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规则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分类标准教程教案模板范文

分类标准教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运用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分类的标准。

2. 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分类标准对复杂事物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实物教具。

2. 分类标准表格。

3.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分类知识,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提问:什么是分类?分类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 讲解分类的定义: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

2. 讲解分类的标准: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

3. 展示分类标准表格,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分类标准,如颜色。

2. 每组从教师提供的物品中挑选出符合分类标准的物品。

3.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分类。

四、讨论与总结1. 各组展示分类结果,说明分类标准。

2. 学生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3. 教师总结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强调分类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分类知识,提问:分类有哪些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二、新课讲解1. 讲解复杂事物分类的方法:首先确定分类标准,然后根据标准进行分类。

2. 展示复杂事物的分类案例,如动物分类、植物分类等。

3. 分析案例中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复杂事物,如植物。

2. 每组根据已学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3.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分类。

四、讨论与总结1. 各组展示分类结果,说明分类标准和方法。

2. 学生讨论:如何对复杂事物进行更准确的分类?3. 教师总结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强调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管理分类教案模板范文

管理分类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案标题《垃圾分类与管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3. 提高学生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重点1. 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2. 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3. 垃圾分类的实践操作。

六、教学难点1. 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垃圾分类与管理》2. 垃圾分类图板3. 垃圾分类桶4. 垃圾分类宣传单八、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垃圾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会产生哪些垃圾?(2)教师简要介绍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2. 新授课(1)教师讲解垃圾分类的四大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2)学生通过观察垃圾分类图板,了解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3)教师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游戏,巩固垃圾分类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的经验。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垃圾分类知识?(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 实践操作(1)教师讲解垃圾分类桶的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收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3. 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分类一级二类教案

幼儿园分类一级二类教案

幼儿园分类一级二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物品的分类方法;2.学会运用分类方法进行物品整理;3.增加幼儿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一、认识分类通过幼儿园分类一、二级别,孩子们开始认识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让他们知道分类可以更好的整理物品,调节生活情绪。

同时开发孩子观察、分类的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二、分类方法介绍常见的分类方法,如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

运用这些分类方法指导幼儿进行物品分类,提高幼儿的分类水平。

同时降低幼儿低级的杂乱情绪,培养整洁、卫生的生活习惯。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老师将一堆混杂的物品放在课桌上,如:彩泥、积木、贝壳、水彩笔、颜料、橡皮泥、华容道等等。

用于教授分类方法和操作。

二、分类介绍教师介绍分类方法,引领幼儿领会分类方法的特点。

引导幼儿来讨论了解每种分类方法的特征,让幼儿了解分类方法的使用范围,为厘清概念和加深理解打下基础。

三、分类操作1.选出目标分类物品。

2.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进行分类活动。

3.通过分类, 组成形式丰富, 主题鲜明的各种创意物品图案。

例如动物、花草、人物、果蔬、汽车等等。

四、教学评价1.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2.着重对幼儿分类方法使用的规范、效率以及分类操作完成的整洁程度进行评价。

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分类活动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分类,提升幼儿整理物品的能力。

通过音、色、形、触、嗅等多管齐下的感官刺激,进一步增加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

最后通过评价,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在各个方面仍需努力。

让他们树立发掘自己潜能与扬长避短的态度,进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幼儿园规章制度分类教案

幼儿园规章制度分类教案

幼儿园规章制度分类教案一、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园教师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分类,掌握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和内容,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内容1. 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概念和作用2. 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分类3. 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4. 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内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分类和内容。

2. 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就幼儿园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规章制度等问题展开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实际情况,体验规章制度的执行和遵守的过程。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概念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2. 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后,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学生明确规章制度的作用是为了保障幼儿园的秩序和安全。

第二步: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分类(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分类,包括行为规范、教学管理规定、安全规则等。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不同规章制度进行分类,理清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第三步: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包括合理性、切实性、明确性等。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并运用到实际情况中。

第四步: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内容(2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遵守规则、尊重老师、珍惜公共财物等。

2. 学生模拟实际情况,运用规章制度的内容,展开讨论和角色扮演。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分类和内容的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评价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分类和内容,掌握规章制度的制定原则,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能力,确保幼儿园的正常运行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分类教案设计方案

管理分类教案设计方案

管理分类教案设计方案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理分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各种管理分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3.运用管理分类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管理分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功能管理分类;3.过程管理分类;4.对象管理分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管理分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各种管理分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讨论:通过讲解管理分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管理分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管理案例,让学生运用管理分类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管理分类的概念和作用;2.知识讲授(15分钟):讲解管理分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介绍功能管理分类、过程管理分类和对象管理分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3.讨论与总结(2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管理分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总结归纳管理分类的作用和运用;4.案例分析(30分钟):选取一些实际管理案例,让学生运用管理分类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5.练习与评价(10分钟):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管理分类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包括管理分类的概念、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2.多媒体课件:提供相关的图表和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管理分类的知识。

七、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查看学生对管理分类概念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管理分类的应用能力;3.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八、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由于管理分类是一个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案例分析等具体实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教学资源: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际案例等,提供给学生参考和讨论;3.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分类教案幼儿园

管理分类教案幼儿园

管理分类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够了解并掌握物品管理的原则,掌握物品管理的分类方法,学会如何分类整理自己的物品和公共场所的物品。

二、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观看图片,引出课题。

2. 物品管理的原则及分类方法:(1)物品管理的原则:①统一:所有物品都应该有各自的归属,不能随意乱放。

②整齐:做到摆放规范,不混乱,方便区分。

③卫生:保持整洁,随时清洁。

(2)物品管理的分类方法:①按用途分类:学习用品、运动器材、娱乐用品、生活用品等。

②按材料构成分类:布质、纸质、塑料、金属等。

③按形状、大小分类:大物品、小物品,扁平形、高档形、圆柱形、长方形、斜方形等。

④按颜色分类:红色、黄色、蓝色等。

3. 分类整理:与幼儿一起分类整理课桌旁的教具或书包等物品,引导幼儿理解分类方法,并指导幼儿完成分类整理。

4.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收获及体验,点名宣布同学们的优秀表现。

三、教学方法:听说结合,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图片、教具、课件等。

五、教学流程步骤\t内容\t方法\t时间Step1\t课前导入\t让幼儿们看一些相关图片,引出本次课的主题\t板书与图片展示\t5分钟Step2\t物品管理的原则及分类方法\t通过板书展示物品管理的原则及分类方法\t板书展示\t25分钟Step3\t分类整理\t以课桌旁的教具或书包等物品为例,让幼儿们一起分类整理,指导幼儿完成物品的分类整理\t体验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t25分钟Step4\t总结反思\t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收获及体验交流\t 小组讨论及宣布优秀表现\t5分钟六、教学资源1.图片、教具、课件等。

2. 课堂布置:将课堂布置得整洁、有序,以便于营造物品管理的良好氛围。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幼儿掌握物品管理的原则、学会分类整理自己的物品和公共场所的物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爱护物品的意识。

管理分类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管理分类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不同类型管理的特点、原则和方法;(3)学会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3)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管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人事管理;3. 生产管理;4. 财务管理;5. 营销管理;6. 人力资源管理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解重点(1)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介绍管理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分析管理的分类,如按管理对象、按管理层次、按管理职能等;(2)人事管理:- 讲解人事管理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分析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3)生产管理:- 讲解生产管理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分析生产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4)财务管理:- 讲解财务管理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分析财务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5)营销管理:- 讲解营销管理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分析营销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6)人力资源管理:- 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1)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管理问题;(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3)教师点评,总结经验教训。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管理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ABC分类法教案

2024年ABC分类法教案

ABC分类法教案一、教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需求愈发迫切。

ABC分类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ABC分类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ABC分类法的起源、发展及应用领域,掌握ABC分类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ABC分类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分析、控制和优化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成本管理工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ABC分类法概述:介绍ABC分类法的起源、发展及应用领域,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ABC分类法的原理:讲解ABC分类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帕累托法则、分类标准等。

3.ABC分类法的操作步骤:详细阐述ABC分类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分类和结果分析等。

4.ABC分类法的应用实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ABC分类法在实际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5.ABC分类法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讨论ABC分类法的优点、局限性及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ABC分类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ABC分类法分析企业成本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ABC分类法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课堂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ABC分类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管理规则2016年《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全文【发文字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执行时间】:2016年1月1日起【政策下载】:医疗器械分类判定表【相关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器械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用于指导制定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和确定新的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

第三条本规则有关用语的含义是:(一)预期目的指产品说明书、标签或者宣传资料载明的,使用医疗器械应当取得的作用。

(二)无源医疗器械不依靠电能或者其他能源,但是可以通过由人体或者重力产生的能量,发挥其功能的医疗器械。

(三)有源医疗器械任何依靠电能或者其他能源,而不是直接由人体或者重力产生的能量,发挥其功能的医疗器械。

(四)侵入器械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通过体表侵入人体,接触体内组织、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的医疗器械,包括介入手术中使用的器材、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器械和暂时或短期留在人体内的器械等。

本规则中的侵入器械不包括重复使用手术器械。

(五)重复使用手术器械用于手术中进行切、割、钻、锯、抓、刮、钳、抽、夹等过程,不连接任何有源医疗器械,通过一定的处理可以重新使用的无源医疗器械。

(六)植入器械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七)接触人体器械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者能够进入患者体内的医疗器械。

(八)使用时限1.连续使用时间:医疗器械按预期目的、不间断的实际作用时间;2.暂时:医疗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24小时以内;3.短期:医疗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24小时(含)以上、30日以内;4.长期:医疗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30日(含)以上。

(九)皮肤未受损皮肤表面。

(十)腔道(口)口腔、鼻腔、食道、外耳道、直肠、阴道、尿道等人体自然腔道和永久性人造开口。

(十一)创伤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者功能障碍。

(十二)组织人体体内组织,包括骨、牙髓或者牙本质,不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十三)血液循环系统血管(毛细血管除外)和心脏。

(十四)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十五)独立软件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医疗目的,无需医疗器械硬件即可完成自身预期目的,运行于通用计算平台的软件。

(十六)具有计量测试功能的医疗器械用于测定生理、病理、解剖参数,或者定量测定进出人体的能量或物质的医疗器械,其测量结果需要精确定量,并且该结果的准确性会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产生明显影响。

(十七)慢性创面各种原因形成的长期不愈合创面,如静脉性溃疡、动脉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创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等。

第四条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管理类别依次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

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通过结构特征、使用形式、使用状态、是否接触人体等因素综合判定。

第五条依据影响医疗器械风险程度的因素,医疗器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根据结构特征的不同,分为无源医疗器械和有源医疗器械。

(二)根据是否接触人体,分为接触人体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器械。

(三)根据不同的结构特征和是否接触人体,医疗器械的使用形式包括:无源接触人体器械:液体输送器械、改变血液体液器械、医用敷料、侵入器械、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植入器械、避孕和计划生育器械、其他无源接触人体器械。

无源非接触人体器械:护理器械、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器械、其他无源非接触人体器械。

有源接触人体器械:能量治疗器械、诊断监护器械、液体输送器械、电离辐射器械、植入器械、其他有源接触人体器械。

有源非接触人体器械:临床检验仪器设备、独立软件、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设备、其他有源非接触人体器械。

(四)根据不同的结构特征、是否接触人体以及使用形式,医疗器械的使用状态或者其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情形:无源接触人体器械:根据使用时限分为暂时使用、短期使用、长期使用;接触人体的部位分为皮肤或腔道(口)、创伤或组织、血液循环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

无源非接触人体器械:根据对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分为基本不影响、轻微影响、重要影响。

有源接触人体器械:根据失控后可能造成的损伤程度分为轻微损伤、中度损伤、严重损伤。

有源非接触人体器械:根据对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分为基本不影响、轻微影响、重要影响。

第六条医疗器械的分类应当根据医疗器械分类判定表(见附件)进行分类判定。

有以下情形的,还应当结合下述原则进行分类:(一)如果同一医疗器械适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分类,应当采取其中风险程度最高的分类;由多个医疗器械组成的医疗器械包,其分类应当与包内风险程度最高的医疗器械一致。

(二)可作为附件的医疗器械,其分类应当综合考虑该附件对配套主体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的影响;如果附件对配套主体医疗器械有重要影响,附件的分类应不低于配套主体医疗器械的分类。

(三)监控或者影响医疗器械主要功能的医疗器械,其分类应当与被监控、影响的医疗器械的分类一致。

(四)以医疗器械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五)可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六)对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的有源接触人体器械,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七)医用敷料如果有以下情形,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包括:预期具有防组织或器官粘连功能,作为人工皮肤,接触真皮深层或其以下组织受损的创面,用于慢性创面,或者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

(八)以无菌形式提供的医疗器械,其分类应不低于第二类。

(九)通过牵拉、撑开、扭转、压握、弯曲等作用方式,主动施加持续作用力于人体、可动态调整肢体固定位置的矫形器械(不包括仅具有固定、支撑作用的医疗器械,也不包括配合外科手术中进行临时矫形的医疗器械或者外科手术后或其他治疗中进行四肢矫形的医疗器械),其分类应不低于第二类。

(十)具有计量测试功能的医疗器械,其分类应不低于第二类。

(十一)如果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是明确用于某种疾病的治疗,其分类应不低于第二类。

(十二)用于在内窥镜下完成夹取、切割组织或者取石等手术操作的无源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

第七条体外诊断试剂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

第八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况,及时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对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调整。

第九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可以组织医疗器械分类专家委员会制定、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第十条本规则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2000年4月5日公布的《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5号)同时废止。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解读最新修订内容说明1、原《分类规则》第二条全文引述了原《条例》中的医疗器械定义。

根据修订讨论中的意见,对新《条例》已明确规定的医疗器械定义,规章不必再重复,因此,本《规则》未保留医疗器械定义条款。

2、将原《分类规则》中的医疗器械“注册类别”改为“管理类别”,以明确管理类别不仅为注册服务,也涉及生产、监管等方面。

3、根据新《条例》第四条的规定,本《规则》第四条中明确表述了对医疗器械基于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且对风险程度的判定依据由原《分类规则》中“结构特征、使用形式、使用状况”三方面,修改为“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应当根据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通过结构特征、使用形式、使用状态、是否接触人体等因素综合判定。

”4、对原《分类规则》第五条分类判定的依据进行了部分调整。

本《规则》第五条在分类情形中作了如下修改、补充和完善。

5、对原《分类规则》第六条判定原则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对之间的关系和顺序进行了调整。

6、按照新《条例》所确定的动态调整分类的要求,将原《分类规则》第六条中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发生变化及管理类别调整的内容,单独列出一条,即本《规则》在第八条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情况,及时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对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调整”。

7、原《分类规则》的第七条为分类工作主管部门及分类程序的规定,根据修订讨论中的意见,本《规则》不再重复新《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的总局制定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及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的分类申请程序的内容;同时,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本《规则》第九条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可以组织医疗器械分类专家委员会制定、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8、对原《分类规则》第八条中的用语、释义及其顺序进行了修订。

医疗器械的分类1、医院医疗器械按功能具体分为诊断性的、治疗性的两大类。

其中诊断性的包括:物理诊断器具(体温计、血压表、显微镜、测听计、各种生理记录仪等)、影像类(X光机、CT扫描、磁共振、B超等)、分析仪器(各种类型的计数仪、生化、免疫分析仪器等)、电生理类(如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肌电图机等)等;治疗性包括普通手术器械、光导手术器械(纤维内窥镜、激光治疗机等)、辅助手术器械(如各种麻醉机、呼吸机、体外循环等)、放射治疗机械(如深部X光治疗机、钴60治疗机、加速器、伽码刀、各种同位素治疗器等)、其它类:微波、高压氧等等。

2、医院医疗器械按风险等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第三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欧盟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的定义1、持续时间短暂——通常指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

短时间——通常指连续使用不超过30 天。

长时间——通常指连续使用30 天以上。

2、侵入式器械侵入式器械——通过人体孔道或人体表面全部或部分进入体内的器械。

人体孔道——人体的自然开口,也包括眼球的外表面或任何永久性人造开口,例如腹壁造口。

外科侵入式器械——通过外科手术或在外科手术场合中,通过人体表面进人体内的侵入式器械。

在本指令中,不是以上所述的器械,也不是通过既定的人体孔道进入的器械,均视为外科侵入式器械。

【植入式器械】任何通过外科介入并在此步骤后留在原位的器械,用于:全部导入人体,或替代上皮组织或眼睛表面。

任何通过外科介入而部分导入人体,并在该步骤后预定在原位保留至少30天的器械也被视为植入武器械。

3、可重复使用的外科器械用于切、钻抓、刮、固定、复位、剪或类似步骤的,不与任何有源医疗器械连接且在完成适当步骤后,可重复使用的外科器械。

4、有源医疗器械任何不是依靠人体或重力直接产生的,而是依靠电能源或其他动力源工作的以及通过转换这种能量而产生作用的医疗器械。

用于在有源医疗器械和患者之间传递能量、物质或其他元素而本身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医疗器械不属于有源医疗器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