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制度性差异_协调与效果_刘慧凤

合集下载

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毕业论文

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摘要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经过改革和国际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倾向于分离模式,因而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利润与纳税申报的应税所得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

本文对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进行研究,首先对差异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指出制度原因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然后讨论了差异对企业和税务机关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协调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差异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会计利润应税所得差异AbstractAfter the reform and the international adjusting, the relations of our country'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tax code favor gradually in separate, thus the accountant profit disclosed by the financial report and the tax payment reported have differences inevitably. This article gives a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countant profit and the dutiable obtained. First describe the difference minutely and point out that the system reason is the basic reason creating the difference, then discuss the influence to the enterprise and the Tax authorities produced by the difference, finally propose certain countermeasure to coordinate the accountant profit and the dutiable obtained.Keywords:the accounting profits, taxable income, differenc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I II 前言. (1)1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概述 (2)1.1 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差异 (2)1.2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产生差异的根源—制度因素 (3)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目的不同 (3)核算的基础不同 (3)遵循的原则不同 (4)2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5)2.1 永久性差异 (5)表现形式 (5)会计处理 (6)2.2 暂时性差异 (7)表现形式及简单会计处理 (7)3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的影响 (9)3.1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9)3.2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对税务机关的影响 (9)3.3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9)4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协调 (10)4.1 协调的必要性 (10)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效率 (10)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 (10)有利于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和税法体系 (10)4.2 协调的具体措施 (11)开展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的理论研究 (11)改进和完善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11)总结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前言财务报告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而纳税申报则依据税收法规。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是会计和税务两个领域之间的重要议题。

在企业会计中,会计利润是通过按照会计准则和原则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核算所得到的利润,它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而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根据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应纳税额的基础,是纳税人依法自行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量方法不同。

在企业会计中,会计利润的计算是按照会计准则和原则进行的,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即发生了交易或者事项就应该确认相应的收入和费用,而在税务核算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根据税法规定以实现收入和发生费用的基础进行核算的。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量方法不同就会导致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很多利润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上的差异。

在企业会计中,有一些收入和费用可能在会计利润中已经确认,但在税法规定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尚未确认,这就导致了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差异。

企业会计中允许确认的费用可能会超过税法规定的范围,导致会计利润高于应纳税所得额;或者企业会计中可能存在一些不予确认的收入,在税法计算中要加以确认,导致会计利润低于应纳税所得额。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还存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性不一致。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对利润和费用进行计量和确认,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在计算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时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方法,从而产生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还存在其他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如营业收入确认、成本支出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等因素的差异,也会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由于会计和税法的不同要求和规定,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总是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企业需要很好地把握会计和税务两者的要求,及时了解并掌握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合理规划企业税务筹划,降低税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1. 不同会计准则:会计利润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所体现的利润,而应纳税所得额则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缴纳所得税的利润。

不同的会计准则对于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有不同的规定,因此会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2. 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进
行会计处理,而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坏账损失、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等都会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
得额。

3. 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在一段
时间内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后续会计期间可以通过调整实现,企业在会计上确认了一
笔收入,但税法规定该收入暂时不纳税,因此会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在永久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后续会计期间
无法调整,企业在会计上确认的费用在税法上不允许扣除。

4. 不同的核算对象: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会对单独核算的利润进行合并报表,或者
对合并企业的利润进行合并报表。

这些合并的过程会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在合并报表中一些内部交易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会计准则、会计政策选择、暂
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以及不同的核算对象等原因所引起的。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和计算
所得税时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和税务筹划,以确
保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准确和合规性。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这种差异的因素。

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是财务报表和税务申报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计算方法和核算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利润水平和应纳税额。

通过深入研究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为企业提供更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建议。

本文将系统总结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影响差异产生的因素,进而提出差异的调整和处理方法。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和税务申报依据,同时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税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背景本研究主要针对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差异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会计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财务成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

而应税所得则是税法规定的纳税基础,影响着企业的税负水平和税收递延情况。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纳税情况,还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问题愈发凸显。

通过对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并探讨影响差异的因素,以期为企业财务管理及税收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差异的调整和处理方式。

具体来说,研究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通过比较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差异是因为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计算的方法不同所致。

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不同,税法主要关注企业的税收责任,而会计准则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

在计算会计利润时,企业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其中包括利润表。

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计量和确认收入及费用。

这意味着企业在计算利润时,会计准则允许将收入和费用分配到不同的会计期间,以反映经济活动的真正发生时间。

会计准则还要求企业按照成本原则对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以及没有发生的损益不计入利润表。

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需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税务利润。

税法对企业的利润计算有一系列的规定,这包括确定收入和费用的时间、范围和计量方法等方面。

税法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即将收入和费用计入当期的利润,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税法还对企业的减免、抵扣等税收政策提出了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也会对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

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了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差异: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收入和费用分配到不同会计期间,而税法通常要求将收入和费用计入当期的利润,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2. 资产折旧和摊销的差异: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成本原则对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而税法对资产折旧和摊销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可能与会计准则不同。

3. 减免和抵扣的差异:税法对企业的减免和抵扣有一系列的规定,包括对特定费用的减免和抵扣。

这些规定可能会导致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享受一些税收优惠,而在计算会计利润时不计入。

4.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不一致: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于特定的经济交易或业务活动的处理方式不同,可能导致在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产生差异。

有关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论文.doc

有关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论文.doc

有关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论文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差异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析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的差异.2010.刘凤慧,邓阳.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制度性差异:协调与效果.2011.:随着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改革与国际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倾向于分离模式,因而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利润与纳税申报的应纳税所得之间必定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差异。

本文对这两者主要内容、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处理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差异1006-4311(2014)04-0158-020 引言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由.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企业的纳税申报表设计最大的变化就是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税法规定为标准,在进行纳税间接调整确定纳税所得额,即会计利润调整项目。

所以我们需要整理好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这样能够提高会计人员应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能力,同时也能减少会计遵从税法的成本、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服务目标。

1 什么是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经营成果,主要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因此成为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纳税的主要依据,企业在按照所得税法的规定后,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年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2 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的差异2.1 差异的主要内容①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主要是指某一时间内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只影响当期,不能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

因此,永久性差异不会导致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税额产生差异。

②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主要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评价,还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产生重要影响。

对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进行分析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和对筹划税收的启示。

一、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概念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净利润,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按照会计规则和假设计量所确定的。

会计利润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会计利润的计算一般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概念。

而应税所得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依法应当缴纳所得税的应纳所得额,是税收法规所规定的缴纳所得税的基础。

应税所得通常由税法规定的会计利润经过特定的调整和计算后确定,用作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税基。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的不同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是两个不同的规范体系,分别受到国家税收政策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约束。

在具体计量和确认上存在一些区别,如资产计提折旧、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等,在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计算过程中都会产生差异。

2.非营业性收入和费用的处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除了主营业务收入和费用外,还存在一些与主营业务无关的非营业性收入和费用。

这些非营业性收入和费用在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计算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企业投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等都可能对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产生影响。

3.税务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税收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和优惠政策也有所不同。

一些特定行业或地区可能会给予企业一定的所得税优惠,在计算应税所得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会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4.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比如不同的折旧方法、存货核算方法等。

关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研究分析

关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研究分析

关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研究分析引言: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是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对企业的税务筹划和财务决策产生影响。

本文将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对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会计利润会计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通过对公司经营业务及金融活动的综合计量而形成的盈余。

会计利润的计算方法通常是销售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

2.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收入额。

通常计算方法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根据税法规定的税前加减项目,计算出最终应纳税所得额。

二、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原因1.税法约定的税前加减项目税法规定了一系列的税前加减项目,例如资产折旧、公允价值变动等,这些项目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

2.税法对于费用支出的限制税法对于部分费用支出有限制,这些费用在计算会计利润时可以扣除,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能扣除,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

3.税法优惠政策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会给予一些税法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款、税收补贴等。

这些优惠政策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导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

三、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差异对企业的影响1.税务筹划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可以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的机会。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费用支出、优化资产折旧等,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企业的税负。

2.财务决策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也会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影响。

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和分配利润时,需要考虑到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避免因为税负的增加而导致现金流紧张。

3.税务风险管理企业需要关注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遵守税法规定,合理申报纳税。

如果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存在误差或者违法行为,可能会引起税务风险和相关的法律纠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6-21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创新基金资助项目(IF W09110)作者简介:刘慧凤(1967-),女,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邓阳(1986-),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制度性差异:协调与效果刘慧凤1,邓阳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 要: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不可避免,但这种差异的存在具有经济后果,适当协调二者的差异是必要的。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国际上主要是由企业所得税法主动协调它与会计准则的差异,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也是如此。

论文进一步以上市公司2005~2009年数据为样本,通过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发现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随着制度变革持续增加,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在2008年后增加幅度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表明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之间的协调产生较好效果。

论文提出进一步协调建议。

关键词:应税所得;会计利润;差异;协调;效果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1)06-0079-06一、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会计利润(又称账面利润,book income)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税前利润,是依据会计准则确认计量的,反映企业当期实现的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应税所得(tax income)是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的,是企业当期实现的所得税基数。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目标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在税法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独立性;同时因为二者对利润实现过程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对收入、费用和资产确认与计量方法具有一定共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又有一定的联系,在实务中共用同一套凭证和账薄体系。

所以,财务报告与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编制虽然有各自的依据,但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要以会计利润为基础,二者保持着一定联系。

我们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因为依据的规范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称为制度性差异。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可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由于财务会计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改革主要受投资者需求约束。

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需求,以及会计国际化成为主导会计改革的因素。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 企业会计准则 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利润表确认了未实现的收益和损失,会计利润越来越接近综合收益。

而2007年颁布的新 企业所得税法 基于所得税特点、筹集财政收入和发挥调控功能的需要,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坚持修正的收入费用观[1],很难界定应税所得符合哪一种收益概念。

为了激励研究开发活动、鼓励安排待业人员就业,第6期(总第161期)2011年11月财 经 论 丛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6(General,No.161)Nov.2011财经论丛 2011年第6期所得税法允许企业附加扣除50%的研发费用、加倍扣除待业和残疾人员的工资费用等;为了调整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设立了诸多税收优惠;允许企业用税前利润弥补以前5年内发生的亏损,不允许税前扣除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支出,限制业务招待费等经营性支出的扣除额。

这些必然造成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

众所周知,所得税会计总是尽可能早地确认收入,而尽可能推迟确认费用和损失,因此税法要求扣除项目遵从确实、相关的原则,不允许未实现的资产减值损失在税前扣除,不允许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允许企业在合同约定日确认分期收款销售收入等。

这些规定必然造成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

所以,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虽然都确立了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地位,但是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却在增加。

在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存在制度性差异的情况下,公司在为财务报告目的的盈余管理策略设计中,会选择不需要纳税或少纳税的盈余管理方案;在税务筹划和避税过程中,也会尽量不会影响企业会计业绩。

这既实现预期会计利润,满足财务报告目的,又少申报了所得税,获得所得税利益。

由此增加的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为非制度性差异。

非制度性差异是以制度性差异为前提的企业会计行为选择的结果。

二、协调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必要性与途径(一)协调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必要性1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遵从成本。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存在制度性差异,在纳税申报时企业需要依据所得税法在会计利润基础进行纳税调整。

我国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要求企业围绕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专门填写纳税调整表,调整内容为七大类50多个项目,且重要调整项目要再增加副表说明。

这必然增加税收遵从成本。

2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有利于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成本。

因为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存在制度性差异,企业会利用这种差异,精心策划选择免税或低税的盈余管理手段,这会降低了盈余管理、财务舞弊的成本。

3.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提高了政府会计与税收监管成本税务机关在核定企业纳税义务时需要判断企业是否如实申报,如果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一致,财务会计报表已经经过审计,税务机关可以信赖财务报表,这样就节省了稽查成本。

但是,因为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存在制度性差异,税务机关必须要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审查,企业也必须一一填写纳税调整项目表。

这增加了税收征管成本。

同时,所得税会计准则要增加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表外披露、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列报,会计监管部门为此也必然增加会计监管成本。

因此,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之间差异越大,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越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避税的空间就越大,盈余管理的税收成本和避税行为的财务报告成本就越低,而政府执法成本会越来越高,会计和税收协同监管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小,公司巨额利润和微薄所得税并存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GAO报告1995年有32 7%美国大公司没有纳税义务,到2000年底,这一比例达到45 3%。

[2]叶康涛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则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

但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的盈余管理税负成本较为有限,平均每1元操纵利润中,有1 8分的操纵利润可以规避所得税成本。

[3]由于研究样本和方法关系,国内没有提供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差异的会计后果权威证据,但这种后果的存在是被大家所认识的。

协调会计利润-应税所得差异是必要的。

(二)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制度性差异的协调途径从理论上,可以从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两个方向协调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

但是,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全球会计准则趋同已经成为国际会计大趋势,企业会计准则不可刘慧凤等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制度性差异:协调与效果能迁就个别国家的税法。

于是,国外提出了让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协调的思路。

美国政府2004年提出会计-税收一致化议案,即让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协调的思路。

从2005年起,许多国外学者[4][5][6]对会计利润-应税所得一致性(book-tax c onformity)路径和前景进行了模拟研究。

在我国所得税会计研究(2003-2005)和2007年所得税改革方案的研究过程中,会计界和税务界均表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要与会计准则改革尽量进行协调。

[7]如前分析,2007年新企业所得税法也确实选择了主动向会计准则靠拢的协调路径。

由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在后,在不影响税法精神的地方也尽量采取与会计准则相同方法。

比如借款费用资本化条款,原来所得税法对资本化终止时间是 办理资产移交使用手续 ,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是 达到预计使用状态 ,新企业所得税采取新会计准则的确认方法。

另外,新会计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是五个条件,新企业所得税法已经采用四个,没有采用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

尽管如此,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也是明显的。

张炜等的著作比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异同,发现差异项目有增加。

[8]因此,进一步协调还是有必要的。

我们认为,首先要定量评估当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发展状况,确认其影响大小,然后才是选择协调的措施。

针对制度的比较分析无法准确定量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大小,应该从企业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统计比较,并评估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制度性差异的协调效果。

下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统计比较改革前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评估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制度差异的协调效果。

三、公司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统计与分析(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处理本文采用2005~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数据。

因为企业并不对外披露纳税申报表或者应税所得,所以不可能直接获取上市公司应税所得的有关数据,需要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所得税费用、递延税款和所得税税率来推导应纳税所得额。

因为我国企业所得税是法人所得税,少数企业集团实行合并纳税,因此,本文选择上市公司披露的母公司报表数据、母公司的实际执行税率进行统计。

我国2006年2月15日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2007年3月16日人大通过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1月开始实施。

为了便于全面准确地比较,在2005~2006年旧会计准则下,采用上市公司的旧报表数据,大部分公司所得税会计采用了应付税款法,2007~2009年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法,我们将对2005~2009年的数据分段比较统计结果。

我们从锐思数据库(RESSE T)中获取2005~2009年A股1527家上市公司母公司数据,剔除被S、ST、*ST、SST、S*ST、P T的公司 ;金融保险类公司;数据缺失的公司;出现亏损的公司和所得税为负数的公司;母公司执行多个税率的公司;2005~2006年未采用应付税款法的公司。

最终保留5年数据均齐全的样本公司401家,样本数据2005组。

公司执行税率通过查阅各公司各年年报附注得到。

具体数据计算方法如下:会计利润:采用公司报表中的利润总额。

应税所得:2005~2006年应付税款法下,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费用/执行税率;2007~2009这些符号意思:S未股改;ST三年内亏损的;SST未股改的亏损股;S*ST未股改的;连续三年亏损的股;*ST连续三年亏损的;P T以前用的,相当与现在的*ST。

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统计应税所得的可靠性,因为实证研究发现这些类公司盈余管理可能性比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