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及词义的特殊性
语言学纲要语言符号征候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语言符号征候名词解释语言学纲要:语言符号、征候、名词解释一、语言符号在语言学中,语言符号是指用来表示语言单位的特定符号或标记。
语言符号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通过与特定的语音、文字、手势等形式相结合,来传达特定的意义。
语言符号的形成是人类为了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它使得人们能够以认知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思想。
语言符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 任意性:语言符号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之间通常没有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
英语中的单词"dog"并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到它所代表的"狗"这个概念上,而这种关系是社会共识形成的结果。
2. 离散性: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即它们由有限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被组合在一起形成单词、短语和句子等更复杂的符号。
3. 可组合性:语言符号可以灵活地组合成无限多种可能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语言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表达能力。
二、征候在语言学中,征候是指语言符号和语言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征候在语言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方式。
征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指示征候和象征征候。
1. 指示征候:指示征候是指语言符号直接与物体或概念之间的关联。
当我们说:"这是一只猫。
"时,语言符号"猫"直接指示或代表了我们所看到的具体动物。
2. 象征征候:象征征候是指语言符号与概念之间的间接关联。
在象征征候中,语言符号本身与所代表的概念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社会共识和语言共同体的约定来建立的。
英语中的单词"love"代表着爱的概念,但这种关系是通过社会和语言共识形成的。
三、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一种语言学方法,用于对特定概念或术语进行定义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语言学纲要中,名词解释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语言符号、征候等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汉语词汇语言符号特点和文化内涵解析

汉语词汇语言符号特点和文化内涵解析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汉语词汇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语言符号的特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汉语词汇的语言符号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析。
语言符号特点汉语词汇的语言符号特点主要包括形声字、意符、多音字、偏旁部首等。
形声字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即一个字既有意义,又有读音。
形声字的构造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木”表示树木的意思,“本”表示根基的意思,而它们读音不同。
意符是汉语词汇的另一特点,即一个字的字形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该字的意义。
“人”字由“亻”和“二”构成,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的形态。
多音字也是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即一个字有多个读音。
“行”字既可以读作“xíng”,表示走路,也可以读作“háng”,表示商业单位。
偏旁部首是汉语词汇的构成要素之一,汉字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部首来构成词汇,每个偏旁部首都有自己的意义和读音。
“木”、“本”中的“木”部就是一个偏旁,在其他词汇中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这些语言符号特点使得汉语词汇非常独特,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为形声字、多音字等特点使得汉语词汇的表意性和表音性都较强,需要学习者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词汇。
文化内涵汉语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汉语词汇中的许多词汇都来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礼”、“义”、“仁”等词汇都反映出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内涵。
汉语词汇中的许多词汇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佛”、“道”、“神”等词汇都体现了中国人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宗教文化的内容。
这些文化内涵使得汉语词汇具有了丰富的意义和内涵,也使得学习汉语词汇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历史感悟。
浅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浅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摘要: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论述语言符号的性质这一章节中提出的一对概念,关于这二者究竟是一对什么样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又有何种关系,本文将结合语言符号的相关内容,对能指与所指进行解读。
关键词:能指所指语言符号1.引言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把语言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巨大的独立学科,揭开了语言研究的历史新篇章。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观点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以及全新的思维方式。
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性质,引入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
因此,本文主要就语言符号的相关内容来解析能指与所指。
2.什么是语言符号索绪尔认为:每一个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组成,即符号=能指+所指,所以想要理解能指与所指,必须先要知道何为符号。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听到符号这个词,但是本文中所言的“符号”并非通常所言的符号。
按照一般的定义,符号是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它是意义的承载,物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完全由主体来加以确认。
同一系统中的符号彼此之间不相混淆。
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符号”是“语言符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语言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即符号受指和符号施指的结合。
符号受指是概念,符号施指是音响形象。
两者既彼此分离,又互相对立;既互为条件,又互为依存,共同构成语言符号。
换言之,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其中的“义”现实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而“音”则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用以表达意义的声音,是意义的物质载体。
3.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上文所述,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能指和所指。
那么,能指的定义是什么?所指的定义又是什么?能指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的对象形成的心理概念。
第二章 语言的特点

4)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第三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和语音学
一、语音
是语言的外壳,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形式,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可以被听觉器官接收并得到理解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二、语音学
1、概念: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科学
2、语音的社会属性: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的本质属性
组合关系又叫做句段关系,侧重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话
(2)聚合关系:在语言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纵向替换性
聚合关系又叫做联想关系,侧重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
第三节语言符号的功能
一、思维功能
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组合:词的构成变化的规则(词法)和句子的构成规则(语法)(说出合适的话)
聚合: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
二、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语素、词、短语和句子根据是否具有组合能力,是否是结构形成类别
组合能力(组合)
结构(分解)
2、互不相似原则----有些音素出现相同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不会引起词的意义的改变
3、随意替换性原则----进行替换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同一位置上进行
四、音位的分类
音质音位----主要指元音、辅音音位
超音质音位----在词平面上,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重位常附在音位(段)的序列上,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
3、不同词之间义位的聚合-----同一词聚/反义词聚/上下位词聚/同音词聚/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
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
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
是指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
②语言符号的稳固性和渐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人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呈现为一种线性序列;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序列的表面形式,语言符号序列的内部结构是有层次的。
4、征兆: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甲事物就不是乙事物的符号,而是征兆。
5、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
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6、言语: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
符号的基本特点

符号的基本特点符号的基本特点符号是人类语言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从符号的定义、分类、功能、语言和文化等方面探讨符号的基本特点。
一、符号的定义符号是指一种用来表示意义或概念的图形、标记或声音等,它们与所表示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符号可以是文字、数字、图像、音乐等,它们都是人类为了交流和表达而创造出来的。
二、符号的分类1.语言符号:包括文字和口头语言两种形式。
文字是通过书写表达意义和概念的符号,口头语言则是通过说话传递信息。
2.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音乐、肢体语言等。
图像是指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的形象,音乐则是通过声音来传递情感和信息,肢体语言则是通过身体动作传递信息。
三、符号的功能1.交流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符号来交流信息,从而实现沟通和理解。
2.表达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
3.认知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使用符号来认知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四、符号的语言和文化1.语言与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将声音和文字转化为意义,从而实现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相同的意义,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2.文化与符号:符号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文化中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概念和情感,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五、结论综上所述,符号具有独特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各种符号,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交流和理解。
《语言学纲要》重点知识点

符号:符号与征候不同,符号跟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要联系,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社会约定所俗称的。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征候和所预示的内容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符号的性质和特点:①语言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面,语言符号的能指语言,也即音响形象;所指是这一物质外壳所指代的意义内容②语言符号是“约定的”和“任意的”,约定性和任意性是符号同时具有并且互相联系得两个特征③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④语言符号的线条型和离散型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语言的层级装置:音位=>语素→词→句子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国际音标制定的原则: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元音:指呼出气流不受阻碍而发出的声。
辅音:指呼出气流而受口腔部位阻碍发出的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①发元音时,呼出气流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呼出气流受阻碍。
②发元音时,声带要振动没有噪音;发辅音时,声带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有噪音。
③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部分保持紧张。
④元音能制成音节;辅音不能制成音节。
⑤元音都是乐音;噪音可能是噪音,可能是乐音,或噪音和乐音混合体。
元音发音原理(特点):①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②舌面元音的音质就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圆展三个方面的音素决定的③根据元音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分不同,可把元音分为舍面元音、舌尖和卷舌元音,各种语言的元音中占据绝对数量的是舌面元音辅音发音原理(特点):辅音的发音必须经过形成阻碍→保持阻碍→克服阻碍的过程①发音部位:按照发音部位,可把辅音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舌根音)、小舌音和声门音等②发音方法:辅音的发音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发音方法仅指辅音发音时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而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的活动方式(声带的振动与否)和气流的强弱情况(送气与不送气)a根据狭义发音方法,可把辅音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半元音等八类b根据辅音发音时声带的情况可以把辅音分为清辅音(声带不振动)和浊辅音(声带振动)两种c根据发塞音、塞擦音时气流强弱情况,可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擦音没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音位:是一种语言中能够通过语素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①音位具有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它们意义的作用②音位是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③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音或方言的。
现代汉语词义学

现代汉语词义学现代汉语词义学是研究汉语词语意义的学问。
随着语言使用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汉语的词义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通过对汉语词语的词义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汉语所包含的文化和语言特色,并为语言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一、词义的本质及其特点1.词义的本质:词义是语言符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体现。
词语在语言系统中通过词义来表达概念、意象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
2.词义的特点:(1)多维性:一个词语的词义往往涵盖多个维度,比如概念、感情、态度等。
(2)动态性:词义是随着时代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3)多样性:同一个词语在不同使用场合中,其词义会有所变化,甚至出现相反的意义。
二、词义的形成和演变1.词义的形成:词义的形成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完成的。
词语的词义来源可以是概念、引申、借代、衍生、兼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词义的演变:汉语词义的演变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例如,“剿灭”原为军事用语,后来扩展到政治上的镇压、打压等含义;“围城”原指军事策略,后来引申为劝诱包围中的人脱离群众、转变思想的意思。
三、词义的类型与特征1.词义的类型:(1)实指词义:表示实物、事件等客观存在的概念。
(2)抽象词义:表示抽象概念、情感、态度等。
(3)形容词义:表示形容事物的属性、特征等。
(4)动词义:表示事物的动态行为和状态等。
2.词义的特征:(1)泛指性:一个词语的词义可能被用来指称多种事物。
(2)含义多义性:同一词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
(3)含义歧义性: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四、词义的分析和比较1.词义的分析:词义分析是针对一个词语的各个语义层面进行的,包括基础概念义、引申义、隐含义等。
2.词义的比较:词义比较是对两个或多个词语的词义进行系统对比,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和语义共性。
五、词义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1.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词义的丰富和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关键要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及词义的特殊性
本文从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即指称功能出发,论述了语言符号指称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指称功能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语言符号表义的特殊性。
标签:语言符号指称意义特殊性
曹炜在《现代汉语词义学》一书中提到了“词义”的四种定义:
①词义就是该词所联系、指称的对象。
(加德纳)
②词义就是说话人的处境和听话人的反应。
(布龙菲尔德)
③词义是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使用方式。
(罗宾斯)
④词义就是某一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和词的语音形式相结合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
(高名凯、石安石)
作者曹炜倾向于第四种定义,实际上似乎每一种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
语言不管是作为“思维工具”,还是“交际工具”,或者“表达工具”,归根到底是一种符号,而符号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指称。
符号的指称对象,笔者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指称自身;
2.指称自身以外的其它具体事物;
3.指称关系或者情况;
4.指称未知。
第一点所说的“自身”,指语言作为符号而存在的物质外壳,语音或文字。
比如在“星期天是每个星期的最末一天”这个句子中,“星期天”指称的就是其作为符号的自身;“‘我’是一个代词”中的“我”指称的也是自身。
如果不是因为符号有这样的能力,当我们在为它能够描述“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而感到高兴时,或许还要为它自身没有东西来指称而烦恼。
也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概念和定义才成为可能。
第二点,语言符号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更多地指称它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如“苹果”“狗”,这一点无需多做解释。
第三点很重要,因为符号要指称的是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类所处的整个世界,而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系统,既然是系统,就不仅是实体要素,而肯定要包括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情况,反映到符号上,就是那些不能实指某个具体事物的符号,如“他和我是好朋友”中的“和”与“是”,关联词“虽然……但是……”等。
第四点也不可或缺,因为人们的生活虽然在有限的时空内进行,但对于这个时空之外的一切,也善于猜测和幻想,因此,作为符号的语言便不能太拘泥于现实世界;对于使用语言符号的
个人而言,也有必要描述自己不知道或不了解的各种事物和情况。
当我们说“世界是一个系统”时,并不是在强调它的规则和秩序,而是说它是联系和统一的整体,是动态的和变化的,与其说前者是客观存在的,还不如承认后者更加接近事实。
符号的使用使得它的功能得以实现。
语言符号虽然也构成一个系统,但比起世界这个大系统来,毕竟是一种人为的相对静止的物质,要实现其指称功能,自然得能够以少驭多和随机应变。
也就是说,符号的使用是偶然的和具体的,而且是多样的,符号自身在人们的使用中也会不断得到调整。
如果说语言是“有意义”的,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意义;词典中的“意义”不过是一种可供参考的统计学和分类学意义上的“意义”,也就是说,将人们使用某一种符号的种种情况分类归纳,将其指称的具体内容用已知的符号(并非绝对的已知,更多是常见和常用)表述出来。
从这个角度说,纯“语义学”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语用学”和“释义学”才可能做到。
首先,语言符号的意义存在于语言的使用之中,正如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多次提到的那样:“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其次,意义是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实现之前(或者是形成过程中)和符号释义时才使用到的概念,本身并不能与符号和世界构成三角关系。
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在指称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产生情况,有必要进一步说明。
虽然没有独立存在的“语义”,但语言符号产生之初确实被赋予过一些“意义”。
我们以“杯子”这一符号为例,假定“杯子”最初的意义是“人用来喝水的一种器皿”,那么,从这一符号最初用来表示某物到获得某种意义而有了指称功能,再到最终实现其指称功能,至少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人能喝水的器皿”用“杯子”表示,前者很像是对后者使用价值或者功能的一种解释。
第二,“杯子”和“人用来喝水的器皿”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后者使前者在使用这一角度上有了“意义”。
第三,“杯子”指一种事物(器皿),而这种事物超出了它最初意义的限制;一方面,人们赋予了“杯子”除“用来喝水”之外的更多性质和特点,另一方面,“杯子”在使用时总是处于具体和动态的偶然环境中。
第四,用“杯子”指称杯子或相关事物和环境,实际上只是和该事物的某一种特点或性质有关,而不再指称其最初被赋予的“意义”。
这一过程显示了符号从获得意义到实现功能的转化过程,这是语用的结果。
语言符号的意义生成是偶然的,是语用的和具体的,可以联系它的最初“意义”来解释它在具体使用时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符号没有恒久的意义,只有原初的意义。
意义是符号形成时所赋予的,一旦符号完成了它的指称功能,意义就消失了,或者说每一次使用就有某一种意义。
释义是用符号解释符号的一种操作过程。
也正是因为符号的意义的这种特殊性,很多研究者即使在使用别人经常使用的某个术语时,也要在规定它的特定含义上下足功夫。
符号在实现其指称功能时,与其指称对象是同一的,甚至是对等的。
所以,在使用“杯子”这一符号时,使用者并不会将它作为符号和它指称的事物区分开来。
至此,我们已没有必要再为语义和词义的定义纠缠不清了,两者的定义在于术语使用者对自己研究角度的把握和规定。
赋予意义是指称的必要前提,指称功能的实现又必须首先摆脱意义的局限。
参考文献:
[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沙夫.语义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杨文强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