠。

将直道有意调弯后,人们用心转弯,反而事故少有发生,从而平安地到达目的地。

其实自然界的生命也是一样,它们都要经历生命的“弯道〞,没有随随意便的成功。

禾苗长大要经过风霜雨雪的“弯道〞,揠苗助长只会使它过早枯黄;夏蝉破蛹要经过痛苦挣扎的“弯道〞,剪蛹帮助只能加速它的死亡。

弯道是它们成长的一局部。

人生有谁不想避开弯道,可生命的辉煌就必须经过“弯道〞的磨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曲折,哪来成功。

HY在指导红HY反围剿时,四渡,南涉乌江,来往兜圈,尽走弯道。

事后才知,不是走了这些“弓背路〞,早已像石达开一样葬身大渡河了。

HY在弯道中寻到了活力,走出了成功。

《军事理论》考试复习题集a

《军事理论》考试复习题集a

一、名词解释1.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2.航天作战武器系统:包括军用卫星及其子系统,军用飞船,航天飞机及其子系统,反卫星和反导弹武器及天机作战平台,为进行天战所必须的布置在地面和空间的天战C3I系统。

3.国防: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4.国防政策:国防政策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军事斗争和使用武装力量,以及进行与国防建设有关的活动的准则。

5.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

6.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人民解放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加强质量建设,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7.战略机遇期: 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8.高技术战争:指大量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

9.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

10.电子对抗:是指敌对双方利用电子设备、武器、器材所进行的电磁斗争。

一般包括电子进攻、电子防御和电子战支援三个部分。

11.革命英雄主义:命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12.国际战略环境: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4-2013年试题_政治理论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4-2013年试题_政治理论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3 级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各专业 考试科目:政治理论 考试时间: 2013 年 5 月 11 日上午 试题:( 100 分) 一、判断题(共 10 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请按题号顺序将答案一律 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组织上建党,把组织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4.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

5. 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策略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

6.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论断。

7.按照党 做出的战略估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 20 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 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0.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 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不可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二、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答案为 A 、 B 、 C 、D 四个选项中的一个或多个,多选、少选、错选均不 得分;请按题号顺序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1921 年,列宁把国家资本主义的形 式概括为( ) A 租让制 B 股份制 C 合作制 D 代销代购制 2、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了( )的重要内容。

A 解放思想 B 与时俱进 C 实事求是 D 求真务实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保留与西方交往的国际通道,对香港和澳门问题采取了以下政策( )A “武力收回”B “暂时不动”C “维持现状”D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4、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知识分子,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在讲台上我们传授的是知识,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人格,是我们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

三尺讲台,连接着万千学子的成长,更关系着家国命运,教师在传播知识。

立德树人的同时,也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置在学生们的心中。

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

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

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

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

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

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理解: 从民族觉醒的深度看,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 “吾人最后之觉 悟”。陈独秀在 1915年 9月发表的 《答王庸工》 一文中对 《新青年》 杂志作了 “批评时政,非 其旨也” 的定位,其缘由是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⑧1916年 2 月发表的 《吾人最后之觉悟》 一文中指出:“足使吾人生活状态变迁而日趋觉悟之途” 为 “欧化 之输入”,“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 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 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 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⑨ 稍后,梁漱溟 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对陈独秀的说法表示认同,他指出: “咸同年间,因西方化的输入, 大家看见西洋火炮、铁甲、声、光、化、电的奇妙”,觉悟到 “我们不可不采取它的长处”。“及 至甲午之役,海军全体覆没,于是大家始晓得火炮、铁甲、声、光、化、电,不是如此可以拿过 来的,这些东西后面还有根本的东西”, “于是大家又群趋于政治制度一方面,所以有立宪论与 革命论两派”。经过改良、革命,西方政治制度始终没有安设在中国, “于是大家乃有更进一步 的觉悟,以为政治的改革仍是枝叶,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在后头”。 “此种觉悟的时期很难显明的 划分出来,而稍微显著的一点,不能不算 《新青年》 陈独秀他们几位先生”。 “陈先生在他所作
121
民文学”,鲁迅等人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觉悟者与不觉悟者的文学形象,希望发挥文学唤 醒民众、改良人生的巨大作用。
一、“吾人最后之觉悟”:开启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新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