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_序_黑格尔_小逻辑_解读_朱有志

合集下载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最近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这可真是一次独特而又有点烧脑的体验。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陌生的迷宫。

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跟我平常接触到的那些通俗易懂的书籍完全不同。

书中那些复杂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比如说,他对于“存在”和“本质”的阐述,初读时,我真的是一头雾水。

但我没有轻易放弃,硬着头皮啃下去,慢慢地,好像有那么一点开窍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公园里散步,试图理清黑格尔关于“概念”的论述。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轻拂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坐在一张长椅上,周围是来来往往的人群。

有小孩子在欢笑奔跑,老人们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还有年轻人在窃窃私语。

我看着这一切,突然想到了黑格尔所说的“概念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就像眼前的这些人,小孩子会长大,老人经历过青春,年轻人也会慢慢变老。

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但又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他们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瞬间,而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再比如说,黑格尔提到的“矛盾”这个概念。

以前我觉得矛盾就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

但在他的论述中,矛盾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生活。

我曾经很纠结于选择一份稳定但可能比较平淡的工作,还是去追求一份充满挑战但不确定性很大的工作。

这两种选择在我心里形成了一种矛盾。

我既渴望稳定的生活,又不想错过挑战带来的成长机会。

在这个纠结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目标。

最终,我做出了选择,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正是这种矛盾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让我做出了更符合自己内心的决定。

读《小逻辑》的过程中,我还发现黑格尔对于“真理”的看法也很有意思。

他认为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小时候,我们认为世界非黑即白,好人就是完美的,坏人就是一无是处的。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黑格尔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逻辑学》之前所写的。

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旨在帮助读者初步了解哲学思想,并为后续哲学思考打下基础。

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深刻感受到了黑格尔思想的精髓之处。

首先,黑格尔的思想强调了理性和逻辑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和逻辑是人最根本的天赋,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黑格尔和柏拉图以及笛卡尔等思想家是一致的。

然而,黑格尔不同于这些思想家的地方在于他将逻辑和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核心。

在黑格尔的眼中,一切都可以用逻辑来解释。

逻辑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哲学方法。

透过逻辑,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进而认识到世界的本质。

其次,黑格尔思想中的“辩证法”概念也十分重要。

所谓“辩证法”,就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考虑到了事物的对立面。

黑格尔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的,没有绝对的既定规则。

例如,白天和黑夜、好和坏、生与死等等,它们都是对立的。

这种对立不是简单的二分法,而是一种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对立。

辩证法的思想在哲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我们在哲学上使用,也被应用在许多其他领域。

第三,我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可以在黑格尔的思想基础上继续创新和发展。

在阅读黑格尔小逻辑时,我也不断在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透过不同的观念和思考方式来发掘隐藏的真相和意义。

这一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从而得到真正的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黑格尔小逻辑对我影响很大。

在我的哲学学习中,黑格尔的思想一直是我比较重视的一部分,我认为读懂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当然,黑格尔思想也有其限制性和局限性,不应该一味地信奉,而是需要在思考中去思考和超越,以达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小逻辑的读后感

小逻辑的读后感

小逻辑的读后感小逻辑的读后感1黑格尔的哲学名著《小逻辑》,实际上是其《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学”的单行本,内容大致上是先前完成的《逻辑学》(又称《大逻辑》)的缩写。

全书主要由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构成,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故而可谓是走进黑格尔哲学庙堂的首要门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又一位思想巨人。

与康德相同,黑格尔亦深切体悟到了传统形而上学之缺陷,并认同康德关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

认为康德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基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最早明确区分了知性与理性这样两种与之相应的不同思维方式,并指出了各自特点: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知性坚执于非此即彼的“独断论”,理性则致力于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与对立加以克服,得到的工作思路真理是将事物的片面规定性联合进来的全体。

但遗憾的是,康德虽意识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却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应当阶段,甚至以“不可知论”否定了由其思维把握“物自体”(即真理)的可能性。

与康德止步于“物自体”不同,黑格尔力图探明“物自体”之所“是”,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即乃“自在自为的真理”,也就是事物的“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要把握这样一种真理性的理念,首先要弄清这“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他在《小逻辑》中分析论述的便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理念”生成的三个阶段,即由存在到本质,由本质到概念。

他所说的“存在”,又谓之“有”,指的是由质、量、度决定的事物之生成;他所说的“本质”是指事物的相对规定性;他所说的“概念”是指“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概念”虽是主观的,但它是以“存在”与“本质”为客观基础的,是包含了这两个范围中全部丰富的内容在自身之内的,因而“同时也是完全具体的东西”(327)。

黑格尔认为,要把握“理念”(物自体),至“概念”阶段才有了可能。

这“理念”便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397页),是“主体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400页)。

小逻辑读书笔记

小逻辑读书笔记

小逻辑读书笔记【篇一:小逻辑读后感】读《小逻辑》有感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比起偏于实践的理论,我对类似于“根源”的逻辑学更感兴趣。

而《小逻辑》正是这方面理论的代表作之一。

其作者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的理念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不可替代的影响。

黑格尔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

基于这一理念,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他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是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正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

《小逻辑》共分为七章。

虽然我已经将本书通读过,但是逻辑学毕竟是哲学中理性味道很浓的一部分,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部分是全书的导论。

在这一部分里,黑格尔从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起源及发展谈起,逐一解释了概念,内容,形式,后思,存在,合理性等基础词汇,并从相对通俗的角度分析了哲学为什么是“晦涩难懂”的。

他说:“哲学的兴起,是思维的这些渴望带来的结果,他的出发点是经验。

”“哲学就是经验的孩子,他的兴起归因于一个凭经验的事实。

”由此,黑格尔阐述了经验,思考与否定事物的联系。

同时也从一个纯理性的角度向我们传达:经验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初步的概念”。

这一章中黑格尔向我们描述了“逻辑学是纯粹研究理念的科学,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

”的概念。

此处黑格尔频繁引用《圣经》中的句子作为隐喻。

我认为,这些隐喻正是体现了逻辑学在宗教以及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毫无疑问的,再有思维的地方就有逻辑学的影子。

《小逻辑》读后感_1

《小逻辑》读后感_1

《小逻辑》读后感
去年国庆读了《小逻辑》,然而读了半月无所得,反而变得迷茫,如今一年过去了,知识更加多,眼界也更宽了,于是重新读了这本书,算是有了一些收获。

《小逻辑》分为三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这是黑格尔对于逻辑学的划分,他认为这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概念是这三部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概念才是真理,而存在和本质只是直接和间接的东西,如果存在和本质都孤立了,那么两者都不能算是真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又分为三个小的部分:质、量、和度。

质就是表明它是什么,比如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骑的车,都是质的体现,有这种质,就不会让我们混淆概念的存在,就不会出现穿房子,住衣服这种混乱。

在我看来,存在是基于“质”而存在的,没有质,就无所谓存在了。

存在的第二部分是量。

量很容易理解,就是数量。

书中的量有着一种职能:衡量存在尺度的标识。

以我们用的书为例,一本50页的教科书和一本2000页的字典都是书,它们的质是一样的,所以量的多少是不会影响存在的,但是它本身又是无处不在的。

量与我们初高中学过的量是不一样的,初高中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但是这里的量只是一种类似于度量衡的存在,它不影响质,或者说对质影响极少。

存在论第三部分是度,度就是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带有质的量。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通过量的增加和减少是不影响存在的本质的,,或者可以说是影响的范围有限。

1。

黑格尔阅读顺序

黑格尔阅读顺序

黑格尔阅读顺序
马尔克斯·黑格尔是18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以其“思辨伦理学”而闻名,受到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思想家的敬仰。

以黑格尔著作为主要参照,接下来介绍了对黑格尔
思想的阅读顺序。

首先,应从黑格尔的早期思想开始,比如《独一》卷(1785〜1790和1804〜1805)。


部著作以独一一词为重点,研究的主题包括批判的理性和客观的数量观,重点是在这两者
之间建立联系。

其次,可以读《凡人形而上学》(1785年)。

《凡人形而上学》是黑格尔最重要的思想著作,被认为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文本,它讨论了理性自由主体,以及完整的关于主
观社会存在的认识。

再次,应读的是《因由学总论》(1790-1794)。

这是黑格尔的著作,它将科学理性与客
观实践结合起来,以开发一种维持实践和社会秩序的全面的伦理理论。

最后,黑格尔的结论性思想文章,比如《摩尔茨堡宣言》(1807〜1808),以及《人伦普
通错误》(1801〜1802),可能也值得一读。

这些具有许多深刻指导意义的文本,探讨了
关于隐藏在社会阴影下的安抚、动机和自然规则的真理。

回顾以上,马尔克斯·黑格尔是18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被应用于社会秩序与
实践,而他的著作,从《独一》到《摩尔茨堡宣言》,每一份都蕴含着真理的但融治的理论。

从这些著作中,人们可以学习到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并朝着提升自己这一目标前进。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

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第一篇: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部分的一些感想摘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本人也是少有的学识渊博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天才。

毋庸置疑,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带有德国哲学独特的严谨、思辩、包罗万象的风貌,但也是出名的艰深、难懂。

《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其导言部分则全面的阐释了其本人的哲学观。

关键词:逻辑学;辩证法;黑格尔;导言;思辨正文:虽然人不必先学习逻辑,也能正确的进行思维和推论,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回避《小逻辑》的理由。

阅读《小逻辑》对我是个不小的挑战。

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而他从绝对理念出发,也就是从概念出发,来进行其逻辑体系的推演。

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角度出发,沿着黑格尔给出的起点去进行阅读。

当然,我们也要本着“批判的态度”进行阅读,不能因为盲目信从或畏惧回避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小逻辑》是黑格尔关于人类普遍思维的认识,首先是他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读《小逻辑》首先是对黑格尔的思维方式的认识。

他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的阶段:存在、本质和概念,这但个阶段内在的又分为若干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逻辑发展是个辩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扬弃,是否定了自身又包含了自身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概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

按照黑格尔德解释,他的逻辑完成了一个圆圈,即终点就是起点,只不过是发展了的、提高了的起点,扬弃了自身否定性的起点。

存在是作为概念的存在,而概念则是最高的存在,也就是人类的认识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黑格尔的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小逻辑》一书。

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

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和观点,如“绝对理念”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里的论述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黑格尔对“逻辑”这个概念有独到的见解。

他在《小逻辑》里明确指出,他所谓的“逻辑”是一种跟普通理解上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在阅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之后,我深深地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本书以其独到的逻辑分析和精辟的思考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让我对逻辑思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详细介绍了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他强调了观念的三个要素,即主体性、客体性和辩证性,并通过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解析,向我们揭示了逻辑思维的本质和逻辑规律的基础。

其次,黑格尔在书中阐述了辩证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辩证法是逻辑思维的核心,并将其与形式逻辑做了对比。

他指出,形式逻辑只关注正面的逻辑规律,而辩证法则强调了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变化,强调了真理的发展和演进过程。

通过对辩证法的学习和理解,我意识到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并非只有一种简单的对立面,这种思维方式拓宽了我的认知范围。

最后,黑格尔的《小逻辑》给我留下了思考的深刻印象。

他以深邃的哲学思考为基础,将逻辑思维应用于各个领域,展示了逻辑在解决问题和推理论证中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逻辑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黑格尔的《小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和工具。

通过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我深刻认识到逻辑思维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发展自身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智慧。

黑格尔以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指引了探索逻辑世界的方向,使我受益匪浅。

在读完《小逻辑》后,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开始更加注重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观点,而是努力去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和矛盾,力求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同时,我也开始运用逻辑思维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黑格尔的《小逻辑》不仅开阔了我的思维,提升了我的认知水平,还让我深刻领悟到逻辑思维的智慧之处。

逻辑思维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或者哲学思考的工具,更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和运用的重要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逻辑思维将继续伴随着我,成为我成长和发展的助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
序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朱有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

郑又成教授的新著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一书,是一本研读 小逻辑 的导读性著作,具有注重世界观、突出方法论、紧扣闪光点、挖掘新意蕴的特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黑格尔; 小逻辑 ;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郑又成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5-0110-02
4月12日中午,刚从省人民政府参加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于幼军同志主持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调研会归来,见到办公桌上摆着湖南文理学院郑又成教授的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编者)一书的样稿,打开一看,还见到一封请我写 序 的信。

当思想还在纷繁的经济天地里 纠缠 时,骤然要进入哲学的殿堂进行黑格尔所谓的 范畴的变换 ,对于我这个 切换 水平尚待迅速提高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 痛苦 的事儿。

显然,其时,我是不想也不敢为一本研究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著作的著作写什么 序 的。

这是心理的真实表征,也是能力的自知之明。

然而,我和郑又成教授的富于 哲学 意味的交往却又不能让我这样做
那是1999年,湖南文理学院的前身 常德师范学院刚刚升为本科,我被派去任了院长。

因其时 百业 待举,我这 初出茅庐 的院长面对 立足三国四方、指挥千军万马 的重任,工作上虽表现为 大刀阔斧 ,而心理上却是 焦躁 不安 ,一遇稍不如意事,就马上 雷霆万钧 。

至今还让我感到不好意思的是:院学术委员会成立之前,根据摸底,知道政治系的郑老师是对哲学很有修养的,且发表了不少研究黑格尔的论文,故同志们一致同意他作为院学术
委员会委员。

可是,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开始,他老先生还没到会,等他一进会场,我就点名批评了他,且言词还尖锐到 要你做系主任也不做,知道我这同行来当院长了,也不来拜访,你还要不要干下去了 的 可怕而又可笑 的程度。

当时,年长我10岁的他却表现出 十足 的 哲学家 风采 不卑不亢、不言不语。

会后,可能是为了弥补言语的过失,我又说了句 既然不当主任,就要下决心多出成果,早当教授 。

第二年他就出版了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 费尔巴哈论 再研究 一书,凭着他那过硬的成果,顺利地当上了教授。

遗憾的是,第二年的第二年,在我到常德工作两年多后的2001年,我调到长沙来了。

我走时,还听人讲他在外面戏说,他那教授是我 骂 出来的!
一晃又是两年多了,郑又成教授又写出了新著,还是研究黑格尔的。

面对这样一位对事业有执着追求的专家研究出的这样一本有高难度而又是高水平的著作,能不 愧疚 么?!能不激动么?!能不写 序 么?!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黑格尔哲学的价值: 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指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架构 引者),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
y
收稿日期:2004-06-24
作者简介:朱有志(1953-),男,湖南新邵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

2004年9月第29卷第5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04Vol.29No.5
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

在谈到 小逻辑 时,恩格斯说: 不读黑格尔的著作,当然不行,而且需要时间消化。

先读 哲学全书 的 小逻辑 ,是很好的办法。

黑格尔的逻辑学集中阐发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而 小逻辑 是他发给学生的讲课提纲,其中的 附释 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因而比较通俗。

而且黑格尔生前对 小逻辑 曾作过两次大的修订,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可以说这是他精益求精的最得意之作。

正因为如此,列宁在 哲学笔记 一书中说: 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 这是绝妙的。

所以,从 小逻辑 中学习辩证法,的确 是很好的办法 。

我以为,郑又成教授的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一书,有如下特色。

第一,注重世界观。

作者把讲解 小逻辑 与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联系起来。

他认为,在今天,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个 理 讲透,才有说服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实践的、历史的辩证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 唯物辩证法 。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就是 实事求是 。

追溯和体悟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讲透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理论前提之一。

第二,突出方法论。

在本书中作者特别突出方法论。

黑格尔说: 方法是内容的灵魂。

讲解 小逻辑 的内容,关键是要把黑格尔的思辩方法讲出来。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始终坚持否定性的辩证法,坚持从抽象到具体,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学、本体论、认识论的统一,坚持圆圈式的说明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的方法等。

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者能否给予思维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

研究概念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即方法,本身就是最好的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紧扣闪光点。

作者把全书的内容(3版序言,1篇开讲辞和244节正文)列成57个标题进行讲解。

这样讲脉络清晰,便于理解掌握,既没有脱离原著,又不像原著分得那么细。

抓住主干,去掉枝叶。

这种讲解的方法是作者的重要尝试。

第四,挖掘新意蕴。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论题本身的深刻性,而且作者在讲解中还广泛吸取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不时迸发出作者本人的思想火花。

比如关于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关系问题,黑格尔提出 哲学和科学的区别乃在于范畴的变换 。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 范畴的变换 的含义?传统的解释带有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哲学观的痕迹,而作者则认为这是指哲学对科学的前提批判,它不是思维内容上普遍与特殊之别,而是思维逻辑的转换。

作者认为,黑格尔的 绝对理念 虽然从总体上讲仍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但它同时又不自觉地为现代哲学指出了一条走出传统哲学迷宫的现实道路。

这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黑格尔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黑格尔绝对观念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显然,作为一本研读 小逻辑 的导读性著作,这无疑是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虽然对 小逻辑 的解读也会像对其他历史名著的解读一样 仁者见仁 而带有郑又成教授的个人 视界 (伽达默尔语)的东西,且作为 导读性 的 解读 还可在 通俗性 、 具体性 上做更多的工作,但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受到 小逻辑 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也不失为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临了,在 感性世界 以强大的 感性 力量在 感动 人们的今天,在不少人自以为搬几句 哲学 术语就是在搞 哲学 的时候,我仍然要重复我多次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过的三句话:
任何问题问到底都是哲学问题;
要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哲学;
要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

(责任编校:田 皓)
111
2004年第5期 朱有志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