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501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 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 作。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1.实行导师负责制 以导师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 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 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部。 2.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 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做 2 次以上学术报告。 4.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 践。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 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在完成实践教 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 5.文体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90501
一、培养目标
1.思想品德要求 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 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 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 应具有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所从事 专业的研究进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上不断创新和探索;能熟练运用 本专业相关的先进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 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3.身体素质要求 身体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21世纪动物学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努力为科学事业、振兴经济发展服务。

2.努力学习动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动物科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动物生态与分子系统学主要开展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及生态研究,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数据,从分子和形态学水平研究野生动物的物种形成、种及种群的系统发生,比较种间的系统地理结构差异,结合当前的分布格局和栖息地特征,估计物种形成的时间,确定其分类地位。

2.中国淡水涡虫系统学、毒理学及其再生的分子机理主要开展我国淡水涡虫资源调查以及淡水涡虫生态学、毒理学及其再生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研究和论文工作为主。

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4年,每年应完成1/3的助教工作量。

在职研究生从事论文工作时,一般可脱产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5学分(不包括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5分合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生物学动物医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动物医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
32
硕士根据所在学科选修1门课程。
2163101
兽医微生物学
1
48
2162305
动物组织胚胎学
1
48
补修课
2162303
动物生理学
0
48
硕士根据所在学科补修3门课程。
2042103
动物生物化学
0
48
3163103
兽医免疫学
0
56
1162301
动物解剖学
0
48
培养环节及时间安排
培养环节
学分
时间安排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0
课程学习计划入学后1个月内制定完毕;论文工作计划应尽早完毕
2.论文开题
2
第3学期结束前完毕
3.其他规定
=8学分
716
分子生物学
2
32

必修
716
细胞生物学
2
32

必修
716
发育生物学
2
32

必修
7163002
动物细胞培养
2
32

必修
选修课学分
≥13
学术交流=2学分
6350001
中文科技论文写作
2

入学语种非英语旳硕士生必选
7161001
学术交流(含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
2
必选
716
动物生殖内分泌学
2
32
研究方向
1.动物生理学,2.分子神经生物学,3.动物克隆与转基因动物培育。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与学分规定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课时
开课学期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一)总体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能从事动物科学专业及相关行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和相关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动物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经济动物生产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动物科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具有较强的为社会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遵守行业法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3、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沟通,善于合作,相互学习。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追求卓越,热爱动物科学专业。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遇到疑难问题能主动向同行专家或权威人士求助。

畜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畜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畜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5 )(专业英文名称:Animal Sciencs )一、培养目标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畜牧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畜牧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1.动物遗传育种:主要进行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与动物育种、动物抗病的遗传机理与动物育种、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与动物育种和动物遗传资源的评估保存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2.动物繁殖技术:主要进行动物生殖生理、配子和胚胎生物工程、动物繁殖技术、动物精液的生理生化以及保存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3.动物生产:主要以研究提高家养动物生产效益的遗传育种技术、繁殖技术、饲养管理、产品初加工技术等为目标,开发、利用各种家养动物养殖实用技术,主要有牛羊的生产、猪的生产、家禽的生产和经济动物的生产等几个方面。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1.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生物法、饲料加工工艺等途径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粪污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和寡聚糖等绿色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生产效率。

2.动物营养与调控:主要研究动物生产性能及产品质量与饲料营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动物自身生长激素、代谢网络中的酶和中间产物,以及维生素、矿物元素等调控营养物质代谢的过程,来研究动物在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规律。

(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1.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研究毛皮动物、药用动物、水生动物、飞禽等经济动物的繁育、营养调控、饲养管理,遗传资源保护,经济动物的产品开发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质量评估。

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年5月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工作的动物学专业人才。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严谨学风,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掌握坚实的动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至少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较强的写、听、讲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3.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独立从事动物学及其相关方向的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4.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1.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动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动物分类、分布及系统发展,动物区系特征,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策略。

2.动物资源研究与管理应用动物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经济动物的生活策略、种群动态、分布规律、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研究经济动物的科学管理方案及其效益。

3.动物生理生态学应用组织学、生理学、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等理论与方法,研究动物类群生态学特点与生理学特征、环境因子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药理、毒理作用。

三、学习年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由硕士研究生本人在毕业前一年的10月上旬提交延期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4年。

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时间以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各占一半,课程学习一般在前三学期内完成。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学习期间必须修满总学分32学分以上。

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种。

畜牧学--硕士-培养方案

畜牧学--硕士-培养方案

畜牧学☆(09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畜牧学是以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为理论基础,研究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与繁殖、饲料营养、饲料生产、饲养管理、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环境控制与生态安全、动物福利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主要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家畜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家畜环境卫生与工程等相关学科。

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学科前身是原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63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已建成“动物抗病营养”、“畜禽品种资源发掘与利用”等教育部、农业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在动物抗病营养、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母猪系统营养、畜禽新品种培育、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现代畜禽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近100人,其中,国家杰出高级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

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有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8篇博士论文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用。

二、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身心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畜牧生产的工作环境,能在畜牧学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2、具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畜牧学科和畜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一定的了解;3、掌握动物试验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畜牧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畜牧生产中的问题;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畜牧学研究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文写作与交流能力。

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7)一、培养目标:1、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

本学科主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遗传学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有团结合作,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研究及教育的精神。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1、分子遗传: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重组、转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突变、遗传与进化等。

2、数量与群体遗传:根据遗传学原理,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生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数学、统计等方法研究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种群演化、生物进化等。

3、细胞遗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的增殖与周期,细胞的分化和生长,细胞衰老;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核外遗传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论文工作为主。

四、课程设置, 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2学分实践性环节)。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

硕士生32学分中,学位课约占57%左右,非学位(即选修课)约占43%左右(包括实践环节)。

课程设置:学位课1、公共基础课(7学分)(1)自然辩证法 2学分(2)第一外国语 5学分2、基础理论学位课(5学分)(1)分子生物学 3学分(3)微生物遗传学 2学分(4)生物化学 3学分3、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6学分以上)(1)分子遗传学 3学分(2)数量遗传学 3学分(3)群体遗传学 3学分(4)细胞遗传学 3学分(5)生物信息学 3学分选修课(1)进化遗传学 2学分(2)发育遗传学 2学分(3)基因工程 2学分(4)细胞工程 2学分(5)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 2学分(6)分子系统学 2学分(7)蛋白质组学 2学分(8)生物统计学 2学分(9)生物物理学 2学分(10)生物多样性专题2学分(11)第二外国语2学分课程说明:(1)细胞工程掌握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2.了解植物细胞工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及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农业;治学态度严谨,作风扎实,有探索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服务社会。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和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动物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2、动物繁殖生理与胚胎工程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3年。

因客观原因,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处审核,校长批准,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两年半)或延长(全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原则上不超过3年半,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硕士生除了学习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

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课程学习为了使硕士生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较好的实验技能,硕士生必须学好必修课,积极参加研究班活动。

此外,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硕士生的基础,选修几门课程。

硕士生课程的学习可以随班听课,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完成。

无论哪种方式。

都必须通过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学分。

3、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三周社会实践。

研究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报告,系或导师要进行考核,对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为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劳动,其中有考核的公益劳动三周,其余可结合科研工作进行。

对没有参加公益劳动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4、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要求至少获得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非学位课至少14学分(选修课至少8个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含指定选修课和选修课)。

同等学历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补修不少于6学分(3~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并列入培养计划中。

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中期考核。

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六、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硕士生的教学能力,在第二、第三学年,安排其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

可以讲授课程的部分章节(不少于8学时),也可以指导实验、实习或教学实习,辅导课堂讨论,指导本科课程或毕业论文等。

教学总工作量不得少于120标准时,硕士生兼做助教工作的时间可算在总工作量之内。

考核合格,给予2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公益劳动,其中有考核的
公益劳动三周,其余可结合科研工作进行。

对没有参加公益劳动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七、中期考核
硕士生在论文工作正式开始以前应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时间为第三学期末。

考核内容包括: (1)思想政治表现、品德与科学作风; (2)学位课和其他必修课、补修课的学习成绩以及完成学分情况;(3)对选题的认识、试验设计和技术路线的理解、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的掌握程度。

考核合格者可继续学习,通过开题报告后,进入论文工作。

对考核不合格者停止其硕士学习。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生要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做好论文工作计划和选题报告,这是论文达到水平的重要保证。

论文准备工作应尽早开始,论文工作时间应不少于一年。

1、论文工作计划
一般应不迟于第三学期初完成。

论文工作计划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制订。

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选读、科研调查、开题报告和研究计划等。

2、选题要求
选题在考虑课题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同时,尽可能与国家和福建省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结合,与导师的科研任务结合,注意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各自的特长。

做到科研项目、科研条件落实。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一般应不迟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3、开题报告要求
要求至少阅读60篇以上文献资料,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

写出不少于八千字的书面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阅读、选题的实用意义或理论意义、范围、论文的工作条件 (经费、设备等) 、研究方法、途径、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

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

开题报告会公开举行。

由本学科专业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

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开题,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所作的科研工作。

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准确的足够的试验数据资料,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和推理,提出论文研究的结果、新发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撰写出有一定科学水平的论文。

九、学科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张文昌
学科委员会成员:刘庆华、杨玉芬、肖天放、李昂、梁学武、黄小红、王长康、张力
学科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签字: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学院(盖章)
二○一二年九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