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境中的意义
第06章话语的语用意义下

•
• •
(4)张大千:“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 敬你一杯。” 梅兰芳:“此作何解?” 张大千:“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 手。”
•3.根据下面的话语说明共知性的重要性。 •(1)“秃驴的秃怎么写?”“把秀才的秀屁股略微弯弯掉转
就是。” •(2)“萧伯纳先生,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新手术 啊!”“这好极了,请问你打算给我多少实验费呢?” •(3)明月空中叫,黄狗卧花心。 •明月空中照,黄狗卧花荫。
中国 青年
•பைடு நூலகம்预设—除了传达基本信息之外,还传达一定 的言外之意。例如: • 他说:“今后再也不酗酒了。”
以后不酗酒了 •(基本信息) 预设 他以前经常酗酒
(附加信息—言外之意)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 •预设和语境有关,蕴涵不涉及语境。 •预设有言外之意,而且言外之意可以推导。
[练习]
• • • • • 说明下列语句的预设: 1.妇女们带着浑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了。 2.他想再去找校长谈一谈夏令营的事。 3.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4.她最近显得有些憔悴。
• (6)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 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黛玉 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是客,原应 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迎 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 • (7)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 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
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疑问句)
4.感叹句的意义转换 这个婆婆真厉害。
啊呀,这样的 婆婆!…… (感叹句)
(陈述句)
这个婆婆怎么能 这样? (疑问句) 是生活的艰辛和 病魔过早地夺去 了母亲的生命。 (陈述句)
语用学 第二讲语境与意义

1)帮助听话人从笼统的意义中推出具体的信息;
2)帮助听话人推断出言外之意;
3)帮助听话人推断出反话;
4)帮助听话人从“不正常”的句子中推 出
正常的信息;
5)大文化语境帮助理解话语意义。
2、过滤功能:指的是语境在说话人表达 时起作用。换句话说,说话人必须遵守语境范 畴的诸多要求来进行话语表达。 这方面主要 表现为:
1)如果话语只能提供语境已经提供的 信,这样的话语不宜说出来,否则就成废 话;
2)凡是语境不能提供任何帮助的话语, 也不宜说;
3)跟语境不相匹配的话语不可说,否则 就成笑话。
二、意义 “意义”这个词的意义,在语言学界历来 有不同的看法。
《意义的意义》 1923年, 作者:美国学者 奥格登C·K·Ogden
英国学者利奇(Geoffreg N·Leech)对 语用意义的衡量提出了四条标准:
①是否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 ②是否涉及说话人的意图或听话人的理 解; ③是否涉及语境; ④是否涉及通过使用语言所实施的行为。
第二讲 语用学中的 两个重要概念——语境和意义
一、语境
(一)语境的构成因素:
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
语言知识 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
百科全书似的知识
语境
背景知识 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
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
交际的时间、地点
情景知识 交际的主题
语言外知识
交际的正式程度
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相互知识
(二)语境的功能 1、解释功能:指的是语境在听话人理解 话语时起作用。主要表现为:
理查兹I·A·Richards
1)语义学上的意义(字面意义) 指的是话语的理性意义,也就是与静态 话语相对应的词汇、语法意义。其特点是它 不同语境因素发生联系,是单位内部各种要 素意义的总和;信息量是自足的。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思维导图)

两个意义基本相同,但还有差 别的同义词的差别体现在:
理性意义方面:两个同义词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 有所不同,如:交换—礼物、意见;交流—思想、 文化,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few修饰可数名词,
附加色彩方面:
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励——怂恿 风格色彩不同,如口语—书面语:生日—诞辰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如:大—小、多—少。
三、反义关系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在同一个范围中的反义,如:黑、白属于颜色范围的反义,多、少属于数量范围的反义。这种 反义关系里往往可以加入别的成员,如:大、小中可以有“中”,热、冷中有“温、凉”。
非此即彼的反义,如男—女,正—反、整体—局部。这种反义关系里不能加入别的成员。
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统一。p.135
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
同义词中往往包含着反义的因素,因为同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 微差别,在“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这“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言内意外: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等,都很注 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这种现象可以用“言内意 外”来概括。
“言不尽意”与“言内意外”的关系:言内意外包括言不尽意,言内意外既是消 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言不尽意的消极结果就是使人们不得不言内意外),也 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有了言不尽意,人们往往利用言内意外进行积极 的语言表达,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教学要求与目的: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第一节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要讲求交际效果,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话语的表现风格不同,要切合语境,表达得体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二、语用研究的范围语用学是一门对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句法学、语义学、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一、语境的类型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语境大致分为两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1)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是狭义语境(2)言外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是广义语境二、语境和语句意义1、言内语境的作用: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2、言外语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和句子的非命题,解释特殊词义和句子,解释不但超过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三、语境和词语所指1、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1)指示词语: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2)指示意义: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指示意义都要借助语境来确定2、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区分名词指称中的“有指”和“无指”。
“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1、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2、礼貌原则:是人类交际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与人会话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做到“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1、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2、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甲:我这副山水图怎么样/乙:嗯:装裱的不错三、蕴含义和预设义1、蕴含义:句子的基本信息中包含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具体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2、预设义:不在句子断言的范围之内,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第四节言语行为一、言有所为用语句做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一些事,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二、言内、言外、言后1、言内:言内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通过语音、语汇、语法的等语言形式和手段来传递信息2、言外: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用某种语言的语音形式说出了这句话,就完成了述事这一行为3、言后:言后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1、直接言语行为:用字面意义来实现交际如:我们把空调关了好吗?2、间接言语行为:委婉暗示自己的交际信息如:今天有点冷。
语言学概论课件第二章第二节 语义

语言学概论课件第二章第二节语义第二章第二节语义概述:语义是语言学中研究词义和句义的学科,它涉及词汇的意义、句子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语义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义,推断句子的含义,并解释语言中的歧义现象。
一、词义:1. 词义的定义:词义是词语所表示的概念或意义。
2. 词义的分类:a. 词义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词语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内涵是指词语所包含的意义。
b. 词义的直指和引指:直指是指词语所指代的实际对象,引指是指词语所指代的概念或类别。
c. 词义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词语最早的意义,引申义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扩展的意义。
d. 词义的词汇义和语法义:词汇义是词语在词汇层面上的意义,语法义是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句义:1. 句义的定义:句义是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2. 句义的构成:a. 词义的组合:句义是由词义组合而成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搭配和组合会影响句义的表达。
b. 句法结构:句子的结构和语序也会对句义产生影响,不同的句法结构可能会表达不同的句义。
c. 上下文语境:句义也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影响,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句义。
三、语义关系:1. 同义关系:指词语之间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关系,例如"大"和"巨大"、"小"和"微小"之间的关系。
2. 反义关系:指词语之间意义相反的关系,例如"高"和"低"、"快"和"慢"之间的关系。
3. 上下位关系:指词语之间的层级关系,例如"动物"是"狗"的上位词,"狗"是"动物"的下位词。
4. 部分整体关系:指词语之间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例如"手"是"身体"的一部分。
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句子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方法加以总结归纳,提炼出几种常见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结合课内外实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标要求“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平时的练习中,此类题型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我们如何做出准确、完整的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句子在语境中的意义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个重要的题型。
重要语句包括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起总领、总结或过渡作用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使用了修辞、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等。
很多学生对这类题的作答不得要领,导致失分严重。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考题,就会发现它是有一定答题技巧的,现结合实例作一些解析。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中考作业本》P52(2012年南通市中考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8段划线句“‘她’用舒缓严谨的舞姿阐释着成功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的理解和感悟。
①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是长期坚持、厚积薄发的结果。
②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尽情绽放生命的光彩。
③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根据全文主旨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关键是结合生活实际,先是根据全文主旨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再是结合生活实际谈对这句话的感悟,两者都不可偏废。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

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一、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明确什么是语境义: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所特有的含义,称为词语的语境义。
因为词语的这种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会消失,因此,就又称为临时义。
例如:“这个菜太淡了”。
“天高云淡”。
“冷淡”。
“旅游淡季”。
“淡”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也就是说,“词句的意义”: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的、附加的、延伸的等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意义。
三、解题的基本方法:抓住词句特点,正确把握词句内容。
要确定它的本义和在文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等,确定因引用典故、诗句而产生的引申义、因修辞产生的比喻义、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等。
联系上下文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合理推断词句含义。
四、解题思路一:还原法即,解释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词句用“还原法”,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
五、解题实例:(还原法解题)例一、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鲁迅《故乡》文中划线的词“看不见的高墙”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看不见的高墙”是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本体)是说,鲁迅与闰土之间从身份、地位、思想与感情等方面都有了很大一段距离,就像一堵高墙一样隔在了他们二人之间,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融洽了。
(还原)例二、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
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你怎样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参考答案:这句采用同类比较的方法,是说,科学领域博大深邃,一个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对科学的认识还是很幼稚。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语境中的意义
一、指称
词语是如何同各种不同的指称方式与语境发生关系的,如有指、无指,实指、泛指,全指、别指,定指、不定指等。
指称,是用名词的概括性词义去确定特定语境中的所指对象,同时用相应的语音去称呼它,以表明它为一次言语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指称的最大特点在于,被指称对象必须具备指称词的词义所概括的一些本质特征。
这样,我们才能用指称词的语音去称呼它。
一旦指称发生,就被指称的对象来说,它就从一个客观存在物进入了语言,成为一次言语行为中被谈论的对象,就词语的意义而言,它就从原先语言系统中抽象概括的意义转化为具体专化的语境意义,依赖于这种意义,就能了解一段话语在一次特定的言语行为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具体内容。
指称主要是名词的功能,专有名词的所指对象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指称方式比较简单,通常是“有指”,但有时也可用于“无指”,如“雷锋情神”、“上海现象”中的“雷锋”、“王海”,不再指世界上两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是指以这些个体为代表的某些精神品质、思想观念。
普通名词的所指对象都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该名词的词义所规定的那些本质特征,普通名词的“有指”用法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实指”用法与语境中一些确切的对象,也就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确定目标的对象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泛指”的用法与语境中任意的某一个或某些对象联系起来。
“实指”分为“全指”与“别指”,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所指的都是有确定目标的对象,但“全指”的用法把词语与所指对象的整个集合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有确定目标的是集合中的所有成员。
“别指”用法中的某一或某些确切对象,对说话人而言,当然都是己经了解的,可对听话人而言,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说话人可能认为听话人已经了解,于是就把它或它们作为已知事物向听话人陈述,这就是“定指”的用法,“定指”的手段比较多,最常用的是指示代词“这”、“那”、“该”。
;二是说话人也可能认为听话人并不了解,于是就把它或它们作为陌生事物引人话语而向听话人陈述,这就是“不定指”的用法。
所谓了解与否,其实就是说话人在估计,在听话之前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中有没有词语所指对象的存在。
如果估计有,说话人就会采取“定指”的方式,这就是在暗示听话人,词语的所指对象你是知道的,你应该将词语与语境中的某个已知对象联系起来;如果估计没有,说话人就会采取“不定指”的方式。
这也在暗示听话人准备接纳一个新的对象。
指称能将词语的抽象意义与语境中的各种对象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语境意义。
指称的方式不一样,词语与语境的联系方式也不一样。
而指称的不同方式可以按这样的顺序去认识:首先要区分“有指”与“无指”,在“有指”中又有“实指”与“泛指”的区别。
而在“实指”的内部,还可进一步区分出“全指”与“别指”。
在“别指”之中,还应区分出“定指”与“不定指”。
二、指示
指示是把话语中的指示语跟语境联系起来的过程,是一种言语行为。
“指示语”是用来进行指示这种言语行为的专门词语,是指以一次正在进行着的言语行为中的某要素(包括说话者、说话时间、说话地点等)为参照点而跟语境发生联系后才可能有确切词义和所指对象的词语。
现代汉语中的“我”、“他”、“这里”、“今天”、“此刻”、“上文”等都是指不语;也有的指示语是复合的,由一般的名词参与,如“本世纪”、“下星期”、“本法官”等。
指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别:
1.人称指示:是指如何用指示语表示言语行为的参与者(包括言语行为说及听的对象)相
对于发话者所承担的角色:通常把这些角色分为二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
体现第一人称的指示语有“我”、“本人”、“本+职务(如本法官、本律师等)”,第二人称除了“你”、“您”之外,还有用于面称的称呼语(如“爸爸”可用于面称而“父亲”一般不行)。
但这样的称呼语一般不直接进入句子结构,除非与“‘你”、“您”同时出现。
第三人称的范围最广,因为无论是人还是物,任何对象都可以被言语行为说及。
因而除了“他”、“她”、“它”及相应的复数,几乎每一个有指称的名词都能表现第三人称。
2.时间指示:用指示语表示相对于说话时间的各种时间,就是时间指示。
时间指示有三大类:
第一,是指示说话的时间,它的核心是发话者说话的那一时刻,指示它的指示语有“此时”、“此刻”等。
第二,是指示说话时间之前的时间,相应的指示语根据时间的远近有“刚才”、“昨天”、“前天”、“二星期”、“上个月”、“去年”、“前年”等。
第三,是指示说话时间之后的时间,相应的指示语根据时间的远近也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下世纪”等。
3.空间指示:用指示语表示相对于发话者说话时所在地点的各种空间位置,就是空间指示。
有的语言或方言有近指、中指、远指三种空间指示,现代汉语只用近指、远指两种指示方式将整个空间分为两部分:
第一,近指。
发话者所在的位置以及靠近这个位置的空间范围,这部分可用近指的指示语“这里”、“这儿”来表示。
第二,远指。
远离发话者所在位置的空间位置,这部分可用远指的指示语“那里”、“那儿”来表示。
4.话语指示:用指示语表示相对于发话者正说到或写到的一段话语而言的、本次说话过程中的各语言单位由于话语都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所以话语指示与时间指示一样也是三分的:(1)发话者正说到或写到的部分。
(2)这部分之前的话语。
(3)这部分之后的话语。
表示(1)的指示语通常借用“这里”、“这儿”,或者用“这”与正说到或写到的语言单位组成短语。
三、语境中语义的理解: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
介绍蕴涵与预设,话语的关联、言外之意的推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