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花
陕西关中农村的过白事文化

陕西关中农村的过⽩事⽂化本⽂来源:农民新声,作者:农民之⼦,版权归作者所有!⽂:秦岭这篇⽂章写的时侯巳经夜深⼈静,着实让⼈难以下笔,更让⼈感到思绪万千!虽然巳时过境迁,但内⼼却留下了⽆穷⽆尽的思念,树欲静⽽风不⽌,⼦欲孝⽽亲不待!⼈⽣路漫漫,我们每天所过的⽣活,对于我们每个⼈来说都是⼈⽣中最美好的时光,⽣活中,我们都经历着酸、甜、苦、辣,和⽣活对我们每个⼈的磨炼!⼈⽣没有风平浪静的⽣活,什么事都可能会遇到。
但是这些⽆⾮都是些⼩事。
最⼤的事和痛苦都莫过于⽣离死别!虽说⽣、⽼、病、死是⼈⽣⾃然规律,但是从内⼼和情感上,都是我们经历过的⼈,在⼼⾥不愿意接受的残酷现实!朝⼣相处,⽇夜相伴,是年迈的⽗母们曾经陪伴着我们在⼈⽣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为我们遮风挡⾬,从天真烂漫的童年、从风华正茂的少年、从朝⽓蓬勃的青年到逐渐步⼊成熟的中年,是他们⼀路谆谆教诲我们⾛过来!⽗母为我们操劳了⼀⽣,含⾟茹苦。
如今他们巳经到了不惑之年,望着他们衰⽼的容颜和满头⽩发,静下⼼来深思,我们都感到愧对与内疚!他们⼀⽣对我们赋予了⼨草春晖,顾复之恩。
然⽽今天我们所能做得这些点点滴滴,付于他们的还远远不够!下⾯的这篇关中葬礼概述,是⾝在农村的我们都经历,遇见过的场景。
关中农村⼗⾥风俗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和礼节!亲⼈和哪些巳经逝去的⽗⽼乡亲们!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往事,把你们的⾳容笑貌永远记在⼼间!在陕西关中农村,家中⽼⼈不幸逝世是件极其伤⼼悲痛的事!⽼⼈当天逝世在我们兴平俗称/倒下头,家⾥⼈就给准备寿⾐,寿帽、寿鞋、寿枕等⼀切所需之物。
烧倒头纸,燃长明灯。
然后亲朋好友就聚在⼀起商量着去哪⾥买最好的寿棺。
寿棺在以前都是请⽊匠在家⽤家⾥提前准备好的⽊材打造,现如今都闲⿇烦,去买现成的。
买回来后⾸先仔细⽤沙纸进⾏打磨抛光,再上头层油漆,内红外⿊,共两遍。
爱⾯⼦讲究点的⼈家就请画匠来进⾏外表装饰,图案⼤多以龙凤为主,古装⼈物造型也亦可。
写祀单,看墓地兴平农村俗称/看⽳。
镇原县酒席比较盛行

镇原县酒席比较盛行,各地基本相似。
白事(丧葬事)多用九魁、十出一等单饭酒席;喜事(婚、寿、满月等)多用十全等双饭酒席。
十三花席,红白事均用,为上等宴席。
县上近代出名厨师有张国俊(外号张五背锅)、段五银及秦有珍等。
通用碟果有十二个,即肉菜碟子四个(排骨、旋肉、鸡蛋、瘦肉或肝子);水菜碟子四个(鹿角、带丝、十香菜、苤蓝丝等);干果碟子四个(白炉、红炉、瓜子、花生)。
唯十三花席中,另加一虎头酥或白沙糖碟子、共十三个。
摆法是左骨,右旋;左鸡,右肝;左十香,右苤蓝;左鹿角,右带丝;口瓜子,掌花生;左前角和右后角炉食;中间为白沙糖或虎头酥全盘。
现就十三花、八挎五、十全席的操作与端法略述如下:十三花:大菜十三个为主,小菜八个为佐,馒头四回,端菜十七趟。
先单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着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称“风搅雪”。
最后总上五道大菜。
即:①红肉(碟装大菜),有三种做法:一为两撇(酥肉、条子肉);二为三溜子(白鸡蛋、烧肉、酥肉各一溜);三为四合头(蛋黄、蛋白、烧肉、酥肉合放)。
②肋脊肉(碗装小菜),切成丝或片炒之。
③鸡肉(碗装大菜),有清炖、黄焖、囫囵等种。
④蹄花(碗装小菜),或腰花、耳脆。
⑤丸子(碗装大菜),有膘丸,糯米丸、酥丸、鸡丸、洋芋丸等。
⑥肚丝(碗装小菜),酸辣加蒜。
⑦三仙蜂蜜肉(碗装大菜),蜂蜜调肉回笼几次。
⑧夹三肉(碗装小菜),鸡饼裹酥肉,油锅炸熟。
⑨骨头肉(碗装大菜),将白骨肉块放入蛋清加面糊糊中,挂袍油炸。
⑩蜜汁骨肉(碗装小菜),蜜饯挂袍肉。
⑾肘子(碟装大菜)。
带馍。
⑿冰糖肘子(碗装小菜),大肉块加白沙糖等佐料,上笼后撒冰糖。
⒀甜盘子(碟装大菜),糯米饭上加桂花、蜂糖、百合等,上笼蒸之。
带馍。
⒁鸡杂(碗装小菜)。
⒂笋煎肉(碟装小菜)。
带馍。
⒃肋脊或鸡马肉(碗装小菜)。
⒄五围子(总端五菜,有东坡、粉饼、炒粉、苜蓿汤、白米饭)。
带馍。
八挎五:八个行菜,五个坐菜,共十三道菜。
即:①红肉(碟)。
②肋脊肉(碗)。
陕西结婚习俗,陕西安康旬阳结婚习俗

陕西结婚习俗,陕西安康旬阳结婚习俗陕西结婚习俗陕西结婚习俗订婚、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子女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见面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
见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
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看屋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规矩。
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
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纯属一种索礼之举。
扯衣服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去什么人等。
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
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
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
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
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坐喝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
这天,男家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
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赞同。
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1)进门先喝茶,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三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
(2)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臊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
(3)两顿饭:先喝酒,再吃饭。
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酒边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门。
回族饮食习惯

回族饮食习惯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
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
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
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
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
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
“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靖远有什么习俗

靖远有什么习俗靖远民俗居住靖远是一个通过移民而得到开发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俗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
移居这里的人们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选择居住地点以出行方便、避风御寒、接近水源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人口聚居点,从境内许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见一斑。
人们历来多选择以城、堡、湾、滩、水、井、泉、梁、岘、塬、沟、墩、铺、川、坪、寺为聚集点,如古城、裴家堡、东湾、糜滩、大营水、刘家井、红柳泉、砂梁、曹岘、三场塬、烟洞沟、十里墩、二十里铺、吴家川、五大坪、刘家寺等等。
在这些聚集点中,有的以同族为核心,有的为历代军屯点,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
此外,由于这里曾为边陲地带,人们集中一处而居,和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直接关系。
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楼房、土房、高房子、土窑洞、箍窑、棚道、卧铺子等。
堡子是用土夯筑而成的小型城池,高墙厚壁,多为军事守望据点,或作为军政合一的建制单位。
乱世年间,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为了安全修筑一座堡子全家居住。
也有多户人家集资共筑一座堡子,遇有变乱即移居其中避难。
目前散见于境内各处的堡子遗址,即为此类建筑。
1949年以前,农村居民普遍生活贫困,山区民居多以土窑洞为主。
城区以及沿河两岸川塬地带因不具备挖窑居住的条件,多住简易平房或土箍窑,极少数富裕人家建造有宽敞的院落式住房。
土窑洞,即二阴高寒地带或干旱山区的老百姓,依据自然地形条件,选择高大的黄土山体,削成平齐的断面,并在其中挖窑洞居住。
窑洞一般深达4~6米,正面开设门窗。
民国9年(1920年)发生大地震,境内住窑洞者居多,人口伤亡极其惨重,已不再建造。
箍窑,即为用土坯箍成的下为方形上呈半圆形状的窑洞,又称为箍窑洞。
箍窑大多横着修筑,门开在正中,长为6~9米,进深2~3米。
在过去贫困的年代里,箍窑不失为贫寒人家的好住处,如今不再建造。
石窑,或称窨子,多分布在东湾至北湾一带的黄河沿岸,于两岸陡立的峭壁上凿石开洞,口小内大,有的还雕有各种花纹,其中设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
秦腔-张连卖布唱词

张连卖布[戏词]四姐娃:奴名四姐娃,今春二十八。
容貌亚赛一朵花,十七岁嫁到张连家。
奴夫把钱耍,那管家里无米下。
背地里我把媒人埋骂,我夫妻简直无缘分。
张连:清早间奔大街卖布换花,布卖了六百钱正要回家。
谁料想半路上出了拐叉,偏不偏遇见了朋友老八。
硬拉我进宝棚坐下叙话,先装烟后点火再倒严茶。
他言说到赌场活一同来耍,我口说不想来心像猫抓。
论输宝双指头往下一压,二不炉挂了号我不得不压。
先是赢后是输来了三下,六百钱全输光把人气杀。
出宝棚肚子饿的吱吱哇哇,身无力腿儿乏我有啥办法。
无耐了将裤带我扎了又扎,心里头真好像刀子乱扎。
这几天家里边快没米下,衣服烂补了补又开了花。
想起这穷光景我把天骂,你不该把张连给的太匝。
四姐娃她等我回转家下,没有钱没有花我怎回答。
对对对,我还是用老办法,造个谎耍个怪我哄骗与她。
搽把汗鼓鼓劲脚步放大,回家里我啥不管赶紧喂脎。
不觉得来到了我家门下,扣门环叫四姐张连回家。
(张连:四姐娃,开门了!四姐娃:来了)四姐娃:屋里哄娃娃,得空又纺花。
耳听人唤,四姐娃,开门看,原是他大转回还。
给你把烟拿,再倒一杯茶。
不知咱的布,卖了啥价?我给你取来毛巾把汗搽。
张连:你先莫问,快与我把饭拿,咱办事放心就莫马达。
四姐娃:只要莫马达,我心就放下。
莫换回花儿,快与我把钱拿。
我要钱,供养咱的家。
张连:你这算做啥?四姐娃:我要把钱拿。
张连:吃过了饭,再给你莫要怕。
四姐娃:你不给,吃饭甭在我的家。
张连:(看来还是个硬计)开言叫声娃他妈,我把钱借给了王老八。
四姐娃:啥?咱家里这几天快没米下,拧织布还等着换棉花。
想必是又在外边把钱耍,我问你得是输给王老八?张连:不,不是。
老八他有急事需要钱花,硬逼着借咱钱我实在莫法。
四姐娃:怎么说?手指着张连夫破口大骂,定是你赌了钱,我强盗啊!输给人家。
(张连:耍钱就是个输赢麽,外可有啥里些)妻为你做饭担水把柴打,妻为你早晚操劳哄娃娃。
(张连:女人家就要哄娃哩,还让我哄娃)我织了三丈布命你换花,布卖了钱输完,空手回家。
《张连卖布》属于迷糊剧(眉户)

《张连卖布》属于迷糊剧(眉户)四姐(唱):奴名四姐娃,今春二十八。
容貌亚赛一朵花,十八岁嫁到张连家。
奴夫把钱耍,哪管锅里没米下,背地里我将媒人来骂。
我夫妻简直无缘法。
张连(唱):清早间上大街卖布换花,三六喂,三六喂,布卖了六百钱正要回家。
六六的三,六六的三,七六五四三六九喂,嘟六九,嘟六九,三六三六哎嗨......谁知道半路上出了拐岔,偏不偏碰见了朋友老八,硬拉我进宝棚坐下叙话。
先装烟后点火再倒酽茶,他言说到赌场一同来耍,我口说不心象猫抓。
未出宝双指头往下一扎,二轱辘挂了号我不得不压。
先是输后是赢来了三下,六百钱全输光把人气煞。
出宝棚饿得吱吱哇哇,身无力腿儿乏有啥办法。
无奈了把裤带扎了又扎。
心里头直好象刀子乱刮。
这几天家里边快没米下,衣服烂补了补又开了花。
想起这穷光景我把天骂,你不该把张连给的太扎。
四姐娃她等我回转家下,没有钱没有花我怎回答,对对对我还是用老办法。
撒个谎遭个怪哄骗于她,擦擦汗鼓鼓劲脚步放大。
回家里我啥不管我赶紧喂啥(头),不觉得来在了我家门下,扣门环叫四姐张连回家。
四姐(唱):屋里哄娃娃,抽空来放花,忽听得人叫四姐娃,开门看原是他大(爸)转回家。
给你把烟拿,再倒一杯茶。
不知咱的布卖了啥价。
我给你取来毛巾把汗擦,问声娃他大,咋没见换下花。
张连(唱):你先莫问快给我把饭拿,咱办事你放心就没麻达。
四姐(唱):只要没麻达,我心就放下,没换花儿快给我把钱拿,我用钱供养咱的家。
张连(唱):你这算做啥?--------------四姐(唱):我要把钱拿。
张连(唱):吃罢了饭再给你莫要怕。
--------------四姐(唱):你不给吃饭甭在我的家。
甘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

⽢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肃农村的婚嫁习俗曾经盛⾏于⽢肃农村的汉族婚嫁习俗,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整套传统婚嫁⽂化,反映出居住在这⾥的⼈们古⽼淳朴的民俗风情。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实际上民间约定俗成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说亲”、“订亲”的过程简化,⽽“⾏礼”、“取亲”、安床闹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多的重视。
⼀、说亲说亲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之⼿取得⼥⽅的⽣⾠⼋字后,请阴阳先⽣拈算,若男⼥双⽅⼋字相合,则议婚告成。
然后由男⽅请媒⼈上⼥⽅家说亲,俗称“说媒”。
⼥⽅双亲征得姑娘同意后,男青年择⽇赴⼥⽅家“瞅媳妇“,与⼥青年见⾯互换相亲之物。
有的⼥青年也会回访男家,称为“看屋⾥(家)”,当然男⽅⽗母少不了见⾯礼。
有的男⼥青年⾃由恋爱、互订终⾝,再请⼈说通双⽅⽗母,取得认可,就可以正式定亲了。
⼆、订亲定亲在⽢肃称为“框锁锁”。
介绍⼈从中调定,双⽅同意,然后择⽇举⾏定亲仪式,男⽅⽗亲(或代理⼈)与介绍⼈偕男青年,携厚礼赴⼥⽅家。
礼物⼀般有喜酒、喜馍12个(俗称“⼤馒头”)、喜钱(称“锁锁”)、喜绢(布匹)、⾐物等。
⼥⽅家会集长辈及近亲相陪,盛宴款待。
⼥孩在姐、嫂陪同下⾄席敬酒,男⽅家长会在⼥孩脖⼦上栓⼀个系有钱币的红⾊线绳,称“拴媳妇⼦”。
传说这⼀拴,就把⼥孩拴成男⽅家的⼈了。
临辞,⼥⽅母亲给新⼥婿亦有馈赠,并且退还馒头两个,称为“回盘”。
事后,⼥⽅将馒头分赠近亲,向外宣布婚姻成⽴。
定亲时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双⽅商量彩礼钱。
有时会争得⾯红⽿⾚,但在介绍⼈的斡旋中,最终会达成⼀致,皆⼤欢喜。
三、⾏礼也叫“⾏⼤礼”。
这是⽐较慎重的⼀个环节,多在迎亲前半年举⾏。
男⽅家择定结婚吉⽇,由⽗亲约上介绍⼈,带齐原定彩礼、喜酒喜馍及妆奁⾐物赴⼥⽅家。
⼥家少不了⼜是设席款待,请长辈相陪。
席间商定迎娶时间、仪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花
作者:叶梓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2年第08期
十三花是一种什么花?
去过云南的细心人,可能会以为是一种药——十三年花。
十三年花当然不是开了十三年的花,而是分布在云南一带的紫云菜的根与叶,它有清热利湿、镇静安神之功效,可入药。
它和十三花虽一字之差,却风马牛不相及,十三年花是一味中药,而十三花则是流传于西北一带的“一桌”传统菜肴。
为什么是“一桌”呢?
十三花不是一道具体的菜,而是一桌菜的统称。
那为什么这一桌不多不少,偏偏就是十三道菜?当然,这与传统有关,与历史有关。
说白了,饮食是一种文化,更是传统与历史的显影,就像我们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
这些年在大西北跑来跑去,也略知道一点十三花的来历——有一年,河州一带的一位大教主马哈吉给儿子办喜事,大小官吏纷纷道贺,马哈吉特意聘请当地的名厨制作了四个凉菜、九个热菜款待来宾。
他本是随意而为之,不料,后来有官宦富商竞相效仿,于是,十三花开始在西北一带用以招呼最尊贵的客人,且经久不衰,一跃而成为当地的“满汉全席”。
十三花又叫“九碗十三花”。
所谓九碗,是十三花的“固定曲目”。
这九碗也因地而异,但大体上不外乎肉团炖蛋、白水煮牛肉、碗蒸羊羔肉、特色八宝饭等以牛、羊、鸡肉为主的食品,且典型特点是多蒸、少炸、少炒。
而桌上四边摆放的四碟凉菜,就是十三花的流动曲目,它随季节而变,因地域而异。
吃十三花,能让人想起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因为摆放得实在太整齐了。
一个大且方的红色托盘里,置九个大小一样颜色相同的碗,九个碗还要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上去,都是每行三碗。
碗,多是清一色的蓝边碗,据说以前多用黑碗和紫红色的碗。
更有意思的是,十三花的上菜颇有名堂,先上四个角的菜,名曰“角肉”;再上四个边的菜,其中对面的两碗菜名要对称,叫“门子”,“门子”菜的菜名可以相近,但花样、原料要有所区别,比如西边牛肉则东边就是羊肉了;最后的一碗菜,一般是传统的八宝饭。
一个在堂皇的大酒店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面对一桌十三花,千万别发出“哇噻”的惊叫声,这不但没有教养,更是对主人的不敬,因为这是一桌充满诚意的饭——当一只羊或牛在到达餐桌前结束生命的那一刻,会施礼念赞。
2009年的秋天,我探访关山古道时,在偏远的一户人家,吃到了地道的十三花。
主人家办婚事,婚事简单而隆重。
简单之处在于宾客不多,只邀请了亲朋邻里;隆重之处在于每桌都是清一色的十三花。
据说,在当地,家境不好的人家只
给新娘的娘家人上十三花。
那天早晨,我亲眼看到了主人为一只只待宰的羊虔诚念赞的情形,也亲眼目睹了一位民间厨师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忙前忙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