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扬中树人欢迎您_2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 - 扬中树人欢迎您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 - 扬中树人欢迎您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案七下第二单元【自主复习引导】(20分钟)复习内容:七下第二单元方法与要求:1.结合书后词语表及书下注释复习并掌握现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2.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用“”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掌握。

3. 结合《两小儿辩》的注释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

一、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选自〈〈朝花夕拾〉〉。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比照,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2.《月迹》作者贾平凹。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3.《三棵枸杞豆》作者程海。

作者以倒叙的方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棵枸杞豆以及这三棵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4.《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王安忆。

当代著名女作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5.《柳叶儿》作者宋学孟。

这是一篇叙述散文,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6.《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讽刺。

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课堂检测】(10分钟时间)一、选择题下列句子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鲁迅的散文名篇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了比照的手法突出了中心。

B.《三棵枸杞豆》一文启示人们要抓紧时间,抓住生命。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案 - 扬中树人欢迎您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案 - 扬中树人欢迎您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案七下第五单元【自主复习引导】(20分钟)复习内容:七下第五单元方法与要求:1.结合书后词语表及书下注释复习并掌握现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2.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用“”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掌握。

3.复习《荷》专题一、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1、关于新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中的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一般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

消息是各种媒体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1)关于消息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消息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2)消息和通讯的区别相同点: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都讲究真实、及时。

不同点:消息一般短小,通讯则比较长;通讯的时效性不如消息严格;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通讯则可以适当的描写、议论、抒情等。

2、课文内容《三个太阳》是一篇通讯。

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录音新闻》这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它是由文字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比一般的广播稿能更全面、更具体生动地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人们送英雄出征、杨利伟受命、杨利伟踏上征程等几个场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的这则新闻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时间顺序),也按事件本身的特点安排结构。

《七子之歌》作者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二、专题《荷》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小诗描绘了人面荷花相映红的美景,写出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欢乐。

2011扬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

2011扬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

3、说明方法: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 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 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 叉的现象。
• ③.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 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 ④.作比较:将 和 比较,突出强调 了 (事物)的 特点(地位、影 响等)。 •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 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 ⑥.打比方:将 比成 ,生动形 象地说明该 (事物)的 特点,增强 了文章的趣味性。
回眸
2008——2010这三年间,只有2008年考查了说明文, 具体题目为: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进 行说明的。 B、第①段解释“浅源地震”时,主要运用了作诠、 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 C、龙门山地震带是一个地震敏感区,经常发生强烈 地震。 D、长时间没有发生强烈地震叫缺震, 缺震的时间越 长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2011扬州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中考说明文复习ppt中考说明文复习教案中考说明文复习中考说明文复习课件中考说明文知识复习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2015中考语文说明文中考语文说明文2015年语文中考说明文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复 习
扬中树人 侯福红
说明文阅读
(一)关注《课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 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课标》 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说明内容的概括能 力。这种题型首先要从整体入手,学会全 面把握,善于分析句与句及句与段之间的 联系,会找关键词或中心句,然后对这些 信息进行提炼。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优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优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优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预习情况。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导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导读,解析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5)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3. 巩固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的观点和看法。

(2)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一篇以本单元内容为主题的文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 完成课后习题。

3.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江村小景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 江村小景教案 苏教版

二江村小景田汉教学目标:1、在感知情节的基础上,结合背景理解剧本主题思想。

2、学习作者运用误会、巧合等手法布局谋篇的写法。

3、体会作者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误会、巧合等手法布局谋篇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学习目标二.作者、背景简介(见课件)三.题目解说四.速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本文据说是作者根据激烈的内战中一件真实的故事写成的,以反对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龙潭江边某农家妇有二子一女,长子出外从军,多年不归,次子参加了国民革命军。

一天长子意外回家,母亲担心他被捕,急忙出去为他借便衣。

恰巧这时他妹妹买东西回来,哥哥不知道这是自己妹妹,便调戏她。

妹妹大声呼救,弟弟回来刚好看到这一情景,十分愤怒。

弟兄俩发生冲突,格斗中用手枪互击,母亲借衣服回来,兄弟俩都已死去。

五.理清结构及人物性格(1)第一部分(开头到“女提篮下,老母依旧在做活”)写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做必要的交代和铺垫。

先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几声枪响很自然地交代了孙传芳要过江来打仗的背景,女儿“大哥要是回来了,不知道认不认得家里”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的暗示。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处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在这一部分也表现了几个人物的不同性格。

女儿的性格最为鲜明,显然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

在母亲的劝导下,她要读书的决心还是毫不动摇,表现出了对新生活的追求的执着。

母亲的形象则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通的广大群众。

她的最大理想是让儿子“积攒几个钱,将来娶一房亲,也好接续香烟后代,”是自己死了能有儿子给自己送终。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苏教版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说明:1.本试卷共6页,计22题(包含选择题:第1-5题、第11题,共6题),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所有的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的“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在指定位置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

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3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A.募.集(mù)栖.息(xī)穹.隆(qiónɡ)贻.误(yí)B.浸渍.(zé)嫉.妒(jí)执拗.(niù)祈.祷(qí)C.狡黠.(xiá)挟.持(jiá)纤.(xiān)细咫.尺(zhǐ)D.谛.听(dì)炽.热(chì)胆怯.(qiè)亘.古(gèn)2.下面语段中,表述没有错误....的一句是(2分)()A.千年京杭大运河畔,一曲合作与共赢、欢乐与友谊的华美乐章正在奏响。

B.秉承“开放、包容、创新”精神,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式暨项目开工仪式在风光绮丽的京杭大运河畔。

C.4月18日上午,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来自海内外的近3000多名嘉宾相聚扬州,以节会友,共享商机,共谋发展。

D.同时,经贸唱戏、节庆搭台,一批外资、民资项目集中投产、开工、规划。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 朝鲜发射卫星的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日本、韩国纷纷表示朝鲜是在向国际社会发起新的挑衅。

B.近日,中国与菲律宾舰船在南沙黄岩岛海域对峙事件一波三折....,远未结束,两国都坚持对方舰船先离开。

C.经过建设者奋斗,扬州泰州机场将正式进入“通航状态”,目前机场方面正紧锣密鼓....进行着通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2).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2).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22)复习目标:1、掌握常用字、重要字的字形、字音及常用词语的词义。

2、整理复习、运用字词表中的重点字词。

一、中考题型展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扬州市 2007卷) 2005年春节晚会上,精美绝 (lún)的舞蹈《千手观音》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邰丽华与20位同伴结为一体,以“千手观音”的形象立于莲花台上。

她们在镶嵌( )着一千多只手的金 (bì)辉煌的拱( )门下,用翩跹( )的舞姿和斑 (lán)的色彩,“诉说”她们内心世界的美丽话语。

2.根据拼音用正楷字书写出相应的格言。

(泰安市2005卷)y ŏu zh ì zh ě sh ì j ìng ch éng3. 根据括号内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嘉兴市 2008卷) 目不(xiá) 接 鳞次(zhì) 比 如愿以(chán ɡ)4.根据拼音工整地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福州市 2009卷) shǎn shuò yún chèn①星光 ②结构 ③春风和煦 ④一唱一和解析此类题目,目前考查的趋势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选文或生动亲切或寓含哲理,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通常考查最常用的基本汉字,不故意为难考生,却又加大了对多音字的要求。

在情景下考查汉字,或许将在以后成为这类题的主导模式,而选择题模式将会逐渐淡出,因为这符合新课程 “在运用中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思想。

例题: 新的一年踏着q īng y íng ( )的脚步向我们翩翩走来,这新的里程荡漾着我们火热的情怀,r óng hu à( )了严冬的寒意,燃起我们心中新的希望与期盼。

冬日的寒冷虽然刺透g ǔsu ǐ( ),但窗外阳光依然明媚。

初三语文七上复习导学案 - 扬中树人欢迎您

初三语文七上复习导学案 - 扬中树人欢迎您

初三语文七下复习教学案七下第三单元(复习)【自主复习内容以及要求】复习内容:七下第三单元要求:掌握重点字词音形义、文学常识。

掌握《黄鹤楼》《于园》的课文加点字、句子的翻译。

一、说明文的文体常识(一)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二)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三)说明文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

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六)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横比和纵比)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案
七下第二单元
【自主复习引导】(20分钟)
复习内容:七下第二单元
方法与要求:
1.结合书后词语表及书下注释复习并掌握现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
2.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用“”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掌握。

3. 结合《两小儿辩》的注释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

一、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选自〈〈朝花夕拾〉〉。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比照,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2.《月迹》作者贾平凹。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3.《三棵枸杞豆》作者程海。

作者以倒叙的方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棵枸杞豆以及这三棵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4.《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王安忆。

当代著名女作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

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5.《柳叶儿》作者宋学孟。

这是一篇叙述散文,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6.《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讽刺。

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课堂检测】(10分钟时间)
一、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的散文名篇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了比照的手法突出了中心。

B.《三棵枸杞豆》一文启示人们要抓紧时间,抓住生命。

C.《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是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其代表作是《长恨歌》。

D.叙事散文《柳叶儿》写的是作者童年的趣事,文章写得很有趣,作者回忆起来也趣味盎然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确凿.()收敛.()一绺.()颓.唐()油蛉.()
鲜.为人.知()攒.成()白颊.()蝉蜕.()风靡.()
恍惚
..()
..()()嗫嚅
..()倔.强()沮丧
半晌.()轮廓.()脊.梁()脑髓.()一茬.( )
捋.( ) 拇.指( ) 撰.写( ) 殷.红( 殷.勤( )
花蕊.( ) 擎.天( ) 逞.能( ) 嫉妒
..( ) 摞.( )
叶鞘.( ) 袅袅
..()倏.忽()蹑手蹑.脚()腻.味()
三、背诵默写
(1)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一儿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四、古文复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孔子东.游辩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此不为.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
...多知.乎
方法与要求:自主完成1-11题,然后小组交流。

五、阅读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回答第1-2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分)
六、阅读《楚人隐形》,完成文后3-7题。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3.解释下列加点字
螳螂执叶伺.蝉遂.于树下仰取叶乃厌倦不堪.吏遂缚诣.县
4.写出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徐喷以烟
A.可以.隐形 B.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C.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D.以.叶自障
5.翻译语句。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②对面取人物
6.“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7、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七、阅读谢大光的《落花枝头》,完成文后8-11题。

(1)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眠,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
(2)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3)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4)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

如今看来,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

有的亭亭玉立,含苞待放;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的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5)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

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

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

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它的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

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

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

人常说:开花结果。

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

(6)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话,别倩(另请)黄鹤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在委托黄鹤向春天说些什么呢?请明年再枝头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8.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1)段中加框的语句。

(4分)
答:
9.阅读第(4)段,体会作者描写石榴树花与子并生枝头壮观景象的作用。

(4分)
答:
10.阅读第(5)段,简要说说落花“内在的美好情操”具体是指什么。

(4分)
答:
11.“落花辞树虽无话,别倩黄鹏告诉春”,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述落花会委托黄鹏向春天说些什么。

(5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
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3(1)等待(2)就(3)能忍受(4)到……去
4.D
5.(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6.不能。

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7.“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8.该句使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新颖别致的,把石榴花的娇艳热情生气展现出来,为后文张本。

9.展现了石榴花的娇艳热情生气,同时也暗示花为果实奉献的骄傲和自豪,为后文歌颂石榴花落花的无私伟大作铺垫。

10.尽情绽放,无无忧无虑,向世界展现自己的风貌,之后又毫不留恋无私的孕育果实为果实更好的成长而凋谢的伟大奉献精神。

11.向春天诉说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凋谢后呢够果实累累,来年继续尽情绽放。

译文: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种树叶,来摘取它。

这种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种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