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发动机的分类与结构1.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1.3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2.汽车发动机的维修2.1发动机故障的诊断与排除2.2发动机的保养和维修2.3发动机的拆装与调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总结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并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提醒学生记住本课程的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废旧的汽车发动机,进行拆装和调试实验,体验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三课时:1.教师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技能,强调安全意识和注意事项。
2.学生个人练习:学生完成一份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1.教师回顾前几节课的重点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
2.学生集体练习:学生分成小组,制定并演示发动机的保养和维修方案,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课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写一份学习反思,总结本课程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自己对于未来学习的规划和目标。
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和实验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和给予建议。
2.学生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以及自己的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定下下个学期的学习计划。
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一份详细的教学大纲,以便学生和家长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安排。
2.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学习用具,以便做实验记录和课后复习。
教学方法:1.教师主导式教学: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学生独立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生独立操作汽车发动机进行拆装和调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2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授课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分析并解决汽车发动机常见的故障。
二、授课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配气机构、燃油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
2.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发动机的功率、扭矩、转速等参数。
3.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发动机的拆卸与装配、零部件的检查与更换、故障诊断与排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零部件和维修工具,现场演示发动机的拆卸与装配过程。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的拆卸与装配实践,解决实际故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 教具:发动机模型、零部件样品、维修工具和设备。
3. 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和维修需求。
2. 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3. 演示:展示发动机零部件和维修工具,现场演示发动机的拆卸与装配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的拆卸与装配实践,解决实际故障。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授课内容:1. 发动机的性能检测:发动机功率、扭矩、油耗、排放等检测方法。
2. 发动机故障诊断:故障现象、故障原因、诊断方法、故障代码解读等。
3. 发动机维修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的发动机故障案例,探讨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动机故障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3.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教学准备: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1.2 发动机的分类1.3 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4 发动机的发展趋势第二章:机体组构造与维修2.1 汽缸体与汽缸盖的构造与维修2.2 曲轴与飞轮的构造与维修2.3 气门组与气门座的构造与维修2.4 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第三章:燃烧室构造与维修3.1 燃烧室的定义与作用3.2 燃烧室的构造3.3 燃烧室的维修与调整3.4 燃烧室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第四章:燃油系统构造与维修4.1 燃油系统的定义与作用4.2 燃油系统的构造4.3 燃油系统的维修与检查4.4 燃油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第五章:润滑系统构造与维修5.1 润滑系统的定义与作用5.2 润滑系统的构造5.3 润滑系统的维修与检查5.4 润滑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第六章:冷却系统构造与维修6.1 冷却系统的定义与作用6.2 冷却系统的构造6.3 冷却系统的维修与检查6.4 冷却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第七章:点火系统构造与维修7.1 点火系统的定义与作用7.2 点火系统的构造7.3 点火系统的维修与检查7.4 点火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第八章:起动机系统构造与维修8.1 起动机系统的定义与作用8.2 起动机系统的构造8.3 起动机系统的维修与检查8.4 起动机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第九章:发动机电子控制构造与维修9.1 发动机电子控制的定义与作用9.2 发动机电子控制的构造9.3 发动机电子控制的维修与检查9.4 发动机电子控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第十章:发动机维修与调试10.1 发动机维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0.2 发动机维修的工具与设备10.3 发动机的调试与验收10.4 发动机维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发动机的分类补充和说明:详细解析内燃机、电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二、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补充和说明:详细解释这些指标在发动机设计和使用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如何计算和优化这些指标。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2.4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图片展示法1.3.3 实例分析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汽车与发动机的关系1.4.2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4.3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4.4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4.5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4.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二章:汽油发动机构造与工作原理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3 让学生熟悉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2.2.2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3 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图片展示法2.3.3 实例分析法2.4 教学步骤2.4.1 复习上一章内容,引入本章话题2.4.2 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2.4.3 介绍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4.4 讲解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2.4.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三章:柴油发动机构造与工作原理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
3.1.2 让学生掌握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3.1.3 让学生熟悉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3.2 教学内容3.2.1 柴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3.2.2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2.3 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3.3.2 图片展示法3.3.3 实例分析法3.4 教学步骤3.4.1 复习前两章内容,引入本章话题3.4.2 讲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3.4.3 介绍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4.4 讲解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3.4.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第四章:汽车发动机维修基础知识4.1 教学目标4.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基本原则。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作用。
2. 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维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故障现象的识别和分析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维修操作过程。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发动机维修实践。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发动机实物或模型,以便进行讲解和演示。
2. 准备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以便学生实践操作。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教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引发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部件的作用。
3. 演示环节:展示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和维修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发动机维修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环节:讲解发动机维修的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践,总结发动机维修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的理解程度。
2. 演示环节:观察学生对发动机部件和维修操作的认知情况。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和安全性。
4. 作业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维修企业,了解发动机维修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邀请专业维修技师进行专题讲座,分享行业经验和技巧。
3. 安排学生参与发动机维修竞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2)掌握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3)熟悉发动机的保养与维护技巧。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的常见故障;(3)能够制定发动机的保养和维护计划。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曲轴;(3)配气机构;(4)燃油系统;(5)冷却系统;(6)点火系统。
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1)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2)故障诊断方法;(3)维修操作步骤。
4. 发动机保养与维护:(1)保养与维护的基本要求;(2)保养与维护的操作步骤;(3)保养与维护的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1)发动机拆卸与组装;(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3)发动机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部件和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操作技能;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 发动机实物或模型;3. 工具和设备;4. 故障案例及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发动机构造、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介绍发动机概述及主要部件;第9-16课时:讲解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第17-24课时:讲解发动机保养与维护;第25-32课时:实践操作,包括发动机拆卸与组装,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与维护。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含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1.2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1.3 熟悉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2. 技能目标2.1 能够熟练操作发动机维修工具。
2.2 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2.3 能够诊断并解决发动机的一般故障。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 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同感。
3.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 发动机的分类1.2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2.1 维修工具及设备的使用2.2 维修操作步骤及技巧3.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1 故障现象的识别3.2 故障原因的分析3.3 故障排除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1.2 发动机维修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1.3 发动机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2. 教学难点2.1 发动机内部结构的解析。
2.2 复杂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1.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1.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2. 教学手段2.1 投影仪: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图和维修操作过程。
2.2 发动机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工具。
2.3 维修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维修的操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维修的必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3. 演示操作: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4.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5. 故障诊断与排除: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决发动机故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2、本课题学习及掌握的主要内容。
3、本课题参阅的材料。
4、对本课题作业的要求。
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详细内容及要求
4课时
一、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下发任务单
二、利用20分钟的时间填写任务单的内容
三、教师进行课程讲解
1.曲柄连杆机构的认知
(1)配气机构概述
(2)配气机构的构造
维修工具使用技巧
自己动手实践,理解工具使用技巧
教学小结
(15分钟)
本节课的内容大部分为基础概念,要牢记概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指导
作业
1、发动机主要工作参数有哪些?
2、手动工具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项目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教学课题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教学时间
2014年3月
教学内容
1、曲柄连杆机构的认知
教学教具
教具:发动机实验台、部分发动机零部件实物、常用维修工具;
演示仪器:投影仪、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通过讲述、讲解和演示等方法,配合教学挂图、教具、实物、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
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
PPT演示
参阅教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作业
1、活塞连杆组检修分为哪几部分内容,注意事项有哪些?
2、更换汽缸垫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曲柄连杆机构由哪几部分内容组成?
项目三: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教学课题
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教学时间
2014年3月
教学内容
1、配气机构的构造概述
2、正时齿带的更换
3、正时链的检查与更换
4、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
教学目的
项目一:发动机总体构造及维修安全知识
教学课题
发动机总体构造及安全知识
教学时间
2014年2月
教学内容
1、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
2、劳保、工具安全防护
教学目标
1、了解发动机的主要工作原理
2、掌握汽车维修个人安全知识
3、掌握工具的使用安全
教学重点
1、发动机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维修工具的使用安全
建议课时
理论:4实训:2
三、教师进行课程讲解
1.曲柄连杆机构的认知
(1)机体组
(2)活塞连杆组
(3)曲轴飞轮组
根据教师的要求填写工作任务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比较自己小组填写的不足之处。
实践操作
14课时
1.水泵V带的检查与更换
2.汽缸盖衬垫的更换
3.活塞连杆组件的检查与更换
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掌握操作要领。
教学小结
着重分析了曲柄连杆机构三部分机构与组成。重点讲解了V带更换、汽缸垫更换、活塞连杆组检修等三部分内容
挂图:选择适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用的教学挂图;
演示仪器:投影仪、多媒体综合电教室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通过讲述、讲解和演示等方法,配合教学挂图、教具、实物、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
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
PPT演示
参阅教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知道冷却系统的作用、组成和分类
2、掌握冷却系统的循环水路
3、掌握冷却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及检修方法
4、掌握冷却系技能操作步骤、技巧
教学重点
冷却系统的循环水路;冷却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及检修方法;冷却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通过讲述、讲解和演示等方法,配合教学挂图、教具、实物、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内容
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
PPT演示
参阅教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导入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整顿纪律、清点人数,稳定学生情绪
教学实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导入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整顿纪律、清点人数,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8分钟)
1、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2、本课题学习及掌握的主要内容。
3、本课题参阅的材料。
4、对本课题作业的要求。
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详细内容及要求
4课时
一、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下发任务单
二、利用20分钟的时间填写任务单的内容
学习指导
作业
1、配气机构的组成是什么?
2、配气机构为什么要留气门间隙?过大过小各有什么危害?其调整方法和步骤如何?
3、正时齿带更换注意事项
课题四:发动机冷却系的构造与维修
教学课题
发动机冷却系的构造与维修
教学时间
2013年3月
教学内容
1.冷却系统的认知
2.冷却液的检查与更换
3.水泵的检查与更换
4.节温器的检查与更换
(3)配气相位及可变配气相位
根据教师的要求填写工作任务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比较自己小组填写的不足之处。
实践操作
12课时
1.正时齿带的更换
2.正时链的检查与更换
3.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
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操作,掌握操作要领。
教学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气门的布置形式、凸轮轴的布置形式、凸轮轴的传动方式,着重讲述气门间隙和配气相位的概念,并分析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2、水泵V带的检查与更换
3、汽缸盖衬垫的更换
4、活塞连杆组件的检查与更换
教学目的
1、掌握曲柄连杆机构以及各个零部件的结构与组成
2、掌握V带的检查方法与更换技巧。
3、掌握活塞连杆组拆装与检修
教学重点
1、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与原理
教学难点
1、活塞连杆组的检修
建议课时
理论:4实训:14
教学教具
教具:发动机总成、部分发动机零部件实物、常用维修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导入(10分钟)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整顿纪律、清点人数,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8分钟)
1、通过维修过程中安全实例引出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2、本课题学习及掌握的主要内容。
3、本课题参阅的材料。
4、对本课题作业的要求。
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详细内容及要求
(60分钟)
一、发动机总体构造认知
1、发动机主要工作原理
2、发动机性能及主要工作指标
二、汽车维修个人安全知识
1、身体各个部位的防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工具设备的使用安全及环境安全
1、手工具使用安全
2、动力工具使用安全
3、举升车辆的使用安全
4、环境安全
听教师讲解,能够根据教师的动作演示,正确规范自己工具使用行为
实训操作
(80分钟)
1、掌握配气机构的功用、组成
2、熟悉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
3、掌握正时齿带、链的检查与更换
教学重点
1、配气相位
教学难点
1、正时齿带、链更换与调整
建议课时
理论:4实践:12课时
教学教具
教具:发动机总成、部分发动机零部件实物、常用维修工具,实习车辆一部;
挂图:选择适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用的教学挂图;
演示仪器:投影仪、多媒体综合电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