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名篇赏析:三吏三别之无家别

合集下载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原文】无家别寂寞天宝后⑴,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⑵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⑶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⑷。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⑸。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⑹。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⑻。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⑼。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⑽。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⑾。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⑿。

【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鞞(pí),古同“鼙”,鼓名。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2012.12喻文辉“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

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

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

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

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

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

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组诗“三吏”“三别”的艺术特色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无家别》里,写战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2、寓主观于客观。

诗作将诗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来。

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

在《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篇1《无家别》【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天宝:玄宗年号。

自天宝十四年(755)起,天下开始动乱。

蒿藜:青蒿、蒺藜之类。

泛指野草。

贱子:老兵自称。

旧蹊:旧路,借指故里。

日瘦气惨凄:言日色黯淡无光,故里一片愁云惨雾。

灌畦:给每行畦的作物依次浇灌。

习鼓鼙:练习敲打军鼓。

意即再征入伍。

鼙,战鼓。

委沟溪:言老母去世后被扔到山沟里,得不到儿子送终与安葬。

委,丢弃。

终身两酸嘶:言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

酸嘶,悲哀。

蒸黎:百姓。

赏析:离乡背井,已觉心酸,无家可别,将何以堪?一个老兵,因邺城溃败而回故里,结果家破人亡,今不如昔,老家只剩杂草一片,狐狸怒啼,可是官府还要他再去服役。

于是无家可归、无家可别的老兵怨愤之极,一声呐喊惊天动地:“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篇2作品原文无家别[唐]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赏析】

杜甫:《无家别》【赏析】

杜甫:《无家别》【赏析】“三别”与“三吏”都是三篇一组的新乐府诗。

它们是姊妹篇,都是记录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时路上的所见所闻。

“三别”是记兵灾后人民生活困苦之状。

第一篇《新婚别》,写一个女人,结婚后第二天,便送丈夫应征入伍的景象。

第二篇《垂老别》,写一个子孙均已战死的老人,生活无依,只好投杖出门去从军的景象。

第三篇《无家别》写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正要在荒寂无人的乡里中,重新种田过活,却还是被县吏召去服本地的徭役。

情况各各不同,一律反映了唐代府兵制度对人民的迫害。

这里,我们研读《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此诗第一段六句。

用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的自述,描写天宝十五载以后,陕、洛一带人民的田园庐舍都已毁灭,只剩一望无际的蓬蒿藜藿。

我的乡里原有一百多家,因为避乱,各自东西逃难,至今活着的人既无消息,死者已化为尘泥。

第二段也是八句。

接着说:我因为相州战败,脱身归来,寻找旧时的道路。

走了好久,才找到自家的巷子,可是已经空空洞洞,没有人迹了。

这时,太阳也灰白无光,天气非常凄惨。

所见到的只有狐狸,竖起尾巴对我凶恶地嗥叫。

再访问一下四邻,只见到一二老寡妇。

“贱子”是自称的谦词,女曰“贱妾”,男曰“贱子”,汉魏乐府民歌中已有了的。

第三段四句。

叙述自己回到荒芜的家乡之后,好比鸟雀留恋住惯了的树枝,不愿到别处去栖宿,因此,对于这样穷苦的老家,也不欲辞去。

气候正是春天,就独自负着锄头去垦地,傍晚还得在菜地里浇水。

以下十四句为第四段。

县吏知道我回家了,就来命我去参加军事训练。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赏析(3)杜甫三吏三别赏析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粉丝另辟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

【从“三吏”、“三别”看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的三别三吏杜甫写作“三吏”、“三别”是在乾元二年,即公元759 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五年,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

杜甫正是在这兵荒马乱之际离开华州去洛阳。

他一路上耳闻目睹了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到处是紊乱与不安。

在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时,更是看到了“老翁”、“中男”、“新娘”等人的愁眉苦脸、悲泣哀叹,他们在官吏的残暴驱使下,忍受极大痛苦和悲伤,但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激起他内心深广的忧愤。

一、忧国当杜甫看到中原一带兵事不息,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渴望能早日平定叛乱,恢复生产和社会稳定时,他心中的忧国之情被激起,十分担心国家安危,因此,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杜甫不得不鼓励人们去从军,为国而战,坚守自己的国土。

正如作者在《新安吏》中写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另外在《新婚别》中,杜甫赞扬新婚之妇深明大义,而且更把诗中的新娘写成鼓励爱人去参军,离别时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戌行。

”作者认为虽然新婚时刻固然可贵,但是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应当不要顾念个人的欢乐,这可见杜甫伟大的爱国之情。

“正由于热爱祖国,杜甫一方面对人民所受兵役的痛苦表示无限同情,一方面又不得不含着眼泪劝勉人民忍受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

” 而且《垂老别》中的老战士子孙阵亡殆尽,老妻又缺衣少食,自己却愤然投军,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豁达大度,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

诗人这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使得“三吏”、“三别”不再是一味地反战、控诉,而是有控诉也有维护,有哀悯也有赞颂。

作者认为只要为国而战就是值得称赞的,这也可以体现出杜甫的忧国之情所在。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三吏三别的内涵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些诗篇深刻地描绘了民间疾苦和乱世之中身世的飘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以下是它们的具体内涵: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描述了官吏强征兵士,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强抓兵丁的残暴。

同时,诗人在《新安吏》中以“后方记者”的身份与官兵进行对话,劝慰应征者,肯定了平叛战争的必要性。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通过人物的独白,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总的来说,“三吏三别”是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映,也是他对战争的反对和对和平的向往的表达。

这些诗篇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是杜甫诗歌中人性关怀和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注释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鞞(pí),古同“鼙”,鼓名。

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齐:齐同。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

蒸,众。

黎,黑。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邺城一战兵败,没有家的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萧条凄惨。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

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

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

“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

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

那时
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

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

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

“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
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

“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

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

“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

“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

“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

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

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

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
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

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

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

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

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

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

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

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
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

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

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

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

“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
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

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
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