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传统文化知识
中考必备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考必备传统文化知识大全一、书法1.毛笔: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工具,用于书写和绘画,历史悠久。
毛笔分硬毛和软毛两种,硬毛适合于工笔画,而软毛适合于写课文和楷书。
2.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清秀流畅,可以较快地书写。
3.楷书: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字体,规范严谨,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4.隶书:隶书是古代的一种用于书写行政文书的字体,笔画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5.草书:草书是书写速度最快的字体,开创了潦草飞扬的独特风格。
草书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抒发。
二、音乐1.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琴以其丰富的音色和独特的音韵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2.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音色深情,表现力丰富,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
3.京剧:京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剧目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打击乐:打击乐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大类,包括锣、鼓、镲等,音效明亮,节奏感强烈。
5.西洋乐器: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西洋乐器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绘画1.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注重韵味和气韵生动的表现,常用的画法有线条、色彩、纹理等。
2.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用水和墨来表现画面,追求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线条的流畅。
3.花鸟画:花鸟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描绘花卉、鸟类等自然界的事物,形象传神。
4.山水画:山水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以山水为题材,追求景物和人物在画布上的自然表现。
5.人物画:人物画是国画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描绘人物的形象、姿态和情感等。
四、戏曲1.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声调高亢、腔调丰富、动作夸张为特点,台词长,情节复杂。
2.粤剧:是广东地区流传甚广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快板腔调、动作敏捷而著称,表演形式多样。
3.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口技和声腔著称,行腔清亮、音高昂扬。
2020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2.课时二 部编版初中教材相关的文化常识

文体
简介
备注
又称奏疏、奏议,臣向君主陈述意
表
诸葛亮《出师表》(九下)。
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诸葛亮《诫子书》(七上)、陶 书 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弘景《答谢中书书》(八上)、
多用于记事陈情,也可以写景。 吴均《与朱元思书》(八上)。
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 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序 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 。 的文体。
的凋零,当然会在人的心头引 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七
起阵阵伤感。
上)
意象 秋季
简介
备注
①表达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②豪放、开朗、豁达和喜悦。
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七上) ②刘禹锡《秋词(其一)》:“自 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七上)
意象
简介
①怀人思乡的怅惘。 ②闲适隐逸的恬淡。 夕阳 ③壮丽辉煌的苍凉。 (落日) ④人世沧桑的感伤。 ⑤国运衰微的慨叹。
意象
简介
备注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
羌管 音色清脆高亢,带悲凉之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九下)
(羌笛) 感。在诗歌中常用来表达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
征人的思乡之情。
满地。”(九下)
①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①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意象
简介
备注
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 许浑《咸阳城东楼》:“鸟下绿芜秦
蝉
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九上)
浮云
①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 ①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1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专题05传统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33

中考真题纵览
1.[2018·金华、丽水4题] 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 出相应节气填在横线上。(2分) 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说来地气 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1) 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 绿腰。 (2) 备选答案: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白露 秋分
(2分) A.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 游》) C.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法。我国古代纪 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 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指鲁庄 公十年。 (2)年号纪年法。如题目中的A、B、C三项,“庆 历、崇祯、元丰”都是年号。 (3)干支纪年法。如“辛亥 革命”,辛亥是干支纪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如《核舟 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壬戌”是干支纪年。了解这些文化知识是做好题目的关键。 此外此题也可以运用比较法,只有D项与其他三项不一样。
中考真题纵览
【考情总结】
地区
2017 年考点、分 2018 年考点、分
值
值
变化或分析
金华考查“拆
金华、 丽水
字对联”,选出 四副对联中不属 于“拆字对联” 的一幅。2 分。
选 2 分两 填副 对对 应联 的分 节别 气。年 传 出两 统 题将年 文 的 对都 化 亮联考 结 点、二查 合十了 起四对 来节联 考气查,2两0,是1种8
丽水未考
衢州
谓 陛 子 分下 的考 :家形,查以君式古文 、子出代言、现称句甫。2、及 匹 作选 的 配 揖择 礼 、:稽教 仪 长首材 与 跪、中 图 。万2涉 片福分、称 (代 习包考 谓 文 与括查 和 化 备名教 礼 常 考著材 仪 识导中 。 需读涉 考 要片及 生 做段的 对 全)中古 教 面的代 材 复古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梳理(2020)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宝库中华传统文化范围一、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建筑饮食等;二、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大年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积累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中考题中的设置频率越来越高。
从2017年开始,浙江多个地区中考以直接设题的形式考查传统文化,2018年、2019年传统文化的考查日益突出。
预估2020年将把文化常识考查综合到。
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离不开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留心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注意积累并拓展。
在考前备考时要注意分类整理,浙江省常考的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敬辞与谦辞二、古代称谓三、古代年龄四、节气与月份五、对联六、传统节日与民俗七、中国戏曲八、科举制度与古代官职九、常见古代诗歌意象十、古代地理名词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一、《论语》的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指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二、古代对年龄的说法1.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黄口:十岁以下。
2.女子年龄:髫(tiáo)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 积累 专题三 文学、文化常识(共48张PPT)

3.哀挽联 又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 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其风格一 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4.行业联 是指专门为某一行业或机构创作的一种对联。 行业联要能表述该行业或机构的突出特征,让
5.名胜联 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多用 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 就创作手法而言,名胜联可以分为写景、咏史、 叙事、抒情、议论等。 6.题赠联 是专门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内容一般带有某
◆行孝百态
四、节日文化
【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 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 个传统节日。按照我国历史,正月初一古称元 日、元正、元旦,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 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 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有贴春联、贴年 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等习俗。
3.年号纪年法,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 春”。 4.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 列后。如《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
(二)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 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 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 《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高朋、高邻 贤 贤弟、贤侄
(二)谦辞类
家
舍 小 愚 拙 敝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 慈 舍弟、舍妹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兄、愚见 拙作、拙著、拙见 敝人、敝姓、敝校
七、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 (一)纪年法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曹刿论战》中 “十年春,齐师伐我”。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学文化常识(答案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学文化常识(答案版)1、[2020甘肃天水]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解答】A.有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2、[2022广东省深圳市]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A.《醉翁亭记》作者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你在这里呆着,不要走动”是一个析使句;“你要赞美白杨树!”是一个感叹句。
C.演讲者多运用肢体语言方法使演讲更具有感染力。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这句话的主干是“海燕飞翔”。
【解析】《醉翁亭记》作者是北宋欧阳修。
3、[2020广西桂林市]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A.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备受后人推崇。
B.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C.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儒家学派代表。
D.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用来纪年,例如:丁卯年。
4、[2020广西贺州]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A.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吴敬梓,字敬轩,号粒民,明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白杨礼赞》《子夜》《林家铺子》等。
2020届语文中考总复习课件:考点三 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 (共26张PPT)

一项是( )(2分)
A.梅、鹤
B.竹、兰
C.兰、鹿
D.竹、梅
【答案】D 【解析】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从题目中的“显示主人 高洁、坚贞的志趣”和“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 涵”可知指的是“岁寒三友”,即松、 竹、梅。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 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这三种 植物因其寒冬腊月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
——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 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曾国藩《与鲍春霆》
【答案】(1)C (2)B (3)A 【解析】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根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即论据要能够证明论点。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分析即可。如分 论点二中的“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比照三则材 料,从B中的“事父母”“顺”“兄弟”“让”等词语可以看 出B材料可以作为该分论点的论据。材料A是我们课内学习过的 《大道之行也》中的内容,不难理解与分论点三“世界大同, 天下为公的理想观”相一致。从C中的 “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对应分论点一中的“ 修身正己”;“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6.(2019·温州)寻找“最美”对联。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 方选出相应的对联。(3分) (1)永嘉上塘殿戏台( ) (2)文成刘基庙( ) (3)江心屿文天祥祠( ) A.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 B.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 宜,渡江策士无双。 C.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 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
2.根据下图,推测“杳”字的意思。(2分)
【答案】杳:日在木下,表示昏暗。 【解析】考查对汉字本义的推测。解答此题,可根据“杲”来 推测“杳”的本义。“杳”与“杲”结构相同,都为上下结构 ,而且组成部分一致,都由“日”和 “木”两部分组成,唯一不同的是“日”和“木”的位置颠倒 了,故可反其意推测出“杳”的本义是“日在木下,表示昏暗 ”。
2020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汇总

2020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汇总2020年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汇总一、文化常识1.三教:XXX、XXX、XXX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3.三皇:XXX、XXX、XXX4.五帝:XXX、XXX、XXX、XXX、XXX5.五行:金、木、水、火、土6.五金:金、银、铜、铁、锡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0.竹林XXX:XXX、XXX、XXX、XXX、XXX、XXX、XXX11.岁寒三友:松、竹、梅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4.纸墨笔砚:笔、墨、纸、砚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1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17.元代四大戏剧:XXX《窦娥冤》、XXX《西厢记》、XXX《牡丹亭》、XXX《长生殿》18.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19.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20.四大名旦:XXX、XXX、XXX、XXX21.九属:玄孙、XXX、XXX、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22.五谷:稻、黍、稷、麦、豆23.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24.四大名绣:苏绣(姑苏)、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26.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27.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二、古代名家名作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4.XXX:《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周礼》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6.XXX名丘,字XXX,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两人并称为“XXX”7.豪放派词人:XXX、XXX,并称“XXX”8.婉约派词人:XXX(女词人)9.XXX:XXX、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传统文化知识含练习
一、古代年龄特定称谓
0~2岁:婴儿(不满周岁可称襁褓)
2~3岁:孩提
女子:
7岁:髫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
7岁:韶年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二、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三、天干地支
【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00-00:59 丑时1:00-2:59
寅时3:00-4:59 卯时5:00-6:59
辰时7:00-8:59 巳时9:00-10:59
午时11:00-12:59 未时13:00-14:59
申时15:00-16:59 酉时17:00-18:59
戌时19:00-20:59 亥时21:00-22:59
四、天文地理类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4.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5.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6.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五、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祭灶、扫尘、贴春联、挂年画、舞狮子、耍龙灯、守岁、放爆竹、年夜饭、拜年贺喜
元宵节:吃元宵、包饺子、赏花灯、猜灯谜、闹年鼓
清明节:荡秋千、禁火、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香囊、悬艾叶或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中秋节: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望远、吃重阳糕、赏菊赋诗、饮菊花酒、插茱萸
六、科举制度知识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七、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练习十道
01.
下列诗文中都包含年龄信息。
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⑤世间王母,月中仙子,花甲一周天
A.④③②①⑤
B.④②③①⑤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④③⑤
02.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⑧耄耋
A.⑧⑥③⑦①⑤④②
B.⑧⑥⑦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⑤①⑦③⑥⑧
D.②⑤①④③⑥⑦⑧
03.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蝉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涉及的节日风俗。
0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有独特的纪时系统,曾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那么现在的早上七点应该对应当时的“寅”时。
B.“二月春分七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指出昼夜平分的特殊性,下联讲明
农历闰年的规律性。
C.《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其季父项梁”。
古人谓“季父”一般指在父辈中年龄最小的叔父。
D.电影《芳华》记录了几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的文工团生活,正值豆蔻年华的她们,因为时代的变革而先后走上了不
同的道路。
07.我国四大发明中,与宗教有关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08.下面四句诗中,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项是()
A.高处不胜寒
B.花市灯如昼
C.山雨欲来风满楼
D.夜吟应觉月光寒
09.小明为爷爷祝寿写了一副对联“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对小明爷爷年纪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岁
B.七十岁
C.八十岁
D.一百岁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家家户户在打扫一清的屋子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
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闹元宵”。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C.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带帽)仪式,表示
已经成年,因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而女子成年则称为“豆蔻年华”。
D.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依次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寒露、秋分、小寒、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