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合集下载

1.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这两大运动对地球气候、昼夜长短等方面的影响。
3.通过地球仪、地图等教学工具,演示地球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原理。
4.结合实例,解释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宇宙、认识地球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全球观念,使他们关注国家发展、世界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星空的壮丽画面,引导学生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提问:“宇宙中有无数星球,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发学生思考,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3.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特征、地月系等,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阐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的相互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兴趣爱好、学习动机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他们对宇宙、地球等地理现象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探索欲望;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原理;但在空间思维、地理分析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其运动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形象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学生需要学会综合分析,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认识到地球是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星球。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运动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4.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5. 地球的结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轨迹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 利用模型教具,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的动画,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讲解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3. 讲解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

4.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6.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课后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知识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评价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3.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2)掌握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以及它们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利用地球仪和其他教具,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运用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地球的宇宙环境2. 太阳系的结构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第2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结构3. 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第3课时: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1. 纬线2. 经线3. 经纬网的应用第4课时: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2. 地球公转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第5课时:地球仪的制作和使用1. 地球仪的种类及特点2. 地球仪的制作方法3. 地球仪的使用技巧三、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结构、纬线、经线等;2. 地球运动模型:用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地图和图表:展示地球上的重要纬线、经线及地理现象;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地球相关知识;5. 作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作业练习: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4. 课程报告:考察学生对地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知识;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地球仪、课件等,提高教学效果;3. 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结合生活实际,关注地球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5. 开展课外活动,如观测星空、制作地球模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运动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包括地形、气候等。

4.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运动3. 地球的自然环境4. 地球的自然资源5. 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然环境。

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像和运动视频。

2. 利用模型或挂图,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运动特点。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环境。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位置和特点。

2. 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讲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3. 讲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介绍地球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4. 讲解地球的自然资源:介绍地球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5. 讲解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球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地球环境的保护措施。

7.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球环境。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球环境的保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增强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认识。

3. 开展地球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构成。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宇宙与银河系1.1 宇宙的概念与结构1.2 银河系与太阳系1.3 恒星、行星及其特征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1 地球的宇宙环境2.2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2.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3. 地球的运动3.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3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宇宙与银河系的基本概念及结构1.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1.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 教学难点:2.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2.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及其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宇宙、银河系、地球运动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1.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手段: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银河系、地球运动等图像和视频资料。

2.2 模型:使用地球仪等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

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1.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星空,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1.2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如何?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导入:2.1 讲解宇宙与银河系的基本概念及结构。

2.2 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

3. 案例分析:3.1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2 举例说明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4. 课堂讨论:4.1 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 分享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精选8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精选8篇)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精选8篇)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①天体类型A、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B、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C、行星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

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②天体系统的层次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A、地月系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

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

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的高中地理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宇宙的概念、结构和层次掌握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关系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1.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地球的结构与特征2.1 地球的内部结构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掌握地球内部的岩石圈、软流圈、外核和内核的特点2.2 地球的外部环境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与特征分析地球外部环境对地球生命存在的影响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3.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阐述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4.1 气候系统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与作用掌握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4.2 地貌系统解释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析地貌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3 水土资源探讨水土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了解我国水土资源的现状及问题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5.1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掌握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倡环保意识5.2 地球环境保护介绍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地球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第六章:地球上的生命6.1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探讨生命的起源理论,如原始汤假说、深海热液喷口理论等了解生命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过程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遗传物质等6.2 生物圈的构成与功能描述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构成(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分析生物圈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碳氧平衡等第七章: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7.1 地球资源的种类与分布掌握地球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了解主要自然资源(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的分布与利用7.2 可持续发展战略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与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践与成效,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第八章:地球环境问题与应对8.1 地球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如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等阐述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8.2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了解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国际合作掌握治理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与生活方式调整,如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第九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9.1 遥感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解释遥感技术的原理与设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掌握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9.2 全球定位系统(GPS)了解GPS的工作原理、组成与功能掌握GPS在地图测绘、车辆导航、户外运动等方面的应用第十章:地理实践与探究10.1 地理观察与观测学会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人文景观和社会经济活动培养地理观察和观测的方法与技巧,如野外考察、实验研究等10.2 地理探究与研究掌握地理探究的方法与步骤,如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等了解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地理学家的贡献,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宇宙的概念、结构和层次掌握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关系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1.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第二章:地球的结构与特征2.1 地球的内部结构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掌握地球内部的岩石圈、软流圈、外核和内核的特点2.2 地球的外部环境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与特征分析地球外部环境对地球生命存在的影响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3.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阐述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4.1 气候系统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与作用掌握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4.2 地貌系统解释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4.3 水土资源探讨水土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了解我国水土资源的现状及问题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5.1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掌握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倡环保意识5.2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了解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国际合作掌握治理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与生活方式调整,如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第六章:地球上的生命6.1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探讨生命的起源理论,如原始汤假说、深海热液喷口理论等理解生命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过程6.2 生物圈的构成与功能描述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构成分析生物圈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碳氧平衡等第七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7.1 遥感技术在地理中的应用解释遥感技术的原理与设备掌握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业等领域的应用7.2 全球定位系统(GPS)了解GPS的工作原理、组成与功能掌握GPS在地图测绘、车辆导航、户外运动等方面的应用第八章:地理观察与观测8.1 地理观察与观测的方法与技巧学会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人文景观和社会经济活动培养地理观察和观测的方法与技巧,如野外考察、实验研究等8.2 地理探究与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地理探究与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如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等了解地理学家的贡献,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结构与特征、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1宇宙中的地球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1宇宙中的地球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记录在讨论记录表上。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地球的独特性和价值。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归纳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3.强调地球的脆弱性和环保意识,提醒学生关注地球生态环境,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作业小结
4.反思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5.作业小结:布置一道思考题和一篇短文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宇宙星系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神秘而奇妙的宇宙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设计一个“宇宙之旅”的游戏或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宇航员,探索不同的星球,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球的思考。
3.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宇宙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张宇宙星系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2.提问:“你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吗?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特殊性。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宇宙中的地球”,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解太阳系的构成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1宇宙中的地球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1宇宙中的地球,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设计了一个实用的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和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师精讲]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

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

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

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

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师:答得好。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

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

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

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一起来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

(合作探究)师:(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1课时完)第二课时[新课导入](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八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

我们就到太阳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师:太阳系中有哪八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师:回答正确!八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

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生:方向相同。

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A八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

大家再看表1.1——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师:很好!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只有水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

因此,八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的特点。

八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

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有近圆性的特点。

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生: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七大行星也有。

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见下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八大行星分为三大类。

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

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

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

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大体上介于前两类之间。

远日行星表层气体以氢和甲烷为主,冥王星有无大气还不清楚。

远日行星都有卫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环。

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请大家看书P6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生:(读书,讨论,总结)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

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

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

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合作探究)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

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