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
【成语故事】推己及人

【成语故事】推己及人推己及人话说江苏扬州有一位叫做梁丘野的穷书生,他没有家产,没有官职,只是挣扎在贫困之中。
梁丘野对自己的穷苦生活感到非常苦恼,他非常羡慕那些富有的人,心里暗暗想着要寻找方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梁丘野听说城里来了一个魁梧强壮的大汉,他自称是南海国的所谓“人民公仆”,据说他深受国王的信任,身份尊贵,实力强悍。
众人都争相给他磕头,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梁丘野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大汉面前,低下头恭敬地说:“恭请公仆大人,小生举荐一个人才给您。
”大汉皱了皱眉头,目光扫过梁丘野,不屑地说:“你这穷书生,能举荐什么人才给我?不会是又一个想寻求我的庇护的人吧。
”梁丘野连忙摇头说:“公仆大人,您误会了。
我举荐的人才非常特别,他是一位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只是目前身处于困境之中,渴望得到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大汉听了梁丘野的话心中一动,他虽然非常厌恶那些奉承他的人,但是对于一个自愿举荐别人的人,他还是有点兴趣的。
于是他问道:“你这位所谓的人才是谁?为什么我要给他一个机会呢?”梁丘野连忙说:“他叫做王伯,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他从小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勤奋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字技巧。
他的书法写得非常漂亮,堪称一绝。
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学习资源,所以一直没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如果公仆大人能给他一个机会,相信他一定能成为一位世界级的书法大师。
”大汉听了梁丘野的介绍,心中有点动摇,他知道自己身为南海国的“人民公仆”,应该关注国家的才华人物,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决定给这位叫做王伯的年轻人一个机会。
他告诉梁丘野说:“好,我答应给你所谓的人才一个机会。
你把他带来,我要亲眼看看他的才华。
”梁丘野连忙点头答应,他心里暗暗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立刻打电话给王伯,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王伯听后也非常高兴,他早就渴望得到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推己及人的造句

推己及人的造句有:
1.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学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2.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
3.他的想法是推己及人,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4.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总是推己及人,关心下属的感受和需求。
5.推己及人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6.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学会推己及人,尽量理解对方的立
场和感受。
7.他的行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精神,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和
真诚。
8.推己及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9.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我们应该推己及人,多为家人着想。
10.推己及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实践。
鬼谷子推己及人的句子

鬼谷子推己及人的句子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策士兼哲学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鬼谷子关于推己及人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相处。
推己及人是指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对待他人。
以下是几个鬼谷子关于推己及人的句子: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就应该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梦想。
只有在推己及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满足感。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善待。
我们不应该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或对他人施加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通过推己及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3. '了解自己,方能了解他人;了解他人,方能了解世界。
' 这句话表明了推己及人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自己的了解,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而只有理解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推己及人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更是一种扩展自身视野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方式。
4. '推己及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 鬼谷子认为,只有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从他人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推己及人不仅能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解决冲突和促进合作。
推己及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智慧的体现。
通过推己及人,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与他人的互信和理解。
同时,推己及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推己及人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推己及人

齐景公如梦初醒,立即下令拿出一些衣食周济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宋朱熹 《与范直阁书》:“学者之於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明刘基 《春秋明经·陈侯使袁侨如会陈人围顿陈侯逃归》:“不思小国之见陵于我,亦犹我之见陵于楚也。 惟不能推己及人,以至于此。” 明·海瑞《兴革条例·刑属·词讼》:“不知讲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讼之所以日繁而奠可止也。” 清·张惠言《承拙斋家传》: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圆囿,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 清叶廷琯 《<石林燕语>后序》:“非心耘扩其懃懃嗜古之怀,推己及人,何以有是与。” 鲁迅 《南腔北调集·偶成》:“奴才们却一定是愚人,他不能‘推己及人’,更不能推想一下,就‘感同身 受’。”
推己及人
汉语成语
01 释义
03 例句 05 成语寓意
目录
02 出处 04 成语故事 06 成语用法
推己及人(拼音:tuī jǐ jí rén)是一个由历史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卫 灵公》。
该成语的本义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后引申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主要作谓语、宾语、定语。Leabharlann (基本信息栏参考资料)
释义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出处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推己及人“。
例句
晋·傅玄《傅子·仁论》:“然夫仁者,益推己以及人也。” 宋·朱熹注:“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 恕。”
以己度人不如推己及人

以己度人不如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不如推己及人”是一句比较常见的古语,“以己度人不如推己及人”表示的是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者揣测别人不如拿着别人的心思来揣测自己。
这其中包含的道理是用自己的主观立场来猜测别人,难免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可能性,但是更换一个立场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揣测自己,看问题就可以理解所面对的局面。
“以己度人”字面的意思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推己及人”则是从自身的经历当中来体会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春秋时期,有年冬天,齐国连下大雪,齐景公身披狐腋皮袍坐于客厅赏雪。
他对身旁的晏子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这是春暖的时候啦!”晏子看着皮袍裹得紧紧的景公,直言:“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
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羞愧难当。
景公以己度人自然无法体会百姓疾苦,晏子推己及人显示了清醒理性的认识。
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增广贤文》中的“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再到《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推己及人自古以来便是“贤者”们重要的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推己及人的价值观,在党员干部执行政策、开展工作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度量衡”。
毋庸讳言,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以己度人多,推己及人少。
如面对群众诉求时,不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是以己度人、推诿扯皮,以自己的主观思考为行事依据;有些人面对同事请求时,不是及时伸出援手解燃眉之急,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推三阻四、敷衍搪塞;有些纪检干部在进行作风纠偏时,甚至不放过教师办公桌上的零食、小说和绿植。
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党员干部们若没有推己及人的思维,就容易在工作中剑走偏锋,引起人们的反感甚至对立,更谈不上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推己及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航船上的风帆、沙漠中的绿洲,于人生于事业都是极其可贵的,理应成为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尺度。
推己及人的意思_推己及人的成语解释

推己及人
成语解释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成语出处宋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
成语简拼TJJR
成语注音ㄊㄨㄟㄐ一ˇㄐ一ˊㄖ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推己及人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及,不能写作“急”。
近义词以己度人、设身处地
反义词诿过于人
成语例子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够搞好团结。
英语翻译be considerate
俄语翻译постáвитьсебянаместодругого
其他翻译<德>von sich auf andere schlieβen
成语谜语岂一仙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穿着温暖的狐皮袍子站在窗前欣赏雪景。
他觉得景致十分美丽,高兴地对晏子说天气很温和。
晏子直截了当地说:“古时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还想到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别人在挨冻,经常推己及人,这样国家才会兴旺。
”。
推己及人同义词

推己及人同义词同义词就是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推己及人同义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推己及人同义词:将心比心(注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设身处地(注释:设:设想。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设身处地(注释:临:到;境:境界,地方。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成语名字】推己及人【汉语拼音】tuī jǐ jí rén【成语解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语出晋.傅玄《傅子.卷一.仁论》。
【成语典故】晋.傅玄《傅子.卷一.仁论》昔者圣人之崇仁也,将以兴天下之利也。
利或不兴,须仁以济。
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于沟壑然。
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失其事亲之道矣。
推己心有乐于妻子,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欢矣。
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无冻?之忧矣。
此三者,非难见之理,非难行之事。
唯不内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
夫何远之有哉。
【成语注解】⑴己所不欲,无施于人: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出自《论语.卫灵公》。
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出处】⑴晋.傅玄《傅子.卷一.仁论》:“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
”⑵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一三章》:“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⑶宋.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不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其未能诚一于天,安得与圣人之忠恕者同日而语也。
”⑷明.海瑞《海瑞集.上编.淳安县时期.兴革条例》:“不知讲信修睦,不能推己及人,此讼之所以日繁而莫可止也。
”⑸清.张惠言〈承拙斋家传〉:“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忝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对园风爱人如己,推己及人的理解

"园风爱人如己,推己及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际关系处理的哲学,它强调了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将他人的需求放在与自己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二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1. 爱人如己: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像对待自己一样,给予同等的关心和爱护。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需求,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种态度体现了人类之间的共情和道德关怀,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础。
2. 推己及人: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做出决定或行为时,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避免因自我中心而造成的人际冲突。
综合来看,"园风爱人如己,推己及人"是一种强调人际间平等、尊重和共情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社会团体、组织乃至国家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管理者得换位思考
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的交往中,总离不认识人,观察事,这就叫做“为人处事”。
因为社会的人是复杂的,社会的事是多变的,加之每一个人对另外的人或事的看法、评价,又常常因自己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处位置的不同以及当时心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这是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存在差距的原因,这种差距造成了人的认识的多样性和不准确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人在不同的位置看山,都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何况社会中复杂的人和多变的事呢?所以,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的活动中,要想把人看得真切,把事看得准确,就必须学会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
人可以是形形色色,事可以是方方面面,若要客觀,最少都要从兩面上去思考。
人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里,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法,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如果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生活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常常会得到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论语》是中式风格的一个典型,轻松,自然,活泼,有一种原生状态的凛凛生气,有点象《清明上河图》的散点透视,也有点象《红楼梦》的“伟大的混沌”。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读者想侧重了解其思想的结构性,《论语》就显得零碎,甚至有些散乱,要想找到我们习惯的所谓“中心思想”,就颇不容易。
当然,我也不是多么喜欢凡事先问中心思想的这种小学语文老师的习惯,只是考虑到人际交流的有效性,不得不为之而已。
例如,烦中心思想的人,应该罚他写一写学术文章,“概述”部分是中心思想,“介绍”部分是中心思想,“结论”部分还是中心思想。
每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最少一处必须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
好在《论语》中还有以下这样的段落: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第四》)。
曾参呀,我的理论有一个中心思想。
曾参说,明白。
孔子出去了,同学赶紧问曾参:这个中心思想是什么呀?曾参说:先生的理论,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忠恕而已。
忠恕二字,按朱子的解释,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待人谓之恕。
《周礼》解析这两个字:中心曰忠,如心曰恕。
心在中央说的是正视自我,时时用抽象的原则来对照检查自我的言行,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
如心指的是把别人当作和自己一样的有喜怒哀乐的人看待,约束性的道德规范是其内涵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种移情思考、换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英文中的empathy,“理解另外一个人的感觉和经验,尤其是当你曾经处于类似情况的时候”。
如果说儒家的忠道要待到朱子等人阐发理、气、敬、诚、慎独等概念的涵义之后才算圆通的话,孔子对恕道的强调应该是非常到位了。
《卫灵公十五》中还有另外一个总结性的一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直接定义了恕道的含义。
移情思考、换位思考能力对于文明的重要性,所以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经苦恼,不太能分清无病呻吟的自恋文字和伟大、博爱、代表人性光辉的文字之间的区别,后来发现,核心往往在于作者是否具有这个移情思考的能力这个问题上。
小说为什么成为文学的皇冠,伟大的小说家为什么往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好代表,也是因为这种文学形式给予了作者一个展现他/她的移情思考能力的最好平台。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文学家广大的心怀,换位思考能力对于其它各行各业的重要性却未必更小,比如,侦探需要(与罪犯)作换位思考的能力,律师需要与(辩论对手、法官)作换位思考的能力,教师同样需要(与学生)作换位思考的能力……进入商业世界,很多成功者的背后,依然是强大的换位思考能力。
例如,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依靠的往往是求职者的换位思考能力。
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人?对方会怎么评价自己的背景?我哪一方面的特长对方可能会感兴趣?我哪一方面的弱点可能会影响对方的决策?大到求职目标、求职战略的确定,小到面试中的一举手、一抬足,求职者是否有换位思考能力,都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国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打工机会(无法和廉价的农民工竞争)来积累社会经验,在这方面往往出奇地薄弱。
找到工作靠换位思考,做好工作同样需要换位思考。
产品设计需要与产品潜在的使用者作换位思考,营销需要(与产品潜在的购买者)作换位思考,谈判需要(与谈判对手)作换位思考,服务更需要(与服务的对象)作换位思考……只要这份工作有与人打交道的成分,换位思考能力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在这些领域成功与否的一大部分。
例如,中国的营销工作的特殊性往往不足与外人道,原因就在于转型期中国消费市场的多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古今中外,前所未有。
一到六级市场的划分,已经是业界通用的做法。
你要是以你所处的细分市场的角度去判断整个市场,往往会错得非常离谱。
所以中国电视上屡见不鲜的是“不讲理”的口号型的广告,“送礼就送XXX”之类,有创意、有艺术性的那一套小资的标准在这里是绝对不管用的。
说到这,让我也换位思考一下,谨对那些文案一次次被客户否决的广告人表示深切的同情!
做生意需要换位思考,做管理当然更需要换位思考,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
按道理讲,管理者做换位思考,应该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没有做过强盗的作家写杀人越货不容易,但做管理者的,有几个没有做过被管理者,不是从被管理者的位置上走上来的?但吊诡的事情正在这里,越是新提拔的管理者越有可能忘掉自己做被管理者的经历,忘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忘掉被管理者也是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被尊重、被信任、要求上进的需求。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人性的健忘还是权力对人的腐蚀?还是我们太习惯于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分子”?,所以,看似简单的如心之道,真正要一以贯之,就恐怕是未必有那么容易了。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让你能看懂身边的一些事和一些人,会使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处处怀疑别人,时时记恨别人,更能使你身心愉悦,开朗大方,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会彻夜不眠了,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问题,才能使你看问题看得更深入、更清楚,而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就会转被动为主动,迅速博得谅解与认同。
实践证明:对善于“投桃”的人,现实总会对他“报李”,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就能知道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自己就更多了一分对别人的体贴、对别人的宽容,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觉得自己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己,自
己其实背负着许多的责任。
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站在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感觉,换一个角度感觉可能就会不相同。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要片面地看问题,尤其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应调整好自己的参照点和观察点,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观察,以便形成良好的感觉和积极的心态,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如果你不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就会在决策中产生一定的片面性。
不妨多替别人想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也许你会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智慧。
不过,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确实需要忍耐和包容,需要拿出非常的勇气和大度的心胸,需要自我安慰和准备做出牺牲。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
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