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卷(浙江卷)化学试题分析

合集下载

[高考必看]200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和

[高考必看]200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和

200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和2006年高考形势展望及化学复习备考建议(提纲)湖北黄冈中学郭淑春一、2005年全国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特点2005年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全部都是教材中必修和选修内容。

1、回归课本2002~2005年各套综合试卷化学试题都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管理,对课本的重视。

这种导向将有利于中学教学立足基础,脱离“题海”。

2、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所有试题考查内容全部是中学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题目不偏、不怪。

每套试卷都涉及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及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五部分内容。

其中第I卷是以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技能为主,考虑到无机和有机分值的比例,第I卷中有机题较少(新课程卷中几乎没有)。

第Ⅱ卷基本上为元素及化合物推断题、物质结构推断题、有机推断题、计算题、实验题等。

其中实验题以考查课本上无机化学的典型实验为主。

3、注重对化学《考试说明》中理解和掌握层次要求的内容的考查。

4、注重对能力的考查,例如获取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各套侧重点有所不同)等。

5、实现了以学科内综合的原则。

6、题型相对稳定,稳中有变,稳中有新。

7、不回避常规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差量法、守恒法、关系式法、讨论法等,但涉及巧算巧解、复杂计算明显减少。

从近几年理科综合试卷来看,选择题不回避传统题型即多年测试中逐渐形成的精品题型,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这些题不仅能有效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程度,又能有效控制试卷难度和得分率。

第Ⅱ卷均为翻新题或原创题,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

第I卷常规题型主要表现在离子共存的判断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溶液pH值或离子浓度大小的判断、物质鉴别、物质燃烧的计算、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和分子结构相关知识的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应用、pH值计算等。

2005年高考化学试卷分析

2005年高考化学试卷分析

2005年高考化学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分析1.遵循考纲,贴近教材今年试题考查的都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有利于正面引导中学教学。

第Ⅰ卷的选择题集中考查了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如酸雨和环境保护、常见气体的制取、化学平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和电子得失、气体摩尔体积、离子方程式。

第Ⅱ卷26题考查了煅烧黄铁矿制SO2的化学方程式、Fe和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OH)2转变为Fe(OH)3的现象;27题考查对6种常见物质的鉴别;28题考查常见物质间转化关系的推断;29题考查有机化学中加聚反应、酯化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的反应式的书写。

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题导向牢固掌握基础,导向学好中学教材,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杜绝不良复习资料对教学的冲击起到了积极作用。

2.难度适中,梯度明显选择题中既有十分基础的题目,如6题、7题,又有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如8题、9题、12题、13题。

其中9题出得好,类似于2003年14题,但当年那道题失之过难,得分率仅50.93%。

而今年的9题既继承了2003年14题的优点,难度又比较适中(64.08%)。

附:2003年14题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B.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C.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D.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27题设问难度按(1)、(2)、(3)的顺序逐级递增,学生做第(1)、(2)小题多少能得点分,做第(3)小题时很多人就得不到分。

29题难度则按(1)、(2)、(3)的顺序逐级递降,学生在(1)、(2)小题很难得分,在第(3)小题还可得点分。

由于试题梯度明显,对高校选材是有利的。

2005年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与高考复习建议[下学期]

2005年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与高考复习建议[下学期]

❖ 第26题是无机推断题,7个符号与12个字 组成的题干,加上简洁的框图,能告知的信 息很少,而大量的信息隐含在框图中。要读 懂这无言的框图,需要较强的自学 (读图) 能 力、逻辑推理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
❖ 第27题着重考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 相关知识,以4种具有“电子总数相等”的粒 子为主线,把较为分散的知识点:Si原子、 N2、CO分子、C2-离子结合一起,考查了学 生的自学能力、迁移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该题构思独特,题给的“电子总数相等”信 息,既是一个有用信息,又可能成为一个干 扰性信息。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很 难理解信息的正确含义。
3.开放性试题的设计体现了课改的 方向,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 高考要体现国家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 的要求,全面推进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 育。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试题要重视对考 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今年试题较好地体现了 该指导思想。
❖ 例如,第27题的⑵小题,在指明物质乙 在高温时是还原剂,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写出 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
3. 夯实基础,规范要求,重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 化学高考试题年年在变,但是考查学生对 “双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变的。从评卷反 馈信息分析,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思维 不够灵活、审题不够仔细、书写不够规范、 表达不够清楚、实验不够重视”等问题一直 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 第29题是一道关注社会热点,以“苏丹红 一号”知识为载体的信息给予题,主要考查 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否敏捷地接受试题所 给出的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相关的旧知识 一一予以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从而达 到问题的解决。
❖ 从05年浙江省评卷后反馈的信息看,四个 主观题的难度除27题低于0.6以外,26题、 28题、29题均高于0.6,全卷的化学试题难度 控制在0.6左右这个多年不变的水平上,效果 应该说不错。

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解析

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解析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Ⅱ)化学试题6.分析发现,某陨石中含有半衰期极短的镁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28Mg,该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A.12 B.14 C.16 D.18思路点拨: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之间的基本关系体现在两个重要的等式(质量关系式和电量关系式)上,理解了这两个等式就容易解答本题。

镁是12号元素,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该同位素的质量数为28,所以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28-12=16。

正确解答:C小结点评:原子结构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虽然经常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考查,但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一般都很基本。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只有一种元素的单质呈液态B.周期表中所有元素都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C.过渡元素不全是金属元素D.常温常压下,气态单质的分子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需要根据化学常识逐一筛选。

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的单质有Hg和Br2;周期表中铀后面的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叫做超铀元素;过渡元素全部都是金属元素。

正确解答:D小结点评: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工具,必须熟悉其基本结构和各种元素的基本性质。

8.下列单质中,最容易跟氢气发生反应的是()A.O2B.N2C.F2D.Cl2思路点拨:本题需要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作出判断。

因为F的非金属性最强,所以F2最容易与H2发生反应,混合即发生爆炸。

正确解答:C小结点评: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有很多,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归纳总结,这也是我们进行一些实验设计的原理和依据。

9.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B.2 g氢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C.在常温常压下,11.2 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D.17 g氨气所含的电子数目为为10N A思路点拨: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原子数目不一定相同;2 gH2即1molH2,所含H原子的数目为2N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氮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所含的N原子数目小于N A;1个NH3分子中有10个电子,所以1molNH3中有10mol(即10N A个)电子。

2005年全国理综(浙江)化学试题分析与启示

2005年全国理综(浙江)化学试题分析与启示

(3)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教师指导 下研究一些综合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 识。
(4)强化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训练。
(5)定期开放化学实验h 室
19
3.重视综合,提升能力品质
(1)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金属钠的性质复习教学片断:
问题: (1)将金属钠久置于空气中发生哪些化 学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
9
28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不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 (2)没有真正弄懂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目的。
(3)不懂得实验数据的处理。 (4)方法设计不合理。 (5)抓不住答题关键,词不达意。
h
10
29.苏丹红一号(sudan I)是一种偶氮染料,不能作为食品添加 剂使作。它是由苯胺和2—萘酚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它人的结构简 式如下所示:
第(2)问:主要是漏选A、C,漏选AC,或 多选了D。
第(3)问:漏答碳碳双键;只答“双键”; 其它如C=C、不饱和键等均是不规范的表述; 有些漏答醛基或“醛”字写错,不少同学还 答成羧基、酮基等。
h
13
第(4)问:没有作答。在结构简式的书写上,将 两个羧基写在了苯环的间位上;另一种典型的错 误是羧基中各原子的连接顺序错误或错写,常见 的有:—OOCH、—C-O-O-H、—COH、H2OC—等。 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种是由于E的结构简式 错误,导致方程式错误,另一种主要是没有配平, 将NaHCO3写成Na2CO3的也不少。
物,两种一溴代物的结构简式分别是
,E与碳酸氢钠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5)若将E与足量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可以生成一个化学式
( 分 子 式 ) 为 C12H14O4 的 新 化 合 物 ,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2005年高考理综试卷(化学科)质量分析

2005年高考理综试卷(化学科)质量分析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科试题评价及考生质量分析报告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化学组(2005年10月28日)一、对试题总体评价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化学试题使用难度最大的全国卷Ⅲ,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遵循“保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学科的特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继续保持在注重考查“双基”知识的考查,注重化学科核心知识考查的同时,尽可能多的考查学生的知识功底,试题不拘泥于《考试大纲》,对中学的化学知识有适当的延伸,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是否敏捷地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智力去解决新问题。

命题的主导思想仍然是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不偏、不怪、不繁,试卷的区分度控制较为理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发挥、表现自己的水平。

很好地完成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试题不刻意追求对教学内容的覆盖面,而力求尽所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功底,注重对教材中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有些题目作了适度延伸,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总之,试卷的形式与结构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试卷的总体难度和长度控制的较合理,注重《化学教学大纲》的变化,注意《考试大纲》中题例的变式应用,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试题设问角度灵活,区分度较好,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符合当前的教学实际。

体现了“双基知识”的基础性,突出了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等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推动作用。

二、试题的基本特点1、试卷结构符合2004年《考试大纲•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规定试题的题型、赋分比例与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的组卷结构的变化,是试题信度、区分度,以及整体难度的调控手段之一。

(1)2005年试卷的题型比例符合《考试大纲》规定。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浙江)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浙江)

绝密★启用前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6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Ⅰ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C 12 O 16 Na 2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 A .DNA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 .核糖体不同 C .转运RNA 不同 D .信使RNA 不同2.在光照条件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214CO ,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2CO 形成C 3化合物中,C 14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 .解旋酶B .DNA 连接酶C .限制性内切酶D .RNA 聚合酶 4.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的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

取得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 A .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 .甲呈五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 .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 .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 /2水平。

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汇总分析

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汇总分析

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汇总分析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8.(2005全国理综Ⅲ,8)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 (气)+nB(固) pC (气)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 的转化率随之降低。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m+n )必定小于pB .(m+n )必定大于pC .m 必定小于pD .n 必定大于pC17.(2005广东化学,17)对可逆反应4NH 3(g )+5O 2(g )4NO (g )+6H 2O (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达到化学平稳时,4υ正(O 2)=5υ逆(NO )B .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 的同时,消耗xmolNH 3 ,则反应达到平稳状态C .达到化学平稳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 .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 3)=3υ正(H 2O )A14.(2005广东化学,14)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 2(g )O 2(g )+2NO (g );ΔH >0,达到平稳。

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 ,Y 随X 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A .当X 表示温度时,Y 表示NO 2的物质的量B .当X 表示压强时,Y 表示NO 2的转化率C .当X 表示反应时间时,Y 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D .当X 表示NO 2的物质的量时,Y 表示O 2的物质的量AB11.(2005全国理综Ⅱ,11)已知反应A 2(g )+2B 2(g )2AB 2(g )的△H <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B12.(2005全国理综Ⅰ,12)右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 2Z 反应影响的示意图。

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 的体积分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卷(浙江卷)化学试题分析一、对化学试题的总体评价1.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化学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均无超越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重点对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进行了考查,虽然在27题中对CaC2的结构要求偏高,但由于题中另有关于CaC2化学性质的较为显现的补充说明,考生只要调用原有认识结构中的CaC2知识仍可顺利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其余各题均为考生所熟悉的知识内容。

05年的“理综”考试大纲中对原先只能反映理、化、生三个学科在理科基础上的共性要求的能力(即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作了修改,重新分解为三门学科各自的能力,如化学学科主要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今年“理综”的化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对这些能力的考查,全卷中只考查“是什么”的题、只要求学生单纯通过回忆和再现知识能解的题几乎没有,各题均较好地提供了一个问题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第II卷中26、27题均需考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推论,28题较为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29题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信息给予题”,题中给出的“苏丹红一号”、“苯胺”、“2-萘酚”等都是学生不曾学过的物质,但考生只要掌握有机官能团的基本性质,掌握同分异构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同时具备了运用以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可顺利作答。

2.知识覆盖面大从上表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中涉及中学化学的知识点15个,占中学化学学科主要知识点(25个)的60%,由于化学试题题量较小,知识点的覆盖率达到60%左右已属不易,可见命题者已考虑尽可能增大知识的覆盖面,尽可能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和能力。

3.试题平稳,难度适中全卷化学试题题型常见,知识分块清晰,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05年的考试大纲中对“试题难度”取消了原先的难题、中难题、容易题比例2:5:3的限定,而只笼统提“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这样的变化更大程度上增大了命题的自由度,在总体难度不变的情况下,化学试题似乎采取了“缩小两头,增加中间”的控制难度的策略,从05年浙江省理综卷中的化学试题看,四个主观题的难度除27题低于0.6以外,其它几题均略高于0.6,全卷的化学试题难度控制在0.6左右这个多年不变的水平上。

4.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近年来(如去年、前年)浙江省理综化学题,很少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

05年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中增加一段话:“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今年的理综试题中27题要求考生写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在工业中一种重要用途,29题以今年国际食品市场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一号为背景命题,使试题增色不少。

5.有利于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正确导向化学试题紧扣教材和大纲,有助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改变过多依赖教辅资料而抛弃课本的恶习。

试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有较大的覆盖面,可使中学平时的化学教学更为扎实和平衡,使投机取巧者无利可图。

试题注重了对能力的考查,使在平时化学教学中一味死做习题,很少动手实践的考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试题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等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实验能力,这使平时教学中扎实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师生尝到甜头。

全卷化学试题的平稳而适中的难度,使中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服下一粒“定心丸”,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二、化学试题具有“三大一小”的特点1.试题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所占比重大化学试题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所占比重理应比其它几个知识块要大,但以往化学试题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所占的分值约为35%左右,04年的理综卷化学试题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比重升高到41.7%,而今年又增至47.2%。

重视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固然无可非议,但同时会使其它知识块的考查有所削弱,如以往的选择题中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内容也会夹杂其中,但今年选择题中几乎清一色全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试题。

如何控制、协调化学各知识块的比例还是一个需研究的问题。

2.试题开放性大传统的化学试题大多立足学科本位,条件完备,条件与结论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结论唯一。

这类题目对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强调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下,这类习题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限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弊端日渐显露。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出现可以说使化学习题改革曙光初露,这类习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众说纷纭,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的化学试题中27题第(2)小题,28题第(7)小题进行了试题开放性的尝试,其实从试题答案不惟一性出发,26题对D物质的判断,以及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7题第(5)小题和二氧化硅有相似结构的晶体类举;28题第(1)小题对天平指针偏转的说明均可有多种正确答案,因而这些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试题的开放性增大,固然给考生有了更多的发挥和展示的余地,但同时也使阅卷难度增大,评判标准难以把握,学生得分的客观程度减小。

3.化学方程式书写量大卷II化学试题答题共要求学生书写无机、有机化学方程式七个,分值达26分,占卷II化学总分的43.3%,一张试卷中化学方程式书写量如此之大的,为历年理综卷少见。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学科语言,高考试题中加大了对这一化学用语的考查,对学生平时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熟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应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化学计算题量小由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复杂多变,所以化学计算一直是化学学习的一个拦路虎,以往化学试题常用化学计算题为压轴题,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今年化学试题中没有常规的化学计算题,而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做法,将化学计算分散在第7、8、28题中,同时也避开了繁复的计算,且化学计算所占的分值也较低。

从04年开始理综试卷的卷II中,化学试题由五个题压缩为四个题,这就出现了化学传统的五个知识块,只能出四个题的矛盾,将化学计算进行分割,穿插其它知识块之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但在客观上会对化学计算教学有一定的削弱。

三、学生答化学主观题情况分析1.26题答题分析本题是一个无机推断题,要求考生熟悉常见气体的化学性质,并能在这些气体的性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构成知识网络。

由于本题推断没有明显的“题眼”,考生一般应从“G是氯化钙”的题给信息和方框图中两次出现D物质的限定中缩小收缩范围,进行多次假设和尝试从而推得A~G各物质,这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考生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推理能力,所以不能推出A~G究竟为何种物质,造成题中填充部分全空或乱答一气,本题只能得零分。

在阅卷过程也发现相当数量的考生能正确判断出A~G各物质,但在回答问题时,由于规范使用化学基本用语的能力较弱造成失分。

如将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化学式)写错,NH4Cl误写为NH3Cl,Ca(OH)2误为CaOH等,化学方程式缺少必要的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等。

有少数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尽相同,如将D判断为PH3,E为PH4Cl,也基本符合题意。

也有的考生可能从试题的第27题中得到灵感,将F判断为CaC2,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l2+CaC2===2NH3↑+CaCl2+C2H2↑,这些答案恐怕是命题者所始料不及的,这说明考生的思路还是较为开阔的。

2.27题答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电子总数相等”的信息,对平时较熟悉10e-、18e-这些等电子体的考生来说,思维定势易将这些考生误导向错误的解题方向,如误判为Ne、NH3、HCl、H2S 等。

也有不少考生,对“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负二价的双原子阴离子”费尽心思也不得其解,或误推为O22-。

其实本题的“题眼”并不在题干上,而是隐藏在问题中,第(1)小题“丙与钙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的表述足以使考生茅塞顿开,CaC2+2H2O→C2H2↑+Ca(OH)2,原来“负二价的双原子阴离子”为C22-!其电子数为14,和其等电子的分子有CO、N2,等电子的原子是Si。

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由于知识上的缺漏,对稍有些冷僻的碳化钙并不熟悉,错失“题眼”,也就失去了解题的方向,本题有不少考生得零分,大概皆因此故。

本题对乙物质的确认是在第二小题中,抓住“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的题给信息,从14电子的CO和N2中选出CO较为符合题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一般考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三类,一是CO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冶金工业作还原剂),二是CO的燃烧(作燃料),三是CO和水蒸气反应(合成氨工业)。

也有少数考生写出CO+2H 2→CH 3OH 的反应式,但由于不符合作“还原剂”的限定要求而不得分,甚为可惜。

既已确认乙为CO ,则甲必为N 2,第(3)小题要求写出N 2和O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少考生显然忽视了该反应对条件的苛刻要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使化学方程式不够完整而被扣分。

该反应主要是在放电条件下进行的,但有的考生将条件写为“高温”、“加热”、“光照”等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大气中的一些氮氧化物(NO x )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汽车发动机汽缸内汽油高温燃烧时氮气和氧气的反应或来源于光化学烟雾。

但考生是否因为这些原因弃“放电”条件不写,而写“高温”、“加热”、“光照”则不得而知。

也有不少考生将氮气和氧气的反应产物写为NO 2,虽然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最终产物中会有NO 2,但考生恐怕是没弄清该反应的直接产物应为NO ,而造成失分。

第(4)小题的主要问题是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缺乏规范,如:也有的考生写成 ,这大约应视为笔误吧。

第(5)小题考查了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考生回答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相似均为正确。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金刚石误写成“金钢石”、“金冈石”的不在少数。

更有甚者写成“晶钢石”。

3.28题答题分析这是一个从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设计等多种角度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试题。

试题的第(1)小题问题的指向不够清晰,有的考生答成“称量结果偏大”、有的考生答成“称量结果偏小”均有一定道理,前者认为砝码a g 而试样大于a g ,增加砝码后平衡,则读数大于a g 。

而后者认为试样a g 而砝码小于a g ,若按砝码读数使读数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