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索美拉唑_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_钟捷

合集下载

【药品名】埃索美拉唑

【药品名】埃索美拉唑

【药品名】埃索美拉唑【英文名】Esomeprazole【别名】埃索美拉唑;耐信;Nexium【剂型】片剂:20mg;40mg。

【药理作用】1.研究显示,耐信首过代谢减少,机体的内清除率降低,这将导致有更多的耐信滞留于血循环中,具有更高的曲线下面积(AUC),使到达质子泵的数量增加,药物浓度更高。

就具有比奥美拉唑更好的作用。

2.同奥美拉唑一样,耐信到达壁细胞后,在分泌小管的酸性环境中转化为有活性的抑制剂次磺酰胺,结合到质子泵,表现出高度选择性的酸抑制效应。

重复给药后抑制效应增加,这与在治疗早期次磺酰胺和质子泵结合的时间过长可以产生累计效应有关,其中一些质子泵在给予下一个剂量时已经被抑制。

【药动学】本药口服后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由于其弱碱性,迅速被吸收到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高酸环境中,与H结合,形成有活性的物质—次磺酰胺,埃索美拉唑达到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是1~2h。

单次用药的整体生物利用度为64%,重复给药后可达89%。

在平稳状态下健康个体其相对容积分布为0.22L/kg 体重,蛋白结合率为97%。

单次给药40mg后血浆消除半衰期为0.8h,每天重复给药时为1.2h,总血浆清除率在单次给药后约为17L/小时,重复给药时为9L/小时,两次给药间药物清除完全,无浓度积蓄现象。

因此,耐信的药动学具有时间和剂量的依赖关系。

耐信代谢主要是通过肝脏的CYP同工酶,CYP C和CYP A。

由于两个同工酶的光学选择性埃索美拉唑和R-异构体在它们之间的代谢比例显著不同,埃索美拉唑更多地经过CYP A途径,结果是埃索美拉唑比R-异构体和奥美拉唑有更低的体内清除率,尿中检测到的原药浓度小于1%,口服后80%以代谢产物形式从尿中排出,其余由粪便中排出。

R-奥美拉唑几乎由CYP C代谢。

耐信代谢后血浆中砜代谢物的水平要高于奥美拉唑代谢后的水平;R-异构体奥美拉唑的主要代谢产物为羟基代谢物的水平奥美拉唑组高于耐信组。

【适应症】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CER D) 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40mg/d,连服4~8周;治愈后20mg/d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奥维佳肝药酶抑制。竞争代谢

奥维佳肝药酶抑制。竞争代谢

肝药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及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王小萍整理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用于抗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药物之一,质子泵抑制剂(PPI)亦是近年来治疗酸相关性疾病最有效的药物。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PPI、氯吡格雷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密切相关,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CYP2C19是一种药物代谢酶,也是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其主要存在于人肝脏中。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与CYP2C19遗传缺陷(S-美芬妥英弱代谢)相关的有14种突变基因,Demorais 和Goldstein实验室首先鉴别了两个主要的变异等位基因,包括一个外显子5上681位碱基的单碱基突变和一个位于外显子4上636位碱基的单碱基突变。

研究表明应用美芬妥英或CYP2C19底物作为表型探剂药物,可把人类表达的CYP2C19分为两种表型,即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PM)。

其中强代谢型根据基因型的不同又可被分为纯合子强代谢型(Rapid metabolizer,RM)和杂合子强代谢型即中间代谢型( intermediate metabolizer,IM)。

强代谢者代谢速度快,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短,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弱代谢者由于基因突变造成表达产物酶分子改变,从而产生代谢缺陷,其代谢速度慢,虽不影响药物疗效,但易引起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通过基因型分析去了解个体中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既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又能降低不良反应,这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已经发现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着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氯吡格雷、心得安等在内的很多药物的代谢。

2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因氯吡格雷在体内发挥作用需经过p450酶系转化为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产物2-氧氯吡格雷,因此,体内p450酶系的活性强弱直接影响到氯吡格雷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

208.)国内常见质子泵抑制剂的对比分析

208.)国内常见质子泵抑制剂的对比分析

国内常见质子泵抑制剂的简单对比分析徐涛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摘要】本文对几种国内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做了简单的对比分析。

发现每种PPIs又各有特点。

奥美拉唑可完全阻断任何刺激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从而强烈、持久地抑制胃酸的分泌。

兰索拉唑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高。

泮托拉唑在弱酸条件下比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稳定。

雷贝拉唑无明显个体差异,疗效稳定,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

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由于具有代谢上的优势,相同剂量比奥美拉唑的AUC更大,因此抑酸作用更强,个体差异较小,疗效较稳定。

【关键字】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质子泵(proton pump)又称胃酸泵,其实质是一种H+/K+-ATP酶,是胃分泌H+的最终共同途径,它存在于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细胞膜,借助ATP降解供能进行H+、K+交换,特异性地将H+泵入胃腔,形成胃内强酸状态。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为苯并咪唑类衍生物,能迅速穿过胃壁细胞膜,聚积在强酸性分泌小管中,转化为次磺酰胺类化合物,与H+/K+-ATP酶的巯基共价结合,形成二硫键,使质子泵失活,从而抑制中枢或外周介导的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治疗酸相关性疾病,是近十几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最好的药物。

一、常见质子泵抑制剂及其分类自1988年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上市以来,全球已有9个PPI产品上市。

这些PPI产品上市的详细情况请见表1。

从药理学角度可以把PPIs分为两代:第一代PPIs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

这些药物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共同缺点,即起效时间慢,药效不够强,需多次用药后(即几天后)才能取得最大抑酸效果,且具有明显的夜间酸突破现象(nocturnalacidbreakthrough,NAB),不一定能24小时稳定抑酸,服药及进食时间均可能影响药效和药代动力学参数。

奥美拉唑简介PPT课件

奥美拉唑简介PPT课件

• 又名:洛塞克(Losec)、奥克、亚砜咪唑(Moprial)
4
1.2奥美拉唑的简介 O
ON NS
O
N H
• 奥美拉唑是由瑞典Astra 公司研究开发的, 于1988 年上市 ,也是第一个上市的质子泵抑制剂。
• 其化学稳定性好, 对组胺、五肽胃泌素、乙酰胆碱、食物及 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均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
• 无严重的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适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返流性食管炎等,是目前的胃酸抑制剂中疗效最强者之一。
5
• 到1992 年已有65个国家批准使用。1998-2000年, 按单 一药品销售额计连续三年列全球畅销药物的第一名
• 2000年销售额为46亿美元
• 国家“九五”计划曾将该药列为二类新药开发项目。目 前国内的生产厂家有: 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海南三 叶药业有限公司、康恩贝金华生物制药厂和华义精细化 工(华东医药集团) 等
13
3.4 埃索美拉唑 Esomeprazole
左旋体
ON
O
NS
O
N H
• 2000年10月奥美拉唑专利到期,瑞典Astra 公司为此推 出了Omeprazole的手性转换物。
• 单一光学活性体(S体), 吸收较奥美拉唑快
• 2000年首次上市,商品名Nexium
14
15
质子泵简介
• H+/K+-ATP酶(质子泵),位于壁细胞的管状囊泡和分泌 管膜上,是参与胃酸分泌的最后一个环节.
奥美拉唑的生产工艺原理
1
一、概述
2
奥美拉唑的命名及简介 奥美拉唑结构、构效及药代 奥美拉唑衍生物的介绍
3
1.1奥美拉唑的命名

埃索美拉唑钠及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

埃索美拉唑钠及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

埃索美拉唑钠及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建华一、一般情况品名: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规格:40mg(以埃索美拉唑计)适应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已经治愈的食管炎患者防止复发的长期维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症状控制与适当的抗菌疗法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且-愈合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防止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复发。

二、基本介绍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旋光异构体, 是全球首个异构体质子泵抑制剂(PPI), 通过特异性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

经大量临床实验和药物研究证实: 其维持胃内pH>4的时间更长, 抑酸效率更高, 疗效优于前两代PPI,个体差异小。

作为新一代PPI,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诸多酸相关疾病。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PI 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和埃索美拉唑5种。

奥美拉唑作为第一种PPI药物,其治疗酸相关疾病的疗效得到了一致认可。

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Nexium),是奥美拉唑的单一异构体,即(S)-异构体。

由于具有代谢优势,埃索美拉唑较奥美拉唑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一致的药代动力学,使到达质子泵的药物增加,抑酸效果优于其他PPI。

虽然口服埃索美拉唑能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是在某些患者,如吞咽困难、呕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外科大手术恢复期患者,口服成为一种不可行的给药途径时,静脉给药途径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因此,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适用于需要使用PPI却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

现就埃索美拉唑的药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药理学研究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通过特异性的耙向作用机制减少胃酸分泌,为壁细胞中质子泵的特异性抑制剂。

作用部位和机理:埃索美拉唑为一弱碱,在壁细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环境中浓集并转化为活性形式,从而抑制该部位的H+/k+-ATP(质子泵),对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的胃酸分泌均产生抑制。

耐信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耐信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10000
8000
右旋异构体 奥美拉唑 埃索美拉唑
6000
4000
2000
0 0 2 4 3 8 10 12
时间(小时)
给予单剂量的40 mg奥美拉唑或 埃索美拉唑后AUC的个体差异
AUC (µmol x h/L) 30
25
20
15
10
5
0 奥美拉唑
埃索美拉唑
给予健康志愿者15mg药物,对刺激的酸分泌 的抑制效应 (PAO) (n=4), 第7天
N
H H+
OCH3 CH3
N
H3C
OCH3 CH3O
右旋异构体
:S N
N N
OCH3
H
H+ 1. 相同的化学转化
OCH3
2. 相同的反应速率
H3C
CH3
3. 次磺酰胺是非手型的
+
酶-SH
N
OCH3
N NS
H3C
CH3
+
N
S S酶
OCH3
N NH
OCH3
所有PPI都是pKa值在4-5的弱碱
PPI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抑制率% 100
80
60
40 25.3%
20
0 右旋奥美拉唑
64.5% 奥美拉唑
90.7% 埃索美拉唑
健康志愿者中奥美拉唑和 埃索美拉唑抑酸效应的变异
100
80
对5-肽胃泌素 刺激酸分泌的 60
抑制率
(%)
40
健康志愿者
稳态 第 7天
p=0.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0 埃索美拉唑 20 mg 奥美拉唑 20 mg

论文

论文

埃索美拉唑钠的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研究学生姓名张媛媛班级生化1201班专业名称生化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陈慧提交日期2014年12月26日答辩日期2014年12月26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12月埃索美拉唑钠的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研究摘要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在治疗消化系诸多酸相关疾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家族中的第1个单一光学异构体-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是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是第一个发展为光学异构体的PPI,于2001年批准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上市,2003年在我国上市,由于具有强烈而持久的酸抑制作用,同时对胃黏膜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目前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埃索美拉唑钠以其相对独特的代谢途径(较其他PPI),高效持久的抑酸效果,较好的安全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应用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其药理毒理研究及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的临床试验作一综述。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钠,药理毒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埃索美拉唑钠 (1)1.2 适应症 (1)1.3 药理学简介 (2)1.4 药动学简介 (2)1.4.1 药效动力学 (2)1.4.2 药代动力学 (2)1.5 主要临床应用 (3)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3)第二章药理毒理研究进 (5)2.1 前言 (5)2.2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文献总结 (5)2.2.1 药效学文献资料 (5)2.2.2 药代动力学文献资料 (6)2.2.3 毒理学文献资料 (8)2.3 对药理毒理研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8)第三章国内外相关的临床试验 (10)3.1 前言 (10)3.2 临床试验与文献总结 (10)3.2.1临床药理学研究总结 (10)3.2.2临床有效性研究总结 (11)3.2.3临床安全性研究总结 (12)3.3 临床试验总体评价 (13)结论与展望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一章绪论1.1埃索美拉唑钠埃索美拉唑钠是埃索美拉唑的钠盐形式,是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由瑞典Astra Zeneca公司首次研发成功,属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

奥美拉唑的临床药理与应用及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奥美拉唑的临床药理与应用及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奥美拉唑的临床药理与应用及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奥美拉唑(Omeprazole,OME),是近年来研究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的抗消炎性溃疡药。

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细胞,降低细胞中的“质子泵”故本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

该药1979年由瑞典Astra制药公司合成。

1982年首次应用于临床,由于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显著而得到临床上的重视,并在1987年在瑞典上市。

在早期的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究中发现,吡啶硫代乙酰胺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但对肝脏的毒性较大,不能作为抗酸药物。

随后进行了以降低毒副作用为目标的结构改造研究。

发现苯并咪唑环的衍生物替莫拉唑(timoprazole)具有强烈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且该作用不是通过拮抗H2受体而产生。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苯并咪唑化合物具有弱碱性,容易通过细胞膜,在到达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后,与其中的氢离子作用,离子化后的活性化合物对H+/K+-ATP酶有抑制作用。

这一发现使早期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集中在苯并咪唑类的衍生物中。

在一系列苯并咪唑化合物中,经过十年的研究,最终得到了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对治疗确实有效、副作用小的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 omeprazoleIUPAC命名:(RS)-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亚砜1H-苯并咪唑化学式:C17H19N3O3S奥美拉唑在体外无活性,进入胃壁细胞后,在氢离子的作用下,依次转化成螺环中间体、次磺酸和次磺酰胺等形式。

研究表明,次磺酰胺是奥美拉唑的活性代谢物,与H+/K+-ATP酶上的裗基作用,形成二硫键的共价结合,使H+/K+-ATP酶失活,产生抑制作用。

实际上,奥美拉唑是其活化形式次磺酰胺的前药。

因次磺酰胺的极性太大,不被体内吸收,也不稳定,不能直接作为药物使用。

而在本药物的作用部位胃部,能集聚奥美拉唑,并有使其活化的条件,这使奥美拉唑成了次磺酰胺的理想前药。

奥美拉唑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苯丙咪唑类 PPI,为单烷氧基吡啶化合物,服药2h 后血浆浓度达高峰,半衰期约1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术交流·异构体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 奥美拉唑,作为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PPI),在治疗酸相关性疾病方面已有十余年历史。

与其后发展的其他PPI一样,奥美拉唑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CYP)中的一个多态性表达酶CYP2C19代谢。

奥美拉唑有两种光学异构体,S-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和R-奥美拉唑组成的消旋混合物,在代谢上表现为立体选择性。

埃索美拉唑与R-奥美拉唑相比,只有小部分是通过CYP2C19代谢。

同时,埃索美拉唑也表现出代谢率低、血浆浓度高的特点,由于曲线下面积(AUC)直接和抗分泌效应有关,因此该药具有更有效的酸抑制能力。

也就是说,埃索美拉唑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奥美拉唑和R-异构体。

本研究探讨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单剂给药和多剂给药后剂量/浓度和药效反应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1.志愿者:本研究由12名健康男性参加,平均年龄24岁(20~30岁),平均体重75kg(69~84kg)。

此研究根据赫尔辛基宣言,并通过哥德堡医学伦理委员会和瑞典医学产品机构批准。

每位志愿者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包括:(1)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尿素酶试验测定);(2)对五肽胃泌素反应正常[五肽胃泌素输注速度为90μg/h时,酸高峰泌出量(PAO)≥25mmol/h]。

总共4个治疗周期,每一周期持续5d,两次治疗周期间有2周的清洗期。

每个治疗周期,志愿者分别接受5、10、20mg/d埃索美拉唑或20mg奥美拉唑治疗。

2.方法:因当时没有口服固体制剂,埃索美拉唑是以钠盐溶液形式给药,奥美拉唑则是以胶囊形式给药,内含肠溶颗粒。

然而以后的研究中都表明,无论是单剂还是重复给药,埃索美拉唑胶囊和溶液的生物利用度完全一致。

服药前,迅速溶解冰冻的埃索美拉唑溶液(5mg/ml蒸馏水),并用蒸馏水稀释至50ml。

为防止化合物在酸性环境中降解,用碳酸氢钠缓冲液(0.16mmol/ml,100ml在给药时,50ml 在给药前5min和给药后10、20、30min服用)中和胃酸。

志愿者以水吞服奥美拉唑胶囊。

给药前2d和给药的4个疗程中禁用酒精和其他药物,包括非处方药。

志愿者在研究期的第1天和第5天的前1天晚上10点起禁食至第2天早上8点。

前臂静脉内安置导管。

分别于给药前5min(对照样本),给药后15、30、45min和给药后1、2、3、4、6h采集血标本。

置于肝素管内在室温下保存至少5min,然后离心10min。

血浆移至塑料管内,-20℃保存;紫外线和液相层析法分析原药、羟基和砜的代谢物。

志愿者分别在给药前1d、给药的第1天、第5天和给药后的最初6h内进行胃液分泌试验。

如果志愿者第一次试验结果表明对五肽胃泌素反应正常,该结果作为基线值。

五肽胃泌素输液管也置于前臂静脉内(不同于采血的内置管)。

双腔鼻胃管通过鼻腔插入。

通过胃管将无药理作用的标记性液体灌入胃内,然后持续吸出。

待收集完基础分泌液后,静脉给予五肽胃泌素(90μg/h),然后连续15min收集胃液,反复4次。

3.数据分析和评价: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的药代动力学指标用一室效应计算。

五肽胃泌素刺激的最大反应量用PAO计算,将两个最高的连续15min的酸分泌量总和×2,以mmol/h表示。

计算服药后PAO和服药前酸分泌控制试验的差值百分比。

12名志愿者的药代和药效动力学数据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指定期间和治疗作为固定效应,个体作为随机效应。

药代动力学指标在分析前用对数形式转换,药效动力学采用原始数据。

将对数转换的估计值和95%可信区间反对数计算,结果以几何平均数及可信区间表示。

埃索美拉唑浓度(用A UC或C max表示)和酸抑制效应用下列的E max模型表示:酸抑制=(E max×A UC S)/(A U C S50+A UC S);酸抑制= (E max×C s max)/(C s max50+C s max),其中,E max是最大抑酸效应, A UC50和C max50分别是酸被抑制50%时的A UC和C max值,s 是斜率或曲线的弯曲度值。

第1天和第5天的数值分别计算。

所使用的统计处理软件为WinN onlin Pro,1.5版(科学咨询公司)。

奥美拉唑由于只给予一种剂量,数值太少难以精确分析。

结果第1天,埃索美拉唑的血浆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埃索美拉唑20mg的AU C略高于奥美拉唑20mg。

这两种药物第5天的A UC均高于第1天,第5天的剂量和AU C呈非线性关系。

在5d的疗程中,埃索美拉唑5、10、20mg的A UC值增加分别为14%,51%和111%,而奥美拉唑20mg 增加49%。

重复给药后埃索美拉唑的稳态AU C为67%,比奥美拉唑20mg高。

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在第5天的砜代谢产物浓度均比第1天高。

这种增加在埃索美拉唑20mg表现幅度更大、更显著。

20mg奥美拉唑的羟基代谢物浓度显著高于埃索美拉唑20mg,而砜代谢物水平在奥美拉唑组较低。

埃索美拉唑抑制五肽胃泌素刺激的PAO效应呈剂量依10、20mg的埃索美拉唑分别为15%,29%和46%;相应的第5天的数值为28%,62%和90%。

奥美拉唑20mg的PAO平均抑制值在5d中从35%升至79%。

在两个观察日期内PAO 效应和AUC显著相关。

抗泌酸效应达到80%所必须的A UC 值在第5天(AUC仅2μmol·h-1·L-1)低于第1天的值(A UC 约4μmol·h-1·L-1)。

埃索美拉唑每天剂量达到20mg,服用5d可很好耐受。

不良反应一般在志愿者研究中都有报道,程度一般为轻、中度。

所有剂量的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20mg的不良反应相似,头痛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讨论奥美拉唑早就报道有时间依赖性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最初的5d A UC不断升高。

这种升高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的结果也见于S-异构体———埃索美拉唑。

其原因可以是首过代谢减少,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减少和生物利用度增加。

本研究同时也提示,埃索美拉唑20mg的A UC升高幅度大于奥美拉唑20mg(分别是111%和49%)。

本研究中,埃索美拉唑是以溶液形式给药,而奥美拉唑则以胶囊形式给药。

但埃索美拉唑胶囊和溶液无论是单剂还是重复给药,它们的生物利用度都完全一致,当然我们也希望两种药物都以胶囊形式给药。

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药代动力学的差异源于肝脏代谢差异。

A belo已阐明,埃索美拉唑(左旋异构体)主要是通过CYP3A4代谢,而其他光学异构体(右旋奥美拉唑)几乎都由CYP2C19代谢。

这可用于解释本研究的一些结果。

首先,通过CY P2C19代谢形成的羟基代谢物的血浆水平,在奥美拉唑20mg组高于埃索美拉唑20mg组。

其次,通过CYP3A4代谢形成的砜代谢物的血浆水平,在埃索美拉唑组高于奥美拉唑组。

埃索美拉唑有一个明确的A UC效应关系,即A UC和埃索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效应是相关的。

这可以用曲线的E max模型来加以描述。

无论是埃索美拉唑还是奥美拉唑,酸抑制能力都很显著,而且随着重复给药,抑酸效应进一步增加。

对于PAO的抑酸效应,埃索美拉唑20mg溶剂给药(90%)显著高于奥美拉唑20mg胶囊(79%),因为前者有更高的AUC。

该结果与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相似,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在重复给予15mg后,两者的AUC表现出2倍的差异,与此相应的,对PAO的抑制效应,埃索美拉唑表现得更为突出(91%比64%)。

奥美拉唑的抗分泌效应据报道与AU C相关,在任何时候都不依赖其血浆浓度。

奥美拉唑本身是不活化的,直至到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中转化为活性的抑制剂次磺酰胺,结合到质子泵,表现出高度选择性的酸抑制效应。

本研究不仅证实了A UC与抗分泌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表明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变化,第5天达到最大抑酸效应所需要的A UC比第1天要低。

本研究和其他相似研究结果提示,重复给药后抑酸效应增加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A UC的增加,而可能是P PI的作用机制所决定的。

在治疗早期次磺酰胺和质子泵结合的时间过长可以产生累计效应,其中一些质子泵在给予下一个剂量时已被抑制。

综上所述,埃索美拉唑的药代动力学呈时间和剂量依赖。

第5天在相同剂量下,埃索美拉唑的AU C显著高于奥美拉唑。

AU C和埃索美拉唑的疗效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这些数据提示埃索美拉唑比奥美拉唑有更强的酸抑制能力。

(钟捷 编译)(收稿日期:2003-03-17)(本文编辑:沈洁)·病例报告·孤立性结核性胃溃疡误诊一例邹玉娟 张波涛 患者男,17岁。

因反复中上腹疼痛,伴反酸、嗳气、食欲减退、消瘦、乏力1年,加重1周入院。

1年内体重下降10 kg。

两次胃镜检查均提示:胃小弯溃疡。

经抑酸、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对症等治疗后,中上腹疼痛有所减轻。

近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棕褐色液,盗汗,午后低热。

既往健康,否认结核病史。

体检:慢性病容,极度消瘦;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及包块,剑突下有压痛,腹部移动性浊音(-)性。

血、尿常规正常,粪便隐血阳性;胸片及腹部B超正常。

第三次胃镜检查见溃疡未愈合,于溃疡部位取3块黏膜活检,未见癌细胞,而结核抗酸杆菌染色找到结核杆菌。

诊断为胃结核。

给予抗结核治疗1个半月后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及体重增加,出院后继续服用抗结核药物9个月,复查胃镜胃小弯溃疡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讨论 原发性胃结核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症状有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酷似消化性溃疡。

且无盗汗、午后低热等症状,尤其是无胃外活动性结核病灶,易造成误诊。

本例误诊时间达1年之久,待出现低热、盗汗、消瘦才想到胃结核的可能,作了相应检查,值得同道警惕。

(收稿日期:2002-10-21)(本文编辑:沈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