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试验第十一课时教学简案
高二化学上学期全套教案第十一章

资源信息表第十一章说明本章教材从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从化学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介绍石油和煤炭的加工过程、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从石油和煤的加工引入重要的烃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加突出了化学科学与社会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是在学习石油化工的基础上,学习甲烷与烷烃,乙烯与烯烃;在学习煤的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学习乙炔与炔烃,苯与芳香烃,认识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同时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氧化反应;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章教材的知识框架为:11.1 碳氢化合物的宝库──石油(共4课时)第1课时工业的血液和炼油一、设计思想本课时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第一课时,因此本节课应该成为有机化学的绪论课。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机化学的教学应更多地体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所以将有机物、烃的概念与石油生产结合在一起出现。
教学中重点解决两个问题:有机物的概念、与无机物的差异、烃的概念;石油的加工方法(重点是石油的分馏)。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有机物,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知道有机物的主要来源、石油化工生产与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有机物的性质(A)(2)石油的成分(A)(3)石油的分馏和裂化(A)2. 过程与方法在对石油分馏实验的观察分析过程中感受有机物的分离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石油产品用途的过程中感受石油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形成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石油的常压分馏原理四、教学用品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流程:1.流程图2.流程说明引入:开门见山,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I:讲解有机物的概念。
师生活动I:石油的加工产品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2)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鉴定方法。
(3) 增强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2. 实验要求(1) 实验前必须预习,了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程,确保安全。
(3) 实验后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与体会。
二、实验原理及材料1. 实验原理(1) 介绍本实验涉及的主要有机化学反应原理。
(2) 阐述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其现象。
2. 实验材料(1) 列出实验所需的化学品、试剂和仪器设备。
(2) 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规格和保存条件等进行说明。
三、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 实验步骤(1) 详细描述实验操作的顺序和步骤。
(2)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2. 操作方法(1) 介绍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 说明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 预测实验可能得到的结果和产品。
(2) 描述实验后废物的处理方法。
2. 实验分析(1)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
(2) 引导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1. 实验报告结构(1) 包含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结果、分析等部分。
(2) 报告要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了。
2. 实验数据处理(1)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单位转换。
(2) 用图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如光谱图、色谱图等。
3. 实验总结与体会(1) 概括实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表达对实验的感想和建议。
六、实验安全及应急处理1. 安全注意事项(1) 讲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如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
(2) 强调实验室着装、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要求。
2. 应急处理(1) 介绍实验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如火灾、化学品泄漏等。
(2) 明确实验室急救箱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七、实验仪器及设备1. 仪器设备介绍(1) 对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名称、型号、功能等。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

密度测定
采用密度计或比重瓶法测定有机物的 密度,辅助判断其分子量和纯度。
化学性质鉴定手段
元素定性分析
通过燃烧法、钠熔法等手段,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C、H、O 、N、S等元素。
官能团鉴定
利用化学试剂与有机物发生特征反应,如酯化反应、酰化反应等 ,判断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
酸碱性质
通过观察有机物与酸碱的反应现象,了解其酸碱性质及可能的反 应机理。
实验操作过程
严格遵守实验步骤,正确 使用实验器材和试剂,避 免浪费和污染。
实验后清理
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和器材 ,归位试剂和仪器,确保 实验室整洁。
废弃物处理与环保要求
废弃物分类
根据废弃物的性质进行分类,如有机 废液、无机废液、固体废弃物等。
环保意识培养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减少实验 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
天然产物全合成。通过多步骤合成策略,实现复杂天然产 物的全合成,并探讨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二
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并合 成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药物分子,并进行生物活性测试。
案例三
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制备新型 功能材料,如有机光电材料、有机催化剂等,并研究其在 相关领域的应用性能。
复杂体系中的分离纯化问题解决方案
色谱分离技术
利用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上的保留行为差异,实现复杂体系中各组分 的分离。
重结晶与升华
通过改变温度或溶剂,使目标物质在溶液中析出或升华,达到纯化 的目的。
萃取与分液
利用物质在两种不相溶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目标物质从一种溶剂 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
创新性综合设计性实验案例分享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1. 熟悉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
2.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加热、搅拌、滴定等。
3.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保护实验室安全。
二、实验内容1. 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
2. 有机化合物的简单制备和提纯。
3.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测定。
三、实验步骤1. 了解并熟悉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如显微镜、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提纯。
3. 学会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测定方法,如熔点、沸点等。
四、实验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2.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讲义,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3. 实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内容。
2. 实验结果要真实可靠,实验讨论要能反映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提纯一、实验目的1. 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技巧。
3.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如醇的氧化、卤代烃的水解等。
2. 有机化合物的提纯,如蒸馏、结晶等。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分析。
三、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讲义的要求,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2. 利用提纯方法对制备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提纯。
3. 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验证实验结果。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如防止气体泄漏、溶液溢出等。
2. 实验过程中要准确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时间等。
3. 实验中要用到有毒化学品,要熟悉其安全使用和处理方法。
五、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解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3. 实验报告要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数据准确。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熟悉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反应物的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过滤、洗涤、干燥等。
2.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有机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如氢、氧、氮、卤素等)之间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
这些反应通常需要催化剂、加热、光照等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反应物的变化、产物的形成和物理性质的变化来推断化学反应的进行。
三、实验内容1.实验一:醇的氧化实验目的:通过氧化醇制备醛或酮。
实验原理:醇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以氧化成醛或酮。
常用的氧化剂有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铬酸钾等。
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的醇。
(2)将醇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氧化剂。
(3)加热反应混合物,观察反应物的变化。
(4)冷却反应混合物,观察产物的形成。
2.实验二:酯化反应实验目的:通过酯化反应制备酯。
实验原理:酸和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发生酯化反应,酯。
常用的催化剂有浓硫酸、磷酸等。
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的酸和醇。
(2)将酸和醇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催化剂。
(3)加热反应混合物,观察反应物的变化。
(4)冷却反应混合物,观察产物的形成。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注意安全。
2.实验前,要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反应物的变化,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内容。
2.实验报告要求文字表述清晰,数据准确,图表规范。
3.实验报告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4.实验报告要按时提交,不得抄袭。
六、实验评价1.实验操作(30%):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3)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实验过程中,学生应严格遵循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内容:了解实验室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制备。
(2) 实验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鉴别(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鉴别。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鉴别技巧。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2) 实验原理: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了解相关原理。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测定(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含量测定。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掌握测定技巧。
5. 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1) 内容: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结构分析。
(2) 实验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方法,掌握鉴定技巧。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鉴别(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鉴别。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
(2) 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测定(1) 操作步骤:根据实验原理,对给定的有机物进行含量测定。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多场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等。
2.实验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室常用的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蒸馏器等,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步骤: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如加热、冷却、搅拌等,并演示其正确操作方法。
4.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包括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等。
5.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演示实验仪器的使用:现场演示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讲解实验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并进行示范操作。
5.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准确记录,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6.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7.总结与反思:总结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其掌握程度。
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记录的规范性: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3.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方面的表现,包括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的深度等。
高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方案一、引言有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高校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份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方案,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方案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有机化学实验,了解有机化合物合成和性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有机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设备和试剂(这里列举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常用的有机化学试剂,例如:玻璃仪器、烧杯、漏斗、加热设备等,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常用试剂)3.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这里列举第一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比如合成苯甲酸乙酯的实验步骤,包括原料准备、反应条件、操作步骤等)4.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测试(这里列举第二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例如测试苯甲酸乙酯的酸碱性、溶解性等性质)5.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取(这里列举第三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例如通过萃取法从苯甲酸乙酯中提取苯甲酸等)6. 实验四: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研究(这里列举第四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例如通过核磁共振等技术研究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7. 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这里列举第五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例如通过合成某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并进行活性测试等)8. 实验报告学生需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要求语言准确、排版整洁美观。
9. 安全注意事项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合理使用实验设备和试剂,注意防护措施,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实验教学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可通过讲解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一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学实验第十一课时教学简案)
授课班级:医学部各专业授课时间:见课表安排
授课地点:701-1245等授课教材:虞虹/薛明强主编《基础化学实验》授课学分:三分授课教师:见课表安排
【教学课题】实验十一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验证羧酸和某些羧酸衍生物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羟肟酸铁盐在鉴定羧酸衍生物中的应用,了解某些取代羧酸的性质和互变异构现象。
【教学重点】羧酸和某些羧酸衍生物的主要化学性质,某些取代羧酸的性质和互变异构现象【教学难点】性质实验相关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讲述、示范、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来验证羧酸和某些羧酸衍生物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羟肟酸铁盐在鉴定羧酸衍生物中的应用、了解某些取代羧酸的性质和互变异构现象。
【讲述】实验十一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学实验第十一课时)
一、实验目的(略,见教学目标)
二、实验原理
1.甲酸结构中含有醛基,因此具有还原性。
草酸能被氧化剂所氧化,也具有还原性。
2.酰氯、酸酐、酯、酰胺均为羧酸的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水、醇、氨作用产生水解、醇解、氨解反应而生成相应的酸。
水解反应的难易次序为:酰卤>酸酐>酯>酰胺。
3.酰卤、酸酐和酯都能进行醇解和氨解反应而生成酯和酰胺。
4.羧酸衍生物可与羟氨作用生成异羟肟酸,遇三氯化铁生成酒红色的异羟肟酸铁,可供鉴别用。
例如酯的反应:
CH3COOC2H5+H
2NOH CH3CONHOH+C2H5OH 3CH3CONHOH+FeCl3(CH3CONHO)3Fe+3HCl
(酒红色)
5.水杨酸为酚酸,能与三氯化铁作用生成紫色配合物。
乙酰乙酸乙酯是ß-丁酮酸乙酯,体系中存在能发生互变异构现象的酮式和烯醇式两种结构,故可使溴水褪色。
与三氯化铁显色也是其烯醇式与三氯化铁生成了紫红色的配合物:
CH3
O
CH2C
O
C2H5CH3
OH
CH2
O
C2H5(酮式)(烯醇式)
CH3CH
OH O
OC2H5
Br2
CH3C
OH
Br
C
Br
C
OC
2H5
O
O
H
Br O
OC2H5
H3C
+FeCl 3CH 3C O CHCOC 2H 5
O
Fe
Cl Cl CH 322H 5O O
CH 32H 5OH O
(紫色)
三、实验步骤(略,参见课本相关内容)
四、注意事项
1、 注意固体试剂和液体试液的正确取用方法。
2、 托伦试剂制取时氨水勿加过量,银镜反应用试管需洁净。
3、 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实验,必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演示】乙酰乙酸乙酯的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实验的示范演示。
【讨论】1、如何鉴别甲酸、乙酸和草酸?
2、举例说明能与三氯化铁显色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常温下某些化合物存在着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平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