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建筑赏析.ppt
杆栏式建筑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 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 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 有圆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 也比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 隔距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 置较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 砍削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 方桩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 托地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 辅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 民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 沉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 部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 决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 选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 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 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 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 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第十节水族的干栏式民居一、杆栏式民居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潮湿而建,适应于雨水多比较潮湿的地方。
中国南方是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也是我国已出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一)民居结构水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楼,采用穿斗式结构,立柱承重,直接将屋面重量传给基础,并以穿枋联系檐柱和中柱,保持立柱的稳定,这与侗、苗等南方少数民族民居没有多大差异。
不过,水族干栏在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屋架柱脚扣枋用鱼尾式的斗角衔接,牢牢固定每根立柱的方位,整体性较好。
这是水族先民一次实践性的创造,很好解决了木料长度不足的难题,为木穿斗结构适应复杂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三都县排月村民居图(二)平面布局三都水族民居平面以“间”为单位,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常见平面是由3、5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每间开间4m,进深10m;就内部垂直方向划分,自下而上可分地层、中间层和阁楼三层。
地层为牲畜圈、杂物间、烧火房(牲畜喂料加工)和碓磨房(粗杂粮加工)等房间的设置;阁楼则设置贮藏间、次卧室和客卧;中间层布局中,除主卧室外,就是堂屋。
堂屋中壁上设神龛位,这与汉族、苗族大同小异;堂屋的中心———火塘,即青石条围筑而成的方形小坑,供取暖和炊煮(相当于动态的厨房)之用,和堂屋一起构成家庭相亲相爱、议事谋事和待客的场所。
干栏式建筑——美术人美版8年级下课件PPT

递进时期
元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递进时期。元大都 按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 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 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 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塔,大 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 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 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 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 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干栏式建筑
简介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 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 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 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 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 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 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 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 的建筑。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学苑出版社
干栏建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壮族地区是我国干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干栏”一词,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称高脚楼居式木结构房屋的汉字记音意为“栈台上的房子”,亦即“用竹木搭成的栈台上的房屋”。
干栏又称麻栏、阁栏或阁栏,均为汉字记音。
形成原因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创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往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北方的木骨泥墙与南方的干阑式建筑,成为气候引导下地域性的最早体现。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住居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因这种“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的干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和安全舒适的特点,故而世代传承下来。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那坡壮族也是如此。
相关书籍
《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作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
ISBN :978-7-5077-4346-3
责任编辑:杨雷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
页数:536
版次:1-1。
干阑式建筑PPT演示课件

“高台式土木建筑”
11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哈尼族 蘑菇房
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 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 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12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黎族
分布
构造特点
干阑式建筑
历史
“干阑”建筑——人类建筑史 上的“活化石”
1
形成原因
干阑民居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一种下部架空的住 屋建筑形式。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非常 适用于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由于当地气候炎热、 潮湿多雨,干阑建筑的基本特征均具有露面架空的特 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于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特 别是在山区,还能够起到保持底层地面坡度的作用, 有利于适应山地凹凸不平的先天地势缺陷,且能够节
住人,下面养牲畜;一般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垂 直等高线布置。底层形成横形空间,四周以木、竹栏 围,平面布局已趋定型,由庭(晒台)、厅堂、卧房、 杂用房等几部分组成,从山墙左侧入口,庭在最前面,
20 有简易木梯上落。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2.“低栏” “低栏”即矮脚船形屋,黎语称“隆旁”。 “低栏”的底层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
四川成都十二桥出土商 代干阑复原图
7
汉朝
8
干阑楼屋
广州出土汉代干阑式谷仓 (明器)
明清
9
宋也叫“阁阑”、“麻阑”, 元明时干阑在川地呼作“榔 盘”,清称为“阑”。
明清两代,南方侗语族地区 少数民族一直大量使用这种 悠久的干阑式建筑。
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 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 房的干阑建筑,距地较矮, 是为隔潮之用。
独特的干栏式民居

预算未获通过 ,则前一 年的预算仍 然有效 。由指定产生的贵族 院 ( 上
院 )批 准 的法 案 ,才 能 成 为法 律 。
并且 ,为 了确保政党本身能够代表
院。这些贵族由以前 的贵族和明治
维 新 的 领 导 们 构成 。 出身 于 下 级 步 兵 的伊 藤 博 文 受 封 为公 爵 ;后 来 升
为亲王 。1 8 8 5 年 ,他组建 内阁,成
为 第 一 任 首 相 ,继 任者 是 萨 摩 藩 的
黑 田清隆 ( 1 8 4 0 -1 9 0 0)和长州藩 的山县有朋。1 8 8 7 年 ,伊藤博文建 立 了一个私人委员会 ,自任首脑 ,
点。在布朗山,村寨散落在布朗山
术 语 定 义 的 。 同 普 鲁 士 一 样 , 天 皇 直 接 指 挥 军 队 ,位 于 总 参 谋 部
( 1 8 7 8 年 成 立 )之 上 。 天 皇 有指 定
部分 ,内侧为家人寝室 ,外侧为堂
只有缴 税达 到 1 5 日元 的 成 年 男 子 才拥有投票权。1 8 9 0 年 ,这 种 人 口 只 占成 年 男 子 人 口的 5 %。 简 而 言
常重要 的一部分 ,因为他们 家家户 户都有火塘 ,火塘长年不熄 。火塘
是 指在 房 内用 土 铺 成 的 约一 米 见 方 的 土地 。 以前 ,火 塘 内 立有 三块 石
受 ,而且还点缀了 自然 风光 ,使村
寨 更 加 秀 丽多 姿 ,美不 胜 收 。
头 ,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 ,都
日本 社 会 的安 定 和 负 责人 的力 量 ,
杆栏式建筑

杆栏式建筑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民居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民居建筑形式,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利用山坡建房,下层为架空的斗拱式建筑。
干栏民居的平面布局一般是三开间、五开间或者七开间,奇数开间是为了保证中堂居中,形成对称之美立面布局一般为二层结构、三层结构或二三层混合结构。
桂西北干栏式建筑基本上都没有施工图纸,这是造房师傅一种独特的施工和民间传艺方式。
力与美、虚与实的结合,自然朴实的色彩和纹理,以及简洁的人工装饰是干栏式民居的主要艺术特色。
高度环保和相对节能是干栏式民居的重要价值体现之一。
四川阿坝州木楼干栏式木楼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清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
(干栏式木楼在我国南方地区都有分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居建筑模式,它并不是哪个民族所特有的民居,很多民族的建筑都采取干栏式结构。
如壮族、傣族等)蜀南地区的竹楼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
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
走进竹楼就好象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
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
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体系

⼲栏式建筑体系从出⼟的⽂物来看,中国⼲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
1976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栏式建筑7000多年,进⼀步证明了⼲栏式建筑的古⽼。
在7000年前⽤简陋的⽯质⼯具能在空旷的荒野中凌空架起⼀座⼤房⼦,这是多⼤的⽓魄!原始社会⾄汉代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群曾利⽤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我们的祖先在利⽤黄⼟层为壁体的⼟⽳上,⽤⽊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上。
南⽅出现了⼲栏式⽊构建筑。
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式。
⽡的出现与使⽤,解决了屋顶防⽔问题,是中国⼲栏式建筑的⼀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以前扩⼤,⾼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构架结构技术已⽇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法抬梁式和穿⽃式已发展成熟,⾼台建筑仍然盛⾏,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料的使⽤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造的建筑物,如⽯祠、⽯阈和⽯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万⾥长城、驰道和⽔利⼯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砖⽡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属材料被⽤作装饰。
在技术⽅⾯,⼤量⽊塔的建造,显⽰了⽊结构技术的提⾼。
砖结构被⼤规模地应⽤到地⾯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结构技术的巨⼤进步。
隋唐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兴城,开凿了南北⼤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魄雄伟。
其长安城在隋⼤兴城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的城市。
在建筑技术⽅⾯,也取得很⼤进展,⽊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准确地运⽤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构架设计的标准,从⽽使构件的⽐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的都料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 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 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 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 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 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 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
带横撑的梁架 结构
榫卯技术的应 用
装修工程的出 现当时
干栏式建筑赏析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 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 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 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 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 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 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 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 的建筑!
第一次考古发掘的建筑遗迹平面图分析,3幢建筑均呈西北——东南的走向。 从朝向看,座东北,朝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 大差别,对采光、通风、取暖、避寒都不利,从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力水平看, 与原始居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成反差,这种特殊朝向选择需要对干栏式建 筑本身特点进行探讨。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 因为从建筑技术和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据民族学资料,云南傣 族同类建筑使用最长年限为15年。由于砍伐、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 筑构件又被河姆渡人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测 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是开在山墙面的, 具有出入、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 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 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 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 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当然这是通过实践和生 活积累得来的。
空间的利用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 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 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能 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有圆 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也比 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隔距 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置较 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砍削 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方桩 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托地 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辅 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民 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沉 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部 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决 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选 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榫卯技术的应用
在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中,最有影响的是出土了上 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从形式看有柱头及柱脚榫、梁头榫、 带梢钉孔的榫、燕尾榫、平身柱卯眼、转角柱卯眼,直棂 栏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柱上的卯眼,转角柱卯眼 即是檐柱的卯眼,与梁配合使用使中柱和檐柱、中柱与中 柱、檐柱与檐柱得到紧密联接,从而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 使地板铺设得到可靠保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地板长约 100厘米,板厚6厘米,因此地梁之上还需要铺设一道地 栿才能搁置地板。如果用绑扎方式来固定地梁与屋柱的节 点,那么用不了多久,楼板将会坍塌下来,只有榫卯发明 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连接, 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可以说没有榫卯木作技 术就不会有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成的方格网 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程。这种以梁柱为 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 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 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 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 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 小,位于截面中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 的立柱,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 置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次梁, 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大缩小,从而 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构造柱,这根立柱架 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 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 地区还可以见到。
它的房顶呈“人”字形,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上 的潮气,竹楼低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