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合集下载

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展望

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展望

第16卷第4期2009年8月特种油气藏Special O il and Gas Reservoirs Vol 116No 14Aug 12009 收稿日期:2008-09-12;改回日期:2009-05-06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石油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资助(2008D -5004) 作者简介:江怀友(1965-),男,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现从事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6-6535(2009)04-0013-05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展望江怀友1,李治平2,钟太贤3,齐仁理4,李 勇2(11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11;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31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北京 100011;41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1)摘要: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关键。

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

通过对世界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可实现低渗透油气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勘探开发效果,为低渗透油气田的高水平、高效益勘探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田;勘探技术;开发技术;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引 言低渗透油藏通常具有低丰度、低压、低产“三低”特点,其有效开发难度很大。

低渗储层中油气富集区,特别是裂缝发育带和相对高产区带的识别评价、开发方案优化、钻采工艺、储层改造、油井产量、开采成本、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等技术经济问题,制约着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和高效开发。

低渗透油田数量很多,储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产油国都发现了大量的低渗透油田。

如美国的文图拉油田可采储量达到1×108t,加拿大的帕宾那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为11×108t,可采储量为3×108t 。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进展与展望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进展与展望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技术进展与展望摘要:基于中国石油扎实推进提质增效攻坚行动的开发背景下,我国低渗致密油气资源占整体能源开发的比重不断增加。

以长庆油田、大港油田等油田区块为代表,低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分布范围广泛,是能源战略中亟待开采的主力油气储层。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储层物性较差,存在着孔喉细小、渗流阻力大、油层泥沙交互、非均质性严重等问题,常规开发技术仅能在开发初期实现高采高产,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周期,导致低渗原油最终采收率较低。

相比来说,渗吸采油技术对低渗透油藏的增油效果显著,其利用储层流体重力作用和孔隙内毛细管力作用,将地层中的原油置换出来。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采油技术引言油田开发是一项具体、复杂性工程,也正因如此,因此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针对工作的要求比较高,油田开发工作的开展将影响着全民的经济发展,在全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由此可见,油田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而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采油工程技术,良好的采油工程技术的采取不仅可以提升采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开采的水平,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国民对于石油的需求。

由此可见,探讨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的重要意义。

1低渗透油藏概述深层石油储量是这样的渗透率低的油田,其丰度往往较低,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了渗透率低外,低附着油库的利润率也很高,这使得注入资金难以注入,可能导致开采效率低下。

一般来说,油库渗透率低限制了开采的成功率。

此外,低注入油的性质自然存在裂缝,可能导致复杂而密集的环境。

现阶段,低注入油具有较大的流量阻力,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纠正。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利用低等级石油储备,以提高低效率开采的效率和能源效率。

2低渗透油藏特征由于我国的实际原因,今天很难在真正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为了确保石油能源能够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进一步提高所生产产品的质量,需要有科学和有效的程序来促进石油开采。

低渗透率储层开发技术的挑战与方案

低渗透率储层开发技术的挑战与方案

低渗透率储层开发技术的挑战与方案低渗透率储层是指储集岩石的渗透率不高,往往需要额外的技术手段才能将储层的油气开发出来。

低渗透率储层的开发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中包括技术、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低渗透率储层开发技术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低渗透率储层开发技术的挑战1.1 储层特性低渗透率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油气流动受到很大的阻力。

储层厚度较薄,水力压裂效果不佳,难以形成可利用的缝隙网络,增加产量的手段有限。

1.2 井网布置的挑战井网的布置对于低渗透率储层的开发至关重要。

在低渗透率储层的开发中,单井产量很低,需要通过增加钻井井数和完善井网布置来提高开发效率。

但是井网的布置需要考虑到储层结构、岩石特性、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往往需要进行多次调整和改进。

1.3 考虑环保的挑战低渗透率储层的开发需要使用水力压裂等技术,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的消耗,还有可能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储层开发产生的温室气体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开发技术不仅要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还要注重环保。

二、低渗透率储层开发技术的应对方案2.1 气体增压技术气体增压技术是一种能有效提高低渗透率储层开发效率的方法。

该技术利用气体对储层进行增压,使得储层中的油气产生向井口的驱动力,从而实现油气的产出。

气体增压技术适用于储层渗透率低的情况,能够有效提高油井产量,同时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2.2 钻井技术钻井技术的改进能够帮助提高低渗透率储层的开发效率。

通过应用先进的钻井技术、改进钻井设计、优化井网布置等手段,可以形成更好的储集空间,提高储层的采集效率。

同时,也能够减少闲置井的数量,降低总体开发成本。

2.3 环保措施低渗透率储层开发需要注重环保,减少对地下水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开发过程中,应采用尽量少的化学品,通过利用低成本、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案,最大化地减少水资源消耗。

同时,应在开采结束后对井口进行封堵、场地还原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吴 辉1 徐 甜1 喻 洲1 王 晴2 1.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开发处;2.大港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摘 要】针对大港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实际情况,选择优化开发技术措施,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率,满足油田开发的经济要求。

由于油藏渗透率低,油流阻力增大,导致油井产能下降。

采用优选出挖潜增产技术措施,可以保证低渗透油藏达到设计产能。

【关键词】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一、低渗透油藏概况大港油田低渗透原油探明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北大港地区和沧东地区,动用储量2.0亿吨,油藏埋深多超过3000m,北大港一般埋深在3700-4000m,沧东地区埋深2100-3500m。

多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由多期单一水道叠加构成的复合水道体,砂体规模小,多呈透镜状分布,连通性差,非均质性强,水驱动用程度低。

南北油藏差异大,北大港油品性质好、粘度低、油气比高、压力系数高,相比埋藏更深孔南地区原油粘度大、水敏性强需探索不同的开发方式。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1.基于相控模型的高分辨率反演识别砂体空间展布技术基于目前地震解释技术存在以下点技术难题,开展储层内幕刻画技术攻关。

①地震特征反映两套砂层的响应,无法分辨优势储层;②常规地震属性无法预测目标砂体厚度变化、边界;③从现有地震资料无法确定储层连通关系。

综合考虑井曲线特征、小层厚度、地震相、沉积微相等因素,等时相控地层对比,识别了三期重力流沉积储层。

完成了从以单纯地震技术层控建模约束反演到相控建模、相控井约束预测的技术思路转变,落实的砂体展布更加符合地质认识。

2.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技术(1)形成低渗透储层开采难易分类方法根据平均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粘土矿物含量、原油粘度共五项指标综合值的大小对储层划分为易动用、需攻关、难动用三类,指导低渗透储层有效开发动用。

目前易动用储量2.6亿吨,需攻关储量1.1亿吨,难动用储量0.9亿吨。

(2)形成难采储量有效动用筛选技术方法建立了按照有、无井网和五类参数综合分类标准,按经济参数进行粗筛选。

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

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

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在低渗透气藏开发过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会造成地层损害。

本文对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得室内实验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改进各种生产工艺技术,以达到很好的储层保护效果。

标签:低渗透气藏;储层保护1 引言对于“低渗透”气藏的渗透率上限,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

前苏联的标准是渗透率上限为50×10-3 μm2;而美国的标准是岩心的地表气测绝对渗透率小于20×10-3 μm2,在气层原始条件下,渗透率小于1×10-3 μm2,甚至多数情况下渗透率为1×10-3~0.01×10-3μm2之间。

我国一般采用美国的划分标准。

但实践证明,仅仅利用渗透率作为划分低渗透储层的定量标准,其根据是不充分的。

因此,要划分低渗透储层,必须采用综合参数来确定,这些参数包括地层渗滤容量性质、产能及产层开发效果的经济标准[1]。

2 研究现状在气藏开发过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会造成地层损害。

完全避免地层损害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改进各种工艺和方法降低损害程度。

要达到很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就必须搞清楚储层地质特征和损害机理,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改进各种生产工艺技术。

钻完井、增产和开采中低渗透气藏的损害机理主要包括:①流体滞留;②有害的岩石-流体和流体-流体作用;③逆流自吸效应;④熔结与岩面釉化;⑤凝析作用和凝析液的捕集;⑥地层微粒的活化作用;⑦固相沉积。

避免钻井中气层损害的技术包括空气/惰性气体、空气雾、充空气或氮气的泡沫钻井液和欠平衡钻井液作为钻井液。

仅从气层特征出发,先进的钻进-完井-增产技术系统是倡导采用氣体型工作流体,这也正是美国能源部(DOE)天然气资源与开发计划的核心技术[2]。

目前,对于低渗透气藏的储层保护技术工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采用合理的完井方式。

完井方式确定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储层的具体地质条件,结合工程作业要求,从长期效益考虑,以获得最大的综合利润为前提,最有效地开发气田;②使用优质的钻井液。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Vo . 0 No. 13 5
0c . 2 o t 08
文 章 编 号 :10 0 0—23 (0 8 0 0 9 0 64 2 0 ) 5— 0 7— 3
胜 利 油 田低 渗 透 油 藏 开 发 技 术 研 究
李 秀 生 , 灵 碧 王
( 中国 石 油 大 学 石油 天 然气 工 程 学 院 , 京 昌 平 124 ) 北 02 9
饱和度 高 2 0% 以上 , 共渗 区窄 2 1%左 右 ( 表 3 。 见 )
表 3 典 型 井 分 析 对 比 表
升 丐
( )通 过理论和实验研究 , 实 了低 渗透储 层压 2 证 力 敏感 l 生强烈 , 流固耦 合作用对储层 物性影响 明显 。 ( )发现 渗 吸作 用 在低 渗透 储层 中排 油作 用较 3 大, 初步确定了与渗 吸作用相协调 的最佳驱油速度 _。 5 J ( )研 究 和开 发 了 自适 应数 值 模 拟 技 术 , 流 4 对
以提 高储 量动用率 , 有效利 用石 油资源。提 高低渗透 油藏 开发技 术水平 , 开发好和运 用好低渗透 油藏 , 对胜利 油田以
及我 国的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 义。
关 键 词 : 利 油 田 ; 渗 透 油 藏 ; 发 技 术 ; 论研 究 ; 应 性 技 术 胜 低 开 理 适
发好 和运 用好低 渗 透 油 藏 , 胜 利 油 田以及 我 国 的 对
石 油工业 持续稳 定发 展具有 重要 的 战略意 义 。
() 2 储量丰度低, 个数多 、 砂体面积小( 见表 2 。 )
表 2 不 同丰 度 储 量 分 布 结 构
1 资 源现 状 及 地 质 特 点
胜利油 田有 着丰 富 的低 渗透储 量 资源 。“ 九五 ”

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及对策探析

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及对策探析

低渗透油田开发难点及对策探析在我国油气开发领域中,低渗透油田已探明储量占据油气资源总储量的2/3以上,具有极大开发潜力,也是油气开发领域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低渗透油田具有储层渗透率低、单井产能低等特征,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难点,难以实现预期原油产量与经济效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充分挖掘油田开发潜力,本文对低渗透油田的主要开发难点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标签:低渗透油田;油田开发难点;解决对策一、低渗透油田的主要开发难点1.油层孔喉细小、渗透率过低低渗透油田的定义为,渗透率在(0.1-50)x10-3μm2的储层。

由于储层渗透率过低,从油田开发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低渗透油田的开采难度过大,普遍存在比表面积过大、油层孔喉较为细小的问题,这也是储层渗透率过低问题的主要出现成因,常规油田开采技术体系与油田开采需求不符。

同时,油层渗透率越低,则油田开发难度越大。

例如,当油层渗透率保持在(0.1-1.0)x10-3μm2时,被称作为超低渗透油田,基本不具备自然产能与开发价值。

2.渗流不规律在常规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渗流往往具备特定规律,工作人员在全面掌握油田渗流规律的基础之上,可以针对性制定开发方案,有效利用现有开发资源,将油田开采效率控制在较高标准。

但是,多数低渗透油田的渗流规律难以确定,与达西定律相违背,且油田的贾敏效应以及表面分子力极为明显,以此为诱因,产生压力梯度,为后续油田开发工作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3.弹性能量过小多数低渗透油田普遍存在储层连通性过差的问题,加之受到渗流阻力因素影响,导致这类油田的弹性能量相对较小,实际采收率往往在1%-2%区间范围内。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不但实际产量会处于较低程度,同时,也将浪费一定量的天然气资源,难以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4.注水效果不明显目前来看,受到工艺限制,在开发多数低渗透油田时,需提前对油田进行压裂改造处理,方可具备大规模开发的基础条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低渗透油田是指储层渗透率较低(通常小于0.1 mD)的油田,储量大,但开发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难题之一。

传统的油田开发技术在低渗透油田中往往效果不佳,研究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水平、丰富石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渗透油田的特点1.储层渗透率低,水驱能力差2.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3.目前技术手段难以实现有效开发二、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现状1.常规采油技术:包括常规油井开发、水驱开采、压裂等2.非常规采油技术:CO2驱替、聚合物驱替等3.先进采油技术:水平井、多级压裂、水力压裂等三、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方向1. 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储层改造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化学驱油、物理方法改造储层,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和油水驱能力。

目前,聚合物驱替技术、CO2驱替技术等储层改造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聚合物驱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成本高、渗透率难以提高等问题,储层改造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井网优化配置技术是指通过对油田井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针对低渗透油田的特点,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井网布置密度、井网结构等方面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3. 先进开采技术研究先进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水平井开采技术、多级压裂技术、水力压裂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收率,但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和人力,如何降低开采成本、提高技术效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四、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1. 技术难题: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例如储层改造技术的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的井网结构优化方面的难题等。

2. 资金投入:开发低渗透油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市场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这也是制约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油气资源 三角图 [ 2] F ig. 1 Resou rce tr iangle for oil and gas
[ 5]
10
- 3
~ 1 . 1
10
-3 - 3
m )、 超低渗透油田 ( 油 ~ 0 . 1 10
- 3
2
层平均渗透率为 1 . 0
10
m )。唐
2
2 低渗透油气田特征及其资源概况
第 24 卷 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TH SC I ENCE
V o.l 24 N o . 8 A ug. , 2009
文章编号 : 1001 8166( 2009) 08 0854 11
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张志强 , 郑军卫
1 1 ,2
低渗透油气田 ( Low per m eability reservo ir / poo , l Low perm eab le reservoir/ poo l) 是 指油层孔 隙度低、 喉道小、 流体渗透能力差、 产能低, 通常需要进行油 藏改造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油气田 。目前低渗 透储层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 粉砂岩、 砂质碳酸岩、 灰岩、 白云岩以及白垩等
收稿日期 : 2009 04 20 ; 修回日期 : 2009 07 07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 资源与海 洋、 生态与环境创 新基地战略研究 与科学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 ( 编号 : 40841015 ) 资助 . 可持续发展研究 . E m ai: l zhangzq @ lzb. ac. cn ( 编号 : K ZCX 2 YW 501 );
- 3 2 [ 10]
将渗
m 的油田算作低渗透
油田。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 ( FERC ) 把渗透率 - 3 2 [ 11] 小于 0. 1 10 m 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李道 品
[ 4]
根据油层平均渗透率把低渗透油田分为 3 类,
- 3
即一般低渗透油田 ( 油层平均渗透率为 50 10 ~ - 3 2 10 . 1 10 m )、 特低渗透油田 ( 油层平均渗透率 为 10 . 0
8 8
渗透油气田的有效开 发, 但渗透率小于 0 . 5
2
10
-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的低渗透油气资源量仍然很大 , 需要通过科技 进步来不断拓展低渗透油 气田有效勘探开 发的下 限。 3 . 1 国外低渗透油气资源研发现状 虽然国外低 渗透 油藏开 发时 间长 , 美 国 1871 年
[ 16]
即发现了著名的布拉德福德油田 ( B radford O il
*
(1 .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 甘肃 2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摘
兰州
730000;
要 : 通过对国内外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分类 、 资源量 、 分布状况 、 勘探开发技术研究现状的分析,
指出低渗透油气层的识别和改造技术 、 钻采工艺技术是当前国际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的 热点。 当前和未来国际低渗透油气资源研究将主要关注 : 低渗透储集层优质储集体预测技术、 压裂 技术、 水平井和多分支井技术、 小井眼钻井技术 、 超前注水技术、 层内爆炸增产技术 、 微生物采油技 术等技术领域。 我国今后需要进一步发展超深井钻井 、 沙漠山地等复杂地表条件高分辨率地震勘 探和解释技术、 复杂岩性油气层测井技术 、 低渗透含油区带优选技术 、 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 究技术 、 低渗透储层裂缝先期预测技术、 开发压裂优化注采系统技术、 水平井、 复杂结构井压裂技 术、 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 小井眼钻井技术等 。 关 键 词 : 低渗透油气资源; 超低渗透储层; 致密砂岩 ; 勘探开发技术 ; 储层改造 ; 提高采收率 中图分类号 : P618 . 13 ; TE348 文献标志码 : A 技术和成本逐步增高。 2003 年 , 加拿大非常规天然 [ 2] 气协会 ( C anad ian Society for U nconvent iona l Gas) 在 M asters等的油气资源三角图基础上进行了补充 ( 图 1), 将低品味油气资源细分为低渗透石油、 致密 砂岩气、 页岩气、 重油、 煤层甲烷、 天然气水合物、 油 页岩等, 并根据资源量、 开发成本、 所需技术难度等 分别标在三角图中的相应位置。随着高、 中品质常 规油气资源的减少和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低渗透 油气资源 ( 低渗透石油、 致密砂岩气 ) 将成为常规油 气资源的接替者和保障世界油气资源供应的主角。 由于低渗 透油 气资源 全 球分 布范 围广、 储量 大 , 用于对其进行勘探开发的工艺技术与用于常 规油气资源的技术存在密切联系 , 大部分用于常规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工艺技术也可同样适用于低渗 透油气资源, 开展低渗透油气资源研究的重要性日 益凸显。
[ 17, 18]
资源量的 49 . 8% , 其中重油 31 . 1 8 [ 12] 特低渗透石油 184 . 8 10 t 。
截至 2005 年 , 我国 低渗透油田探明储 量为 63 亿 , t 约占探明总储量的 28% 。近 5 年新增探明储 量中低渗透油储量的比重已增至 50 % ~ 60 % , 剩余 石油资源中低渗透油 田储量也占到 76 . 5 % 。在低 渗透石油资源中 , 探明储量大于 2 亿 t 的油区有大 庆、 吉林、 辽河、 大港、 新疆、 长庆、 吐哈、 胜利、 中原等 9 个油区。全国陆 上天 然气资 源量为 30 . 23 万亿 3 3 m , 低渗透气层资源量约为 12万亿 m , 占总资源量 的 40% , 目前我国天然气产量近 1 /3 产自低渗透气 层。鄂尔多斯、 松辽、 柴达木、 准噶尔四大盆地低渗 透天然气 储量 比例 均在 85% 以 上。截 止 2008 年 底
[ 3]
1 引

随着世界油气工 业的发展, 那些规模 大、 储量 大、 资源丰度高、 易勘探、 好开采的油气资源在整个 剩余油气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 而一些 以前不被重视的、 未列入主要勘探目标的、 开发效益 相对较差、 勘探开发技术要求高的油气资源将逐步 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加拿大猎人勘探有 限公 司 ( C anad ian H unter Exp lo ration L td . ) M asters 等
作者简介 : 张志强 ( 1964 ), 男 , 甘肃定西人 , 博士 , 研究员 , 博导 , 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生 态经济学与区域
第 8期
张志强等 : 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855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低渗透油气资源的特征与分 类、 资源与分布状况、 勘探开发技术 研究现状的分 析 , 归纳当前国际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的 热点和需要关注的主要技术 , 以期对我国低渗透油 气勘探开发研究有所裨益。
2
低渗透油气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气田类型之 一。世界上低渗透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 分布范围非 常广泛, 其在北美、 中亚、 东亚和东南亚、 北非、 北欧 等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同时,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 时间的延长, 小而复杂的低渗透油田所占的比例越
856
地 球科学进展
第 24 卷
来越大。例如, 俄罗斯近几年来在西西伯利亚地区 新发现的低渗透、 薄层等低效储量已占到其当年油 气探明储量的 50 % 以上, 低渗透油气藏已成为俄罗 斯老油气开发区最主要的后备资源。 同样, 低渗透油气田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田类 型 , 其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个油气区。据第二次全 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 低渗透油层资源 量为 210 . 7 亿 , t 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 ( 940 亿 t) 的 22 . 4 % 。根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 果 , 我国陆上主要盆地可探明的重稠油、 低渗透、 特 低渗透石油资源量约 215. 9 10 , t 占可探明石油 10 , t 低渗透和
[ 1]
在 1979 年对全球各类油气资源分布及其所需
勘探开发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 可以用一个三角 形图对全球油气资源进行描述。高、 中品质容易开 发的常规油气资源占据三角形上部面积较小区域 , 对应的资源量也较小; 而低品质不容易开发的非常 规油气资源占据三角形的中下部, 对应的资源量也 较大。且从三角形顶端到底部 , 油气资源开发所需
1995
2
[ 13]
规定 , 气藏储层有效渗透率 > 50 10
- 3
m 为高渗储层 , 有效渗透率为 10
~ 50
- 3
10 m 属中渗储层, 有效渗透率为 0 . 1 10 ~ -3 2 - 3 10 10 m 属低渗储层, 有效渗透率 0 . 1 10 m 为致密储层。 1998年开始实施的我国石油天然 气行 业标 准 油 气 储 层 评 价 方 法 ( SY /T6285 [ 14 ] - 3 1997) 将低渗透层的 渗透率上限定 为 50 10 m , 并分别确定了含油储层与含气储层的孔隙度、 渗透率评价分类标准。该标准将低渗透含油砂岩储 层分为低渗透 (渗透率为 50 10 ~ 10 10 m )、 - 3 - 3 2 特低渗透 (渗透率 10 10 ~ 1 10 m )、 超低渗 透 (渗透率为 1
等, 大大降低了孔 隙度和渗透率 , 原生孔隙 残留较 少, 形成致密层。我国已发现的低渗透储层主要是 这类储层。 然而 , 由于目前对于低渗透储层概念的认识还 不完全一致, 因此还未形成统一的针对低渗透储层 的分类和评价标准 , 因而 , 世界各国对低渗透油田和 气田的划分标准也存在差异。前苏联学者 透率小于 ( 50~ 100) 10
F ield), 但由于开发难度大、 经济效益差, 国外在特、 超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的研究力度和应用规模上 都比较小。然而在一些单项技术上 , 与我国相比国 外一些跨国石油公司仍具有很大优势。 3 . 1 . 1 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研发现状 迄今在国外低渗透油气资源仍不是油气勘探的 主要目标 , 因而对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的研究 与常规油气勘探技术的研发是结合在一起的, 绝大 多数技术都是通用的。近年来, 国外在油气资源勘 探方面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 在油气勘探理论 方面 , 国外提出的盆地动态模拟与油气系统分析技 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