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书》教案
直书

3、直书:直书就是实录,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惩恶扬善,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2、合作探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把握文章的观点。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了解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行文可作写作借鉴之处。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2、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3、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4、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5、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6、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7、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直书》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直书”的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相关读物-《直书》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参考示例:这句话昭示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真谛,它告诉我们, 真相总会有一天大白于天下,我们不要轻易听信传闻,不能只看表面 现象,要深入事件背后寻求真相。
【备选链接】 1.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 有时获宝。 【句意品读】这句话的大意是“既然这样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 于直白的言语,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拨开沙子挑选金子, 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对于求证的事,一定要亲自去分析辨别, 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知行启迪】做事情要有实践精神,能够耐得住性子,更不能偏听偏 信,要学会自己去辨别,去分析。学会从庞杂的资料中识别出自己需 要的东西来。
2.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句意品读】不愿向权势和邪恶低头的人,大多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 迫害;而那些向邪恶势力低头的人,反而更容易得到高官厚禄。作者 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 易,进而为写“直书”之不易做出铺垫。 【知行启迪】自古以来,就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古训,但低 头要有度。“是非”之处,不宜低头,如苏武几十年的坚持;另外低 头的目的有时是为了更好的抬头,适度的低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1)作者采用了正面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许多秉笔直书 的史官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其中有董狐、齐国史官、司马迁、 韦昭、崔浩。
(2)作者从这些人身上得出了“直书”之难,即“足以验世途之 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备选要点】 第四段指出了直书与曲笔的价值有何不同?对后来的史家提出了什么 希望? 【明确】(1)不同:著史不易,直书更难。晚周的南史、董狐,六朝 的韦昭、崔浩都是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典型,他们的光辉事迹至今 为人传诵。而王沈写《魏书》,董统写《燕史》,都是献媚统治者的 伪史,其高下相差甚远。
人教版语文选修《直书》word学案

直 书1.连线作者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20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
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
刘知几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再710)写成《史通》。
为散骑常侍。
他的官职屡迁,但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
2.整体感知《直书》,选自《史通》。
“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中国史学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唐以前。
尤其是从东汉至隋末,史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总结前代史书,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
在当时皇权专制“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直书精神一直顽强地承担着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传统叙事史学因为直书精神的保持,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过去的文明留下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见证,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诸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记载。
1.识字注音 违忤( ) 糟粕( ) 犯跸( ) 箕裘未陨( )惮色( ) 徇名( )阿容( ) 谄媚( )2.通假字(1)励其匪躬之节( )(2)私存《嘿记》之文( )3.一词多义(1)若⎩⎪⎨⎪⎧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曰:“不若与人。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被⎩⎪⎨⎪⎧ 恶名被于千载( )泽被后世( )(2)被⎩⎪⎨⎪⎧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 )被发行吟泽畔( )凝霜被野草( )(3)幸⎩⎪⎨⎪⎧ 以兹避祸,幸获两全(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或⎩⎪⎨⎪⎧ 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云霞明灭或可睹(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古今异义(1)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北京丰台二中陈巧梅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的题目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和相关读物《直书》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史学据事直书的一面,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精神品质,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在字面理解上,学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就是鉴赏晋灵公和赵盾的形象,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偏差。
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其君”却很不理解,对孔子以及刘知几等人关于董狐的评价更不理解,因为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董狐的记载,他明明是在歪曲历史,根本不是如实地记录历史。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史的标准,学习读史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1、比较材料,区分异同。
2、探究真相,了解标准。
3、相关阅读,传承精神。
4、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教案对于离开大学校门十几年的我来说,“春秋笔法”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接到上课的任务以后,我就开始从“中国知网”上大量搜集资料,总算对“春秋笔法”的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晰地认识。
可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却又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总想着这些知识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试讲下来要么是内容太繁琐,主干不清晰;要么是内容太深奥,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节课下来就像推一个大石碾子,老师费劲不少,学生收获不多。
后来市教研员刘老师告诉我:“教学的设计要删繁就简,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于是我又全盘推翻以前的设计,遵循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设定,最后形成了这节课。
《直书》原文和译文

《直书》原文和译文原文: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乱君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而获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鉴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刚亦不吐,其斯人欤?盖列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於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翻译:人遵循五常〔五常即五种行为规则,又称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士人有各种行为,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那些正直的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做法.然而世人大多都趋于邪曲而放弃正直,不践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人的行为,为什么?俗话说:"正直的像弓弦一样,往往死在路边;邪曲的像铁钩一样,反而会加官晋爵."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己,也不违逆〔权势〕以防受害.更何况史书的任务,就是劝诫世人,树立风气.遇到贼臣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直白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一旦把他们的恶行记载下来,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这样说来,岂不可怕!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比如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董狐自己没有犯错,依然果断行事,然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比如齐史记载崔杼弑君, 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被处以刑罚,被当时任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世道就是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强直的性格,和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因此张俨发愤,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窃自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我们足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直白的词句,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而我们披沙淘金,有时就能有所收获.根据金行在历〔五行、天文用语,可能代指一定时期〕,史官特别多.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发生矛盾的时候,比如在渭曲〔今陕西大荔东南〕列阵,被诸葛亮所击败,又比如高贵乡公〔曹髦〕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杀伤.陈寿、王隐,都笔口无言,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到了习鉴齿〔人名〕,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刃犯驾的说法.历朝历代的诬造,从此被澄清.考察习鉴齿的记事,不就是近代的正直之人吗?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追求真实.根据当时〔宋孝王写《风俗传》的时候〕北魏的王公,祖宗产业还没有丧尽;〔王劭写《齐志》的时候〕北齐的将相,后代仍然还在.而这两人直书他们的避讳,没有一点害怕.刚正不阿,不就是这类人吗?烈士重视名声,壮士注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像南史、董狐得仗义直书,不避讳权势;韦昭、崔浩的奋笔直书,无所取媚于人.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的而留芳余烈,人们到现在还称道.和王沈写《魏书》相比,后者通过邪曲的笔法获取高官,再和董统写《燕史》相比,后者通过取媚于权势而获取荣华,一边是上贯三光,一边是下穿九泉,也不能比喻出韦昭、崔浩和王沈、董统的高下.。
直书 课件

第一段
夫人禀五常,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 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 人之所贵 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 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 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 禀:遵循 兼:同时具有 贱:鄙视 贵:重视 趋:追逐 本义踩、 这里可译为践行、 践:本义踩、踏,这里可译为践行、实行 由;遵行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 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 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 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 辞去史职﹐ 退而私撰《 二年 辞去史职 退而私撰 史通》 以见其志” ﹐以见其志”。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如 它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 它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 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 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 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 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 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 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 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 王劭的《齐志》 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 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追求真实。 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追求真实。根据当时 宋孝王写《风俗传》的时候)北魏的王公, (宋孝王写《风俗传》的时候)北魏的王公, 祖宗产业还没有丧尽;(王劭写《齐志》 ;(王劭写 祖宗产业还没有丧尽;(王劭写《齐志》的时 北齐的将相,后代仍然还在。 候)北齐的将相,后代仍然还在。而这两人直 书他们的避讳,没有一点害怕。刚正不阿, 书他们的避讳,没有一点害怕。刚正不阿,不 就是这类人吗? 就是这类人吗?
【高中语文】直书ppt精品课件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观点,理解什么是“直
书”。 积累文言知识。
有关知识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史学家。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共20卷,分内外各10卷。论述了史书的源 流,体例及编辑方法,史官建置沿革和史 书得失。对旧史作了全面总结:批判史学 著作中的儒家思想,评述了纪传体和编年 体,对史学的发展进行了详细叙述。该书 总结了史学成就,建立了史学评论、史学 史和史书编纂学的原则基础。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第二段
彼我无忤 擅名今古 至若… 齐史之书崔弑 身膏斧钺 匪躬之节 《嘿记》之文 世途之多隘
彼无忤我,违逆
占有、享有 至于 取独 沾灌,引申为受死 通非,不顾 通默 艰险
在可做的时候去做,事情就会顺利;在不可做的时 候去做,事情就会很艰难。像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译文 遮掩,赵盾做事却受冤屈。他不违逆我,就毫不迟 疑地去做,然后才能成就他的忠良耿直,古往今来 享有名声。至于齐国史官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载 述汉朝的过失,吴国史官韦昭坚持原则不给孙和作 纪,北魏史官崔浩冒犯忌讳等情况,(他们)有的 身遭刑戮,被当时的人取笑;有的史书被销毁,不 被后代知晓。世事就是这样,你却要责备史臣们不 表现出他们则直不阿的作风,勉励他们要有不顾 自身的节义,那也就难了。因此张俨发愤私撰《默 记》,孙盛因不平而私自修撰《晋阳秋》。他们以 这样的方式躲避灾祸,侥幸得以两全。这些足以证 明世道多险恶,让人明白有实录精神的人难以遇到。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第三段
征诸直词 见屈武侯
验证、考证;之于 被动句;羞辱
其斯人欤 大概,副词表揣测 其叙述当时 他们,代词做主语 二子书其所讳 他们的,代词做定语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3.2《直书》ppt课件

首 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有的)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4)或 云霞明灭或可睹(有时)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有的方面)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首 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首 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1.注字音 违忤 (wǔ) . 犯跸 (bì ) . 惮 色(dà n) .
糟粕 (pò) . 箕 裘未陨 (jī yǔn) . . 徇 名(xùn) . 谄 媚(chǎn) .
阿 容(ē) . 2.识通假 (1)励其匪躬之节(“匪”同“非”,不) (2)私存《嘿记》之文(“嘿”同“默”,沉默,闭口不言)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直书和曲笔的认识。 参考答案:
含 义 具体内容 史学家摆脱权贵的干扰,在“直道”和“气节”的指导下,以 独立的人格作保证去修史。刘知几指出:“烈士徇名,壮 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 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刘知几 还用了正直、良直、直词等概念来阐释直书。正直是 从史家人品方面说的,良直是从后人的评价着眼的,直 词主要是就史文说的,这些都是直书的表现 史学家摆脱个人主观情感的干扰,根据历史真况进行书 写。按刘知几的说法是,做到不虚美,不隐恶,像“明镜之 照物”那样,“妍媸必露”,“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 必书,斯为实录”(《史通· 惑经》)。这里要克服的不是来 自权贵的干扰,而是作者自己的好恶和爱憎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史通》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有《直书》、《曲笔》篇。
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
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
第一段(1)原文: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译文:人秉受了上天赋予的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士人有各种各样的善行,邪和正是有区别的,曲和直是不同的。
那些邪的、曲的行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行事准则;那些正直的行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德行。
第一段(2)原文: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译文:然而世人大多都遵循邪曲而放弃正直,不遵循君子的脚步,而行为遵循小人的做法,为什么呢?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
”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
第一段(3)原文: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言之若是,吁可畏乎!译文: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诫,树立好的风气。
如果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不加隐讳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
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第一段小结: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第二段(1)原文: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译文:(直笔记史)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祸害。
像董狐记载史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而蒙受屈辱,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
第二段(2)原文: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译文: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受刑戮,被当时人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知道。
第二段(3)原文: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译文: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
第二段(4)原文: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译文: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努力,私下撰写保存《嘿记》的文字;孙盛心中不平,私自抄写了《晋阳秋》的原稿寄到辽东,(以保真实。
)用这种办法来避祸,幸好获得两全。
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了史书实录的难得。
第二段小结:列举历代史家之例,说明:世途多隘,直书难遇。
第二课时一、第三段(1)原文: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
译文: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实录的言语,虽然有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可是披开沙子挑选金子,有时还是能收获宝贝的。
第三段(2)原文:案金行在历,史事尤多。
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
译文:考究魏晋更替,历史事件特别多。
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候,或者司马懿在渭南和诸葛亮相持,被诸葛亮的遗计击败,或者魏帝曹髦云台发兵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
第三段(3)原文: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
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
历代厚诬,一朝始雪。
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译文:陈寿、王隐,都闭口不说话,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
到了习凿齿,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刀刺杀魏帝曹髦的记载。
历代的欺骗蒙蔽,这时才澄清。
考究习凿齿的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第三段(4)原文:次有宋孝王《风俗传》、王劭《齐志》,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案于时河朔王公,箕裘未陨;邺城将相,薪构仍存。
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译文: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也都务必细究真实情况。
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贵族后裔,依然当政;北齐的将相,先人遗业仍然还在。
而这两人写他们忌讳的事情,竟没有一点害怕。
不畏强暴,大概就是这类人吗?第三段小结:评说六朝史书,列举用直书、曲笔两种不同笔法编撰史书的事例,说明直书之难。
第四段(1)原文: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译文:烈士舍身求取美名,壮士看重气节,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碎的玉石,也不做瓦砾而保全性命。
第四段(2)原文: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
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
译文:像南史、董狐依仗正气真实记载,不避强暴;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不迎合强权。
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他们。
第四段(3)原文:与夫王沈《魏书》,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持谄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译文:和王沈写《魏书》,凭借邪曲的笔法窃取官位,董统写《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取荣华(相比),(南、董、韦、崔的精神)直冲三光,(王沈、董统的行为)却是埋于九泉,(即使这样说)也不足以说明他们的高低之别啊。
第四段小结:总结。
赞扬了南、董、韦、崔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王沈、董统“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行为。
二、写法研讨(1)探讨主旨提出中心论点: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2)从文体上说,本文是骈文。
骈文的两大特点(互文和用典)在本篇表现的都很突出。
用典,不仅用了很多事典,还用了很多语典。
语典:“直如弦”四句(《乐府集》郭茂倩《注》云:《后汉书五行志》,顺帝之末京都童谣。
)“为于可为”二句,扬雄《解嘲》中语。
“刚亦不吐”(出自《诗经》)“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出自《世说新语》)事典: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出自《左传》)齐史之书崔弑(出自《左传》)用典的好处:极俭省的语言,表述极丰富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做《直书》相关习题(附)全文翻译:人遵循五常(五常即五种行为规则,又称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士人有各种行为,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
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那些正直的人,被人所尊重,以为那是君子的做法。
然而世人大多都趋于邪曲而放弃正直,不践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人的行为,为什么?俗话说:“正直的像弓弦一样,往往死在路边;邪曲的像铁钩一样,反而会加官晋爵。
”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己,也不违逆(权势)以防受害。
更何况史书的任务,就是劝诫世人,树立风气。
遇到贼臣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直白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一旦把他们的恶行记载下来,他们的臭名就要流传千年。
这样说来,岂不可怕!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
比如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董狐自己没有犯错,依然果断行事,然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
比如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被处以刑罚,被当时任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
世道就是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强直的性格,和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
因此张俨发愤,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窃自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
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
我们足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
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直白的词句,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而我们披沙淘金,有时就能有所收获。
根据金行在历(五行、天文用语,可能代指一定时期),史官特别多。
当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发生矛盾的时候,比如在渭曲(今陕西大荔东南)列阵,被诸葛亮所击败,又比如高贵乡公(曹髦)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杀伤。
陈寿、王隐,都笔口无言,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
到了习鉴齿(人名),才有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司马懿)、成济持刃犯驾的说法。
历朝历代的诬造,从此被澄清。
考察习鉴齿的记事,不就是近代的正直之人吗?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追求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