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0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 大都是主义一统, 口号满篇, 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 语言朴实无华, 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 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 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 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 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 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取生与死, 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 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好处与价值的一句评价: 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 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有所作为承担职责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 实有平庸教化之嫌, 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 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 索然寡味, 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 顿悟: 大智大慧者, 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 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他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 不如意事常八九。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 人活一世, 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 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那里, 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是啊, 评价一个时期, 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 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 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文革, 进过牛棚, 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 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我的心境呢?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 有个问题我思考很久, 我们讲和谐, 不仅仅要人与人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 还要人内心和谐。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优秀3篇)

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优秀3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一《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
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
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
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
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
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
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
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
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
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
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
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二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精通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对人生的看法

季羡林对人生的看法季羡林先生,那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对人生的看法,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季羡林先生觉得,人生啊,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这一路上,有美景,也有坎坷;有欢笑,也有泪水。
咱们不就像那行者,背着行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有时候,咱会被路边的一朵小花吸引,驻足观赏,感受那份美好;有时候,又会被脚下的石头绊一跤,疼得龇牙咧嘴。
这就是人生,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他还说,人生是需要有所追求的。
这追求啊,可不是随便瞎追。
好比你要去爬山,总得选好目标山峰,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啥也没爬到顶。
咱得有个坚定的方向,努力去攀登,哪怕过程中累得气喘吁吁,也不能轻易放弃。
你说是不是?季先生认为,人生中的苦难也是一种财富。
这就好比那矿石,不经过千锤百炼,哪能变成珍贵的金子?咱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别总是唉声叹气,觉得天要塌了。
咬咬牙,挺过去,回头再看,那都是让咱变得更强大的磨砺。
再说这人生中的友情和亲情,那可是最温暖的港湾。
就像在寒冬里,有人给你递上一杯热茶,暖身又暖心。
朋友之间的相互扶持,亲人之间的关爱照顾,这都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没有这些,人生得多孤单,多冷清啊!还有啊,季先生强调,人生要有一颗平常心。
别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精彩和无奈。
就像花园里的花,玫瑰有玫瑰的娇艳,百合有百合的清新,各有各的美。
咱得学会欣赏自己人生中的风景,别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季羡林先生对人生的看法,真的是给咱们指明了方向。
让咱们明白,人生虽然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只要咱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自己的追求,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那咱们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难道不是吗?。
季羡林:人生

季羡林:人生季羡林:人熟正在一个“人熟漫谈”的博栏外,尾先谈一谈人熟,彷佛是天经地义的,已否薄非的。
并且尔以为,对付尔去说,那个标题问题也其实不易写。
尔曾经到远望九之年,正在人熟外曾经滚了八十多个年龄了。
一地地面临人熟,不时刻刻面临人熟,让尔那样一个油滑白叟去谈人熟,另有甚么艰难呢?岂没有是手到擒来吗?然而,略微入一步一推敲,立刻没了信答:甚么鸣人熟呢?尔其实不分明。
不单尔没有分明,尔看芸芸寡熟外也出有哪个人实分明的。
今古外中的哲教野谈人熟者寡矣。
甚么人熟意思,又是甚么人熟的价值,把戏单一,错综复杂,使人目迷五色;但是他们说了些甚么呢?恐怕连他们本人也是越谈越糊涂。
以己之昏昏,焉能令人昭昭!哲教野的哲教,至矣下矣。
然而,恕尔年夜没有敬,他们的哲教异吾辈常人没有搭界,让那些哲教,连异它们的“野”,立正在神圣的殿堂面来独现辉煌吧!像尔那样一个常人,吃饱了饭出事儿的时分,有时也会念到人熟答习题。
尔感觉,咱们“人”的“熟”,皆续对是被动的。
出有哪个人能先制订一个降生方案,而后再高熟,一步步让方案真现。
只要一小我私家是破例,他便是佛祖释迦牟僧。
他住正在地上,突然念诞生人寰,超度寡熟。
先思考要诞生的国度,再思考要诞生的怙恃。
思考周详之后,才沉着降落。
但他是佛祖,没有是吾辈常人。
吾辈常人的降生,无一破例,皆是被动的,一点自动也出有。
咱们糊面糊涂天诞生,糊面糊涂天生长,有时也会糊面糊涂天夭合,固然也会糊面糊涂天寿登耄耋,像尔那样。
熟的对坐里是死。
对付死,咱们也根本上是被动的。
咱们只要这么一点自动权,这便是他杀。
然而,那点自动权倒是不克不及轻易运用的。
除了非万没有失未,是决不克不及运用的。
尔正在下面讲了这么些被动,这么些糊面糊涂,是否是尔小我私家实邪观赏那一套,投诉那一套呢?可,可,尔决没有观赏战投诉。
尔只是说了一点真话罢了。
邪相反,尔却是感觉,咱们正在被动外,正在糊面糊涂外,借是可以有所做为的。
尔劝人们没关系正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正在吃糠吐菜之后,或者正在卡推OK、下我妇之后,答一答本人:您为何在世?在世岂非便是为了恣睢的享用吗?岂非便是为了忍饿蒙暑吗?答了那些简略的答习题之后,会使您脑筋苏醒一点,会削减一些糊涂。
《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等外国语言,被誉为国学大师、国宝等。
2009年7月11日,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憾。
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影响着很多人。
《季羡林论人生》简介:
此书是季羡林这位学术大师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总结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故乡明月、清塘荷韵、山中逸趣、人生感悟、阅尽沧桑。
全书由数十篇散文和游记组成,可以说是一本季老先生的自传,表现了他文字表达的功底,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写出了一种睿智、淡然的人生态度。
《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
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
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
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
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清塘荷韵》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清塘荷韵》。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季羡林《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季羡林《人生》读后感1人生既漫长又短暂,在路途中所遇见或享受的金钱与名利都是过眼浮云,不值得留恋与牵挂。
其实真正珍贵,无价的事物往往是最初的信念与高洁傲岸的品质。
这些道理直到我鉴赏《人生》这本书之后才有所感悟。
《人生》的作者是王卫国,此书的内容主要讲述一个落后,封建,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中,一位胸怀大志的民办教师高加林因村书记滥用职权被撤去工作,想要控告村书记却因封建思想放弃。
百般无奈之下,只能委屈求全变成农民,又阴差阳错与村中大户的女儿谈恋爱。
因为一次巧合,他被马占胜调到县里工作。
之后,他一路风生水起,如履平地,在县中成为郝郝有名的人物。
但是他为有好前途,狠心抛弃深爱自己的女人,与另一个家财万贯的小姐结合。
但因被检举揭发,一夜间从县中的名人沦落成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民。
回到农村后,众叛亲离。
他才明白最宝贵的事物其实是最初的信念。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人生的大起大落。
有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条难以回返的路,当自已失去一切,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明白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已的初心与信念。
但人生同样是无止尽的,只要始终怀着心中的信念,永往直前,就可以创造璀璨人生。
人生就像黑暗中的指路灯,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
人生也像无尽头的长巷,你永远也无法猜测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只要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人生自然就会美好。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2路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经过了自己的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在小学教学,大学毕业后,开始静心写作。
路遥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其先前写的《人生》更是问世之后引起全国轰动,更是把他推上了人生的巅峰。
更反应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现实的无奈一句话: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高加林,路遥笔下的人生的男主角,毕业于县里一所重点高中,本想就此可以摆脱农民的出身,同时也不妄自己这十几年的努力,和家人的热切期望。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1500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1500字【第1篇】季羡林先生山东临清人,享年98岁.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学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0年他考取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季羡林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
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东方语言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外交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季羡林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1983年季先生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所名誉会长。
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学会会长等职,著作已汇编《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中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先生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作颇多,成为享誉海外的东方学大师,他还精于语言,通英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法、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季羡林始终将学术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
在德国留学时正值二战,他在“生命危及,朝不虑夕”中专心研究,在文革中,他历经磨难,偷偷翻译篇幅宏大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年逾八旬后,他开始撰写80万字的学术巨著《糖史》,还出版了《牛棚杂记》《病榻杂记》等多部著作。
赏析《季羡林谈人生》

赏析《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散文作品,本书以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为线索,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探讨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态度等诸多问题。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在于精神财富的积累,在于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在于追求真善美,在于对人类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责任。
季羡林先生还强调了人生的态度问题,他认为,人生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要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认为,只有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季羡林先生还强调了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季羡林谈人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散文作品,通过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大四了,我即将离开学校,走进社会,但平日里我对生活、人生思考较少,心智似乎不太成熟。
为此,我带着答疑解惑的想法,品读起《季羡林谈人生》来。
该文由数十篇短文组成,是季老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
尽管季老是一代宗师,但他还是一口一个的“吾辈凡人老百姓”,何其谦虚。
并且,他娓娓道出的感悟,都是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朴实无华启人心智。
我感触最深的有三个话题。
一是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的。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挥霍无度,甚至纵情声色,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不走运时,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利,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但季老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称的“中国的脊梁”该做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
如今很多人,只看到“车与房”,是否目光短浅了些!
二是关于如何做人与处世。
季老认为第一点是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他看到了现今环境污染严重,反复强调“天人合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第二点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给出了两个字——“真”、“忍”。
真,即待人要真情实意,不允许弄虚作假;忍,即相互容忍,彼此体谅。
第三点是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说白了,内心矛盾是私心杂念过重,其实保持一颗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是关于如何走向成功。
季老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老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遇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并且,季老也反复强调我们要珍惜时间,他引用宋代大儒朱子的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当下,多少正处于青春年华的人荒废学业,或沉迷于游戏,或纠葛于爱情,不思进取,蹉跎时光。
殊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年代,如果能够通过向大师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一件非常有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