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设计参数说明
隔震说明

我国地震形式严峻。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点,70%以上的国土都是地震区,
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多发浅源地震,烈度高、破坏性大,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此外,地
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至今国内外都没有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即使城市工程有抗震设防,实际发生的地震烈度有可能远大于其
上部建筑结构的要求,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 1 度。
1.5 隔震节点大样
图 5 隔震支座
图 6 隔震支座节点大样
隔震技术的结构已经经受了美国加州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的考验;我国在汕头建设的国内第一幢隔震楼经受了台湾海峡 7.3
级地震的考验,充分验证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竖向 间距
水平间距
1 层柱
1 层楼板
档土墙
隔震橡胶支座 支座承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阻尼器
基础 地基
图 1 隔震结构
1994 年美国加州北岭地震中,南加州共有 8 个医院,其中南加州大学医院采用隔震技术,基础记录到的加速度峰值为 0.49g, 顶层加速度峰值为 0.21g,仅是基础的 1/2.33。隔震技术不但保证了结构本身的安全,也保护了结构内部设备、设施免受破坏, 是当地地震后唯一能正常运行的医院,成为急救中心兼抗灾指挥中心(图 2)。而采用传统抗震技术的橄榄景医院顶层加速度峰 值为基础的 2.54 倍,同其余 6 个抗震医院一样,地震后不能及时正常工作(图 3)。地震记录对比见图 4。
设防烈度,我国唐山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就是在被认为不必设防的“安全区”突然发生的。根据专家预测,1990~2020 年
将出现新的地震高潮期。 减震控制技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保护结构对策,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依靠提高结构自身抗震能力的被动结构对策,是目前国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条文说明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条文说明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是指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物结构和内部设备而制定的
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
根据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的相关条文,设计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分析。
设计师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烈度,确定地震设计参数,并进行地震力的计算和分析。
这些参数包括加速度、地震波谱以及地震时程等。
其次,结构的隔震方案选择。
根据地震参数的计算结果,设计师需要选取适当
的隔震方案。
隔震方案可以包括使用隔震支座、隔震墙体或其他隔震装置等,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此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
地震会对建筑物的基础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基础的设计和施工需要特别注意。
基础的选取和设计应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强度。
此外,隔震设备的选取和安装也是建筑隔震设计标准中的重要内容。
隔震设备
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其抗震效果,因此必须选择符合标准要求并具备合适性的隔震设备,并确保其正确安装和使用。
最后,建筑隔震设计标准还要求对隔震结构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
设计师需要
制定相应的检测计划,定期对隔震结构进行检查,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总之,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的条文明确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建筑物结构和内部设
备的要求。
设计师需要根据地震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选择合适的隔震方案,并确保基础设计和隔震设备的质量和安装。
此外,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也是确保隔震结构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完整版)隔震结构设计-实例

隔震结构工程设计1工程概况某商业办公楼,地上6层,首层5.1m,其余层高度皆为3.6m,总高24.6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
上部结构为钢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独立基础。
丙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
表1.1 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层号重力荷载代表值(KN) 侧移刚度(KN/mm)1 7760 8152 7760 7963 7760 7964 7760 7965 7760 7966 5100 7962 初步设计2.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1)不隔震时,该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为0.45s,小于1.0s。
(2)该建筑物总高度为24.6m,层数6层,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无液化。
(4)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未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以上几条均满足规范中关于建筑物采用隔震方案的规定。
2.2确定隔震层的位置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
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2.3隔震层上部重力设计上部总重力为如表1.1所示。
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确定目标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50,进行上部结构的设计,并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
根据抗震规范相应要求,丙类建筑隔震支座平均应力限制不应大于15MPa,由此确定每个支座的直径(隔震装置平面布置图如图1.1所示,即各柱底部分别安置橡胶支座)。
图1.1 隔震支座布置图3.1确定轴向力竖向地震作用 G F v evk α==19261kN柱底轴力设计 kN N 84679竖向地震作用3.1活载)5.0恒载(2.1=⨯+⨯+⨯= 中柱柱底轴力 kN N 2057.92中= 边柱柱底轴力 kN N 1884.86边= 3.2确定隔震支座类型及数目中柱支座:LRB600型,竖向承载力2673KN ,共20个。
(完整版)隔震结构设计-实例

隔震结构工程设计1工程概况某商业办公楼,地上6层,首层5.1m,其余层高度皆为3.6m,总高24.6m,隔震支座设置于基础顶部。
上部结构为钢框架结构,楼盖为普通梁板体系,基础采用独立基础。
丙类建筑,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0.15g,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近场影响。
表1.1 上部结构重量及侧移刚度层号重力荷载代表值(KN) 侧移刚度(KN/mm)1 7760 8152 7760 7963 7760 7964 7760 7965 7760 7966 5100 7962 初步设计2.1是否采用隔震方案(1)不隔震时,该建筑物的基本周期为0.45s,小于1.0s。
(2)该建筑物总高度为24.6m,层数6层,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无液化。
(4)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未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以上几条均满足规范中关于建筑物采用隔震方案的规定。
2.2确定隔震层的位置隔震层设在基础顶部,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
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宜出现拉应力。
2.3隔震层上部重力设计上部总重力为如表1.1所示。
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确定目标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50,进行上部结构的设计,并计算出每个支座上的轴向力。
根据抗震规范相应要求,丙类建筑隔震支座平均应力限制不应大于15MPa,由此确定每个支座的直径(隔震装置平面布置图如图1.1所示,即各柱底部分别安置橡胶支座)。
图1.1 隔震支座布置图3.1确定轴向力竖向地震作用 G F v evk α==19261kN柱底轴力设计 kN N 84679竖向地震作用3.1活载)5.0恒载(2.1=⨯+⨯+⨯= 中柱柱底轴力 kN N 2057.92中= 边柱柱底轴力 kN N 1884.86边= 3.2确定隔震支座类型及数目中柱支座:LRB600型,竖向承载力2673KN ,共20个。
隔震设计

隔震设计注意要点:
1:选波注意:○1单条波○2多条波○3持时时间○4隔震和非隔震结构周期相似性(前三周期)。
2:弹性时程分析法和直接积分法的区别(隔震用户手册有具体详解)。
3:水平减震系数β取各层比值最大值,有些设计院取隔震层上一层取值。
计算竖向地震。
4:隔震支座拉为正压为负Z-U1 X-U3 Y-U1 5:隔震设计模型:
上部结构——非隔震——中震弹性时程分析
上部结构——隔震——中震弹性时程分析
上部结构——非隔震——小震反应谱计算
隔震层——支座——隔震——大震弹性时程或直接积分法——支墩——隔震——大震反应谱计算分析
下部结构——隔振模型——中震——反应谱计算
下部结构——隔震模型——大震——反应谱计算
取包络值得出最终配筋结果
基础——非隔震模型——小震——反应谱计算。
隔震设计说明

隔震设计说明一、隔震设计依据(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6)《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7)《橡胶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GB20688.3-2006);(8)《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9)《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CECS126:20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进一步做好我省减震隔震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甘建设【2014】260文)二、结构模型通过对本建筑的分析,将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以上,在隔震层柱底面安装一个或多个隔震支座,将上部结构与地下室隔开,形成支墩框架结构模型,以达到隔离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地震作用的目的,同时加强其结构安全性。
三、隔震支座布置本工程采用橡胶隔离支座,在选择支座型号、个数和平面布置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因素: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2章第12.2.3条乙类建筑中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应小于等于12.0Mpa的规定,并要求同一隔震层内各个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压应力宜均匀。
2、隔震支座的极限水平变位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3倍二者的较大值。
3、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不宜出现拉应力,当少数隔震支座出现拉应力时,其拉应力不应大于1Mpa。
四、施工注意事项1、若隔震支座不在同一标高处,为了更好的传递地震力,在错开的位置宜加大节点截面,必要时可增设抗震墙。
2、隔震层如有砌筑墙不应阻碍隔震层自由平动,要留出200mm 的隔震缝。
yjk减震设计 参数

yjk减震设计参数一、设计概述YJK减震设计是一种高效的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桥梁和其他土木工程结构中,以减少地震、风等外部作用力对结构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减震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确保结构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主要参数1.阻尼器参数:阻尼器是减震设计的核心部件,其参数的选择对减震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主要的阻尼器参数包括阻尼器的类型、刚度、阻尼系数等。
这些参数需要根据结构的特性、地震烈度、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和计算。
2.隔震支座参数:隔震支座是实现减震的重要构件,其主要参数包括支座的刚度、承载能力、稳定性等。
在减震设计中,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隔震支座类型和规格,以确保减震效果和支座的安全性。
3.结构阻尼比:结构阻尼比是反映结构自身阻尼性能的参数,其大小对减震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减震设计中,需要根据结构的特性、地震烈度等因素,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合理的结构阻尼比。
4.地震动参数:地震动参数是反映地震作用力的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等。
在减震设计中,需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动参数,对结构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设计,以确保结构能够承受地震作用力。
5.场地条件:场地条件对减震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在减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场地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因素,对减震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三、设计流程1.确定设计目标: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减震设计的主要目标,如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等级等。
2.收集资料: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建筑结构图纸、相关规范标准等,为减震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隔震设计标准

隔震设计标准
隔震设计标准是指在地震时减少建筑物受到的冲击和破坏所采
取的设计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隔震设计标准:
1. 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应该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高度、使用时
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重要的高层建筑和政府机构建筑需要采用更加严格的隔震设计标准。
2. 采用隔震装置可以减少建筑物受到地震的影响,常见的隔震
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充气隔震支座、桩基隔震等。
3.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合理设置隔震层,或者在建筑物下方设
置隔震层,以减少地震时建筑物的摇晃程度。
4. 在进行隔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施工质量等因素,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隔震效果。
5. 隔震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优化,以确保建
筑物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标准应该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震设计参数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1.PKPM模型设置
2.STWEA参数修改
PKPM模型设置:
板厚≥
160mm
1)隔震层板厚最少为160mm,由于整个隔震层同过顶板进行协调作用,应注意板的完整
及连续性,不建议出现较大的开洞或降板。
2)隔震层应满足一定的净空要求,规范要求为梁底至地下室顶板或地面不小于600mm,
为了检修方便一般设为不小于800mm,即隔震层层高为梁高加800mm。
3)PKPM建模中只建到上支墩底的位置,此时PKPM的隔震层层高建议取至梁高加200mm
或300mm,保证上支墩具有一定的长度以方便施工。
但上支墩不应过长,一般建议在梁高加500mm的高度范围内。
STWEA参数修改
1)隔震层上支墩处设置为下端铰接(隔震支座不传递弯矩)。
2)针对框架结构,由于存在底层柱柱底弯矩放大系数,在进行底层柱配筋时,应设置参数
为:嵌固端所住层数为2,地下室层数为1,由于隔震层无土层覆盖无嵌固作用,地下室信息中的土体约束值取为0。
3)地震信息根据情况修改结构抗震等级及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抗震等级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如果减震系数小于0.4,抗震等级可以降低一度进行设计,但不能超过一度。
(详见抗规12章条文说明)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同样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可以选择降半度,一度,一度半等,也可以将一度多一点,对于重点设防类建筑只能降低一度设计。
4)竖向地震作用
由于隔震只隔水平地震,竖向地震基本不起作用,所以要把隔震后对应的竖向地震作用放大到不隔震的水平。
如果项目不考虑竖向地震将不存在这一项的修改,但如果减震系数小于0.3时,对于8度、9度地区仍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