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楚人有不识姜者》翻译

合集下载

楚人有担山鸡者文言文翻译

楚人有担山鸡者文言文翻译

翻译:这篇文言文翻译是:从前有个用扁担挑着山中野鸡的楚人。

有个路过的人问他:“这是什么鸟?”担着野鸡的人欺骗他说:“这是一只凤凰。

”路过的人说:“我听说有凤凰,现在恰巧看见了。

你能把它卖给我吗?”担野鸡的人说:“好的。

”路人想用十金买下“凤凰”,挑担人不给他。

路人再请求用双倍的价钱,挑担人才把“凤凰”卖给他。

路人想将“凤凰”献给楚王,隔了一夜凤凰却死了。

路人不可惜金钱,只遗憾不能够把凤凰献给楚王。

楚国里的人纷纷传布这件事,都认为那是只真凤凰,且路人真的想要贡献凤凰给楚王。

这事被楚王听到了。

楚王被路人想要把“凤凰”献给自己的行为而感动,召来路人并重重地赏赐他,赏钱比买野鸡的价钱多十倍。

原文赏析:原文: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

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怅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

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

赏析:凤凰本是传说中才有的鸟,现实中并不存在。

故事中的过路人因为孤陋寡闻,见识少,错把外形相似的山鸡当成了凤凰,并用“千金”买下,闹出了笑话;另外,由于国人以讹传讹,楚王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也留下了千古笑柄。

这则故事的意义在于:做任何事情不要盲目信从,一定要去认真调查。

江上丈人原文及其翻译

江上丈人原文及其翻译

江上丈人原文及其翻译江上丈人是皇甫谧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江上丈人原文及其翻译吧!江上丈人原文江上丈人者,楚人也。

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

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

见丈人,得渡。

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

”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

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

莫知其谁。

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

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江上丈人翻译渔翁是楚国人。

楚平王因为听从了费无忌的谗言而要杀害伍奢。

伍子胥(听闻此事就)逃走了,打算投奔吴国。

他来到江边,想要渡江却没有船只,然而奉命追捕他的人紧随其后,情况十分危急,他担心自己无法逃脱。

(正在这时他)遇见了一位渔翁,这才得以渡江。

于是他解下身上所佩戴的宝剑,把剑递给了渔翁,并说:“这是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

”渔翁不肯接受并说:“楚国的'律法,凡是能抓获伍子胥的人加官进爵,赏黄金千镒,我尚且不去领取,更何况是你这把剑呢?”渔翁不肯接受宝剑就告辞了,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伍子胥到了吴国,做了丞相,想要找那渔翁,却无法找到,他每次吃饭前就会祭祀渔翁说:“名字可以听闻但人却无法相见,怕的是只有这老渔翁吧?”注释1、江上丈人:这里指渔翁。

丈人:对老年男人的敬称。

者:、、、、、、、的人。

2、员(yun第二声):楚平王时太子太傅伍奢的儿子。

楚伍奢:(?—前522)楚国(今属湖北省监利县)人。

楚平王时为太子太傅,楚庄王重臣伍举之子,伍子胥之父。

平王:(?―前516年)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楚共王之子。

3、购:悬赏捉拿。

4、亡:动词,逃离。

5、将:打算。

6、与:送给。

7、受:接受。

8、执珪(guī):楚国的最高爵位。

珪,一种玉器。

9镒(yì):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

10、别:离开11、辄:就。

12、祭:祭祀,祭奠。

13、唯:只有。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2)志.怪者也()(3)去.以六月息者也()(4)亦若是.则已矣()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几千里也B.其翼/若垂天之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B.其翼若垂天之云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

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训练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2)志.怪者也()(3)去.以六月息者也()(4)亦若是.则已矣()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几千里也B.其翼/若垂天之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B.其翼若垂天之云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

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人云亦云文言文翻译楚人有烹

人云亦云文言文翻译楚人有烹

人云亦云文言文翻译楚人有烹
原文: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而甘之。

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泻其食。

此未始知味者也。

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

诸人皆争学之。

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

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

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

翻译:
楚国有个人杀了一只猴子,把肉煮熟后请邻居一起来吃。

邻居以为是狗肉,觉得味道十分鲜美。

后来,听说是猴肉,便双手按在地上大肆呕吐,把所吃的猴肉都吐光了。

这说明邻居从未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味。

邯郸有一个乐师谱制了一首新曲,假托是李奇所谱,于是许多人都争着学唱。

后来人们知道这首曲子不是李奇所谱,便把那曲调抛弃了。

这说明那些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音乐。

另说有一个乡下人得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见它外貌美观,以为是件宝贝,便把它收藏起来。

一次,他拿出这件宝贝让别人观赏,别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他便把这块玉石扔掉了。

这说明这个人从未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玉石。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61—80)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61—80)

高考考纲规定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61—80)61.涉,shè动词①徒步渡水例: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察今》)译文:澭水猛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按照原来的标记趁夜晚过河。

②乘舟渡水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察今》)译文:楚国有一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③进入,到例: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译文:驱赶着中原的士兵远征,进入江湖地带。

④经过,经历例: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

(《报任安书》)译文:现在您又遭受意外之罪,过一个月,就临近十二月了。

⑤漫步,散步例: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译文:天天到庭院中散步自有乐趣,虽然设有小门却常常关闭。

⑥阅览例: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顾炎武《复庵记》)译文:幼年时读书,喜欢《楚辞》,阅读过很多诸子的文章和经典、史籍。

62.胜,读音一:shèng(1)名词,胜利例: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谋攻》)译文: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2)动词,战胜,取胜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译文: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还有不用贿赂就可以战胜秦国的趋势。

(3)形容词①优美的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译文:我看那岳州的优美景色,全在一个洞庭湖上。

③盛大的例: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滕王阁序》)译文:我年少无知,却荣幸地亲逢这盛大的宴会。

读音二:shēng(1)动词,禁得住,忍得住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鸿门宴》)译文: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来告辞。

(2)副词,尽,完例: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如果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就用不尽了。

63.识,读音一:shí(1)动词①懂得,知道例:识众寡之用者胜。

(《谋攻》)译文:懂得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一方能取胜。

文言文《楚人有不识姜者》翻译

文言文《楚人有不识姜者》翻译

文言文《楚人有不识姜者》翻译原文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或曰:从土里长。

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

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

其人哑言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北人生而不啖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不知以为之故也。

译文有个从小就不认识生姜的楚国的人,说:这是从树上结成的。

有人说:是从土里长成的。

那人固执己见,说:让我与您问十个人,用所骑的驴为赌注。

然后问遍十个人,都说:出自土里。

那人哑然失色道: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生成的。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姜生长在土里,(他)却说是树上长的;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词语解释1.或:有人。

2.付:交给。

3.固:顽固。

4.执:坚持。

5.子:你。

并:连同。

6.去:去除,去掉。

7.欲:想要。

8.坐:因为,由于。

9.或:有的人。

10.而:表示转折,此指却11.曰:说。

12.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13.北人:北方人。

14.以:用来。

15.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6.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17.啖:吃。

18.并壳:连同皮壳。

19.食:食用,此可指吃。

20.何:哪里。

21.识:知道。

22.答:回答。

23.护:掩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楚人有不识姜者》翻译
原文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或曰:从土里长。

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

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

其人哑言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北人生而不啖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不知以为之故也。

译文
有个从小就不认识生姜的楚国的人,说:这是从树上结成的。

有人说:是从土里长成的。

那人固执己见,说:让我与您问十个人,用所骑的驴为赌注。

然后问遍十个人,都说:出自土里。

那人哑然失色道: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生成的。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姜生长在土里,(他)却说是树上长的;菱角生长
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词语解释
1.或:有人。

2.付:交给。

3.固:顽固。

4.执:坚持。

5.子:你。

并:连同。

6.去:去除,去掉。

7.欲:想要。

8.坐:因为,由于。

9.或:有的人。

10.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11.曰:说。

12.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13.北人:北方人。

14.以:用来。

15.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6.仕于:(仕途)在做官。

于,在。

17.啖:吃。

18.并壳:连同皮壳。

19.食:食用,此可指吃。

20.何:哪里。

21.识:知道。

22.答:回答。

23.护:掩饰。

24.短:缺点,短处。

25.席:酒席。

句子解释
1)某人哑然失色:那人说不出话来,脸上失去了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