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俄国十月革命
9 俄国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阿芙乐尔号
攻占冬宫
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Ⅰ、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1)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机关 (2)把铁路、银行和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 (3)实行对外贸易垄断 (4)进行土地改革,把土地无偿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5)1918年3月迁都莫斯科
Ⅱ、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各抒己见:你如何
看待苏德1918年 签订的《布列斯 特和约》?
Ⅲ、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粉碎内外敌人的 进攻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内战时期迫于战争和经 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主要内 容有: (1)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农民的一切余粮都集 中到国家手里。 (2)全部工业收归国有。 (3)取消自由贸易,粮食和日用品由国家统一 配给。
人物简介
列宁
( Lenin)
(1870.4.22~1924.1.21)俄国共产 党(布尔什维克)的缔造者,布尔 什维克革命的鼓动者和领导者,苏 维埃国家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第一 任元首;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是列 宁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列宁原 名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乌里扬诺夫
2、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 人口的4/5,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 。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 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石油 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 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军队 仅能得到原来供应量的一半。 1914年8月时,俄国已缺少30万支步枪,10月,则 缺少87万支,1916年,仍有20万士兵没有武器, 前线每月需2.5亿发子弹,而年生产能力则仅为5 亿发,每月所需炮弹为150万发,而生产能力仅为 5万发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 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在战争中不断 失利,到1915年8月,俄军在前线已经损失了350 万人,并丢掉了加里西亚和波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知识讲解
十月革命背景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国内饥荒,人民群 众生活艰苦,俄国 经济全面崩溃
1917年7月,临时 政府令前线俄军大 举进攻,结果惨败
临时政府迫害布尔 什维克党人
知识讲解
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
四 民手中。 月
——列宁《四月提纲》
新课导入
“红色十月”是苏联辉煌 时代的标志,以“红色”和 “十月”命名的商品或活动 不胜枚举。“红色十月”巧 克力如今仍是俄罗斯最畅销 的本土品牌之一;红场上, 人们排成长队等候瞻仰列宁 墓。“红色十月”是什么事 件?人们为什么排队瞻仰列 宁呢?
人教版 九年级下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缓解了俄国的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学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
1 知道二月革命的概况和结果。 2 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成果。(重点) 3 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难点)
知识讲解
01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知识讲解
1861年改革后,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
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
二 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
月
11/. 4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与 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世依界然近很代落史后》。
革
命 背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加速革 命的到19来1。4—1917 年 , 俄 国 约 有 150 万 人 死 于 战 争 , 400多万人伤残。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常考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常考点汇总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二、十月革命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2)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解决了资产阶级所未能解决的革命彻底性问题,为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3,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激起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行反人民的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在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道路,而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试分析中俄两国走不同革命道路的原因。
(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无产阶级的力量聚集在城市。
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在全国就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地位,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追随。
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2)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它们在城市中的力量颇为强大,而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
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使农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所以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中考真题1.1917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材料一(1917年4月)列宁返回俄国并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二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一些重要地点——火车站、桥梁、银行和政府大厦。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师:十月革命引领俄国走出了战争,走向了一个光明的前途,十月革命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
步骤2. 【讲授新课】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及图片:材料1:1861年改革后,俄国经济状况及世界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
按人均计算,俄国的钢产量仅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5。
材料2:材料 3:1914年-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时间罢工资料参加人数1914.8-12月68次 3.5万19151000次54万19161500次100万问题: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形成了强烈对比,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三有什么影响?多媒体展示图片: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及士兵图片和材料:一战中,俄国人民所受的灾难极为深重。
俄国生产遭到破坏,粮食供应紧张,广大人民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问题:当时俄国的革命任务是什么?学生自学课本,了解二月革命的概况师讲述二月革命的背景、时间、结果。
阅读材料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战争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激化了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多媒体出示冬宫图片。
问题:二月革命后人民革命的要求和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图片和七月流血事件图片:问题:为什么样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会受到工人和士兵的欢迎?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列宁认为要发动武装起义。
过渡: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怎样进行十月革命的呢?步骤3. 二、十月革命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0页,师讲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前期情况。
多媒体出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片。
师讲述十月革命的经过。
讨论: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哪些不同点?列表填写名称时间斗争对象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结果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通过表格对比增强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步骤4.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师讲述苏维埃政权建立的过程及措施。
九年级历史第9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9课笔记九年级历史第9课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以下是一份关于本课的笔记:一、知识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亚洲和北非战场进行的,其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2.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大战中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结果导致了大约13万人的死亡。
3.俄国革命(1905-1917):由列宁领导,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成立。
4.十月革命:在俄国革命的高潮中,列宁领导的一次成功的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其特点是重视重工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
6.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反法西斯同盟(美国、英国、苏联)对抗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
7.欧洲战场:德国首先入侵波兰,随后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的转折点。
8.太平洋战场:日本在珍珠港袭击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在中途岛战役后,美国扭转了局势。
9.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
10.雅尔塔会议:在战争末期,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确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11.联合国成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在纽约成立,其创始会员国包括了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
二、需要掌握的细节: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这是一次针对塞尔维亚的刺杀事件,由奥匈帝国的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亚被暗杀所引发。
2.“凡尔登绞肉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双方损失了大约13万人。
3.俄国革命是由列宁领导的,他通过领导人民起义成功地推翻了沙皇政权。
然而,在革命后的苏联时期,列宁的领导地位被斯大林取代。
4.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的高潮,它是由列宁领导的,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列宁与十月革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成功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俄国历史的重要了解,也是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认识。
教材通过介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对于十月革命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十月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认识列宁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十月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列宁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十月革命的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十月革命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俄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十月革命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起义的经过。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列宁的领导和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列宁与十月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包括:俄国革命的背景、列宁的领导、十月革命的进程、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俄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十月革命的具体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十月革命的过程,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俄国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关于十月革命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十月革命的过程。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十月革命的经过,引导学生关注十月革命的关键事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课堂笔记2021年5月11日,我校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列宁与十月革命》在教室内进行了教学。
本课时,我们的老师首先介绍了俄罗斯革命前后的社会背景,接着深入探讨了列宁及其思想对于革命进程的推进作用,最后重点讲解了十月革命的过程及其影响。
一、大农村,小城镇的封建俄国在进入学习列宁及十月革命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俄罗斯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规模较小且工业化程度不高。
封建主义占主导地位,地主贵族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但是广大农民和工人处于贫困潦倒的状态。
二、列宁的诞生及其思想对革命的推动列宁,是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之一。
他尤其注重革命的理论、组织和实践。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即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用革命武装保卫新制度,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在列宁的带领下,苏维埃政权得以决定使用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及其影响十月革命,是指在1917年10月25日,由苏维埃政权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力手段,废除了临时政府的势力,重新在俄罗斯建立了一个新政权。
这个政权的首都是莫斯科,名为苏维埃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革命发生后,苏维埃政权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土地改革、工业国有化和深化民族解放,俄罗斯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袖。
四、总结本次历史课上,我们了解了俄罗斯革命前后的社会背景,通过深入探讨列宁及其思想对于革命进程的推进作用,重点讲解了十月革命的过程及其影响。
本次课堂内容丰富,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了解了列宁和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战争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欧洲走向衰落,政治版图发生 变化;战争催生了俄国十月革 命,还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民族 解放运动。
பைடு நூலகம்
材料一
俄国人为什么崇敬列宁
•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在俄罗斯举行一次推举 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民意调查中,列宁名 列榜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风云人物。在12月 31日,20世纪最后一天时,莫斯科红场上最引人 注目的是,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 宁墓瞻仰列宁。俄罗斯共产党的领导当然走在队 伍的最前列,然而,队伍中为数不少的年轻人, 仿佛告诉人们,列宁的学说和魅力仍然吸引着后 来人。许多俄罗斯人崇敬地称列宁为“现代俄罗 斯之父”。
俄国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 •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
土地,分配给农民。
三年国内战争
• 时间:1918~1920年 • 采取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光明日报》2001年1月12日
材料二
二月革命前的沙俄
• 革命前的沙俄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政 治上极端反动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各种矛 盾的集合点;军事封建的压迫和资本主义 的压迫、民族压迫交织在一起;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 盾、沙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 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都错综 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沙俄是帝国主义链条 中最薄弱的环节。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苏俄成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世界近代史: 1640——1917 世界现代史: 1917——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中国现代史: 1949——
二月革命
• 爆发时间:1917年3月 •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列宁要把 什么人 “赶出地 球”?
2.他做到了 吗?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社会主义革命万岁!”
十月革命
•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时间:1917年11月 • 领导者:列宁
(余粮收集制) • 影响: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发挥了积
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 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打破了资本主 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上出现了两 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斗争,从而改变 了国际政治格局,影响了20世纪世界 文明史的进程。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 来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 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