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解析
药物降解途径及机理分析

药物降解
Oxidative Degradation(氧化降解)
分类:1)烯丙 基和苄基型位置 容易被自由基夺 氢类药物 举例: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
51
药物降解
Oxidative Degradation(氧化降解)
分类:2)容易被过氧化物去除双键类药物 举例:替加滨、吲哚
52
药物降解
Oxidative Degradation(氧化降解)
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赋形剂等。 机理:
15
药物降解
Hydrolytic Degradation(水解降解)
分类:1)酯类药物 举例:阿司匹林
16
药物降解
Hydrolytic Degradation(水解降解)
分类:2)内酯类药物 举例:辛伐他汀 罗红霉素
罗红霉素 17
药物降解
Hydrolytic Degradation(水解降解)
分类:3)酰胺类药物 举例:
3个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消炎痛
18
药物降解
Hydrolytic Degradation(水解降解)
分类:4)β-内酰胺类药物( 头孢他啶) 举例:
19
药物降解
Hydrolytic Degradation(水解降解)
分类:4)β-内酰胺类药物 举例:氨基青霉素
20
药物降解
5
药物降解
方法:使用LC和LC-MS鉴定降解产物的策略
6
药物降解
图谱:缬沙坦的MS/TOF光谱图
7
药物降解
解析:缬沙坦的裂解途径8源自药物降解图谱:缬沙坦的降解产物的MS/TOF光谱图
分子离子峰:352,碎片峰:306,235,207,180,在缬沙坦 裂解途径中很容易找到相对应e,DP-1可以确认为e。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结构解析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结构解析药物与药物靶标之间的亲和力结构解析,在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药物与靶标结合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进一步促进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关系及其解析方法。
一、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关系药物与药物靶标之间的亲和力关系是指药物与其作用的靶标分子之间的结合程度。
亲和力的强弱影响着药物对靶标的选择性和效力。
药物分子与靶标分子之间的结合是一种相互作用,常见的相互作用类型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等。
药物靶标的亲和力程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和解析。
其中,分子对接模拟和药物靶标结晶结构解析是常用的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二、分子对接模拟的原理及应用分子对接模拟是一种计算方法,通过计算药物分子与靶标分子之间的结合自由能,预测药物与靶标的结合模式和亲和力强弱。
分子对接模拟的核心原理是寻找药物与靶标分子之间的最优空间构型,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
分子对接模拟包括分子几何优化和能量评分两个主要步骤。
首先,通过旋转、平移和扭曲等操作,调整药物分子的构象,以尽量适应靶标的结构。
其次,通过计算药物与靶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评估其结合的强弱。
最终,利用分子对接软件将药物与靶标的结合模式可视化,进一步分析药物分子与靶标分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和力学特征。
分子对接模拟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预测药物与不同靶标的结合能力,可以筛选出潜在的药物候选物,并进行下一步的实验验证。
此外,分子对接模拟还可以预测药物与非靶标分子的结合情况,帮助解释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三、药物靶标结晶结构解析的原理及应用药物靶标结晶结构解析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确定药物与靶标分子结合后的三维结构,解析药物与靶标分子之间的亲和力结构。
药物靶标结晶结构解析的核心原理是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得到靶标结晶的高分辨率结构。
精神分裂症案例分析与临床路径(氟哌啶醇注射液)

治疗方案的选择: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3、对伴有兴奋、冲动、自伤、伤人、外逃、自杀观念和行为木僵、拒 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 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剂化疗法(氟哌啶醇短期肌内注射疗法), 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肉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 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电抽搐治疗(ECT)。 4、必要时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标准住院日为≤56天
8、本品与甲基多巴合用,可产生意识障碍、思维迟缓、定向障碍。
9、本品与卡马西平合用可使本品的血药浓度降低,效应减弱。
药物过量:中毒症状可见高热、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 乏。本品无特效拮抗剂,发现超剂量症状时应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
药理毒理:本品属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作用与其阻断脑内
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1)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 既往用药史(品种、疗效、不良反应等)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结 合抗精神病药物的受体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遵循个体化 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2)对于既往所用药物的疗 效好,因中断用药或减药过快所致病情恶化的再住院患者,原则上仍使 用原药、恢复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 (3)遵循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的原则。除难治性病例外,原则上不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精神 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更换治疗期间的短期交叉状态除外),急性期可 短期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精神病药物。(4)必要时可联合使 用情感稳定剂和/或抗抑郁药。 2、药物种类:优先选用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常用的第一 代抗精神病 药也可作为一线用药。氯氮平和硫利哒嗪为二线用药。 3、药物剂量调节: 遵循个体化原则。在治疗开始后的一至二周内,将 所用药物剂量增至有效治疗剂量。症状控制后的巩固治疗期,原则上应 继续维持急性期的有效治疗剂量,巩固疗效,避免症状复发或病情反复。 病情稳定后,确定最佳有效剂量。
磺胺类药物分析

当堂训练
1.下列药物不具有磺胺类结构的是( )
A. 磺胺嘧啶 B. 磺胺甲噁唑 C. 磺胺异噁唑 D. 磺胺醋酰钠 E. 甲氧苄啶
2.下列不属于磺胺类药物的主要性质的是( )
A.酸性 B.碱性 C.取代基特性 D.与芳醛缩合 E.硫元素特征反应
3.磺胺嘧啶N1上杂环取代基为( )
A.嘧啶 B. 异恶唑 C. 呋喃 D. 咪唑 E. 吡啶
4.下例试液为判断磺胺类药物具有酸碱两性的方法 是( )
A. pH计 B. 酚酞指示液 C. 稀酸和稀碱液 D. 石蕊试纸 E. 甲基橙指示液
典型药物
• 磺胺嘧啶
二、实例分析 磺胺嘧啶
•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 在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 在氢氧化钠试液或氨试液中易溶 • 在稀盐酸中溶解。 • 取代基为嘧啶环 • 具有芳香第一胺基——重氮化及重氮化-偶合反
H2N
SO2NH N O CH3
磺胺异噁唑 (sulfafurazole; SIZ)
H2N
O
SO2NH
N
H3C
CH3
磺胺醋酰钠
(sulfacetamide sodium ;SA-Na)
O Na
H2N
S N COCH3 , H2O
O
磺胺多辛 (sulfadoxine)
N
H2N
SO2 NH
N
OO
甲氧苄啶
(1)芳香第一胺的反应
H2N
SO2NHR + NaNO2 + 2HCl
N+ NCl+
SO2NHR
OH NaOH
HO NN
SO2NHR
N+ NCl+ NaCl + 2H2O
名词解析——药分(1)

药物分析名词解析绪论: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p12、药品:通常指药物经过一定的处方或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药物比药品表达更广的内涵。
p13、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规范管理p4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4、ICH:人类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p5由欧盟、美国和日本三方于1990年发起Q:quality S:safety E:efficacy(有效性)M:multidisciplinary(综合技术要求)5、药品标准的内涵包括: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品质要求。
6、鉴别:是根据某些药品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进行的试验,以判断药物的真伪。
7、检查:是对药品安全性、均一性、有效性和纯度四个方面的状态进行试验分析。
p148、含量测定:是指采用药品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
9、标准品:是指用于生物鉴定或效价鉴定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按效价单位计,以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标定。
10、对照品:是指采用理化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时所用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一般按纯度(%)计。
11、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到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到所称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精密量取:移液管。
量取:量筒约:是指量取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12、恒重:恒重是指供试品连续俩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p1813、空白试验:是指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代替供试液的情况下,按照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
14、百分吸收系数:当溶液浓度(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为1%(g/ml)、液层厚度(l)为1cm时的吸光度(A)。
P3315、中国药典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HP)(由正文、凡例、通则构成)p53颁布: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编撰、审议:药典委员会。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这类生物碱具有吲哚骨 架,如麦角新碱、秋水
仙碱等。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溶解性
大多数生物碱都是有机弱碱,具 有亲水性和亲脂性,因此在水和 有机溶剂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酸碱性
生物碱通常呈弱碱性,因为它们 可以接受质子而成为阳离子,这 使得它们在酸性环境中容易溶解 和离子化。
荧光性质
一些生物碱在紫外光下可以发出 荧光,这一性质可用于生物碱的 定性分析和分离。
随着分离纯化技术和波谱学的发展,生物碱的化学结 构得到更加精确的解析,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基 础。
生物碱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生物碱类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 解药物的作用原理,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生物碱类药物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产工艺改进
随着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的进步,生物碱类 药物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为规模化生产提 供了可能。
核磁共振波谱法
氢核磁共振波谱法
利用生物碱中氢原子的共振信号,通 过测定共振信号的位置和强度来推断 生物碱的结构和组成。
碳核磁共振波谱法
利用生物碱中碳原子的共振信号,通 过测定共振信号的位置和强度来推断 生物碱的结构和组成。
质谱分析法
分子电离质谱法
利用质谱仪中的电离过程将生物碱分子电离成带电离子,通过测定带电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数来推断生 物碱的分子量和分子式。
新型生物碱药物的开发
针对传统生物碱类药物的不足,通过结构修 饰和改造,开发具有新作用机制和更高疗效 的新型生物碱药物。
生物碱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通过药理学、毒理学研究,评估生物碱类药 物在动物模型上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临床试验与疗效评价
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生物碱 类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价,为
深度解析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深度解析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六味地黄丸的由来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的⼀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功能。
本⽅始见于宋代《⼩⼉药证直诀》⼀书,是当时著名⼉科医⽣钱⼄⾸先创制的。
公元1079年,钱⼄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和赏赐,顿时使他誉满京城。
那时候宋朝的太医,⼀般都是名医的后代。
这些⼈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代,许多⼈已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家学渊源”吓⼈的庸医了。
钱⼄,这个“⼟郎中”的⼉⼦,年龄才四⼗⼏岁,⼀下⼦进⼊了太医的⾏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很⾜的庸医们张⼝结⾆。
有些⼈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却有点嫉妒,不服⽓。
他们私下议论:“钱⼄治好太⼦的病,不过是巧合罢了!”有的说:“钱⼄只会⽤⼟⽅,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钱⼄和弟⼦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夫带了⼀个钱⼄开的⼉科⽅⼦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匮要略》⼋味丸,有地黄、⼭药、⼭茱萸、茯苓、泽泻、丹⽪、附⼦、⾁桂。
你这⽅⼦好像少开了两味药,⼤概是忘了吧?”钱⼄笑了笑说:“没有忘。
张仲景这个⽅⼦,是给⼤⼈⽤的。
⼩孩⼦阳⽓⾜,我认为可以减去⾁桂、附⼦这两味益⽕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吃了过于暴热⽽流⿐⾎,你看对吗?”这位⼤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阎孝忠赶紧把⽼师的话记下来,后来⼜编⼊《⼩⼉药证直诀》⼀书。
就这样钱⼄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
钱⼄制作六味地黄丸的初衷原不过是⽤于治疗⼩⼉的“五迟”(即今⼈所说的⼩⼉发育不良)之症,但是他远远没有想到,六味地黄丸会在以后的⽇⼦发扬光⼤,成为滋补肝肾、养⽣保健的千年良药。
直到今天,仍⼴泛运⽤于临床。
钱⼄,字仲阳,宋代东平⼈,约⽣于北宋仁宗⾄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3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科医家。
钱⽒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成名,⾏医⼉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
鲁迅的《药》赏析

鲁迅的《药》赏析鲁迅的《药》赏析 《药》是中国现代⽂学奠基⼈鲁迅创作的⼀篇⼩说。
以下是⼩编整理的有关于鲁迅的《药》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鲁迅的《药》赏析鲁迅的《药》赏析1 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个是华⼩栓之死,另⼀个是⾰命者夏瑜之死。
鲁迅在描写时采⽤了双线结构,以两条线索来展开。
⼀条是明线华⽼栓为了治⼉⼦的痨病,听信侩⼦⼿康⼤叔的话,买⼈⾎馒头来为⼩栓治病,但服后⽆效后死亡。
⼀条是暗线夏四奶奶的⼉⼦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的⽣命。
我们可以看到⽂章中鲁迅《药》最讽刺地⽅莫过于华⽼栓买的⼈⾎馒头就是蘸的夏瑜的⾎,夏瑜是为⽆数⼈的未来和幸福牺牲的,最终却被为之付出⽣命的⼈,吞噬了⾃⼰的鲜⾎。
这是极其让⼈感到悲凉的事实。
夏瑜作为⾰命的先⾏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勇敢,当他⾝陷牢狱时,并没有因此⽓馁,还积极的劝牢头造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乐观与坚强。
在狱中他敢于宣传“这⼤清的天下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畏精神。
在⼩说中夏瑜的形象是正⾯的,鲁迅对他的精神进⾏了⾼度的赞扬,但他的努⼒与付出⼜有什么⽤呢?在茶馆⾥⽆聊的看客们只认为夏瑜的⾏为是在“作秀”,对他因宣传⾰命道理挨了打,不仅不同情,反尔还幸灾乐祸。
当夏瑜要被杀时,⼜有多少⼈想他快点死呢?这些⼈像恶兽般窥视着夏瑜的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残酷的事实,⾰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间存在很严重的隔膜。
对于⾰命者来说,连⾃⼰的母亲都不知道⾃⼰的⼉⼦为何⽽牺牲,不能不得不说这是极其具有悲剧性的。
华⽼栓为代表的这些⼈,他们⼀⾯是受害者,另⼀⾯⼜充当了“吃⼈”者,华⽼栓听信迷信。
买⼈⾎馒头来治⼉⼦的病,病不但没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华⽼栓⼀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
但另⽅⾯华⽼栓⼜充当了这些侩⼦⼿的帮凶,间接的也吃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华⽼栓为代表的这些⼈们的迷信、⿇⽊不仁。
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强的反响,也没有惊醒这些⿇⽊不仁的群众,鲁迅⽤这两个悲剧告诉我们,只有唤醒群众,当群众能解除他们的奴性思想⾃觉的⽀持⾰命时,⾰命才可能取得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的主题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
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
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
茶馆里的一夥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
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
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
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
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
可见他是多麼寂寞,多麼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人物,革命者夏瑜没有正面出场。
小说深刻地剖析了他们“不幸”与“不争”的一面。
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
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
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
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
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都有描写,尤其是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等动词更是生动表现了他的蛮横。
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却并不是罪魁祸首。
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作者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牺牲虽然并非毫无影响,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却并无人响应的孤寂的悲哀。
夏四奶奶:可怜儿子,而又对儿子的事而感到遗憾,同时也不理解儿子,...这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药》题目的含义
《药》的题目含义深刻。
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著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 康大叔的形象。
他第一次出现是在刑场。
夏瑜被杀后,他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现是在茶馆。
当茶客谈话时,他突然闯进来。
文中先后用“黑的人”“横肉的人”指称他,到以后通过跟华大妈对话,才知道他是康大叔。
作者之所以那样指称他,不仅是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更主要体现对他的憎恶之情。
文中并没有交代他是刽子手,但我们可以从课文注释和小说具体描写看出来。
注释指出,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
而刑场写的就是钱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刽子手。
此外,更可以从描写中看出来。
他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十足的爪牙,帮凶。
替主人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诈骗群众,把革命者鲜血当“药”高价出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康大叔这人尚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便恶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将多么凶残狡诈!
康大叔这个人物不仅写得十分传神,而且饱含了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使人读后久久难忘。
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三种手段。
肖像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态,容貌与服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点。
如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其凶神恶煞的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动作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种性格化的行为。
如:写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画出其人凶狠而贪婪;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其人对老栓粗野态度和不耐烦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人接钱、数钱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
写进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准确表现其人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等等。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1907年,光复会成员秋瑾被害于“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这句自然描写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秋谨的死,使文章与时代相对应了。
自然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
这句虽然字数不很多,却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周围事物皆死气沉沉,也可烘托出华老拴心情沉重。
之后还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
”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一只也没叫”,这也使气氛阴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让读者不禁感到压抑。
《药》的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对《药》的线索也有不同意见。
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的,确定了的”。
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就没有主次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