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第六章经典文化阅读专题一单诗精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二+Ⅰ+群诗通练六+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二+Ⅰ+群诗通练六+Word版含解析

群诗通练六题壁书志主题解说题壁诗并不是专指流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随手题在壁墙、屏风、竹树等上面的诗篇,书写上随性直观,除了题留在建筑物上的诗句外,也有诗人把诗题留在石壁、竹子、树叶等山间的自然物质上。

题壁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怀,也道出了时代的变迁,以特殊的书写形式传递着种种信息。

一、(2018·齐齐哈尔五校联谊)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松汀驿①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

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

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

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时看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的情致。

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B.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出西溪的独特风貌。

“积水”,暗写雨。

一场秋雨,溪水涨满。

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气势。

高考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六章 古诗鉴赏 综合训练13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六章 古诗鉴赏 综合训练13 Word版含答案.docx

综合训练13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①裁剪冰绡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③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④梦也新来不做。

注①赵佶:宋徽宗,因荒淫失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

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

②冰绡:洁白的绸。

③凭寄:凭谁传递。

④和:连。

(1)下片中“知他故宫何处”一句写词人回首南望,却看不到故国。

请写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与之意义相近的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描写杏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①运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的手法。

上片前三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杏花的形态和色泽;“艳溢香融”则从嗅觉的角度写杏花的芬芳。

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新样靓妆”等将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

③运用衬托的手法。

“羞杀蕊珠宫女”是说连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看见杏花都要自愧不如,衬托了杏花之美。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①横笛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③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④。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玉纤:女人的手指。

高三高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解析

高三高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

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六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一传统文化进校园含解析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六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一传统文化进校园含解析

单文精练一传统文化进校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高考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六章 古诗鉴赏 题型攻略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六章 古诗鉴赏 题型攻略一 Word版含答案.docx

复习要点1.继续强化思想感情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2.解决答思想感情题中概括不准、不全的问题。

一、请认真研读浙江高考题及其大市模拟题中的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多要求“简析”,或直接答出。

(2)范围关涉全诗,不大涉及某一联或某一句。

2.比较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语言极其简洁,即便是要“简析”,也只需用一两个形容词就能回答。

②试题难度不大,有时只要答感情基调即可。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考生大都能答准该题,只是个别地方不准确、不全面。

如2009年只答出了“喜爱”,未答出对“雪”的情感。

2016年模拟题中的“伤感”与答案所给的“苦闷”或“忧郁”相比不够准确。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并体悟浙江卷分析概括思想感情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蝶恋花[注][宋]赵孟侬是江南游冶子。

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

落尽杨花春满地。

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兰舟人欲醉。

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

万顷湖光歌扇底。

一声吹下相思泪。

注这是赵孟在宋亡后写的一首春游诗。

词法有点有染,上片__________一句是点笔,隐隐流露出作者________之情。

答案萋萋芳草愁千里对春已去,时光流逝的叹惋伤感核心题点一:准确把握情感1.整体感知、把握是根本前提许多情感概括题只是选择一两句或一联或某片,是局部的。

对局部的词、句、联、片的理解,必须把它放在整片、整首中去理解,绝不可孤立地看这个词、句、联、片。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一单诗精练七野人送朱樱含答案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一单诗精练七野人送朱樱含答案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单诗精练七野人送朱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写:同“泻”,言用水漂洗,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②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自”精妙传神,写出了西蜀樱桃应季而红,却无人欣赏的落寞,与“映阶碧草自春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B.“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指竹篮。

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和洽。

C.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写“今日”,颈联忆“昨日”,尾联回到“今日”;引起颈联诗人回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一小小事件。

D.这首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拓宽了生活层面,增添了感情厚度。

2.“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有人评价此联中“门下省”“大明宫”两个专有名词的使用,点铁成金,意蕴丰富。

试结合此联与尾联诗意简要分析。

答: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诗人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地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答案精析第一组1.A [“自”理解错误,此句是说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表现了诗人的喜悦。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二+Ⅰ+群诗通练七+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二+Ⅰ+群诗通练七+Word版含解析

群诗通练七生死悼亡主题解说悼亡诗,即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诗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悼亡诗是悼念亡妻的;从宽泛的角度来讲,也可以是悼念家人或朋友的。

悼亡诗一如哀祭文,在古时专指悼念亡妻,它往往以爱情为经,以死亡为纬,在表现生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出语低沉哀怨,情感真挚动人。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哭刘蕡①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

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

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

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

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寓意刘蕡被冤贬的情景,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情绪激愤,有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

B.颔联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又烘托出悲怆凄凉的气氛。

C.尾联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由衷钦仰,因而不敢自居于刘蕡同列,只能痛哭于寝门之外。

D.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意义远超一般友谊的范围,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

2.本诗颈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请加以赏析。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悲怀①元稹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单诗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注]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注路:辛苦劳碌。

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小人”?答: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答:1.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谁?答:2.根据孔子与南宫适的对话,概括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答: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材料二: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1.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_____的人。

2.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答: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耰而不辍.:________________(2)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2.孔子对桀溺的言论失望的原因是什么?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①于鸡豚;伐冰之家②,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注①察:料理。

②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的用冰者。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君子的一个重要特质。

答:2.如何理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试作简要分析。

答:1.君子之风主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2.通过上面的材料,你认为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贵的?答: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①,小车无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注①(ní):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

②(yuè):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

③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

答: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宗族称孝.焉:____________(2)乡党称弟.焉:______________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三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答案精析一、第一组1.①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②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

2.①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②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③“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

第二组1.南宫适。

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武力侵暴”等亦可)。

评析:略(要求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

禹、后稷亲自从事耕作,却都得到天下。

”孔子不回答。

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论语·宪问》)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求学种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里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论语·子路》)那么,难道治理天下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又干他们的事情吗?有官吏的事情,有平民的事情。

而且一个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产品。

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的才用,这是让天下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

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孟子·滕文公上》) 二、第一组1.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污主张出世,逃离世俗2.孔子: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改革社会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

孟子: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第二组1.(1)停止(2)不得志2.孔子认为,社会越动荡,我们越应该敢于担当使命、拯救苍生。

孔子的言论体现了积极面对困境的思想,甚至有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献身精神。

而桀溺面对混乱的时局,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这与孔子的主张是相悖的,所以孔子感到很失望。

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样)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

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材料二: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三、第一组1.以义为根本,安贫乐道,不敛不义之财。

2.①盗臣,只会损害自己的钱财,不会伤及他人;而聚敛之臣,却可能伤害百姓性命,最终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治理国家不以财富为利,应以仁义为利。

以财富为利,则失了人心,败了国家,本是求利,却反有害。

以义为利,则有人、有土地、有财用,虽不求利,而利在其中。

第二组1.讲仁义重礼仪讲谦虚重诚实2.孔子对于富贵的认识,是建立在道义的前提下的。

如果富贵的获得,不合乎道义的基本原则,孔子则轻视这些富贵。

也就是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

这才是君子啊!”(《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论语·述而》)孟献子说:“有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喂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就不需再养牛羊;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就不需要用善于敛财的家臣。

与其有敛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之臣。

”这是说国家之间不应当把谋取财富当作利益,而应当把道义作为利益。

(《大学》) 四、第一组1.有孝悌之行言必信,行必果2.不矛盾。

“信”即守信讲信用,“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

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第二组1.(1)孝敬父母(2)尊敬兄长2.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大原则来进行变通。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权达变的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大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小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怎么能够行车呢?”(《论语·为政》)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不使君命受辱,便可以称得上是士了。

”子贡说:“冒昧地请问次一等的。

”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冒昧地请问再次一等的。

”孔子说:“说话一定信实,做事一定果敢,固执而不懂得权变的小人呀!不过也可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咳!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数呢?”(《论语·子路》)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都讲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果断,只看是否合乎义。

”(《孟子·离娄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