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

合集下载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目前已记录
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 700 km。有时将中源和深源 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2.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 60km 的天然地震,又称正
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释放大量能量的 浅源地震 (M>=7.0 或 M>=6.5) 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 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多数地震是因已有断层的重新错动 少数是新断裂的产生造成的 板块构造学认为:板块运动在板块边缘(通常是活的断 裂带)某些构造部位上发生应力集中和应变积累,集中的 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层破裂,突然释放积累的应变 能而发生地震。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岩石圈板块可插入 地幔几百千米深处。在深部剪应力和深层水的作用下也能 发生脆性破裂,造成中、深源地震。 地震断层说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
海岭地震带:其走向是沿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侧和北冰洋的
1935 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即常说的里氏几级地震)提 出了计算震级M的公式: M=lgA-lgA0 式中:A是某一待测震级地震在标准地震仪上的最大记录振幅; A0 是作为比较标准的另一个已知地震在同一震中距上的最大 记录振幅。
里克特规定这个标准地震,在震中距为 100 公里处用伍- 安式 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 10-3 毫米。如果 A=A0, 则有 M=0, 所以这个标准地震称为零级地震。 这个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 ,后来,关于震级的定 义有所改进,可应用于远震和深源地震,利用的波包括P波和

关于防震减灾安全知识防地震安全知识

关于防震减灾安全知识防地震安全知识

关于防震减灾安全知识防地震安全知识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防震减灾安全知识,欢迎阅读。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一、遇见地震如何逃生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

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

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

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

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

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

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

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

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

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

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

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1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

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

地震知识及避震自救知识

地震知识及避震自救知识

地震知识及避震自救知识近几年我国地震灾难越来越频繁,把握地震自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你了解地震学问吗?以下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的地震自救逃命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地震逃命自救学问汇总(通道入口)◤◤地震避震自救学问◤◤◤◤地震来临逃命方法◤◤◤◤高楼地震逃命方法◤◤◤◤预防地震的方法◤◤地震学问及避震自救学问一:地震小常识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一般很难觉察;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人们能感觉到,家中有悬挂着的灯饰会晃动;大于4.5至6级的地震,这时候放在桌边的杯子可能会掉落;大于6级小于7级的地震,可能造成房屋裂开;大于7级小于8级的地震,可能造成房屋破损倒塌;8级或大于8级的地震,这类属于特大地震,严重的导致地面龟裂,房屋倒塌。

不管是哪种等级的地震,我们都要学会爱惜自己。

地震学问及避震自救学问二:应急避震要点1地震发生时,就近躲避2震后快速查找安全地方躲避。

如在室内,楼内中,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帝,就地隐藏,查找及躲避到坚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如炕沿下、坚固的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三角空间在物理结构上更为安全,厨房厕所等地方相对安全,适合躲避,在平房时,也可跑至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时保持冷静,并快速关闭电源、燃气,顺手抓个枕头或靠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是到阳台上去,更不要选择从楼上跳下。

3如在室外,查找开阔的地方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的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开高耸危险物或是悬挂物,比卡不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等;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或是立交桥的上面或下方,避开有玻璃墙的建筑。

4身体应实行的姿态,尽量爱惜自己: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物体;爱惜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慌,不要推挤,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地震学问及避震自救学问三:大地震中自救原则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尽量活动手、脚,去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用四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舞,共同准备,团结协作,必要时实行脱险行动;查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体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准备着节约使用,不要口渴就喝完。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时的重要知识

地震时的重要知识

地震时的重要知识1、如何判断近震和远震?地震波到来时,若先上颠动明显,尔后左右摇晃,即为近塬;远塬,远震上下颠动不明显,而以左右摇晃为主。

2、地震时在楼房内如何应急?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面或墙角处,亦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的地方。

3、地震时,在街上如何避震?地震时在街上走,要躲避建筑物、高压线等易伤人的东西落下,迅速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4、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5、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6、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7、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离: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为震中距。

浅源地震: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

它反映地震的大小或强弱,释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

通常我们用“级”来表示。

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用“度”来表示。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2倍;震级相差2级,其能量相差约1000倍。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

1.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

2.关于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一观测点的距离;极震区: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注: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

)3.什么是震级?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4.什么是地震列度?它和震级有什么不同?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

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性质等因素有关。

5.什么是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哪些?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6.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

防震安全知识

防震安全知识

防震安全知识地震是对人类最具威胁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带来大量伤亡,因此要加强防震知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防震安全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防震安全知识一、(1)大地震的危险振动期大约只有一分钟。

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人可暂躲较坚实的家具如床、桌下面、或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开间的室内暂避,如厨房、卫生间等处。

主震后应迅速撤离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

要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

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不能使用电梯,也不要跑到阳台上,尤其是不能跳楼。

(2)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和小床下。

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

在影剧院或其它公共娱乐场所的人们应因地制宜躲避到椅子下,舞台下、乐池、桌子、柜台两侧,保护好头部,切不可一齐拥向出口。

(3)车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车上的牢固部件,不要急于下车。

正在运行的车辆因紧急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4)如果正在过桥,则要紧紧抓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边转移。

(5)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巷道停留,不要躲进电线、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6)在家的话,找到承重墙的角落是最安全的,或者躲到厕所.厨房等小的地方。

(7)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跑到阳台,因为阳台下面是没有支撑物的,反而是最危险的地方。

(8)不要想到逃生就跑到电梯里,地震时,就会停电,你可以想想后果。

(9)不要慌乱,保护好头部,最好用一个水桶罩住头。

防震安全知识二、1、室内避震:地震时室内避震原则: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平房避震: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机转移。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增强公众对地震安全的认识,提高地震应对能力,以下是地震安全常识十条,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并加以遵守。

1.了解地震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发生规律、预警系统等。

只有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好防护和逃生准备。

2.建立地震应急预案。

在家庭、学校、单位等场所,都需要建立地震应急预案,包括逃生通道、避难场所、应急物资等。

预先制定好应对地震的具体措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定期参加地震演练。

定期参加地震演练,可以让我们熟悉地震时的应对流程,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更好地掌握地震逃生技巧。

4.加固建筑结构。

对于住宅、学校、办公楼等建筑,需要加强地震防护措施,包括加固结构、设置支撑、安装防护设施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5.固定家具和家居用品。

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将易倒的家具、家居用品固定好,避免地震时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特别是在地震频发地区,这一点尤为重要。

6.保持镇定并迅速逃生。

当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定,迅速采取逃生措施,避免发生踩踏事故和其他不必要的伤害。

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潜在危险物体,选择开阔的空地避难。

7.远离危险物品。

在地震发生后,要远离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同样,要注意避开山体滑坡、地震裂缝等地质灾害点,确保自身安全。

8.及时关注灾情通报。

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关注灾情通报,听从政府的指挥调度,避免盲目行动和造成混乱。

合理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及时了解最新的灾情信息。

9.积极参与灾后救援。

在地震发生后,需要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包括救援伤员、搜救被困者、提供物资支援等。

团结一心,共同抗震救灾,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10.加强地震科普宣传。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安全知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
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
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震时间分布:
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左右的巨大地震。

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相同[1]。

当然也有的地震是没有周期的。

这跟地质情况有关,比如河北邢台,大约10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因为断层带的地壳是有规则的移动,当地下的能量积累到必须使地壳发生移动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地震是有周期的。

而绝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有规则的,规则之外的运动,就促生偶然的地震,偶然的地震往往能量巨大,瞬时引发,并不是周期内
破坏特点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

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造成伤亡大。

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
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

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

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下水异常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

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

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

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

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

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是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失灵现象。

最常见的是收音机的失灵、手机信号减弱或消失、电子闹钟失灵等现象。

∙地声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

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

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地光
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中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

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

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