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高三一模主观题阅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17.4西城一模试卷评析(中小学数学报)

2017.4西城一模试卷评析(中小学数学报)

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数学一模试卷的命题意图与典型问题解读北京市西城区研修学院孙秀平试题的意图有很多,除了检测与模拟外,更多的是为了体现数学高考的方向.然而,高考考点众多,试题千变万化,一套模拟试卷不可能承载太多,因此本试卷中,除了强调通解通法、常见数学思想与方法外,更多的是为了指明下一阶段的复习方向.内容很多,很难在有限的篇幅内一一论述.以下仅围绕着典型试题,谈一下命题意图和应试经验.一、试卷的启示与应试经验做数学试题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如理科第19题解析几何问题),每当这时请同学们不要放弃,要学会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高不可攀的问题,竟然不知不觉地被你解了出来。

其一是就题论题,对所给的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来回化简、变形、转化或举特例理解,一边转化一边反复的审视问题,这样你对问题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解题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晰。

这是因为,很多人之所以不会解某道试题,常常是受试题中的符号、变形的式子等因素所惑,迷住了眼,看不清方向而已。

其二便是回忆所学,思考一下我们学过什么,这部分知识的通解通法又是什么,在这道待解试题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与之有关影子,思来想去便会找到所学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解题的思路常常便会因此而浮现出来。

这是因为,数学试题很多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出题人也会因此而在数学的本质和通解通法上做文章。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思考以上两点,遇见困难迎头而上,你会发现,很多数学难题原来不过如此。

二、典型题解读【试题1】 (理科第8题)将五个1,五个2,五个3,五个4,五个5共25个数填入一个5行5列的表格内(每格填入一个数),使得同一行中任何两数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2.考察每行中五个数之和,记这五个和的最小值为m ,则m 的最大值为( ) (A )8 (B )9 (C )10 (D )11参考答案:(C )解:由题意,1与4,5不能同行,2与5不能同行. 因为有五个4,五个5,所以这十个数字至少分布在两行之内. (1)当五个4和五个5分布在两行之内时,此时,五个1,五个2,五个3只能分布在其余三行内, 因为5(123)30++=,且每行中五个数之和的最小值为m , 所以330m ≤,解得0m ≤1.如右图列举,可得m 能取到最大值为10. (2)当五个4和五个5分布在三行之内(指三行中每行都有4或5)时,此时,剩下两行内的数字只能是1,2,3, 且其中必含有五个1,所以这两行数字之和最大值为5(13)20+=, 又因为每行中五个数之和的最小值为m ,所以220m ≤,解得0m ≤1(注:列举可知0m 1<).(3)当五个4和五个5分布在四行之内(指四行中每行都有4或5)时, 那么剩下的一行内的五个数字只可能都为1,此时5m =. 综上,可得m 的最大值为10.试题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含不等关系的实际背景和分类讨论思想,属于发展性试题.典型问题:本题解答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有:(1)思路混乱,试图通过穷举法,逐一列举得出答案,这是显然不现实的; (2)思维不严谨,仅从有限的列举,或不全的分类讨论便得到答案.命题的方向与意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宽泛,不具体,也不仅仅限于高中的数学知识,学生很难掌握其规律,不过,“数学信息的提取与解读”一直是其考查的重点,“操作、实验,观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钥匙.【试题2】(理科第14题)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2,点P 在正方形ABCD 的边界及其内部运动.平面区域W 由所有满足1A P P 组成,则W 的面积是____;四面体1P A BC -的体积的最大值是____.参考答案:π4;43.解:因为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 所以易得1AA AP ⊥,所以1A P =1AP ≤.故区域W 是以A 为圆心,半径为1的四分之一圆(如图阴影部分),所以W 的面积是π4. 在正方形ABCD 中,因为点P 在阴影区域内,所以BCP ∆的面积BCP S ∆的最大值为12222⨯⨯=.(此时点P 在线段AE 上)因为11113P A BC A BCPBCP V V S AA --∆==⨯⨯, 所以1P A BC V -的最大值为142233⨯⨯=.试题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空间中的运动与变化,涉及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积的化归与转化,突出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问题:本题解答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有:○1由于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部分学生抓不住“不变量”和“不变性”;○2 在求锥体的体积时,不会“颠三倒四”地看待四面体,选择易于问题解决的“高和底面”.命题的方向与意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立体几何的选择填空题多集中在“空间几何体”的相关知识方面,以三视图和几何体的体积为主,突出强调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试题3】(文科第8题)函数()f x 的图象上任意一点(,)A x y 的坐标满足条件||||x y ≥,称函数()f x 具有性质P .下列函数中,具有性质P 的是( )(A )2()f x x = (B )21()1f x x =+ (C )()sin f x x = (D )()ln(1)f x x =+参考答案:(C )BC解:(方法一:特值法)对于选项(A ),取函数()f x 图象上的特殊点(2,4)A ,验证知其不符题意; 对于选项(B ),取函数()f x 图象上的特殊点(0,1)A ,验证知其不符题意;对于选项(D ),取函数()f x 图象上的特殊点1(1,1)e A -,验证知其不符题意;所以选项(C )正确. (方法二:数形结合法)由题意,欲使函数()f x 具有性质P ,只要使得函数||y x =的图象在函数|()|y f x =的图象上即可,画图,可得(A )(D )不正确,(C )正确.而对于选项(B ),可以通过研究不等式21||1x x +≥是否恒成立来解决问题,而这个不等式去分母后,很容易看出其是不成立的.试题说明:本题是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性质、简单运算等,需要学生能够合理而灵活的使用所学知识,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反映了命题人“多想少算”的命题理念.典型问题:本题解答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有:○1部分学生见到新定义的概念,就犯糊涂,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2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是一味地通过图象或不等式来解决问题. 事实上,本题中,对于不同函数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会使问题简便许多.(注:选项(A )(B )给出的函数通过特殊点来判断很简单,而对于(D )选项,特殊点不易找到,不过利用函数图象倒是很容易)命题的方向与意图:“强调多想少算,考查学科素养”一直是高考试题所追求的,而这一点,在函数问题中,最集中地体现便是用数形结合法解决问题,望同学们对此多加关注.【试题4】(理科第19题,与文科第19题类似)如图,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的离心率为12,F 为椭圆C 的右焦点.(,0)A a -, ||3AF =.(Ⅰ)求椭圆C 的方程;(Ⅱ)设O 为原点,P 为椭圆上一点,AP 的中点为M .直线OM 与直线4x =交于点D ,过O 且平行于AP 的直线与直线4x =交于点E .求证:ODF OEF ∠=∠.参考答案:(Ⅰ)设椭圆C 的半焦距为c . 依题意,得12c a =,3a c +=.解得 2a =,1c =.所以 2223b a c =-=,所以椭圆C 的方程是 22143x y +=.(Ⅱ)解法一:由(Ⅰ)得 (2,0)A -.设AP 的中点00(,)M x y ,11(,)P x y . 设直线AP 的方程为:(2)(0)y k x k =+≠,将其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2222(43)1616120k x k x k +++-=,所以 21216243k x k --+=+.所以 202843k x k -=+,0026(2)43ky k x k =+=+,即 22286(,)4343k k M k k -++. 所以直线OM 的斜率是2263438443k k k k k +=--+, 所以直线OM 的方程是 34y x k=-.令4x =,得3(4,)D k -.直线OE 的方程是 y kx =.令4x =,得(4,4)E k .由(1,0)F ,得直线EF 的斜率是44413k k=-,所以EF OM ⊥,记垂足为H ; 因为直线DF 的斜率是 3141k k-=--,所以DF OE ⊥,记垂足为G .在Rt EHO △和Rt DGO △中,ODF ∠和OEF ∠都与EOD ∠互余, 所以 ODF OEF ∠=∠.解法二: 由(Ⅰ)得 (2,0)A -.设111(,)(2)P x y x ≠±,其中221134120x y +-=. 因为AP 的中点为M ,所以 112(,)22x y M -.所以直线OM 的斜率是 112OM y k x =-, 所以直线OM 的方程是 112y y x x =-.令4x =,得114(4,)2y D x -. 直线OE 的方程是 112y y x x =+.令4x =,得114(4,)2y E x +. 由(1,0)F ,得直线EF 的斜率是 1143(2)EF y k x =+,因为 211121114413(2)23(4)EF OMy y y k k x x x ⋅=⋅==-+--, 所以EF OM ⊥,记垂足为H ; 同理可得 211121114413(2)23(4)DF OEy y y k k x x x ⋅=⋅==--+-, 所以DF OE ⊥,记垂足为G . 在Rt EHO △和Rt DGO △中,ODF ∠和OEF ∠都与EOD ∠互余, 所以 ODF OEF ∠=∠.试题说明: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如利用向量中的求角公式cos ||||a ba b θ⋅=⋅ ,去证c o s c o s O D F O E F∠=∠来解决问题,过程也并不复杂. 只是这种解法的复杂度想起来有些可怕,总让人有种前途渺茫的感觉,事实上很多解析几何问题都让人有如此感觉,对此,也不必太过担忧. 要知道,复杂度不是凭空能想象的,写一写或许问题便迎刃而解.相比而言,本题提供的两种解法(如上),看似简单,基调上也是通解通法,但在几何条件的转化上则是较难想到.典型问题:本题解答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有:○1不知如何将几何条件ODF OEF∠=∠转化为代数式. 这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关键,也是难点;○2在将几何条件转化为代数式时,参数过多或不合理,导致很难将解答过程进行到最后.命题的方向与意图:如何将几何条件转化为代数式,是解析几何问题解决的关键,也是高考解析几何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不过就方法而言,要知道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依然是通解通法,这一点需要铭记在心.。

20170114高三一模主观题阅卷分析

20170114高三一模主观题阅卷分析

20170114高三一模主观题阅卷分析21(1):均分:2.9883/满分值:4分【内容】概括材料一图表所反映的信息【评分标准】中国和美国的起步时间比较、井喷式发展两国比较(2分);市场规模两国比较(1分)中国未来发展空间(1分)【问题分析】1、学生读题只看到问题中的“图表”两个字,所以回答问题时,“注”的内容完全忽略。

所以对未来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前景没有展望。

2、只是对图表的变化进行简单描述,没有对中国和美国的各项指标(如起步时间和井喷式发展、市场规模、GDP)等进行比较。

3、在图表中的市场规模比较,没有看后面单位,美元和人民币的区别,所以比较结果反了。

【教学建议】1、重视对“注”的解读2、要进行比较,学会概括,不能纯粹描述3、注意数字单位的区别4、在进行比较时,注意指标的完整性、准确性。

21(2):均分:2.2544/满分值8分【内容】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重视分享经济的原因【评分标准】1、角度:必须从是“党”和“政府”两个角度答题,每个角度各4分,缺少一个角度只能得4分。

党和政府的角度任意准确知识都可以,比如党的角度,例如“党的先进性”或者“党的领导地位”任选一点,答出一点既得4分,如果答出两点也是4分,取最好的。

4分包括理论知识2分,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准确2分。

理论加意义4分,仅理论2分,仅意义0分。

政府角度4分,如同党的角度给分标准。

2、分数设定:0、2、4、6、8,没有奇数分值。

【问题分析】1、最大问题是学生审题角度错误,失分最大,造成一定数量的0分卷。

题目设定从政治常识角度回答,大部分0分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比如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作用等。

极少数同学从哲学角度回答,例如内外因关系、发展的基本途径等角度回答。

2、政治常识角度有小部分学生从经济与政治关系角度分析,无法阐述原因。

3、学生正确选取党和政府的角度,但是答题笼统,没有分别从两个角度回答。

混淆党和政府的知识,导致术语表达不规范或者错误。

无锡市2017届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无锡市2017届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无锡市2017届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一、关于审题立意本题仍然采用了名言警句的命题形式,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前一分句假设“删除了我经历的任何一个瞬间”,后一分句则说明由这一假设情况产生的结果“我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核心关键词“经历”“成为”“今天的自己”,经历强调的是“亲身见过,做过,遭受过”,应该包括“我”过去之种种经历,可以是曾经的青春热血,也可以是挣扎过的绝望岁月;“成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成就”,而应该是“过去的经历”对今天的我在思想认识的变化、人格的形成、人生价值等各方面的影响。

只要学生在写作时紧扣“过去的经历”对“生命主体”“我”的重要影响,展示剖析两者的关系即视为“切题”。

需要提示的是审题时不能把“瞬间”窄化地理解为“刹那”“霎时”,可以是过往经历中的一段时间,题目中的“我”也不能理解为就是写作者本人,这是一个虚指,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本题没有审题难度,但是,仍然会有审题偏差的情况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在批卷和讲评时要特别注意:1、只抓住前一句“经历的瞬间”来写,重点在于写过去,根本不提“经历”对“我”的影响,最高40分。

2、话题转换,过去经历了苦难,继而阐述“苦难”的意义和作用,最高40分。

3、写了“经历的瞬间”,也写了对“我”的影响,但两者是水油分离,强加因果的,最高48。

4、议论文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材料的运用有新意,分析有力度,原则上可以提升一个档次。

反之,在材料分析上,只叙不议,或者分析时逻辑混乱的可以降档处理。

5、本次记叙文会比期末多,记叙文批改主要关注学生在写作时能否立足自己的生活关注自身的感受,在构思、文采、细节描写和场景描摹方面是否有独到之处。

总而言之:议论文在确认主旨的基础上,要看是否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否充分,过程是否完整。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合肥六中张选军I 总体评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终于在大家的企盼中露出了真容,纵观整个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其所考察的内容和设置的题型,依据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想从“稳”和“变”两个维度来谈谈今年的语文试卷。

从“变”的方面来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中,相较于以前来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

当然这在2017年考纲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因为考生阅读量的增大,必然要对整个试卷题型和题目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

当然,实用类文本一摆往年人物传记类的考察,改为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电视纪录片运用和发展的话题,同时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的组合也是较往年明显不一样的。

这种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局部调整,但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在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分。

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题和第21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对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从“稳”的方面来看,虽然2017年语文试题因为存在预期的变化,大家也充满着期待,但是仔细阅览也会发现,“变”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对考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素养、语文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个试卷的着眼点。

比如社科类文本《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选段,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等的关系,文学类文本考察的是永恒的人性美以及相应的人生道理等。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试卷分析导语2017年高考已经结束。

今年的高考试题命制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继续体现出变化,各种变化的信息已通过考试大纲的调整预先传达出去,达到了“稳中有变”的目的。

相关的变化也给今后的考试、教学指出了方向。

一、高考改革与学科趋势分析在2016年除少数省区自主命题,全国开始统一命题之后,2017年高考语命题继续深化改革。

2016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经修订后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

其中语学科的变化调整较大,如原的“一般论述类”阅读改为“论述类本阅读”,并划定了论述类本(时政、学术论、时评、书评等)的范畴和考查重点(注重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

又如学类和实用类本阅读由原的选考变为必考。

都在原的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B”,即“理解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和“理解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

再如古诗阅读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化常识”。

这些调整都在2017年高考中得到体现。

这些变化提醒我们,2017年仍是持续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高考由以往的要首先体现选拔功能,转变为“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为先的考试,以及对基础教育的指引功能。

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一定难度,这样才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

国家统一命题更加有利于保证试题的科学性、稳定性,以及合理的区分度,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真正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二、2017年高考语标I卷点评1、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2017年高考语标I卷继续坚持强化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中,“立德树人”就是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的核心理念,凸显了高考的育人导向与功能。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精品文档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文章来源m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试卷满分150分,由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和作文(60分))四大部分构成。

现代文阅读由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构成。

先概述本次高考试题,四个字,出乎意料;六个字,完全出乎意料。

绝对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做不完。

先说个意外:东华你语文过120的估计又是惨淡~广东语文平均分可能又只有95左右了~意外一:这么多选择题~13道选择题,43分,占了除作文的一半,可谓得选择题得天下,高三党,作文就不用看了,对对选择题就晓得你的成色了。

说说黄老师自作的答案,DBABDBcDBBBEDDB。

黄老师也会错的,不以此为标准答案。

意外二:五篇大阅读,对考生是五雷轰顶啊。

今年取消了选考,我们以为是文学类和实用类选择一个,没想到,别人是都考,硬生生多了一篇大阅读,而且是行文晦涩的文学类文本,而且还是那种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的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小说,所以孩子们,今年语文能做完就不错了,你要是个好学生,认真做语文,能剩下十分钟检查算我输~1 / 9精品文档所以后来的孩子们,读书,读书,再读书~意外三:高考第一次,全国卷考了从来没有训练过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坑死了那些刷题党,做了这么多题,却抵不过出卷人的偶然创新,一堆堆题目坍塌了,十年高考五年模拟就这样被出卷人虐杀了。

此类题目只有江浙中考训练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啥的初中高中都没见过。

我疑心出题的肯定是个浙江的。

意外四:作文敢不敢再热点一点,虽然黄老师已经料到全国1卷要考热点事件,却完全没有料到如此新潮到大熊猫和一带一路,甚至还有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完全是坑死农村学生节奏啊。

命题人说:城市的孩子,我只能送你们到这一步了,你们如果还考不过农村的孩子,那我就得跳河了。

岳阳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及考试情况分析报告

岳阳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及考试情况分析报告

岳阳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一、试题特点和评价试题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遵循“立足基础,关注热点,熟中见新,强调主干,注重应用,突出能力”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坚持突出考试的评价、导向、诊断、激励功能。

从总体上看,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对基础知识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了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注重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基本实验能力,体现基础性和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题的编制坚持以原创为主改编重组为辅,原创题占到62%,改编重组题占48%,试题紧扣教材,联系生活应用,关注前沿科技如第15题航空母舰的装有弹射装置,让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却也有点小迷茫。

试题以中等难度和容易题为主,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计算量不大,考前预设全市平均分55分左右,考后统计全市平均分为51.4分,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尽管相对近几年的一模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试卷的区分度较高为0.987,能较好地区分各层次学生,也为更好地分析高三前阶段的教学情况提供较准确的数据,希望透过数据能为大家在后阶段的教学中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二、试题分析及反映的主要问题1、客观题分析通过上表数据,8个单选题中得分率较低的是第6题和第7题,这两道题都是图象问题,反映学生对陌生的稍难一点的图象问题的处理还没掌握方法;单选题第2题的得分率很高说明学生对常规的v-t和x-t图象的转换能力较强;第1题错选A选项和C选项、第3题错选A选项和C选项、第4题错选B选项和D选项、第5题错选B选项、第8题错选C选项的比率较高,问题涉及物理学基本方法、动量守恒的判断、天体运动、等势线电场线轨迹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反映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方法未落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差。

4个多选题,9、11题得分率都较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反映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还不到位,电磁场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对于复杂问题不善于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思维僵化不会变通;第9题错选C的同学较多,说明学生对运动状态变化的几种情况还不太清楚。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二)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二)

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二)合肥五中荚玉梅全国卷1语文卷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体现课程的精神,注重考查核心素养,考点覆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相较往年,题型变化较大,更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考查,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社会变化,更希求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把脉时代的症结。

文本在800字左右,比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减少。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信息量不大,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

原文虽然涉及了一些考生较为陌生的术语,但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生阅读和理解。

从考点覆盖看,依然着重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今年特别值得注意的两点变化:一是侧重考查了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这个考点,二是三道客观题,第1题是选择正确的一项。

文学类作品阅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成为必考题,是今年语文卷变化最大的考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当代作家赵长天的小说《天嚣》,文本长度与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文本长度相当。

选材关注我们比较陌生的科研人员的生活,但情节、人物都不复杂,主题也很鲜明。

第1题采用客观题型,改原来“五选二”的多选为“四选一”的单选。

第2题第3题为主观题,题目设置体现了全国卷的灵活度和综合性,但仍然立足于小说基本要素的考查。

整体来看,这次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降低,更切近高中学生的阅读经验、人文认知。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选择了非延续性的新闻材料,其中材料二为图表形式。

这和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关于“国民阅读”的新闻材料题题型相同。

第1题第2题都是客观题,分别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和正确的两项,要点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114高三一模主观题阅卷分析
21(1):均分:2.9883/满分值:4分
【内容】概括材料一图表所反映的信息
【评分标准】
中国和美国的起步时间比较、井喷式发展两国比较(2分);市场规模两国比较(1分)中国未来发展空间(1分)
【问题分析】
1、学生读题只看到问题中的“图表”两个字,所以回答问题时,“注”的内容完全忽略。

所以对未来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前景没有展望。

2、只是对图表的变化进行简单描述,没有对中国和美国的各项指标(如起步时间和井喷式发展、市场规模、GDP)等进行比较。

3、在图表中的市场规模比较,没有看后面单位,美元和人民币的区别,所以比较结果反了。

【教学建议】
1、重视对“注”的解读
2、要进行比较,学会概括,不能纯粹描述
3、注意数字单位的区别
4、在进行比较时,注意指标的完整性、准确性。

21(2):均分:2.2544/满分值8分
【内容】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重视分享经济的原因
【评分标准】
1、角度:必须从是“党”和“政府”两个角度答题,每个角度各4分,缺少一个角度只能得4分。

党和政府的角度任意准确知识都可以,比如党的角度,例如“党的先进性”或者“党的领导地位”任选一点,答出一点既得4分,如果答出两点也是4分,取最好的。

4分包括理论知识2分,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准确2分。

理论加意义4分,仅理论2分,仅意义0分。

政府角度4分,如同党的角度给分标准。

2、分数设定:0、2、4、6、8,没有奇数分值。

【问题分析】
1、最大问题是学生审题角度错误,失分最大,造成一定数量的0分卷。

题目设定从政治常识角度回答,大部分0分卷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比如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作用等。

极少数同学从哲学角度回答,例如内外因关系、发展的基本途径等角度回答。

2、政治常识角度有小部分学生从经济与政治关系角度分析,无法阐述原因。

3、学生正确选取党和政府的角度,但是答题笼统,没有分别从两个角度回答。

混淆党和政府的知识,导致术语表达不规范或者错误。

4、学生逻辑思维混乱,知识错位。

比如:党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能”。

5、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对于党和政府的知识仅表达部分片段。

比如“党的先进性”的知识体系仅表达党的性质或者只有党的宗旨。

政府职能和建设目标表述混乱。

6、学生答题格式不规范。

不分段、不分层,字迹潦草。

7、部分考生空白或者抄材料,导致0分。

【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注意建立知识体系。

加强基础知识默写、背诵,提高知识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注意材料简答题解题方法的指导。

切记认真审题,一定要强调答题角度,注意从小角度答题的指导。

3、学生复习指导注意研究新旧考试的区别,研究新旧考点的不同要求,适度降低难度,注意强化基础和单元教学设计。

21(3)均分:4.5011/满分值:8分
【内容】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分享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评分标准】
1、原理4分,物质决定意识2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分。

2、结合材料分析每点4分。

【问题分析】
1、原理错误或表述不清
2、原理和材料没有结合着分析,或是结合搭配错误。

部分学生的分析过程较混乱。

3、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都是一大段的表达,没有思路,没有层次。

【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要扎扎实实巩固好。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训练答题的规范化表达
22均分:7.0407/满分值:20分
【内容】论述
【评分标准】
1、总论点(3分)
(1)结合论题写出两个分论点的关键词,并有提升的语句,给3分。

(2)结合论题写出两个分论点的关键词,給2分。

(3)结合论题写出一个分论点的关键词,給1分。

2、分论点与论述
(1)分论点表述正确2分。

(2)论述分析4分,分别是知识点2分,结合论题分析2分,每个分论点的论述分析一般在3—4句话。

(3)分论点的关键词:劳动者的劳动,科学技术,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3、术语
一般都给2分
4、事实论证
(1)举一例,与分论点匹配。

2分
(2)举一例,与分论点匹配,并分析。

3分。

注:在阅卷过程中结合论述题总的评分量表,考虑各评分项之间的联系,酌情考虑分值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