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可爱可悲的疯子_堂吉诃德疯子形象分析
笑过之后的思考——浅析堂吉诃德人物形象

笑过之后的思考——浅析《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文学院05级一班郝蕊200502140)唐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更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
阅读《堂吉诃德》的过程中疯疯癫癫而又透着可爱气息的唐吉诃德总能让读者捧腹大笑,但是笑过之后,他又引着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反复琢磨之后,才会渐渐真正懂得了唐吉诃德的疯狂和奋斗。
唐吉诃德很明显的是一个戏剧性的人物。
他人到中年才突然大彻大悟,“意识”到肩上的“神圣”使命,毅然扛起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的大旗。
在准备了一套弱不禁风的行头之后骑着和他一样瘦弱的驽骍难得踏上行侠仗义的骑士之路。
他满脑子幻想,荒唐可笑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他眼里粗壮的养猪姑娘是他美丽而高贵的杜尔西内亚,高耸的风车是巨大的魔鬼变成的巨人,妖艳的妓女成了雍容的贵妇人,就连理发师的铜盆也成了他苦苦找寻的传奇的宝贝。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他完全沉浸在骑士小说中无法自拔,他相信骑士小说中杜撰的一切内容。
如果单单把堂吉诃德理解为纯粹的戏剧性人物,那就错失了唐吉诃德真正打动人心的性格的一面。
因为他痴迷于骑士小说,他不仅相信所谓的行侠仗义而且还追求生体力行。
“一切的苦难都要去解救,一切的危险都要去经历”他的行侠行为不仅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反而给人们带来灾祸。
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言,他徒然怀着一幅好心肠,却永远是个“愁容骑士”。
所以我们看到的唐吉诃德“挨够了打,走尽背运,遍尝道途艰辛”,他从始至终一直伤痕累累。
唐吉诃德怀着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去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人、除尽世界上的妖魔鬼怪和种种暴行。
他没有参杂任何个人的自私自利的半点目的。
他实现目的的欲望就越强烈,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荒唐,读者就越能体会到他的善良和悲剧因素。
马克思认为悲剧是在个人的主观愿望与历史现实冲突时产生的。
唐吉诃德所处的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骑士制度早在现实中没落,而这个不合时宜的骑士的忠实的理想主义者却为了荒唐的理想而不懈拼搏。
浅析堂吉诃德形象的两面性

阅读指南《堂吉诃德》是“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小说。
塞万提斯汲取百家之长,结合骑士小说的一些优点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可以说,《堂吉诃德》是欧洲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物,他时而是荒诞可笑、疯疯癫癫的小丑,时而又是一个行侠仗义、惩奸除恶的英雄。
下面,笔者就谈谈堂吉诃德形象的两面性。
一、荒诞可笑的小丑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情有独钟,立志要成为一名英武不凡的骑士。
他带着仆人桑丘行走江湖、打抱不平,把杜尔西尼亚当作自己的梦中情人。
在行侠仗义走天涯的过程中,他披坚执锐、扶贫济弱、打抱不平,一心只为宣扬骑士道精神。
他骑着一匹瘦得不能再瘦的老马,却渴望成为一名骑士,做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在历险的过程中,他总把幻想当成现实,认为到处都是妖魔鬼怪,到处都是龙潭虎穴。
他把风车当成了巨人妖魔,把羊群当成了敌人的军队,把装红酒的牛皮袋当成了巨人的大脑袋。
他与这些“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认为自己在行侠仗义、降妖除魔、拯救人类。
然而现实是,在与风车作战的过程中,他被风车的巨大翅膀远远地抛上了天空;在与羊群作战的过程中,被牧羊人用石头砸得遍体鳞伤……他总是好心办坏事,不仅将自己弄得伤痕累累,而且还给别人添了许多的麻烦。
他认为自己在搭救被地主毒打的放羊娃,却害得放羊娃挨了更多的毒打,就连放羊娃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个疯子,并因此诅咒所有的骑士、游侠。
放羊娃乞求堂吉诃德不要救助他,就算自己被人剁成肉酱也不需要救助,听天由命去吧。
堂吉诃德的三次历险都充满了荒诞的悲剧色彩。
第一次历险,他被暴揍了一顿,只能在邻居的帮助下被驴子驮回家里,家人也因此烧毁了他所有的骑并认为他之所以变成这样都是因为看了这些骑士小说。
第二次历险,他幻想自己成为海盗的总督,最后被人像关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用牛车送回了家。
第三次历险,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社会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反而成了别人的笑柄,还差点断送了性命。
从堂吉诃德的形象剖析其人性闪光点

从堂吉诃德的形象剖析其人性闪光点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所著原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中的主人公之一,也是历来文学史上对其争论不休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滑稽可笑的疯骑士,有人说他是可爱又可笑的老好人,有人说他是令人敬佩和同情的落难英雄;有人说他是代表着信仰的理想主义者,有人说他是坚定的人文主义战士,有人说他是患有游侠狂的学者,有人说他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者……就像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我想说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的立体。
他的形象蕴涵和揭示了许多人性本质的东西。
正如我们所知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所以说堂吉诃德的形象所蕴涵和揭示的人性本质的东西往往是贯通历史的,是有着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堂吉诃德是一个年近五十的破落小贵族,他身材消瘦,面貌清癯。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发了狂,立志要当一名骑士,去行狭猎奇,把书里那些游侠骑士的行事一一照办。
于是他找来一副破旧盔甲披上,手持长矛,身跨瘦马,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不愧骑士角色的名字——堂吉诃德,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叫罗西南特。
而且仿照骑士传奇的惯例,在自己心目中物色了一个情人,称: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
后来又补齐了骑士必不可少的侍从——没有什么脑子,体型矮胖的农夫:桑丘〃潘沙。
这样的出场。
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单纯无知、幼稚天真的小老头儿。
他把一切都看的很简单,对现实的认识也很简单,认为只要单枪匹马就能扫尽世间所有不平。
世间的繁杂,人心的丑恶,他全不了解。
所以当他从地主皮鞭下解救牧童的时候,丝毫没想到会给牧童带来更大的灾难。
他单纯的做法常常导致灾难,也总是制造笑话。
他就是一个被嘲弄讽刺的游侠骑士,但在小说中堂吉诃德又是作为真正骑士高度道德原则的体现者而出现的。
他坚定自己理想最美、最好,是真理、是正义。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形象分析人文主义的理想者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这也是一个人文主义的理想者。
堂吉诃德是荒唐可笑的,但这是在他谈及骑士的那一套时,只要不涉及这些,他堪称一个智者。
他头脑清醒,谈吐非凡,学识渊博,有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它强调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标准,以生命个体为中心。
在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方面,强调自由与平等。
他誓言要建立一个幸福天堂,他对他的理想绝对忠诚,一直将此奉为信仰。
他真实而老实,没有被浑浊的社会环境所腐蚀,反而崇尚人的自由平等,主张执法公正,廉政清洁,建立没有剥削的社会。
堂吉诃德向往自由和平等,反对阶级特权。
他认为“自由是天赋给人许多最可贵的宝物之一,地下和海里所藏的一切宝贝都不能和它相比”。
因此他解救牧童,释放苦役犯。
他要求和桑丘不分主人和侍从,可以同吃同住,不分你我。
对奴隶和侍从的态度也表明堂吉诃德具有人与人间平等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贵贱不取决于出生和血统,而取决于品德。
堂吉诃德反对阶级特权,在桑丘担任海岛总督时,他告诫他要关心穷人疾苦,执法公正仁慈。
他反对形式的法制,让桑丘审判时不要感情用事,分不清是非,暗示了政治清明,法律公正的见解。
堂吉诃德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偏见给予了猛烈的抨击,极力主张尊重妇女。
他把她们想象为美丽的天使,对迫害他们的统治者感到憎恨愤慨。
他遇到了无数个女性,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意中人相比。
直到最终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辩护,为此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生命。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堂吉诃德对美的诠释是这样的:美有两种,一种是心灵美,一种是肉体美。
聪明、诚实、正直、慷慨和彬彬有礼都是心灵美的表现,而且丑陋的人也可以具备美的这些方面。
孤独抗争的悲情斗士这是一个人文主义理想者,这也是一个悲情的斗士。
首先,他是一个嫉恶如仇、正直善良的人。
他天真浪漫,可以变卖好几亩耕田去买书看。
这让他一直保持着善良的品性,富有正义感。
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像骑士一样锄强扶弱,行侠仗义。
简述《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
一个人。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
基本的理性。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
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2.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他痛恨专制残暴,
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
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
生理想。
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
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
执。
3.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
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
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
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
不怯懦,永不退缩。
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
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4.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滑
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是一个可笑又可
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5.堂吉诃德也有不切实际的骑士幻想。
比如把旅店当做城
堡,把店主的女儿当成公主,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
当做军队,把盆当成头盔等。
总的来说,《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形象是多面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
堂吉诃德既是一个荒唐可笑的疯子,也是一个人文主义的理想者;他既是一个愚昧顽固的骑士,又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斗士。
他身上的矛盾使他在文学史上成为了一个丰满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两个“疯子”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两个“疯子”堂吉诃德,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与近代的哈姆莱特,古代的普罗米修斯一起,矗立在文学的奥林匹司山上。
几个世纪以来,无数文人学者在堂吉诃德身上抽取了深刻的内涵——即作为一个人,对理想的不可思议的执著。
但那都是别人的看法,我自己又从中读到了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一直在想堂吉诃德所追求的理想本身的合理性。
对于理想的执著固然可贵,但它首先必须是可能的。
我身边并不缺乏这样的追求者,他们同堂吉诃德一样,在他人怀疑和不解的目光中坚守心中的一份信念:一个七旬老人独守屈子庙,并将毕生积蓄拿出来办了个“屈原学堂”,一个战士在杳无人烟的边境线上站岗,孤独地守卫一个界碑。
可是,他们的行为都是有实际效用的,老人守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和感召,战士守疆,是保卫国家的需要。
那么,堂吉诃德的游侠行为产生了什么意义呢?他和风车战斗,向狮子示威,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承认他心中的杜尔西内娅小姐,他就义无返顾地扑上去。
即使对方人高马大,他也面无怯色。
他是准备好随时将性命豁出去,献给伟大的骑士精神。
然而他的行为是无效的,不能产生任何实际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执拗于一个没有意义的行为,我们管他叫疯子。
堂吉诃德就是一个疯子,他心中装着骑士道,便将现实的一切也看作了想象的骑士世界:长着麻脸的村姑是举世无双的美人杜尔西内娅小姐;风车是舞着爪牙的巨人;客店老板是高贵的公爵……我们可以称这种幻想为“妄想症”,在现代医学上这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无疑。
可是堂吉诃德又表现出部分的清醒。
只要不谈骑士道,他就是一个完全的正常人,而且是一个教养极好,通晓事理,颇有见地的绅士。
可一旦触及他的理想,他就又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疯子。
那么塞万提斯为什么要写一个疯子呢?他在其中寄寓了多少自己的理想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塞万提斯是一个大才子,早年曾跟随红衣主教到意大利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凭着出色的才学,他可以在社会上牟一份好职业,为何在青年时代又参军呢?我想,他是带着年轻的豪迈和必胜的决心加入战争的,在战争中他负了伤,成了残废,这种狂热在他笔下的堂吉诃德身上得到了放大。
堂吉诃德的疯子形象分析

324堂吉诃德的疯子形象分析文|胡博文摘要:塞万提斯用充满戏剧性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期望逃离现实的人,他穿着滑稽的服装,骑着瘦弱的老马,满怀着追求自由的理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敢于面对惨淡的生活,把外界的议论抛之脑后,只愿洒脱的活着,他不怕孤独,也从不畏惧别人的眼光。
他就是堂吉诃德——一个可笑可爱可悲的疯子关键词:理想;自由;人文主义;疯子塞万提斯的文学作品富有想象力和曲折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让读者全身心的投入到情感故事里无法自拔,对人物的人生命运感慨万千。
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性格独特,人生命运坎坷离奇,但他颇具精神主义和高尚品格,让读者尊重和敬仰。
一、追求人生自由——勇于挑战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顽固,爱幻想,爱逃离现实的疯子,但是他追求人生自由,敢于面对惨淡的生活,敢于挑战眼前的困难。
他具有独特而浮夸的想象力,能构思出各种离奇的故事和幻想,他的逻辑思维严密,思考方式奇特,满脑子都是骑士幻想,全凭自己内心的感觉行事,毫不顾及旁人,在遇到问题时顽固而执着,让周围的人不理解和揣摩不透。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他反对阶级特权,他觉得人的权利和地位不该因为血统和家族而有所划分。
他无忧无虑,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无论旁人怎么议论,怎么嘲笑,他都能坚持自己内心的幻想,挑战自己的梦。
人活着就是要勇于追求自己理想,就像堂吉诃德一样,勇于挑战属于自己的人生,世界上没有神,不应该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人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人人都应该公平地体验人生。
旧的封建制度毫无人权可言,地主阶级和富贵人家总能享受到更高阶级的待遇,这是不公平的,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不尊重。
人是有语言、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如果人类之间还有等级划分和权利限制,那么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有什么区别?堂吉诃德就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例如:在遇到风车时,堂吉诃德把它当作了巨人,勇敢地冲上去想要和巨人搏斗和厮杀,就算自己遍体鳞伤也毫不畏惧,他的内心深处富满挑战意识,仿佛一切困难在他面前都能一笑而过。
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

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解读当提到斯巴达克·德拉·曼查(Miguel de Cervantes)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荒诞性格的主人公堂吉诃德。
如同这个小说的标题一样,堂吉诃德的形象也经历了多重解读。
堂吉诃德是一个幻想家、痴颠癫病患者、追求理想的人、颠倒是非的疯子等等,每一个解读都可以引发对故事、对人物和对人性的深思。
首先,堂吉诃德被解读为一个幻想家。
小说中,堂吉诃德扮演了一个对骑士精神和中世纪的幻想者的角色。
他沉迷于骑士小说和中世纪传说中的英勇故事,将这些虚构的情节看作是自己的现实世界。
他将自己冠以“骑士”称号,装备自己的脆弱灵魂和愚蠢的理想主义,用幻想的眼光看待世界。
他试图模仿传说中的英雄,并将自己放在这些英雄的位置上,通过幻想满足自己对荣誉和冒险的渴望。
然而,这种幻想并没有带给他预期中的快乐,相反,他陷入了一个荒谬而痛苦的境地。
然而,堂吉诃德并不仅仅是一个幻想家,他还被解读为一个病患者。
在小说中,他的痴颠癫病表现得明显,他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和行为都出现了错乱。
他幻想自己是骑士,攻击风车,战胜巨人等等,这些都是病态的表现。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对现实世界中的危险和艰难无视不止。
他的病态导致他丧失了理智,追求的理想充满了荒谬和迷误。
他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苦果,也使他周围的人陷入尴尬和麻烦之中。
然而,堂吉诃德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为一个追求理想的人。
尽管他的理想主义和渴望冒险看似荒唐可笑,但他的信念却是坚定而真诚的。
他天生就有一种冒险精神,顽强地追求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即对崇高、正义和荣誉的追求。
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可以拯救世界和实现个人的意义。
尽管他所追求的理想可能是幻想和不切实际的,但他对理想的追求让人感到钦佩和敬佩,他的勇气和坚持使他在小说中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除了上述解读,堂吉诃德还可以被解读为颠倒是非的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7THE NEW ORIENT 54《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西班牙人民把它视为民族的骄傲,世界人民把它看成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马克思把《堂吉诃德》看作欧洲小说里数一数二的作品[1],
西方评论家往往把堂吉诃德称为“不朽的典型”[2]。
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典型
事例。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可笑可爱可悲的疯子
1.可笑的疯子
堂吉诃德脱离实际,迂阔顽固,以幻想代替现实,是一个脑子里装满了骑士幻想、完全没有现实感觉的疯子。
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把风车当成了巨人,勇敢地冲上前去搏斗,大战一场,最后弄得遍体鳞伤。
明明是穷客店,门口站着两个妓女,但是在他眼里客店却“变成一座堡垒,周围四座塔,一个个塔尖都是银光闪闪的,凡是书上写的壕沟、吊桥等,这里应有尽有”。
他向心目中的城堡走去,还一心等待着有个“侏儒在城堞间吹起号角,传报有骑士来临”。
小店主是城堡的长官,门口的妓女也就成了贵妇人了。
明明是羊群,他却一口咬定是魔鬼幻化成的军队,冲上前去撕杀;明明是一队苦役犯,他却硬把他们说成是受害的骑士,冲杀过去解救他们;护送女眷的队伍、送葬的行列,在他脑子里都幻化成为抢劫贵妇的强盗,他拼死也要把别人杀散。
真是令人可笑!最可笑的是他所谓的“意中人”,他把身体粗壮,嗓门洪亮,胸口还长着毛的农村姑娘,当成“世界上最美的公主”,并情愿去深山隐居修炼,为心上人发疯哭泣。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
他丰富而又荒唐的想象力,创造出种种离奇的幻想。
他的想象,他的逻辑,只增强了自己的信念,更促进了他的热忱,于是他济世救人的大事业,就成了一连串的发疯胡闹,成为了人们的笑柄。
2.可爱的疯子
他的可爱之处是指他品德善良,精神崇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第一,他是真诚的。
堂吉诃德“坚持真理,不惜以性命来捍卫真理”。
他扮演的是“游侠骑士”的角色,他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发表了许多有关“骑士”、“骑士书”以及“游侠学”等的见解。
在他看来,“骑士”是“上帝派到世上来的使者,是为上帝维护正义的胳臂”。
这个使命是神圣的,而且不同于其他圣徒的。
骑士不是宣扬上帝主旨的说教者,而是维护正义的有力的“胳臂”,即惩治坏人坏事。
作为一名真正的骑士,他须“得受晒、可笑可爱可悲的疯子———堂吉诃德疯子形象分析
王宪伟
2007.7THE NEW ORIENT 56都祷告上苍“对不论什么时候降生
的骑士都加以惩罚,不给他们恩
典”。
因此,这位愚蠢的骑士就一路
上挨人毒打,受尽了嘲笑,当他从疯
狂幻想中清醒过来时,马上就咽气
了。
这使我们看到了他性格的悲剧色彩,看到了一个可悲的疯子。
二、堂吉诃德疯病的症结
堂吉诃德疯病的症结归根到底
是受骑士小说的影响,想献身做游
侠骑士,济世救人,干一番在他心目
中是万世流芳的大事业。
他不惜舌
敝唇焦,再三向人申说光复骑士之
道是当务之急。
1.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骑士制度兴起于中世纪时期。
骑士最初由骑兵发展而来。
然而骑
兵并不等同于骑士。
骑士阶级的存
在是以人民履行兵役为前提的,具
有一定的强制性质。
12~13世纪后,硝烟渐退,欧
洲地区过渡到和平时期,以骑士战
斗为主的军事开始削弱。
骑士虽然
在军事应用上被减弱,但因为采邑
制的存在和功绩的显赫,因而经
济、政治地位的提高,逐渐与贵族
融合。
贵族骑士制度渐渐完善和盛
行。
例如骑士的授予仪式可谓是规
范化和神圣化,是骑士制度中具有
权威性的仪式。
对于骑士们来说,
骑士授予仪式是骑士身份得到大众
的承认和肯定,是每一名骑士人生
中最重要而光荣的时刻。
在《堂吉
诃德》中就描写到堂吉诃德强烈要
求店主为它授予骑士名衔的事情。
从堂吉诃德对骑士授予仪式的执着
要求就可见骑士授予仪式在骑士生
涯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堂吉诃德接
受的是授予仪式最简单的一种,可
是对于一名骑士来说,授予仪式代表着骑士的使命的开始,代表着骑士的荣耀。
骑士的精神:绝对的忠诚、慷慨与宽容。
骑士以“忠君、护教、行侠、效忠女主人”为人生信条。
理想的骑士孔武有力,同史诗中的英雄一般,用胳膊为善良的民众效劳,以教会的名义行侠仗义,用炽热的忠诚之心对待君王和心爱的人。
骑士精神可谓结合了当时贵族化的气度和基督徒的美德。
堂吉诃德就是被这样的骑士精神所吸引,以致他向往骑士的生活和爱情。
祈求用骑士的精神作为精神向导,行侠仗义,获得世人的称许和爱人的青睐。
然而,他的理想是不合时宜的,他对理想的付诸行动对于旁人来说是可笑的,他对理想的执着更是被看作成疯子的行为。
2.骑士精神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的重点是讽刺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重点批评骑士制度的腐朽。
骑士制度的腐朽是表现唐吉诃德悲剧的一个借力点。
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正好符合创造堂吉诃德的主观脱离现实的形象。
作为封建制度的产物,骑士制度是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客观上阻碍了社会历史的进程。
虽然说骑士制度是腐朽的,但是笔者认为骑士精神却不是腐朽的,不应因为骑士制度的腐朽而加以批判。
相反骑士精神和文化影响着整个欧洲文化文明内蕴的沉淀,是值得提倡的精神。
骑士精神主要有四个基本要点:第一,保护老弱妇幼不受伤害。
第二,为公正而战并敢于对抗不平等与邪恶。
第三,热爱家园。
第四,为防卫教会而冒死犯难。
在贵族化和教会的约束下,骑士精神渐渐演变成骑士的八大要素: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忠诚、诚实、公正。
骑士小说里把这种精神体现在英勇的游侠骑士身上。
他们都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有一龙二虎九牛的力气;他们歼灭敌人,卫护国家;斩妖魔,除恶霸,为世界造福。
在堂吉诃德心目中,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了他效法和比赛的热忱。
如果有谁要动摇他对骑士道的信仰,他就跟谁拼。
为了推行骑士道,他不怕人们议论和讥笑,他说:“名人而不遭毁谤,那是绝无仅有的。
”他更不怕侮辱与打击,尽管被人打掉了牙,打断了肋骨,削掉半只耳朵,甚至被人锁在笼子里的时候,他也不以为苦,反以为荣,他还安慰桑丘:“干了我们这一行,这种灾难都是
免不了的。
”从中我们可看出他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之深。
三、堂吉诃德疯子形象的意义在当时这一形象对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是一有力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对当时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和罪恶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在绝望之中,而统治阶级过着身居高位、饱食终日和骄奢淫逸的生活。
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行径,把当时西班牙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大胆地撕破了统治阶级的尊严面孔,把他们骨子里的可笑、无耻、凶残揭露出来。
堂吉诃德的思想与性格同现实
是矛盾对立的。
他对当时的生存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