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教学方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
3. 练习题。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行程: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时间:物体完成一段行程所需的时间。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步骤一:明确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步骤二: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步骤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步骤四: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个人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他行驶的距离。
案例二:两辆火车相向而行,第一辆火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第二辆火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两火车相遇需要多长时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学会解决行程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3. 能够应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解决行程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1. 行程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 解决实际行程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学案例或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行程问题,如上学、上班的路线选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路程、速度、时间等。
2. 介绍行程公式:S = V * t,其中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3. 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a. 明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b. 确定需要求解的未知量;c. 根据行程公式列出方程;d. 解方程求解未知量;e. 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道行程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2. 引导学生按照解决步骤进行思考和计算;3. 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提供几道行程问题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2.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3. 讲解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总结;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用数学方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以及解决行程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在案例分析和练习环节,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2. 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3. 学生对行程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行程问题教案课题名称: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追及问题的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2:能准确地画出线段图3:能结合线段图来抓住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来求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把题意转化为线段图来解题2:掌握相遇、追及、行程问题中时间、路程、速度的数理关系教学内容知识点一:相遇问题1:两个物体在同一路段上两个不同的地点相对而行时,如果同时到达某一地点,通常叫做相遇。
2:基本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3:解题时的关键在于理清运动过程,抓住两者同时行驶的路程及速度和,同时结合线段图求解。
例题1: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两人几小时后相遇?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相遇问题。
所谓相遇问题就是指两个运动物体以不同的地点作为出发地作相向运动的问题。
(基本相遇问题)练习:1,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0米,问: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2.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
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3.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
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例2:小明住东村,小牛住西村,小明和小牛同时从东村、西村出发到对方家走去,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东西村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二:1,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可以相遇,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2,两辆汽车从相距450公里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求另一辆汽车的速度?课后作业:1、小明家和小牛家相距14千米,星期六小明和小牛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向对方家里走去,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行程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灵活运用行程公式。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行程问题相关图片、案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 练习题:涵盖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行程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3. 行程公式讲解:讲解行程公式S = V ×T,并解释其含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并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5.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作业布置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行程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行程问题,灵活运用行程公式。
八、教学准备1. 课件:行程问题相关图片、案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 练习题:涵盖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讲过的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行程公式。
2.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典型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解决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十、作业布置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行程公式解决。
“行程问题解决问题教案第三部分”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路程、速度、时间等。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行程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比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难点: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比例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行程问题。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公式法和比例法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行程问题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练习题:提供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当具有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者、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资源、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评价反思等。
今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有关于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
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拟困难,学生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驾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根底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造就学习数学的踊跃情感。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根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教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教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教师从家启程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教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行程问题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行程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复杂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实例,如:火车行驶、汽车行驶、自行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2. 提问:你们认为解决行程问题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如: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等。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4. 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行程问题教案

教案:初中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 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掌握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
3. 能够运用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
教学难点:1.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灵活运用。
2. 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案例或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行程问题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行程问题。
2. 举例说明行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本质。
三、解决方法(15分钟)1. 介绍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如画图法、公式法等。
2. 通过案例讲解各种方法的运用和优缺点。
四、数学建模(15分钟)1. 讲解行程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如建立方程、不等式等。
2. 通过案例让学生实践数学建模的方法。
五、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问题教学方案(火车过桥和流水行船)
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是研究运动事物的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关系的问题。
其基本数量关系是: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由于路程、速度、时间这几个量的不同变化关系,所以在行程问题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类型题,例如:火车过桥(过隧道或山洞)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等。
一、火车过桥(过隧道或山洞),主要发生变化的量是路程。
这里面的
路程受火车长度的影响,即:
桥长(隧道或山洞长)+车长=路程
另外,过桥问题的主要关系式有:
速度×过桥时间=路程
路程-桥长=车长
路程-车长=桥长
例一某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如果车速每小时提高20千米,那么所用时间由4小时变为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点拨一根据题意可知,由于车速的提高,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由4小时变为3小时,节省了4-3=1小时,而这1小时的行程恰恰是由于每小时多行的
20千米、行了3小时完成的,3小时多行了20×3=60千米,则甲乙两
地的距离:60÷1×4=240千米
解法一 3小时多行的路程:20×3=60千米
原来的车速:60÷(4-3)=60千米/小时
甲乙两地距离:60×4=240千米
点拨二如果车速的提高后仍然按原时间行驶,将超过乙地20×4=80千米,因为提高速度后3小时到达乙地,由此可以知道提速后车速为80÷(4-3)
=80千米/小时,甲乙两地相距:80×3=240千米
解法二 4小时多行的路程:20×4=80千米
每小时提高20千米的车速:80÷(4-3)=80千米/小时
甲乙两地相距:80×3=240千米
例二长100米的列车,以每秒2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500米的桥,列车通过这座桥要用多少秒?
点拨这道题要求过桥时间,我们必须知道列车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列车过桥所走的路程=桥长+车长=500+100=600米,由此可以知道,列车通过这座
桥所用的时间为600÷20=30秒
解列车所行路程:500+100=600米
列车过桥所用时间:600÷20=30秒
例三一列货车要过一条长1800米长的大桥。
已知从货车车头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用120秒,货车完全在桥上时间为80秒,这列货车长多少米?点拨一从货车头到车尾离开桥共用120秒,如下图,由图可知,货车走的路程=桥长+车长
货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80秒,如下图,由图可知,货车走的路程=
桥长-车长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货车120秒走的路程与80秒所走的的和为2个桥
长,那么可求出货车的速度:1800×2÷(120+80)=18米/秒,可以用
两个方法求车长:(1)18×120-1800=360米;(2)1800-18×80=360
米
解法一车速:1800×2÷(120+80)=18米/秒
车长:(1)18×120-1800=360米;或
(2)1800-18×80=360米
练习
1. 步行通过河上的大桥,甲要走360步,乙要走420,甲每步比乙每步多
走10厘米,这座桥长多少米?
2.一列快车长380米,每秒行22米,一列长260米,每秒行17米,若两列火
车齐头并进,快车超过慢车要多少秒?若齐尾并进,快车超慢车要多少秒?
3.一列火车从1000米的桥上开过,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40秒,从上桥到
完全下桥所用时间是60秒,火车长多少米?
4.小王从甲地去乙地要走200千米,开始,他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
但途中因汽车故障停车修理用了半小时,为了按原定计划准时到达,他必须把速度每小时增加14千米来跑完全程,他修车的地方距甲地多少千米?☆
二、流水行船问题,主要发生变化的量是速度。
这里船的速度受水流
速度的影响。
在这个问题中,首先要清楚关于速度的不同说法:
船速:船在静水的速度
水速:河流中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船速:船在顺水航行的速度
逆水船速:船在逆水航行的速度
船速和水速的关系:
顺水船速=船速+水速
逆水船速=船速-水速
顺水船速-逆水船速=水速×2
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
水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
注意:无论是过桥问题还是流水行船问题,它们都只是在一个数量上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而并非脱离了行程问题这一类型,所以,在解答这两类型题时仍要遵循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
例一甲乙两个码头相距336千米。
一条船从乙地逆水而上,用了14小时到达甲地,已知船速是水速的13倍,这艘船从甲地返回乙地要几小时?
点拨一根据已知条件可知,船在逆水速度为336÷14=24千米/小时,由船速是水速的13倍可知水速为1倍数,船速是水速的13倍,也就是说,船速
比水速多12倍,所以水速为24÷(13-1)=2千米/小时,又由于逆水船
速+水速×2=顺水船速,所以这条船的顺水速度是24+2×2=28千米/小
时,这条船返回的时间为336÷28=12小时
解逆水船速:336÷14=24千米/小时
水速:24÷(13-1)=2千米/小时
顺水速度:24+2×2=28千米/小时
返回时间:336÷28=12小时
例二一艘轮船在两码头间航行,如果顺水需10小时,逆水需14小时,已知水速为每小时4千米,那么这艘轮船速度是多少?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点拨我们知道在同一条河流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多2个水流速度,那么顺水航行10小时就要比逆水航行10小时多行4×2×10=80千米的路程,而
这80千米的路程逆水则需要行14-10=4小时,所以逆水速度:80÷4=20
千米/小时,那么这艘轮船的速度是20+4=24千米/小时,两码头的距离
是20×14=280千米或(24+4)×10=280千米
解逆水速度:4×2×10÷(14-10)=20千米/小时
轮船速度:20+4=24千米/小时
两码头距离:20×14=280千米或(24+4)×10=280千米
例三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需36分钟,从公共汽车上学和骑自行车上学的路线完全相同,期中乘车的路程是步行路程的2倍,如果乘车速度是骑车速度
的3倍,步行的速度是骑车速度的一半,那么小明坐公共汽车上学需多
少分钟
点拨坐公共汽车上学,全路程是不行路程的3倍,步行走到公共汽车站是三份中的一份,而这段路骑车需要36÷3=12分钟,由于不行的速度是骑车
速度的一半,所以不行的时间是12×2=24分钟,从题中条件可知乘车的
路程是步行路程的2倍,而这一段骑车需要12×(3-1)=24分钟,由于
乘车的速度是骑车的3倍,所以这一段路乘车的时间是24÷3=8分钟,
所以小明坐公共汽车上学需要24+8=32分钟
解步行到汽车站的时间:36÷3×2=24分钟
坐车时间:12×(3-1)÷3=8分钟
坐公共汽车上学一共需要时间:24+8=32分钟
练习:
1.汽船每小时行25千米,在长300千米的河中顺流航行10小时到达终点,返
回要几小时?
2. 东、西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艘船逆流而上,要6小时,顺流而下要5小
时,这条河的水流速度是多少?
3. 有一条船从甲地顺水到乙地,马上又从乙地逆水返回甲地,共用6小时,
已知水流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这条船前3小时比后3小时多行了2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行程问题一主要强调了行程中由于路程、速度、时间这几个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行程问题中的多种不同的题型的变化。
过桥问题属于路程上的啊,这里的总路程=车长+桥长(隧道长),行船问题则主要变化在速度上,这里有顺水速度、逆水速度等,然而,无论哪种变化,都离不开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变化,然后运用相应的规律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