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译文

合集下载

七年级 论语

七年级 论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及译文【课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1课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五年级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1课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五年级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1课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五年级课文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

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及实词释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及实词释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课文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送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不曾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9、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10、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有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环滁皆山也环绕都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许多,各个尤其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幽深秀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间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的翅膀一样靠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修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取名,命名给它起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就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称呼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情趣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芳发而幽香,花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美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露洁白。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背着东西的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小孩有大人抱着领着,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1 与朱元思书
书 信
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 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 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 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 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 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 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关键词: 追求自由
富春山水
异水——侧面烘托
导思2.在文中找出 写水的句子,想想 作者是如何表现水 的特点的。
借景抒情
导思3:在文中找出含 蓄表达作者思想的句 子,具体说一说其中 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第①段): 总述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部分(②③): “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
译文: 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
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 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原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注释:
鸢(yuān)飞戾(lì)天:老鹰飞到天上,这里比喻追求 高位。戾,至。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息, 停止,平息。
一 读一读字音
piǎo
缥碧
líng
泠泠作响
xuān miǎo
互相轩邈
ài
无碍
yīng
嘤嘤
jìng
负势竞上
yuān lì
鸢飞戾天
二 写一写字形
急tuān( 湍 ) 经lún( 纶 )世务
横kē( 柯 )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 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 里指蝉鸣 )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 明· 宋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 2.业精求勤荒于嬉,行成与思毁于随。 ——韩愈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 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疏通文意:
阅读全文,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章大意。
翻译课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 自笔录,计日以还。
余: 我 即: 就 嗜: 特别爱好 没有办法 致书: 得到书。这里指买书 无从: 连词,相当于“来” 常常 假: 借 以: 每: 向 结构助词的,的 动手 于: 之: 手: 用笔 录: 抄写 以: 连词,相当于“而” 笔: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 纨(wán)绔(kù)少伟男。” 你知道哪些 古人苦学成才的例子吗?
苏秦悬梁刺股
匡衡凿壁借光
有关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
①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②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③凿壁偷光(匡衡) ④韦编三绝(孔子) ⑤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垫脚石
成功
苦难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 教),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 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⑸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隆: 高 望: 声望 重 弟子,学生 尊: 门人: 塞,这里指拥挤 未尝: 不曾 填: 辞: 色: 言辞 脸色,表情 【译文】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学生
⑷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下册)

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高二语文(统编版选修下册)
译文: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 到了养民的法术。”为这件事作传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思考:
学习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 么?
写作目的:传其事以为官戒。
安史乱后,政局长期不稳,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
作者意图以此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 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 元气,才能中兴唐室。
知人论世
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并作了序。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散 文
寓言式散文 《三戒》(《黔之驴》等)


传记式散文 《童区寄传》

说理式散文 《六逆论》《驳复仇议》《封建论》
解题:
种树:主人公职业 郭橐驼: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实际上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
铺陈手法。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 百姓劳作,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 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 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
文本梳理
治人的方法 记载 把…作为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思考:
本段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郭橐驼种树本领高超全面?
①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 以蕃; 这是正面描写。 ②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这是侧面烘托。 ③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这是对比衬托。
思考:
结合1.2自然段的内容, 整理郭橐驼的人才档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春天
雷切尔·卡森1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小城镇,那儿的一切生命看起来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

那个小城的周围是繁茂的农田。

那儿的春天,繁花如白云般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

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放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原野。

2 沿途的月桂树、巨大的蕨类植物还有野花在一年中大半时间里都可以让旅客赏心悦目。

即使在冬天,路边也很美,有无数的鸟飞来飞去,以浆果和露出雪面的干草籽为食。

事实上,那儿正是以其鸟类的数量繁多,种类各异而闻名。

当迁徙的候鸟在春秋蜂拥而至时,人们都长途跋涉地来这里观看。

还有人会来小溪边钓鱼,这些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汇成了绿荫掩映的池塘,里面生活着鳟鱼。

那个小镇一直是这个样,直到很多年前的某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盖房、挖井、筑仓时,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3 从那时起,一些不祥的预兆就降临到了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鸟;牛羊或死或病。

镇里的医生越来越对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的病症疑惑不解。

不仅仅在成年人中,甚至在儿童中也出现了很多突发的无法解释的死亡现象。

4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

比如小鸟们—-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后院鸟儿觅食的地方变得冷清了。

在一些地方仅仅能看到几只鸟儿也颤抖得厉害,无法飞起来。

这是一个毫无生息的春天。

这里的春天曾经荡漾着数十种鸟儿的声音,而现在却悄无声息;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地。

5 曾经拥有迷人景色的道路两旁,现在满是焦黄、枯萎的植物,好像被火烧过一样。

被生命抛弃的这些地方,也是寂静无声。

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也不再来了,因为所有的鱼都已经死了。

6 几星期前,一些白色的粉末像雪花般降落到了屋顶、小平、田野和溪流上。

7 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行为使这个遭受灾难的地方停止了新生命的重生。

是人类自己造成了这一切。

8 这个城镇实际并不存在。

我知道并没有一个村庄经受过我所描述的所有不幸。

但其中我所描述的每一种灾难实际上都在一些地方发生过,并且确实有许多村庄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的现实。

9 是什么使美国无数城镇的春天变得如此寂静?这本书试图给你解释这个问题。

10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体和它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从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环境造成的。

就地球生命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本世纪,一个新的物种—-人类—-获得了改变自然界的异常能力。

11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这种能力不仅在不断地增长,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在所有人类对环境的袭击中,最令人担忧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都到了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物质的污染。

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

在当前这种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变成了辐射邪恶的帮凶,它们改变着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

化学药品洒在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它长期潜伏在土壤中,同时进入生物的组织里,并在中毒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不断传递迁移。

它们或者会随着地下水神秘地转移,直到它们显现并结合成新的形式,杀伤植物和家畜,并且使那些曾经引用纯净井水的人们遭受不知不觉的伤害。

正如一个科学家所说的“人类甚至还不能意识到自己制造的邪恶。


12 今天,寄居在地球上的生命是经过上亿年才形成的。

给予生命调整的时间不是以年计算
而是以千年来计算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但是现代世界的变化太快已经来不及调整了。

13 这种快速的变化已反映出人类人类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

放射性是人们干预原子时的人工创造。

化学物质是人们发达的头脑所创造的人工合成物,而这些东西在自然界是找不到对等物质的。

14 调整以适应这些化学物质不仅需要人类很多年的努力,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如果没有奇迹发生,这些努力也是徒劳的,因为我们的实验室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新的化学品,仅在美国,每年就有将近500中化学合成物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5 这些化学品种,很多是被人类用于对抗自然的。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制造出了超过200中的基本化学物质,用来杀死昆虫、野草和其他一些被称之为“害虫”的有机体;这些化学物品是以几千种不同的商品名称出售的。

16 这些化学品现在被广泛地用于农田、果园、森林和家庭中,杀死那些不管是“好的”还是“有害”的昆虫。

致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在跳跃,树叶上蒙上一层致命的薄膜,并将长期滞留在土壤里—-尽管是用它的原始目的是除掉少量的野草和昆虫。

谁能相信在地表投放如此大量的毒药不会危害人的生命呢?它们不应该叫“杀虫剂”,而应该叫做“杀生剂”。

17 喷洒化学品的过程似乎陷入了一个没有尽头的呈螺旋形上升运动。

之所以这样是由于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昆虫已经进化成高级种类了,它们对使用的各种杀虫剂具有免疫力。

因此,必须发明更加致命的化学药品,然后是比这些还要致命的。

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喷洒化学品后,具有破坏性的昆虫经常进行“反击”或者复活,数量比以前更多。

因此化学品之战从未取胜,所有的生命都会在强大的交叉火力中被击中。

18 聪明的人类怎么可以仅仅为了控制少数不为人类所需的物种,就去污染整个环境,甚至给自己造成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呢?然而,这恰恰就是我们所做的。

19 这一切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害虫问题,没有控制的必要。

我的意思是,对昆虫的控制必须符合现实,使用的方法必须保证不会将我们和昆虫一起毁灭掉。

20 在原始农业的条件下,农民很少碰到害虫问题。

自然赋予大地多样性,通过内部的控制和平衡把物种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一个重要的自然控制就是适合每个物种的栖息地是有限的。

农业生产高度集中,大量的土地被用来种某一种庄稼,昆虫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那么,很明显,以小麦为生的昆虫,如果实在仅种植小麦的地里,它的数量会很多,而如果是在那些小麦和不适合这种昆虫生长的其他农作物混种的地里,它的数量就会少很多。

21 现代昆虫问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数千种不同种类的生物从它们原来生长的地方向新的区域蔓延入侵。

几亿年前,泛滥的大海切断了许多大陆之间的陆桥,生物只能被限制在如同一位生态学家所说的“巨大的独立的自然保护区”。

在那儿它们与同类的其他伙伴隔绝,发展出许多新的物种。

大约1500万年前,当一些陆地重新连通之时,这些物种开始迁移到新的地区—-这个运动现在仍在进行中,而且正在得到人类的大力帮助。

22 植物的进口是当代昆虫种类传播的主要原因,因为动物几乎是永远跟着植物迁移的。

在美国,大约180种主要害虫中,几乎一半是偶然从国外带进来的。

而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搭植物这个便车。

23 在新的领土上,由于脱离了本土天敌对其数量的控制,入侵的植物和动物的数量可能蓬勃发展起来。

因此,令我们最头疼的昆虫都是那些引进来的种类,这一说法并非偶然。

24 根据埃尔顿博士所说的,我们正面临着“生死攸关的需求—-不要单纯地寻找新的技术手段来抑制这种植物或那种动物”;相反我们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了解动物以及它们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稳定的平衡,并控制虫灾爆炸性地发作和新的入侵。


25 我的论点并不是说坚决不能使用化学杀虫剂。

我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就已经不加区别地把有毒和有生化杀伤力的化学物质交到了对他们的潜在危害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一无所知的人类手里。

我们是使很多人接触了这些毒药,却未征得他们的同意,甚至是在他们毫不
知情的情况下。

而且,我还要强调,我们允许使用这些化学物质,却很少甚至是没有预先调查这些化学品对土地、水、野生动物和人类本身的影响。

自然界支撑住所有的生命,我们对它的和谐统一毫不关心,我们的后代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