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科学常识 地震知识与应对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目前已记录
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 700 km。有时将中源和深源 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2.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 60km 的天然地震,又称正
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释放大量能量的 浅源地震 (M>=7.0 或 M>=6.5) 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 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多数地震是因已有断层的重新错动 少数是新断裂的产生造成的 板块构造学认为:板块运动在板块边缘(通常是活的断 裂带)某些构造部位上发生应力集中和应变积累,集中的 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层破裂,突然释放积累的应变 能而发生地震。在板块俯冲带和碰撞带岩石圈板块可插入 地幔几百千米深处。在深部剪应力和深层水的作用下也能 发生脆性破裂,造成中、深源地震。 地震断层说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
海岭地震带:其走向是沿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侧和北冰洋的
1935 年,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即常说的里氏几级地震)提 出了计算震级M的公式: M=lgA-lgA0 式中:A是某一待测震级地震在标准地震仪上的最大记录振幅; A0 是作为比较标准的另一个已知地震在同一震中距上的最大 记录振幅。
里克特规定这个标准地震,在震中距为 100 公里处用伍- 安式 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为 10-3 毫米。如果 A=A0, 则有 M=0, 所以这个标准地震称为零级地震。 这个震级标度只适用于近震和地方震 ,后来,关于震级的定 义有所改进,可应用于远震和深源地震,利用的波包括P波和

防地震安全知识3篇

防地震安全知识3篇

防地震安全知识第一篇:防地震安全知识地震是一种强烈的自然灾害,无法预测和避免。

因此,对于地震的防范和应对非常重要。

以下是防地震安全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地震应对能力。

1.了解周围环境:应该了解住所周围的地形、建筑物、道路等情况,并制定撤离计划。

2.出现震感立即停留在原地:当感到地震开始时,应该立即停留在原地,不要惊慌逃跑,或到阳台、窗口等危险地点。

3.避免使用电梯:在地震发生时,不要使用电梯,应该使用楼梯迅速离开建筑物。

4.保护好头部:当地震发生时,应该用手保护头部,躲在桌子下或门框下等避难处。

5.迅速撤离高楼:如果人们所处的地方是高楼,则必须立即向高层楼梯口或安全区域撤离。

6.注意避免道路上的危险:在地震发生时,应该避免穿过桥梁、涵洞、地下通道等容易发生倒塌的通道。

7.千万不要进入房屋:在地震后,不要进入残损的建筑物。

应该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

8.储备必需品:把应急物资(食品、水、药品、电池、通讯设备等)储备好,以备发生地震时使用。

以上就是防地震安全知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安全。

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只要有足够的准备和知识,我们可以降低损失,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第二篇: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地震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天然灾害,当它发生时,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和密切注意,以保护我们自己。

以下是关于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的方法:1.寻找避难所:当地震开始时,你必须立即寻找可靠的避难所,例如在门框下或桌子下。

这些地方较为坚固,能保护你不被跌落重物砸中。

2.保护头部:当一些东西正在掉落时,你应该及早抱紧头部,用手保护,以保护对头部的伤害。

3.避免使用电梯:在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所在的地方还有一个电梯,千万不要使用,因为它可能会在地震中停止能量而暂停在半路上。

4.撤离高楼:对于在高楼里,当地震开始时,你应该尽快向安全的区域前进,离开高楼,走楼梯是最好的选择。

5.离开建筑物:如果您发现您所在的建筑物正在倒塌,请立即回到原来的房间或趴在地上。

地震知识培训内容

地震知识培训内容

地震知识培训内容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伴随着地表的晃动和震感。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和岩石变形等。

当地下岩石断裂释放能量时,就会引发地震。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根据震源深度、地震波类型、震级等多个因素进行分类。

按照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按照地震波类型,地震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按照震级,地震可以分为微震、弱震、中震、强震和大震等。

三、地震的破坏力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大地震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主要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来产生破坏,其中表面波是最具破坏力的。

四、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地震的预测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但通过地震监测和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可以对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

地震预防主要包括建立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等措施。

五、地震的应急处理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地震发生时,应尽量选择开阔地带避免遭受建筑物倒塌、物品掉落等伤害。

同时,要迅速寻找避难场所,避免在高楼、玻璃幕墙等危险区域逗留。

六、地震的灾后重建地震发生后,灾区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这包括恢复基础设施、修复受损房屋、安置灾民等工作。

同时,还需要为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援助和物质帮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七、地震的人文关怀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损失,还给灾区人民心灵带来了创伤。

因此,在地震救援和重建过程中,要给予灾区人民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这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开展文化活动、加强社区团结等措施。

八、地震的国际合作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和合作。

国际间可以通过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人员援助等方式加强地震的预测、预防和救援能力,共同应对地震带来的挑战。

地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通过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可以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

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

关于地震的知识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包括地震科普知识、地震预报知识、地震自救互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分为哪几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叫震源深度?何谓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何谓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 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什么?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别怕,小编这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让我们在面对地震时,能够迅速、冷静地应对。

一、地震发生时的自救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记住,慌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2. 寻找避难所:在地震发生时,尽量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卫生间等。

避免站在窗户、阳台等易坠物的地方。

3. 保护头部:在地震过程中,用双手或枕头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4. 远离玻璃窗:地震发生时,尽量远离玻璃窗,以免被破碎的玻璃划伤。

5. 等待救援:在地震停止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擅自离开危险区域。

二、地震发生后的互救1. 检查自身状况:在地震发生后,先检查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状况,确保大家都安全。

2. 帮助受伤的人:如果发现有人受伤,尽量给予帮助。

如有急救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急救操作。

3. 寻找失踪的人: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寻找失踪的亲友,看看他们是否平安。

4. 互相帮助:在地震过后,大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断水断电等。

这时候,我们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三、预防地震的方法1. 加强防震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震意识,做好地震防范工作。

2. 学习防震知识:我们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3.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每个家庭都应制定一份应急预案,明确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行动。

4. 准备应急物品:我们要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如手电筒、食物、水、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5. 避免参加大型集会:在地震频发地区,尽量避免参加大型集会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面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也要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防震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责。

地震常识

地震常识
震幕,是否还有更长的周期,由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太短,目前尚难确定。
地震重复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
重复时间越短。但不同地震区、带,由于构造活动强弱差异,同一震级地震的重复时间的长
短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6级地震重复时间可从几十年到几百年,7级以上地震的重复时间
不稳的器物翻倒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10、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
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几千年。
14、什么叫地震迁移?
答:地震迁移是指强震按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
场中,各应力集中点变迁的规律。地震迁移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以沿着一条
断裂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祁连山地震带由东南向西北发生1920年海原
8.5级地震、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和1932年的昌马7.5级地震);也可在一个地震区内,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基本知识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为S波及P波。

一般而言,地震一词可指自然现象或人为破坏所造成的地震波。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

根据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震中即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是地表距离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动最强烈,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地方。

震源深度即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是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距是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的分类与成因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层崩塌陷落而引发的地震。

诱发地震是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以人为采用强力炸药直接破坏地壳,藉以测得相关研究数据,或进行矿藏开采,武器测试等活动。

地震的规模
1震级(规模)
目前国际上一般使用里氏地震规模。

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6倍,通常,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2烈度(震度)
指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由地震时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地形地貌改变、人的感觉等宏观现象来判定。

“麦加利地震烈度”从感觉不到地震至全部损毁分为1(无感)至12度(全面破坏),6度或以上才会造成破坏。

每次地震的震级数值只有一个,但烈度可以有多个。

一般来说,烈度会随距离震中的距离而成指数比的下降。

地震测报
1.地震预测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

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2地震前兆
通常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自然现象,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

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鸣等。

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梯度、地应力的异常与氡气异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