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与文化经典

合集下载

浅谈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结构中文化经典阅读

浅谈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结构中文化经典阅读

浅谈2009年福建省语文高考结构中文化经典阅读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的不断修订与调整,福建省高考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

特别是2007年创设对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

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不仅使我省的语文的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与新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与测试进行了较好的对接。

但是,如果从培养人才的长远目标出发,再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我省现行语文高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内容、形式还有一些差距。

尤其2009年将实施语文新课程高考,如何在文化文学经典中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测试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那么就需要我们对2009年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测试的方式、题型、内容及比例安排,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以下主要对“文化经典”进行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化论著研读”的要求是“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

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高考试题举例:1.07、08考题回顾2007年: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3分)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2008年: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高考语文总复习配套课件::2.2 文化经典(人教·福建专用)

高考语文总复习配套课件::2.2 文化经典(人教·福建专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附【译文】 ①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
道。” ②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③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食。他犯过错,人们
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拓展延伸】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的“原始儒学”思想,允许人们犯错误,更鼓励人 们改正错误。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 大焉”。孔子也曾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了错误 只要能够立即改正,这样的错误是值得原谅的,只有犯了错 误而不加改正的人才是真正犯了错。“将功补过”、“戴罪 立功”等成语的存在,都是对这一伦理原则的印证。这个观 点,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我们常说:“犯了错误不要紧, 改了就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请你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①人应该知错改错; 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4分) 【解题点拨】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 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考生失误往往是理解和 认识上的差距,此外语言表述也不容忽视。根据材料的有 关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子贡在对待错误上是很真诚的,他 认为,人不是万能的,任何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 犯了错却不加以改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有了以上的理 解,根据所列举的材料,便能很快组织出答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解题指南】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通过审读题干,知道题干中明确点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这就暗示我们需要理解日、月的比喻义。 第二步: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比喻的运用。 分析原文,发现子贡把君子比喻为日月,将君子的过错 比喻为日食、月食。调动所学,联系日月在我国文化中的 象征意义,可以推测出子贡的观点。

福建高考学生必读名著

福建高考学生必读名著

福建高考学生必读名著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平时除了学习课本的知识外,还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福建高考必读名著,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福建高考必读名著【1】1、《西游记》吴承恩2、《水浒》施耐庵3、《朝花夕拾》鲁迅4、《骆驼祥子》老舍5、《繁星·春水》冰心6、《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7、《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9、《童年》(俄)高尔基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高中课外必读推荐书目【2】1、《论语》2、《三国演义》罗贯中3、《红楼梦》曹雪芹4、《呐喊》鲁迅5、《女神》郭沫若6、《子夜》茅盾7、《家》巴金8、《雷雨》曹禺9、《围城》钱钟书10、《谈美书简》朱光潜1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1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13、《歌德谈话录》艾克曼14、《巴黎圣母院》雨果15、《欧也尼* 葛朗台》巴尔扎克1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17、《复活》列·托尔斯泰1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19、《老人与海》海明威2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福建高考必读名著【3】《论语通译》徐志刚著;《论语通译》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内容融治国、育民、从教,致学、道德、做人为一体,鼓励修身自律、践礼行义、积极入世等,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

福建高考文科必考知识点归纳

福建高考文科必考知识点归纳

福建高考文科必考知识点归纳福建高考文科必考知识点归纳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科目的知识点进行的简要归纳:语文1. 文言文阅读: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能够翻译并分析文言文中的思想内容。

2. 现代文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议论文等,要求能够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要求能够清晰表达思想,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数学1. 函数与导数: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解析几何:包括直线、圆、椭圆等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方程,以及它们在坐标系中的表示。

3. 概率与统计: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4. 数列: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掌握其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英语1. 词汇:掌握高考大纲要求的词汇量,包括基本词汇和短语搭配。

2. 语法:包括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从句等语法知识。

3. 阅读理解:能够快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文章结构,回答相关问题。

4. 写作:包括书信、议论文等,要求能够准确使用语法,表达清晰。

政治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基本原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等。

3. 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历史1. 中国古代史:包括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的抗争、革命、建设等历史事件。

3. 世界史:包括世界古代文明、近现代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等。

地理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科学、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等。

2.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区域发展等。

3. 地图学:包括地图的阅读、分析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福建高考文科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考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大量的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以应对高考的挑战。

文化经典-福建高考2014资料

文化经典-福建高考2014资料

(2013)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答:(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答:KEY9、(1)(2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意思对即可)(2)(4分)【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意思对即可)(2012)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6分)答:【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本题采用孔孟对比阅读的形式,着重考查儒家对“君子”的理解。

选段①要明晰“文”与“质”的关系,选段②重点是强调要把君子的行为付诸实践。

一道题6分些许意外,但审题后便发现,两问显然还是概括题加分析题,2分与4分,仍可以视为两题。

答题时,应用自己的话组织语言,根据具体问题一一解答,观点要完整,表达要简洁,切不要照抄原文,含糊其词。

【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增加了文化、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的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增加了文化、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的

如何走进名著王璘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增加了文化、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

这项考试改革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要求,符合新课改重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的理念,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反思。

从高考试题来看,今年新增加的名著阅读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设题,且不偏不难,考生波澜不惊。

因为《考试说明》出台时间晚,考生对这方面内容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复习,对《论语》、《孟子》、《庄子》三部文化经典,很多考生基本放弃《庄子》这块内容,对十一部文学名著也有所取舍。

高考试题和考生的“猜题”相吻合,而且和我校名师编写的《名著导读》相一致,使考生“有本可依”。

但设题与提倡文学阅读的初衷相去甚远,考查的仅是记忆和概括能力,与文学鉴赏无关。

把活生生的文学大树删枝去叶,剩下枯死的主干,这类试题不仅考不出文学素养,而且败坏了学生的欣赏口味,更助长了死记硬背之风。

高考试题应侧重于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共识。

新课标根据高中课程方案,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按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表述目标,选修课程按照五个选修系列表述目标。

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十分重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强调德育在语文学科各个教育环节中的渗透,真正落实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

在目前的语文教材里,不乏一些文学经典,尤其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

但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文学教育,而是用这些文学经典进行“读写训练”。

文学课不能上成文学课,既践踏了这些文学经典,又使学生走向误区,丧失了兴趣。

目前语文教学中欠缺的,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给养。

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应努力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能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微专题回扣与规范课件第七章 训练4 文化经典阅读

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微专题回扣与规范课件第七章 训练4 文化经典阅读

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①诸枉②,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 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有世臣③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 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 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 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②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
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
间不能以寸③。” (《孟子· 离娄下》) 【注】 ①中:合乎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 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 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了”。
且经仔细考察。
向背,侧重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孟子则侧重如何选拔人才,
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 里仁》) (《论语· 先进》)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
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
利与善之间⑤也。” (《孟子· 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 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 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 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②孟子说:“合乎中道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乎中 道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 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合乎中道的人鄙 弃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 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 来度量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4文学名著阅读 备用知识 福建省高考文学名著经典情节梗概(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4文学名著阅读 备用知识 福建省高考文学名著经典情节梗概(1)

第二部分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专题四文学名著阅读课案3 《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和经典情节备用知识福建省高考文学名著经典情节梗概一、《红楼梦》的部分重点情节1.木石前盟(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2.黛玉葬花(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黛玉头夜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

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那一夜她枉自嗟叹着身世生宝玉的气。

次日恰逢饯花之期,看见落花满地,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更不由感花伤己,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伤身世,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不觉已悲痛地倒在了葬花坡之上。

宝玉听到后痛苦不堪,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

3.晴雯撕扇(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晴雯换衣服,把扇子跌在地上将骨子跌断,遭宝玉抢白,晴雯不服,气得宝玉要赶她回家。

晚上宝玉跟薛蟠喝酒回来,见晴雯睡着,将她推醒,叫她拿果子来,晴雯不干。

宝玉说扇子是扇的,如果你想出气,撕也无妨。

宝玉拿扇子给她,她便撕起来,麝月阻止,宝玉说“千金难买一笑”,并说扇子能值几个钱。

4.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宝玉对她下逐客令,说要是黛玉“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恰黛玉怕宝玉因麒麟生出风流佳事,听到宝玉赞她,不禁喜惊悲叹。

后因黛玉讽刺宝玉,宝玉气急,经黛玉道歉,宝玉说“你放心。

”说黛玉皆因不放心才弄了一身病,但放心,病便会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 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 6 分)

答: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 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 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 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2013福建高考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 公孙丑章句 上》)【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 以待人。)(2分)(意思对即可)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4分) 答案(2)【要点】孔子: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 怨恨。孟子: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 寻找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
★ 2010年福建高考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 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 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 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 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因黛玉母亲病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 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黛玉进贾府,因“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便 “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了他 去”。贾母一见林黛玉搂住变哭,被众人劝住,黛玉 见过舅母以及迎春三姐妹等。黛玉与贾母正说话, “凤辣子”王熙凤笑声传来,令黛玉纳罕这荣国府竟 有如此“放诞无礼”之人。及见,方知道此为王夫人 内侄女,乃荣国府实际管家。王熙凤对黛玉的态度得 到了贾母的欢心。黛玉拜见二舅舅时,王夫人要黛玉 不要理会宝玉顽劣;宝黛相会,一见如故。宝玉见 “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发作起痴狂,摘下通灵宝 玉朝地上摔去。直到贾母哄骗黛玉原来有玉,只是被 其母带走,宝玉方作罢。 相关故事情节:林黛玉进贾府 宝黛相会
尽力而为,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 勇而有礼,依礼而行; 处事以义为准则;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处事准则; 以仁爱之心待人; 孔子:以德治天下; 孟子:以仁政治天下; 养民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准则;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重视个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主张行(德)仁政,反对暴政; 正人先正己,自清后人清; 敬鬼神而远之; 勇于自省; 知错能改

士隐丫头娇杏被雨村看中。雨村发迹后先娶娇杏 为二房,不久扶正。后雨村因贪酷被革职,给巡盐御 史林如海独生女儿林黛玉教书识字。黛玉因母亲过世 而哀痛过伤,连日不曾上学,雨村无聊散步,遇见冷 子兴。冷子兴和贾雨村谈论贾府貌似鼎盛,实则已有 败落之象;并谈及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 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 臭逼人”奇异说法,雨村驳斥冷子兴关于宝玉将来为 色鬼的结论,并由此引出了论“邪正二气及大仁大恶 之人”的讨论。谈论中贾雨村得知黛玉原来就是贾府 史太君三女儿之女。
(1)根据原文填空。(3分) 君子追求□□和□□;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 在□□上往往存在错位。 善言 善道 轻重
★总结: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与应对:
▲选材—
《论语》或《孟子》单一语段; 《论语》、《孟子》各一语段-近几年福建高考; 《论语》或《孟子》两个以上语段; 简答题题干中又出现一句(与上文作者同或异);
▲应试策略: 3、读懂《论语》 《孟子》中的一定数量的选段, 了解 行文特征与语言特点。 4、借助注释、客观题的选项、阐述题题干提示或填空题 中命题者的提示,【假如有的话】理解文段大意,确定文段 涉及的话题,揣摩孔子、孟子观点态度。 5、材料属对话的,可根据对话双方的身分、对话涉及的 话题揣摩其观点态度。 6. 对《论语》 《孟子》阅读可以有所侧重:

贾雨村补授应天府,遭遇一件人命官司案。乃是 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贾雨村欲 下海捕文书捉拿凶手,不料发现门子使眼色不让其发 文。贾雨村心知事有蹊跷,文书未发退堂询问原由。 原来门子就是当日葫芦庙小沙弥,他早已谙悉个中利 害关系,并告知贾雨村要有“护官符”才可坐稳位子。 而杀人凶手正是“护官符”上之“贾王史薛”四大家 族中“薛”家之后。薛家“百万之富”,薛母乃现任 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 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薛蟠与其母、妹进京, 本要自家另住,但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 住进贾府后住梨香院。薛蟠与贾府纨绔子弟熟稔,搬 家念头渐淡。薛家在贾府安顿下来。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 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但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 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不想 一日竟听见一僧一道在峰下石边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 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央求二人将他带到人间去享一享 这荣华富贵。最后终于如愿与偿,被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 美玉,投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 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几世几劫后,空空道人发现了石头 上的记载,经过多次的删改,最后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 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 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 痴,谁解其中味? 僧道度脱甄士隐女儿英莲未能如愿。甄士隐与贾雨村结 识,相谈甚欢。英莲于元宵丢失,不久士隐家因寺庙炸供 走火累及被烧。投奔岳父又遭白眼。遇见先前疯道人,解 “好了歌”,大笑出家。
★2011-2013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文化经典阅 读 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 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 分析和概括。 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中 国古代文化经典: 《论语》 《孟子》 *《庄子》 注:加,号的书目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2011福建高考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 向之,黛玉不满意;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 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宝玉俯就安慰黛玉。 贾母等去宁府赏梅。秦氏(乃贾母“重孙 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 睡。宝玉梦中游览“太虚幻境”,于“薄命司” 浏览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随后又饮用“千红一窟”(茶)与“万艳同杯” (酒),并聆听了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曲 子,无奈宝玉未解个中奥妙。

专题复习-----


福建高考与文化经典
2013.12.
复习目的: 了解高考—
高考命题--无奈中勉为其难; 《考试说明》要求与变化; 高考真题及其他形式命题; 明确考法与考查功能; 了解设问方式及复习应对策略;
★熟悉《考试说明》要求变化:
★2006-2008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文化经 典阅读: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 传统的重要途径,为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考查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 — 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 法,并进行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层级为C。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阅读的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论语》 《孟子》 《庄子》
答: ①人应该知错改错; 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 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
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 时的; 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和《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论语·雍也》) ②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 仁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 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离娄下》)
★简述“宝黛相会”这一情节。

黛玉因母亲病逝,被外祖母接进贾府照 料。宝黛相会,一见如故。宝玉兴起,送黛玉 表字为“颦颦”,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得知 这“神仙似的妹妹”竟没有玉,发作起痴狂, 摘下通灵宝玉朝地上摔去。直到贾母哄骗他黛 玉原来有玉,只是被其母带走,宝玉方作罢。 (117字)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应试策略:
1.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 《布衣精英》关于孔子、孟子思想。 2、积累一些评价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术语。
如:教育以德为先; 学以致用; 学贵有恒; 要“温故而知新”; 要学思结合; 要虚心向学。 尽孝既应体现在物质,更要体现在精神; 主张以礼规范人的行为; 安贫乐道,为富行仁;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推己及人; 德才兼备; 见义勇为; 见利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事奉行中庸之道-恰到好处;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 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论语· 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