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语文文化常识
一、礼仪文化
1、五礼:礼仪学家都把孝道、礼仪、义、智、信这五大礼仪要素称
为“五礼”,认为这五种礼仪是中华文明礼仪文化的总体构成要素,能够
体现出深厚的文明传统。

2、三德:其中有“三德”,即爱德、智德和勇德。

古人认为,德行
是礼仪之表,没有德行就不能说有礼仪。

3、四教:古代的礼仪学家还把四种礼仪教育当作“四教”,即事教、乐教、礼教和德教。

四教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全面发展个人
的素质。

二、书画文化
1、书法:书法是指用毛笔、墨笔或硬笔书写文字的艺术,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自古今中外,是一种思想传承,是一
种艺术创造。

2、国画:国画源于中国,以“写生”为宗,以“仿若”为根,包括
水彩、水墨、油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

国画思想深刻,艺术表现细密,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宋词: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韵律文学形式,由宋代
文人创作,集中反映了宋代的人文、宗教、习俗等社会现象。

宋词以婉约
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情感和文化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三、文艺文化
1、元曲: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种精粹,是融合了宋词、北诗、昆曲和文言文诗的一种文艺样式。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梳理语文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化常识,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下面是对初中语文中常考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

1.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常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1)孔子及《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涉及仁、义、诚、孝和礼、乐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古代神话传说:古代神话传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泉。

常见的古代神话传说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学生需要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

2.世界文化常识世界文化常识是指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了解。

常考的世界文化常识有:(1)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古希腊哲学家等,如《奥德赛》、《安提戈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对于世界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3)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古典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些古典音乐家及其作品对于拓宽视野和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要了解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古典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3.文学作品常识以上是初中语文中考常考的文化常识的梳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汇总(九)
1.《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司马迁穷尽一生的心血创作的巨著,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的笔法。

2.《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北宋司马光领衔,,编撰的目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叙述的主要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

是编年体通史。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主要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4.《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

6.《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8.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归纳总结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修辞、写作等多个方面。

而在语文学习中,文化常识的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文化常识的积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文化常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古代文化常识1.经典文学作品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典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社会风貌有着重要意义。

2.古代思想家与哲学家古代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3.古代历史事件古代历史事件也是初中语文学习中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如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历史时期,还有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的开创、唐朝的盛世等,这些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文化常识1.文学名著在现代文化常识方面,了解一些现当代的文学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茶馆》、《红高粱》、《围城》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对于学习现代文化和思潮有着重要影响。

2.文化名人现代文化常识还包括了一些文化名人,他们在各自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如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等,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国家历史事件现代历史事件也是了解现代文化常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等国家历史事件,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修辞与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通过对事物间的类比,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出事物的特征和内涵。

如“那个女孩像一只燕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2.夸张夸张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夸张的措辞,形成强烈的修辞效果。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汇总初中语文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考试内容除了语文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其实这些文化常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我们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下面将为大家汇总一些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教材文化常识:一、国学经典相关1.《三字经》:是国学经典,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内容等。

2.《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也常作为中考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包括作者、作用、核心价值等。

3.《孟子》:同样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4.《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化价值在初中语文考试中也有涉及,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作者、作用、思想等。

二、古代文学名著相关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部百科全书”。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2.《西游记》:同样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3.《水浒传》: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本小说描写了农民暴动的历史事件,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常考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等。

4.《论语》:前面已经提到了,虽然它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更是中考命题人经常采用的考点。

三、汉字文化相关1.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考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经常有考生在中考中遇到“成语为题”的作文,因此熟悉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是必不可少的。

四、历史知识相关1.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考中,有时也会出现关于古代建筑的考题,要求学生对其背景和历史价值进行阐述。

初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梳理

初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梳理

初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梳理在初二语文的学习中,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初二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点。

一、诗词中的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1、节日文化在许多诗词中,都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场景和氛围。

比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地展现了清明节人们祭扫祖先时的悲伤心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写出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礼仪文化诗词中也体现了古人的礼仪规范。

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现了古人对朋友来访的热情和尊重;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展示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送别时的不舍。

3、哲学思想不少诗词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了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文言文里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儒家思想初二语文中的文言文常常涉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仁”的思想,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2、历史典故许多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

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等人物在困境中崛起的例子,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

3、古代官职我们在文言文学习中还能了解到古代的官职制度。

像“太守”“县令”“尚书”等官职名称,反映了古代的政治体制。

三、名著中的传统文化1、《水浒传》这部名著展现了古代的侠义文化。

梁山好汉们重义气、讲忠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一)春秋时代1、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所学课文《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2、左丘明,鲁国史官。

所学课文《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所学课文《曹刿论战》(二)战国时代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所学课文《孟子》2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4、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

所学课文《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诸子哲理散文。

所学课文《杞人忧天》《愚公移山》5、庄子。

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所学课文《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所学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所学课文《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共160篇。

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所学课文:《穿井得一人》7、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所学课文《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道德、哲学等方面的传统遗产。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多样,包括孔子思想、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仁者爱人”。

他的思想主张在中国影响深远,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文学艺术,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歌颂自然和人生。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作品家喻户晓。

而宋代以宋词为代表,李清照、苏轼等名家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读四书五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独特活动和习俗,例如春节期间的放鞭炮、贴春联和赏花灯等,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民俗风情,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医学、传统琴棋书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传统文化知识不仅是中国人了解自己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总之,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孔子思想、诗词歌赋、四书五经、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知识整理1、《论语》中的年龄、儒家思想(七上,P52)《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着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髫(tiáo)年:女孩七岁。

始龀(chèn)、龆(tiáo)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八下163)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二十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2、关于黄河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七下,P75)一条流淌着千年的河流,流转时间,流转四季,流转变迁。

唯有它依旧静静的流淌着,没有改变着自己的方向,使命!它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故事1、《李闯王渡黄河》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故事2、直到今天,长江和黄河两岸的炎黄子孙,仍靠两条大江大河养育生生不息地繁衍着。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3、戏曲(生旦净丑)(七下,P152)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净:指性格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等。

4、马的世界:“马”的汉字演变过程、关于马的成语、马的历史传说(七下,P230)“马”字的演化过程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简体。

赤兔马: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

的卢马:刘备的坐骑。

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

千金买骨:燕昭王,郭隗。

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

伯乐相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人称伯乐。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赵高做了宰相高职。

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是唐代与欧阳询、褚遂良和柳公权齐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山仙坛记》等。

6、建筑(桥、园林)(八上,P92)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也叫大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已历时1400年。

唐代文人赞美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建于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

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700年,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7、黄发垂髫(八上,P166)指老人与儿童。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垂髫tiáo:垂下来的头发,指小孩。

8、莲文化(关于莲的别称、成语、诗句)、白丁(平民)(八上,P170)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

9、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古时的纪时法)(八上,P201)更(gēng)定:更,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10、中秋节等节日习俗(八上,P213)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重阳节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的习俗。

11、王羲之书法、《兰亭集序》特征(八上,P256)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集序》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体式变化多端,字的笔画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工巧,在率意中显出天然之美。

12、落第(八下,P6)落第原指科举时代考试未中,现指考试不及格。

13、稽首(臣子面见君王时所用)(八下,P58)稽(qǐ)首,指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14、二十四节气(八下,P78)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两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15、端午节的习俗、美食(八下,P130)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等习俗。

16、宁波的风土人情、方言、节日、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风俗(八下,P161)自己进一步了解。

看书17、对联(八下,P215)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是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基本特征:一是字数相等。

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名,两者字数相等。

二是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的词,词性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

三是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一致,如动宾对动宾结构。

四是节奏相合。

节奏由停顿形成,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

五是平仄相协。

汉语每个字都有声调,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平仄相协,即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六是意义相关。

上下两联内容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

18、“丝”和“思”谐音双关(延伸:“柳”和“留”)(八下,P224)谐音双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丝,这里“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9、唐人草书(八下,P243)历来认为草书是汉代张芝始创,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东晋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草书问世,草书发展到第一个高峰;二王以后,大体都奉二王为楷模;到唐代,草书又发展到一个高峰,名家有孙过庭、张旭、怀素。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这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fú)盛赞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法名作《书谱》的话。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唐代韩愈盛赞同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20、作揖(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九上,P69)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

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

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

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

21、高邻、避讳、亚元、解元(九上,P164)高邻:古代人们对邻居的尊称。

避讳: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亚元:第二至第十名,明清时报子对乡试第一名解元以下举人的恭维称呼。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2、桑梓(九上,P163):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23、布衣(平民)(九上,P189)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24、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九下,P180)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花草类诗歌意象(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树木类诗歌意象(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风霜雨雪云类诗歌意象(2)东风:春天、美好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动物类诗歌意象(1)子规:悲惨、凄惨(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6)沙鸥:飘零、伤感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器物类诗歌意象(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