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筠同志生平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共5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共54张ppt)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材料: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社会 分工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出现剩余产品,这使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成 为可能。部落首领等把部分剩余产品据为己有,社会出现分化和阶级。
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战争开始频繁发生,进而出现奴隶和奴隶 主之间的阶级对抗。为了管理生产、控制冲突,国家开始产生。国家的出现,是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分 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资本主义 局;多元特性、相互交流以及各自在世界历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 史上的贡献
散 动;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全
球联系的不断加强。
整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讲述资本
主义的危机所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
体 对峙的冷战,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变
为现实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前 进,看到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看到在和平 环境下世界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 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人类面临各种 严重问题,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特点 和世界的密不可分。
横向发展:描述人类历史是如何从原始的相对孤立的分散的人群 发展到今天全球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形成,前者加强后者,后者作用与前者,两者共同推动 历史前进。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多元而独立——侧重于各文明纵向的发展,不同文明的特点。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的交流:
扩展并交流——侧重于文明间横向的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联
系和影响。
• 我们从哪里来 据科学记载,“露西(Lucy)”是 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南方古猿阿 法种的古人类化石的代称。这是一具完 整性 40%的女性骨架,生前才20多岁, 脑容量为400毫升(注现代人类的脑容量 平均值为1300~1500毫升)。“露西”生 活的年代是320万年前,因此被认为属于 第一批直立行走的人类,是目前所知人 类的最早祖先。这具南方古猿化石之所 以取名“露西”,缘于发现者在当时播 放了一首披头士乐队的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于是这具化石便 被命名为“露西(Lucy)”。

陈氏鸿棉家族:精益求精,四代人的事茶人生

陈氏鸿棉家族:精益求精,四代人的事茶人生

陈氏鸿棉家族:精益求精,四代人的事茶人生作者:冯静静来源:《海峡茶道》2016年第04期时光飞逝,距上次见到陈容大姐,已是一年多。

那时,她带我们穿越慧苑走访她家茶山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不长的路途却显得异常崎岖蜿蜒,不得不让人感慨:一泡好茶的难得。

三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冷空气,直接把武夷山的气温降低一半,也把我们几个没有准备充分的到访者冻得瑟瑟发抖。

“快到屋里来,别冻着了。

”陈容的爽朗笑声和热情招呼让我们顿时温暖不少,我们赶紧钻进屋内,几杯温热而醇厚的慧苑老枞水仙入口,顿时让人精神倍增。

几句寒暄,感情便热络起来……茶园管理是根基陈鸿棉有五个孩子,四女一男,陈容排行老四,陈家的几个兄妹,每个人都跟着父亲学过制茶,但因为陈容跟随的时间最长,所以,目前她这辈的茶业经营与制作的重担主要落在她和丈夫暨文富身上,而她的下一辈——侄子陈植寅也逐渐挑起了家族的大梁。

鸿棉家的茶最受茶友推崇的是他们的慧苑老枞水仙,那醇厚清幽的口感和神秘的山野气息赢得了无数发烧友的喜爱,问到她家的老枞水仙为何如此独到,陈容笑着答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茶园管理有道。

我们家老枞水仙的山场主要分布在慧苑坑内,茶园都比较分散,而且周边的植被茂密,能给茶树提供充足的漫射光;另外,我们家的老枞我们都让它们自由生长,几乎不予修剪,树与树之间也留下足够的空间,空间不够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会处理掉一小部分老茶树;还有,我们的茶园从不打除草剂,只使用菜籽饼作为有机肥等等。

有些看似降低产量的做法,其实是大大保证了我们的产量和茶叶品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采摘成本,但是滋味绝对优于修剪齐整的茶树。

”暨文富对于山场的守护之心主要来源于岳父的教导和多年来制茶经验的累积,而刚刚跟岳父学茶的时候,他也曾质疑过这种茶园管理的方式。

但是岳父跟朋友的一个小试验深深触动了他。

“当年我岳父跟其好友老董,在小武夷的仙人岩上做试验,同样的老枞水仙,老董修剪,而岳父不修剪,来比第二年的产量。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国军抗战时期各战区序列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1937—1938年)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何应钦1.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第20集团军商震第32军商震(兼)骑兵第14旅张占魁第1集团军宋哲元第53军万福麟第77军冯治安第181师石友三第17师赵寿山骑兵第3军郑大章第68军刘汝明(直属)第92军李仙洲(直属)第106师沈克(直属)第118师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师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王奇峰(直属)以上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2.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第3军曾万钟第9军郭寄矫第14军李默庵第93军刘戡第15军刘茂恩第17军高桂滋第19军王靖国第47军李家钰第61军陈长捷第14军团冯钦哉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第35军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金宪章骑兵第1军赵承绶骑兵第2军何柱国第18集团军朱德第66师杜春沂(直属)第71师郭宗汾(直属)第33军孙楚(直属)第34军杨澄源(直属)以上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3.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作战作区:苏浙方面兵力——第10集团军刘建绪第28军陶广第70军李觉第79师陈安宝暂13旅杨永清宁波防守司令王皞南辖第一九四师陈德法温台防守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一二旅李国均第19集团军罗卓英第18军罗卓英(兼)第79军夏楚中第25军万耀煌第73军王东原第23集团军唐式遵第21军唐式遵(兼)第28集团军潘文华第23军潘文华(兼)新编第4军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周志群(直属)游击总司令黄绍竑以上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游击部队在外。

4.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兼)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第12集团军余汉谋第62军张逵第63军张瑞贵第64军李汉魂第8军团夏威独9旅李振良独20旅陈勉吾虎门要塞司令陈策以上共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其他特种及要塞守备部队在外。

九次负伤的猛将成钧

九次负伤的猛将成钧

九次负伤的猛将成钧作者:宋凤英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6年第4期宋凤英成钧,原名成本兴。

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先后参加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斗争和长征,率部参加巩固和发展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以及莱芜、孟良崮、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成钧多次指挥击落国民党空军U-2型高空侦察机。

1955年成钧被授予中将军街,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他对党忠诚、智勇双全,身经百战、九次负伤,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建设贡献了毕生心血。

“余秋里的一条胳膊救了我一条命”成钧1911年6月19日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母,只断断续续读过两年私塾。

1927年春,年仅16岁的成钧参加了石首的秋收暴动,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队。

1930年9月,成钧报名参加红军,被编在红2军团新兵团。

1931年1月,成钧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1月,成钧升任第7连副连长,后升任连长。

1934年9月,红3军成立黔东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成钧任第1团副团长。

1934年10月24日,红3军与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镇胜利会师。

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

成钧所在部队改编为红2军团第4师第10团,成钧任第2营营长。

1935年11月,成钧调任红2军团第6师第18团团长,政治委员是余秋里。

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11月19日,贺龙下达突围命令。

当晚,红2、6军团告别湘鄂川黔苏区,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红18团一路上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死打苦拼,左冲右挡。

1936年3月,红2、6军团在乌蒙山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了历时近一个月的大回旋战。

成钧在一次随师长郭鹏、政委廖汉生察看敌情和地形时,右背部被国民党军冷枪打中,这也是他第七次负伤。

他让医务人员简单包扎后,仍随部队行动。

贵州军阀王家烈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封锁线,一个榴弹炮营扼守在乌蒙山的咽喉要道上。

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

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

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陈维崧是我国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字其年,号迦陵。

宜兴(今属江苏)人。

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词人陈维崧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生平介绍陈维崧,江苏宜兴人。

以明天启五年(一六二五)生。

父贞慧,明末著气节。

维崧少负才名,冠而多须,浸淫及颧准,陈髯之名满天下。

尝客如皋冒氏水绘园,主人爱其才,进声伎适其意。

康熙己未(一六七九),召试鸿词科,由诸生授检讨,纂修《明史》,时年五十四。

越四年(一六八二)卒于官。

工骈文及词,尝与朱彝尊合刊所作曰《朱陈村词》,传世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

(《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文苑》)其弟宗石序其词集云:“方伯兄少时,值家门鼎盛,意气横逸,谢郎捉鼻,麈尾时挥,不无声华裙屐之好,故其词多作旖旎语。

迨中更颠沛,饥驱四方;或驴背清霜,孤篷夜雨;或河梁送别,千里怀人;或酒旗歌板,须髯奋张;或月榭风廊,肝肠掩抑;一切诙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

甚至里语巷谈,一经点化,居然典雅,真有意到笔随,春风物化之妙。

盖伯兄中年始学为诗馀,晚岁尤好不厌,或一日得数十首,或一韵至十馀阕,统计小令、中调、长调共得四百一十六调,共词一千六百二十九阕。

先是京少有《天藜阁迦陵词刻》,犹属未备,今乃尽付梓人。

自唐、宋、元、明以来,从事倚声者,未有如吾伯兄之富且工也。

”近人朱孝臧题云:“迦陵韵,哀乐过人多。

跋扈颇参青兕意,清扬恰称紫云歌,不管秀师诃。

”(《彊村语业》卷三)维崧词具有创作天才,固宜其不为前人所囿矣。

世家名流陈维崧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对“阉党”,曾受迫害。

陈维崧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吴伟业曾誉之为"江左凤凰"。

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

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接触社会面较广。

陈雪涛 国学文化的传播者

陈雪涛 国学文化的传播者

陈雪涛国学文化的传播者作者:温秋圆刘也暄来源:《华人经济》2019年第06期人物简介陈雪涛先生,原名陈钧荣,广东恩平县人。

自幼学佛,兼习技击,屡有奇遇,且多获古本好书。

30岁後已过着半退隐生活,閒来傲啸江湖云遊天下,时而绘花画鸟写江山,偶尔谈玄说法讲易经,以玄空风水、紫微斗数相法及易学等名闻术数界。

丁丑仲秋应弟子之请求,成立“玄空斗数学会”,稍传正统之术数於多伦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

早年接触国学,受善知识引导,他向着有阳光的方向追寻未来。

学习绘画,在艺术路上勤奋学习,画技日益见长。

他言“心中有画”是画家需掌握的本领,善画动物和佛像,以表达内在的情感与精神。

他精究玄学之道,深入研习理论,将思想融汇成笔端的文字,著书立说,分享给更多人。

學有所成後他收授弟子,将思想的种子播撒出去,成为国学文化的传播者。

岁月中,他立足成一棵树,无畏岁月漫长,无畏风雨洗礼。

用笔墨将岁月染成诗篇自小受佛家知识熏陶,陈雪涛先生的人生路被这样的善文化引领着,不偏不倚,踏踏实实地走过了几十年。

少年时期,陈雪涛先生在香港读书,初接触国学时就被诗词歌赋所吸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至今日,每当吟詠起《离骚》中的诗句,他心中的热情总能被激发。

後来的日子,也像极了这句话所说的,陈雪涛先生在努力顺着一个方向坚持走到底,去寻找他心中的太阳。

人生遇到的第一道坎坷,成就了他的傳奇。

升学考试时发挥失常,成绩不如同门师弟好,这让陈雪涛先生深感有愧於老师的教诲。

於是,他决定学一项空白的本领,一条路走到底。

他选择了画画。

从一开始的陌生,到後来的学习,逐渐对绘画艺术有了浓厚兴趣,陈雪涛先生发奋学习,以可观的成绩为第一次的选择交了答卷。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几位艺术前辈,他们都很用心地教予他绘画技巧和理念。

他的画技日益见长。

顺理成章地,他进入了广告行业,从低做起,对设计和策划越来越能驾轻就熟。

坚持绘画的日子裏,他对艺术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

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宋君复绍兴县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小学,后考入杭州蕙兰中学。

1916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柯培大学学习物理,毕业后又入美国麻省春田学院专攻体育。

回国后执教于蕙兰中学。

1926年起历任沪江大学、沈阳东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体育系主任、教授...[详细]宋炜臣字渭润。

镇海县人。

著名工商业者。

早年赴上海学生意,为某南货店店员。

1890年与同乡叶澄衷在上海创办燮昌火柴公司,并任副经理,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柴厂。

1897年鉴于汉口处九省通衢便利位置,到武汉创办燮昌火柴厂分厂,任经理,资本30万元,...[详细]宋春舫号春润庐主人。

吴兴县人。

1911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4年留学瑞士,攻读政治经济学并研究戏剧,精通英语、德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

1916年...[详细]宋梧生余姚县人。

1915年考入法国里昂大学医科,获得医学博士后又转到化学系就读,1922年获化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上海圣心医院内科主任,光华大学教授和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27年11月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委员、理化实业研究所常务...[详细]宋晞字旭轩。

丽水县人。

1945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

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文学组,留校任教。

次年赴泉州,任国立海疆学校副教授。

1949年赴台北市,旋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获韩国建国大学名誉文学博...[详细]宋越伦字人骝。

上虞县人。

1916年3月1日生。

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帝国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后入东京帝国大学新闻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

回国后曾在上海私立复旦大学、私立上海法学院、私立上海法政学院任教。

抗战期间加入《东南日报》,任参考资料...[详细]宋紫佩原名盛琳,后改名琳,字子培、紫佩、子佩。

绍兴县人。

14岁考取秀才,曾入大通学堂学习。

1907年考入绍兴府中学堂,加入同盟会,并参与组织匡社。

后又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详细]宋善良字椒临。

陈寅恪先生二三事

陈寅恪先生二三事

陈寅恪先生二三事陈寅恪先生二三事Array1.简介陈寅恪(读作chén yín kè,虽然“恪”字客家人念作què,陈寅恪小名“恪(què)儿”,但陈寅恪多次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其致电牛津大学时的署名TschenYinKoh,也可以证明),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2.经历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一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