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白居易

合集下载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对于白居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诗,对于他的生活可能并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白居易,在历史上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如何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希望能帮到你!《江楼月》原文: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简介: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

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

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后来,白居易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标注:“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

”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赏析:元稹与白居易是诗道好友,他们的诗风格相近,时世称元白体。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唐朝诗坛好友元稹和白居易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网上有人总结唐诗的特点:“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

”虽是戏谑之言,倒也精确地说出了唐诗常见的题材:田园、边塞、怀古和友情。

中国人情感流露含蓄应该是元以后的事,唐宋时期的中国人特别是诗人,情感的表露之炽烈一点不亚于西方诗人。

譬如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搁在今天,那还不会让人怀疑他们之间“基情”满满呀唐代诗坛中最好的一对朋友,应该是白居易和元稹,今天的文学史上,白居易的地位比元稹高得多,可在当时,两人合称“元白”,元在白前。

而他们两人的友情之深,远不止场面上的唱和,而是一种梦相交、情相融的状态。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元稹生于大历十四年(779),两人同年登科,在长安同朝为官,一有闲暇就在一起诗酒征逐,互相唱和的诗歌实在太多太平常了,那频次堪比今天的好友在微信和微博上相互点赞。

最离奇一次是两人的心有灵犀,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朋友圈里晒风光照,他们同一天作诗思念对方。

唐元和四年(809),元稹时任监察御史,奉旨前往东川,走到古梁州时,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诗中说我正梦见和白居易等朋友在京城曲江旁游玩,一起走进慈恩院。

突然屋外驿卒大声叫人去安排马匹等候老爷启程,梦醒了,才知道身在梁州。

而在长安的白居易同一天也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那一天,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好友李杓直喝酒,喝着喝着觉得少了元稹,有些遗憾,回忆起往日同醉的好时光,然后计算好友的行程,嗯,元九(即元稹)今天该到梁州了。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但是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一直传承到现在。

今天小编来告诉大家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有哪些吧,请阅读下面的内容!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拓展阅读】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诗[赠樊著作]白居易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和乐天赠樊著作」元稹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

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

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

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

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

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

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

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

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

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

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

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

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

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

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

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

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

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

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

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青春年少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于是二人“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二人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特别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怎么想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了。

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写: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

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

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还有元稹的《和乐天秋题曲江》中一句“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

”写到了巫山云雨,而且是“云雨久旷”,真是我想多了?再看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的回应: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

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

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特别是白居易的《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天呀,“鸳鸾侣"这一下坐实了”云雨“了。

二、两地相思幸福相聚总是短暂的,二人踏上仕途以后便是分多聚少。

只能以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元稹对白居易是“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白居易对元稹是“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一个是想起了对方的好仪容,一个是心里空落落了。

《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元稹排行老九,古称元九。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 悼念元稹的诗是《梦微之》,著名的元白,元指的是元稹,白则是白居易。

虽然年龄相差七八岁,但是两人却是至交好友,而且情趣相投,无论是写诗,还 是纵情享乐,两人都可以相互切磋。

而一对好友,如果死去一个,对于另一个来 说,可谓极尽悲伤。

元稹去世,白居易给他写出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 雪满头”的悼亡诗。

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到无以复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白居 易悼念元稹的诗,欢迎大家阅读。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梦微之》 注释 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 生诗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卫:微之的小儿子。

韩郎:微之的爱婿。

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 阴间。

茫昧:模糊不清。

《梦微之》 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梦微之》赏析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

其中颈联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古往今来更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伤怀! 公元 801 年,30 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 23 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 采精华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

真是相见恨晚! 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 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 考试, 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

虽是个闲官, 倒也可自得其乐。

饮酒赋诗赏花听书, 好个诗酒风流!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 效。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叱牛牵向北。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
“本色”特点。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首两句也是平谈叙事,不见感情起伏。第三句“更吹羌笛关山月”,为战士独坐所闻,叙事是顺接,感情则急转。至第四句“无奈金闺万里愁”,那突至猝发的跌宕变化,迷漫而不可排遣的两地思念,迅速笼罩住整个抒情画面,城堞、秋风、黄昏、羌笛顿时有了活跃的生命与跳动的旋律,前人所谓“气象”“兴趣”大抵指其浑成、真挚而言。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1
元稹
花时同醉破春愁2,醉折花枝作酒筹3。
忽忆故人天际去4,计程今日到梁州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李十一:即李健,字杓直。元九:即元稹。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一、《长恨歌》解析
▪ 元和元年(806)冬,白居易任盩厔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 夫同游仙游寺,语及唐玄宗与杨贵妃事,诸人颇多感慨。白 居易依王质夫建议作《长恨歌》诗,陈鸿另撰《长恨歌传》, 诗、传均叙李、杨故事,又各有侧重,并行于世,相得益彰。
《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首先,作者的语言极为俭省精练。
▪ 其次,遵循“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作规律,强化 创作意图和诗篇主旨。但个别篇章不免为了凑这种形式而强 发议论,损伤诗歌的整体艺术性。 ▪ 再次,不少诗篇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感情浓厚, 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 《秦中吟》组诗共十首,遵循“一吟悲一事” 的原则,集中 揭露上层权贵的骄淫奢侈和对下层民众的盘剥欺压。前面以 绝大多数诗句极力形容豪门权贵的豪奢淫欲,诗末以两句警
▪ 首先,利用“序”的形式说明创作原则和目的。在第一首诗前, 用“总序”表明创作的意图和原则。在每一首诗的标题后,都有 一个小序揭示该首诗的创作主旨。
▪ 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
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 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 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 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第五节
元白派诗人
一、李绅
▪ 李绅(772—846),字公垂, 郡望赵郡,祖籍亳州谯县 (今安徽亳州),父辈移居
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李绅出生于仕宦家庭,于宪 宗元和元年(806)进士及 第,与元稹、白居易为诗文 之交。因其身材短小,白居 易等戏称为“短李”。
▪ 元和四年,李绅入朝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元稹读到了他 的《新题乐府二十首》,极为欣赏,和了其中的十二首。白 居易受二人启发,后来居上,作《新乐府》五十首,扩大了 乐府诗的声势和影响。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白居易
引导语:世人常把岑参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故事。

“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

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

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

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

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
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

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

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

为此,元稹寄诗给白居易:
得乐天书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一次,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的诗,诗中写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好友对自己如此情深,竟在梦中与自己相见。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己也整天思念他,为什么就不能梦见呢?元稹十分懊恼,觉得大概是自己一来通州,就染上疟疾,至今不愈,以致神思混乱的缘故。

于是也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