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论文
浅析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浅析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优秀获奖科研论文化学式晦涩难懂,使不少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式记不住,写不好,使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式无比困难.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化学式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一、化学式的读写学习化学式要多看书,但是整本书只有一些生硬的词汇和字母,讨厌英语的同学更是心生排斥,没有一点学习的欲望.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化学式的读写时存在以下弊端:1.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式时不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无论读写哪个方面都是死记硬背.化学式少的时候还好说,多时就容易混淆,脑袋一团浆糊,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2.了解化合价较少化合价与化学式息息相关,但是教学降低了学习化合价的标准,学生只是学习了几种常见的化合价.或者学习了很多,被要求记住的只有几个常见的.就这几个常见的而言,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它们的实质,增加了化学式的读写难度.3.书写潦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书写基本功较差,字迹不规范.学生在学习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掌握化学式,只会照样学样,书写基本功自然变差,进而影响了化学式的读法.二、规范化学式的读写化学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后面化学内容的学习,所以它的读写很重要,决定了化学学习好坏的走势.如何规范化学式的读写,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掌握学习技巧学习化学式的读写时,根据具体情况从中掌握技巧,寻求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进行分类学习,在读写时常用到理解记忆、比较记忆等方法,切忌死记硬背.2.熟识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构成了化学式,要想写好化学式,必须熟识元素符号.要正确书写元素符号,避免出现大小写的错误,更不能出现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不一致的情况.学生要多读多写,最好可以背诵下所有元素名称对应的元素符号.3.学习化合价化合价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学不好化合价,就无法写出已知物质的化学式.平时学习时,要多记几个化学价,无论是常见的还是不常见的,都要有所涉及,记得越多,化学式书写就越规范.要正确理解化合价,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化合价只针对元素,物质是没有化合价的.记忆化合价时可以根据组成元素结构示意图进行理解,方便记忆.另外是增强练习,初期阶段选用一些简单的习题,重复使用化合价进行计算,无意识地记住元素的化合价,以此加深记忆力.4.书写规范化书写规范化是个重中之重.如果看不懂老师的字迹,可以询问,也可以自己查找,切忌胡乱猜测,影响了对化学式的了解.如果书写不规范,即便照本宣科也不会读的通畅.另外自己书写化学式时要注意数字匹配是否正确,这个可以根据化学价进行判断.三、读写注意事项我们已经解决几个化学式的读写问题,当然这只是片面的,学习化学式要注意的还有很多,下面就举例说明几个:1.分类书写不同物质的书写方法是不同的,要对其进行分类,首先要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是没有化学式的.纯净物还有单质和化合物之分,单质和化合物又各有分类.书写前要先知道物质的种类,有利于提高自身辨别物质类别的能力.2.掌握书写方法书写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学生自己掌握技巧.可以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判断好纯净物的种类,按照种类的书写方式书写.单质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元素符号就可以表示的三类单质,这三类单质分别是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另一种书写方式是指非金属气体单质,它是在元素符号后面标注数字.3.练习书写勤能补拙,勤加练习可以培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练习时可以从易到难,先学单质的书写形式,如果熟练掌握之后,就可以着手练习化合物的书写方式.4.编造口诀能够熟练掌握每一种元素后,就可以为自己编造一套口诀,便于记忆,延长记忆时间,减轻学习负担.5.方程式是客观存在的在书写方程式时,不能凭空捏造,所有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实验得出组成元素的.书写方法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顺序和配比数字坚决不允许随便更改.总之,化学方程式在化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了解化学元素对规范化学式的书写至关重要.只有正确书写,才能正确朗读.化学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化学方程式,一个化学式错误,整个化学方程式就失去了意义.可见,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
论文中化学式和数学式哪个更严谨

论文中化学式和数学式哪个更严谨在科学研究中,化学式和数学式都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化学式用于描述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而数学式则用于表示数学关系和运算。
尽管两者都具有表达能力,但就严谨性而言,化学式更为严谨。
化学式是一种符号系统,用于描述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它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物质中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化学式能够准确地表示化学反应、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因此在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H2O代表水分子,表示其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数学式则用于表示数学关系和运算。
它由数字、运算符号和变量组成,用来描述数学问题和计算结果。
数学式可以用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领域。
例如,E=mc²是著名的数学式,表达了质能转换的关系,其中E表示能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光速。
尽管化学式和数学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应用领域,但就严谨性而言,化学式更为严谨。
化学式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和约定,例如元素符号的大小写、下标的位置等。
这些规则保证了化学式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使得科学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
相比之下,数学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自由灵活。
数学式可以通过变量和运算符号进行抽象和推导,可以表示各种数学关系和运算。
然而,由于数学式的灵活性,有时可能会存在多种等价的表达方式,这可能导致理解和计算的不准确性。
化学式和数学式在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尽管两者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科学概念和关系,但就严谨性而言,化学式更为严谨。
通过遵循化学式的规则和约定,科学家能够准确地描述和研究化学物质,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化学式是一种用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语言,用于描述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化学式,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深入研究其性质和反应。
化学式由原子符号和下标数字组成,能够准确地表示每个元素的数量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化学式的严谨性在于其精确描述了化学物质的组成,使得科学家能够准确地进行实验和研究。
化学论文(4篇)

SO 2 +I+2HO=4H +SO 4 +2I 2 2
+
2-
-
1.3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 教材中设计了如下的图示,编者用意很明确 , 以同一时间内气球膨胀大小来确定反应剧烈程度 。 结论是“ 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 看 到:NaHCO 3和 Na 2 CO3都能 与盐酸反应,但 NaHCO3与稀 盐酸反应要比NaCO 2 3 与稀盐酸 的反应剧烈得多 。”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未
2+ -
10
化学教学
2006年,第5期
广告 “高考成功通道,华夏名师打造, 一轮复习 A计 划, 考场鼎定微笑 。” 做完该本习题,考场能绽出微笑吗?不成傻 瓜, 也成书呆子。 且看化学卷的开篇靡页考点 1 中氧 化还原反应一节, 22 题中有四题是错题 ,提供答案 也有多处错误。让我们共同来剖析1、2 题。 第一题 :2g灼热的炭跟适量的浓硫酸反应,炭 全部反应完毕,共收集到气体6.72L( 标准状况 ),则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A . 0.67mol D.0.02mol 第二题 :R 2O 8 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把M n 离 子氧化为MnO , 若反应后R2O 离子变成RO ,又 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 2, 则R 2 O8 中R 元素的化合价为( A.+3 B.+5 C.+6
n-
2+
2-
-
+
n-
2 症结所在。 12
2-
“炭全部反应完毕” ,按上述解题思路, 可以
2-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为: ×2=0.33mol。题面设计的选项中无此数据 。 炭作还原剂升价应该是逐步升高的 , C→ CO→ CO 2,常写 C→CO 2 是终态结果。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静态思维观的载体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 ( 省 去 了许多丰富的内涵 ) 。作为人师切不可糊涂到 此。 炭 作 为 还 原 剂 应 该 是 先 生 成 +2 价,再 升 到 +4价。 如果命题非得把作为正确答案, B 就必须加上 一 句 话:“ 将气体通过足量强碱溶液可以全部吸 收” 或修改后面的话,“ 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小小化学式蕴含大文章

2018·08化学式中的定量关系大有文章可做,着重从变形的化学式、化学反应中的各种化学式、最简式等中找到微粒间的定量关系来解决化学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并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摘要关键词化学式;宏微结合;化学计算小小化学式蕴含大文章周家城(古田县第一中学,福建古田352200)以下是化学式的自我表白:我是一个不显眼的小式子,化学学习的常用工具,是用元素符号与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顾名思义,我有许多定性知识与定量关系的文章可做。
比如,我有两种宏观的定性描述:一是我叫什么物质;二是我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我还有多种微观的定量说法:若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则表示什么分子且该分子的原子数之比是多少;若是由离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则表示微粒(离子或原子)数比是多少。
这些都是学生认识我并入门学化学的最起码要求,也正是学生必需具有的学科素养之一:宏观视野、微观分析和符号表征能力。
[1]到了高中阶段,有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我的身价倍增,内涵更深刻,定量功能更丰富,化学学习中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与转化,我最靠谱,请多关注我的价值。
一、我是变形金刚,行家看我显神通案例1已知固体PbO 2能氧化浓盐酸并生成Cl 2,加热分解生成+2价和+4价铅的混合氧化物。
现加热一定量PbO 2得到a mol 氧气,再将剩余固体投入到足量浓盐酸中得到b mol 氯气,若a:b =3:2,则剩余固体中各组成物质的量比是()[2](双选)A.n (Pb 3O 4):n (PbO)=1:1B.n (PbO 2):n (Pb 3O 4)=1:2C.n (PbO 2):n (Pb 3O 4):n (PbO)=1:4:1D.n (PbO 2):n (Pb 3O 4):n (PbO)=1:1:4化学式拆分变形解题:题设剩余固体的组成是+2价PbO 与未分解的+4价PbO 2混合。
根据Pb 原子与O 原子守恒思想,Pb 3O 4挺身而出:我是变形金刚,可变形为2PbO·PbO 2。
新课改下化学式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化学探究式教学摘要: ,探究式教学正成为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恰当选择探究学习课题;要重视探究学习的有效准备,注意引导监督;设置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师生反思总结,确保探究教学的有效关键词: 新课改探究式教学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探究式教学正日益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本,创造性地应用课程标准和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
以下结合自己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探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充分利用教材恰当选择探究学习课题仔细研究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不难发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都做了较大的变革,在教学中可我们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知识的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中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有些部分以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体系编写,知识的产生和联系运用了探究的方法,如“盐类水解”中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等。
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应该改变已往习惯的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栏目开展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对化学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构建。
二、重视探究学习的有效准备,注意引导监督完整的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基础及实验条件的不足等等原因制约,要使探究实验顺利进行,保证师生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我们可以将探究活动的一些环节延伸至课外,在课前做充分的探究准备,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开展实验探究的知识,保证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探求。
初中化学论文(10篇):方程式教学初中化学论文、分层递进式教学初中化学论文

初中化学论文(10篇)内容提要:方程式教学初中化学论文分层递进式教学初中化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论文校本作业设计初中化学论文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初中化学教论文认知同化论的初中化学论文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下的初中化学论文初中教学瓶颈下的初中化学论文初中化学教学发展论文4篇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分析(共8篇)方程式教学初中化学论文方程式教学初中化学论文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为提高初中生对方程式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首先向学生讲清学习方程式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全球通用的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最简明语言;要学好初中化学,必须掌握化学方程式,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另外,在课堂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可以从问题入手,组织探究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
通过“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等环节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积极性。
二、遵循原则,规范书写在初中生了解化学方程式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的基本原则:一要坚持客观事实。
强调不能虚假臆造一些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更不能虚假编造化学方程式。
这对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非常重要。
二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首要问题,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物质守恒等。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常常丢三落四,前后矛盾。
所以,课堂上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典型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训练中要求学生严格按步骤书写,指导他们按步骤仔细核对,及时查漏补缺,改正错误,并及时归纳总结书写方法和要领。
同时,我们还要结合例子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的反应条件、气标符号和沉淀符号等都要书写正确。
同时还要进一步组织判断正误题的有效训练。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训练和正确书写让学生明白化学式写错、没有配平、反应的条件没有注明、气体沉淀符号使用不正确等,都是错误的化学方程式。
中学化学式学习教学实践论文

中学化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目前探究式学习有哪些特征、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怎样展开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文拟结合自己的实践中具体课例之一——原电池原理,对探究式教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所有学科一次全方位、全领域的脱胎换骨、前所未有的变革。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理念,在科学(综合)课程或理科课程中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概念所谓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
学生学习“科学探究”,一要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二要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具体来说,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科学探究,必须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打破原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内容体系,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景。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征1、学习者必须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
要提供一个合适的探究问题和任务。
这些问题或任务有时由学生提出,有时由教师提出,即探究学习需要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2、学习者应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在教师的支持下对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探究,并获得自己的探究结果。
论文:化学方程式计算

浅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初中化学计算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这三个方面既相辅相成,同时又各成体系。
本人在此谈谈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很好地体现出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物质,反应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各反应物与各生成物之间的分子或原子的数比,以及各反应物与各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基于以上原因,在做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中就应充分利用化学方程式自身隐含的条件,把握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相关式子,解决相关问题,在解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中,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化学反应中体现的质量守恒定律。
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定量推理中的三个守恒:①、质量守恒: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②、每种元素质量守恒③、每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例1:在反应A+B−→−C+D 中,20gA与7gB完全反应,生成了16gC,则生成D的质量是多少?[剖析] 解决此题就是充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即A与B的质量之和等于C与D的质量之和,则生成D的质量为:20g+7g-16g =11g(二)、在每一个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有固定的质量比,根据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运用列比例的方法可以进行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计算,在具体运用这一关系求算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方程式必须正确(明确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例2:[2007·常州] 黄铜是铜、锌合金,它用于制造机器、电器零件,为了测定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取10g该黄铜样品加入到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0.1g,试求(1)该黄铜样品锌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英国化学家波普制得氮、硫、硒等不 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旋光化合物。
“化学结构”概念提出的背景
化学结构说
布特列洛夫提出的“化学结构”概念 关于碳的四个价是否等价的争议
旋光异构现象
立体化学理论
碳的四面体构型学说 立体化学的不断发展
1.化学结构概念是谁提出来的?
布特列洛夫
2.碳的四面体构型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1864年,英国化学家布朗和德国 化学家L.迈尔提出了双键概念和 表示法。
1862年,德国化学家艾伦迈尔 认识到乙炔中存在三键。
迈尔是 德国化学家。1830年 8月19日生于奥尔登堡法
勒,1895年 4月11日卒于蒂宾根。1851年开始在苏黎世学医。 后在海德堡随R.W.本生学习化学;在柯尼斯堡学习物理;在
们的溶液,惊奇的发现:前者的晶体能使平面偏振光向
左旋转,后者的晶体则使平面偏振光向右旋转,两者旋 转后的角度却相同。他后又把这两种晶体各取等重制成 混合溶液,再通过偏振装置,却对平面偏振光不产生影 响。
碳的四面体构型学说
1874年9月,范霍夫发表了论巴斯德旋光异构 成果小册子《化学的结构式……空间分布论》 后次年在增补本《立体化学》中系统阐述了 “碳的四面体构型”的理论观点。 他指出:碳的四个价指向四面体的顶点,而碳 原子本身占据四面体的中心。
化学成分,但其中一种以及它的盐都有旋光性,而另一种却没有。
1848年L.巴斯德发现重要的事实:酒石酸盐有特殊的半面晶面,并且所有 这种酒石酸盐的半面晶面与它的旋光性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若没有旋光性 的那种酒石酸的结构应该是对称的。
巴斯德小心地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体,一种半面晶面 向左,一种半面晶面向右。然后用偏振装置分别检查它
第三节
化学结构说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阿列克萨得尔· 米哈依洛维奇· 布特列洛夫, 是世界闻名的俄国化学家,他是化学结构理论的 创立者之一,是俄国有机化学家组成的喀山学派 的领导人和学术带头人,这个学派荟萃了一大批 俄国化学界的精英,在世界化学史上有着深远的 影响。 1861年他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代表 大会”上,做了《论物质的化学结构》的报告, 强调了化学结构的概念。最先用有机结构理论解 释同分异构现象。 他首先提出了有关有机物的结构理论。据 此进行了一些有机物的预言与合成,如二碘甲烷、 叔丁醇、异丁烯、乌洛托品和类糖化合物等。他 的结构学说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 用。他用最简单的甲醛为原料,通过聚合生成二 布特列洛夫 (1828一1886) 羟基甲基,再在石灰水的催化下,合成了糖类化 台物。这为高分子合成打开了通道。 此外他还 发现了异丁烯的聚合反应,并对聚合反应作系统 的研究,为以后的合成橡胶工业打下了基础。 1864年写了《有机化学通论导言》,书根据 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尔和凯库勒:建筑观点的分子结构 即:一种分子的结构是把组成它的各种原
子看成像木块和砖石一样有机结合起来的“建
筑物”。
举例: 乙烯
氯气
布特列洛夫提出的“化学结构”概念
观点: 假定一个化学原子具有一定的和有限的化学亲 和力值,化学原子利用这种亲和力参加形成物 质。而这种化学关系,或者说在所形成的化合 物中各原子间的相互连接,就用‘化学结构’ 这个词来表示。 一个分子的本性,取决于组合单元的本性、数 量和化学结构。 结论:分子的化学结构
化学系,只念了一学期就被迫辍学。
同年秋天,去英国曼彻斯特,为欧文斯学院的化学教授罗斯科的私人助手。 1861年成为化学实验室助教,开始了独立的科学研究。1871年被破格当选为英国
皇家学会会员。1874年成为欧文斯学院第一任有机化学教授。1878年被选为美国
哲学学会会员。1892年6月27日在曼彻斯特逝世。 肖莱马以重要而又基本的有机化合物脂肪烃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许多重要发 现。他首次分离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测定了它们的沸点、元素组成和分 子量,填补了脂肪烃系列中的空白。他还制得许多烃的衍生物,合成了四甲基乙 烷和正丙醇等。 在理论方面,他证明了碳原子四个化合价的等同性,正确解释了 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对有机结构理论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肖莱马主要著作有:《有机化学教程》、《化学教程大全》、《有机化学的 产生和发展》、《化学通史》等。
范霍夫是荷兰化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
化学家,1852年8月30日生于鹿特丹一个医生家庭。早 在上中学时,就对化学非常入迷,经常从事自己的“小 实验”。1869年入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技术。 1871年入莱特大学主攻数学。1872年去波恩跟凯库勒学 习,后来又去巴黎受教于武尔兹。1874年,获博士学位。 1885年被选为荷兰皇家学会会员,还是柏林科学院院士 及许多国家的化学学会会员。1911年3月1日在柏林逝世。 范霍夫首先提出碳的四面体构型的立体概念,弄清了有机
了解或预测
分子的化学性质
确 定
一种化合物也就只有一种结构式,而不是多个反应式。
关于碳的四个价是否等价的争议
布特列洛夫的观点: 碳的四个价是不等同的
德国化学家肖莱马基于对有机结构理论和异 构现象的正确理解,用大量实验充分证实了 碳的四个价是等同的
卡尔· 肖莱马( 1834-1892)
肖莱马简介
(Carl Schorlemmer,1834-1892) 德国有机化学家肖莱马,1834年9月30日生于达姆塔特城的一个木匠家庭。早 年就喜爱化学,因贫困只好一面当药剂师学徒,一面自学。1859年考入吉森大学
张力理论的不足:假定了碳环上所有的碳原子是处于同一
个平面之内。
1890年,萨赫斯提出了无张力环的概念,认为环 己烷中碳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就可仍就保持 正常的键角,形成无张力环,环己烷就表现出稳 定性质。 1894年-1897年,德国化学家迈尔及其学生研究 “位阻”现象,提出了“位阻理论”。
范霍夫
化学元素周期表,明确指出元素的性质是它们的原子量的函数。
此外,迈尔提出了以“原子价”术语代替“原子亲和力单位”,把“双键”列 为“不饱和”键,发展了原子价学说。
第四节 立体化学理论
——从二维到三维空间
旋光异构现象
1815年-1835年,法国人毕奥最早观察一些天然存在的有机物(松节油、 樟脑、糖及酒石酸),发现了旋光现象。由此指出:有机化合物在非结晶 状态下所具有的旋光性,一定是它的分子所固有的性能。 1844年,贝采里乌斯的学生米希尔里希发现了两种酒石酸有相同的
维尔茨堡学习病理学,1854年在此获得医生资格。1859年在
布雷斯劳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该校讲师。1868年任卡尔斯 鲁厄工业学院教授。1876~1895年,任蒂宾根大学的首任化 学教授。
迈尔1864年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按照原子量的递增次序,详细讨论 了各元素的物理性质,并在书中刊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1869年,他又制作了一个
物旋光异构的原因。在物理化学方面,他研究过质量作用
和反应速度,发展了近代溶液理论,并应用相律研究盐的 结晶过程。主要著作:《空间化学引论》、《化学动力学
范霍夫(1852-1911)
研究》、《数量、质量和时间方面的化学原理》等。
张力理论:环状化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它们的价键角偏离 碳四面体正常价键角的程度。偏离越大,张力越大,则化 合物越不稳定。 根据张力理论可知:五元环化合物比较稳定,而四元、三 元环化合物表现出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