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打通科技发展的“改革通道”

合集下载

提升整体效能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提升整体效能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提升整体效能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文/万劲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强化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要“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技创新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组织基础。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撐”,将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提升到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度。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健全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11年以来,我国企业研发(R&D)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三。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据2018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全球企业创新力排行榜》、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百强榜》和欧盟委员会《全球企业研发投入100强排行榜》等榜单,我国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创新型企业成长为世界领先企业,必然需要强化基础研究的支撐引领和前沿技术的开发储2019年第4«|中国科技财富备。

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竞争。

建设"全面创新驱动引领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核心是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20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热点时评15篇

2020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热点时评15篇

2020高考作文素材:《人民日报》热点时评15篇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推动企业更好满足大众用药需求前不久,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发布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包含了肿瘤、罕见病等33种治疗用药,均为国内较短缺的药品,鼓励企业仿制并进入临床使用。

33种药品,包括国内专利到期和专利即将到期尚没有提出注册申请,或是临床供应短缺以及企业主动申报的药品。

该目录的出台,一方面是引导企业生产,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是要让那些价格更实惠却又拥有同等疗效的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来到百姓身边,人人都能买得起、用得上,从而提高药物可及性,保障居民健康权益。

鼓励和支持的措施是非常实在的,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明确,对仿制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支持和保障。

鼓励仿制药和新药研发是一国药物政策的两个方面,鼓励仿制药替代不仅不妨碍新药研发创新,而且让一个国家在提高制药行业竞争能力、促进国家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大量供应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高质价廉的仿制药,从而降低用药负担,满足大众用药需求。

政府的鼓励政策,将推动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高质量仿制药的现状。

我国是制药业大国,但不是强国。

大部分药品为仿制药,总体质量不高,大量药品靠拼价格、拼渠道获得市场,“小、散、乱、差”是行业现状,同质化、恶性化竞争激烈。

高质量药品市场主要由原研药占领,这些原研药大多为国外药企生产,质量好且国内几乎没有同类仿制药,即使过了专利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在业界,常常有专利期药物过了专利期后价格迅速大幅下跌的现象,被称为“专利悬崖”,这与当地同类仿制药“紧追不舍”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我国制药企业总体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工艺较落后,研发仿制能力跟不上,难以与原研药同台竞争。

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全球共有631个原研药专利到期,国内仿制跟进的速度还很慢,许多专利到期药,没有企业提出仿制注册申请。

2023年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2023年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2023年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2023年,中国当代发展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由日益改善,改革开放新篇章写入中国发展史,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在全面深入发展,我国所有领域实行重要改革,打通改革环节,建立更加先进的市场体系,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把改革引向深水区,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研发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基于新技术和新型产业的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增强公民参与感,改善贫富差距,不断提高人民福祉水平;推进网络技术和产业发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大力推行“智慧中国”建设,推动社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发展战略,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铸就中国特色绿色发展之路。

此外,中国继续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审美融入世界人民的共同语境,继续把中华文明的故事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民众,推动文明交流、和谐共处和人类发展,以实现地区与世界和谐发展,让中国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情感共鸣。

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改革开放之路终于迈出了
坚实步伐,未来令人期待,更让人振奋。

中国不仅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社会,让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成为新时代的发展受益者。

今天,中国探索的新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新的时代拉开帷幕,中国将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正在为世界创造更多机会,彰显更多潜力,中国的中国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和平,更多的伟大。

创新驱动须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

创新驱动须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

创新驱动须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本报评论员《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9日 02 版) 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结合不紧密、通道不流畅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要解决这个问题,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从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入手,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知识产权是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等,是权利人对其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理应受到法律保护。

纵观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十分明显,公司、股市、知识产权制度,是驱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知识产权制度是刺激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创新的关键,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

而通过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这是全球经济发展通行的国际经验。

在一些发达国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与“偷窃”无异。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这在我国,也并非新提法。

但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需要政府有调整利益周期的勇气。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能会降低一时的GDP,但这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容易引发一些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创新企业无法补偿初始的创新投入,而且难以获得预期的创新收益,最终失去创新的动力。

所以,从国家层面要勇于“忍痛割肉”,动真格,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敢于亮剑,严惩不贷,消除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企业面向市场需求,放心大胆地实施创新战略。

人民日报时评(5篇)

人民日报时评(5篇)

人民日报时评(5篇)《人民日报》的时评文始终被认为是“业界良心”:有洪亮的标题、有犀利的观点、有流畅的语言、有清楚的论证。

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民日报时评(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日报时评1、从耶鲁校内里的菜园,到迪拜沙漠里的菜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实,呵护的是中国人的胃,结交的却是货真价实的情。

2、年华似水,匆忙流淌,全部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3、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人民'是一个念兹在兹的主题。

4、历史大潮,浩浩荡荡;时代列车,疾速奔驰。

应当说,进展是不行逆的趋势,前行是不行挡的潮流。

让整个社会"紧急刹车'"临时停车'并不现实,也并不行取。

5、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

6、是我们给予生活以意义,而不是现实给我们以评价。

7、最精明的策略,不是一心高筑产品的护城河,而是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时代馈赠;最贴心的陪伴,不是固守一方天地、重复一个套路,而是随需求因时而动、和用户一起成长。

8、缺少优质作品,获得不了想要的产品体验,踩得坑多了,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

9、大数据的力气那么刺眼,我们必需避开被它的光线诱惑,并擅长发觉它固有的瑕疵。

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牢记人性之本。

10、决胜全面小康时不我待,决战脱贫攻坚只争朝夕。

11、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胜者鼓也。

12、我们召唤的理应是"急躁的求解'和"冷静的慈善'。

13、再滂沱的风雨,在浩瀚的天空下终将放晴;再泥泞的征途,在奋力的前行中必能抵达。

14、任何权力都有边界,任何自由都有条件。

15、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16、"中国北斗'将成为"世界北斗',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17、校内恒在,师友如故,待疫霾散去,与同窗知己相约回去看看,时间不老,我们的青春不散场。

2023年新闻时评摘抄200字

2023年新闻时评摘抄200字

根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的新闻时评涵盖了多个重要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精选摘抄:
1. 政治方面:时评强调了中国在全球5G、IPv6规模部署、算力总规模等多项指标的领先地位,同时呼吁大家关注网络安全,因为网络安全已成为全球军事的焦点,各国将为维护网络安全进行更多的攻防行动。

2. 经济方面:时评提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强调了我国在发展优先的前提下,需要关注一些经济风险,如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和债务问题。

3. 社会方面:时评关注了社会热点问题,如疫情防控、教育改革、生态环保等,其中教育改革方面,时评呼吁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科技方面:时评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到了一些科技创新成果,如神舟十三号重回地球和约束爱犬,让悲剧不再发生等。

同时,时评也关注了科技带来的一些挑战,如网络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

50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50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50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引言】《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时评板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时评文章以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见解、鲜明的立场和深刻的思考,对社会现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福祉、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入剖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思考问题的窗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50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感受其中的智慧与力量。

【主体】1.社会热点类在众多时评文段中,社会热点类文章往往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眼球。

如:“疫苗事件”发生后,一篇题为《疫苗安全不容任何瑕疵》的评论员文章,对问题疫苗的生产、销售、监管等环节进行全面剖析,指出疫苗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解决措施。

2.政治经济类政治经济类时评文段以深入浅出的分析,为广大读者解读政策、把脉经济。

如一篇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文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论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强调新时代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3.文化教育类文化教育类时评关注社会现象,引导公众关注教育问题。

如一篇关于“校园贷”的文章,《校园贷:莫让“馅饼”变“陷阱”》,提醒广大青少年要理性对待校园贷,防范潜在风险。

4.民生福祉类民生福祉类时评紧密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群众呼声。

如一篇关于医疗改革的文章,《深化医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探讨我国医疗改革的发展之路,呼吁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5.科技创新类科技创新类时评展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鼓舞人心。

如一篇关于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的文章,《月球“背后的故事”》,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展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

6.生态环境类生态环境类时评关注地球家园,倡导绿色发展。

如一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述了生态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7.价值观引导类价值观引导类时评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

如一篇关于尊老爱幼的文章,《让尊老爱幼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倡导全体公民践行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人民日报时评精选尊敬的读者:感谢您选择阅读《人民日报》时评精选。

本文档旨在为您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时评发表范本。

以下是本文的章节划分和详细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有益的参考。

第一章:社会热点问题1.1 时事评论: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评论1.2 政治观察:关注国内外政治动态,提供专业角度的观察和解读1.3 经济动态:对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的评述和分析第二章:国际形势2.1 国际政治:关注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及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和变化2.2 国际经济: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评价和预测,洞察全球经济动态2.3 国际关系:分析国际间的重要关系,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第三章:文化艺术3.1 文化评论:对中国和世界各地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评论3.2 艺术评论:对艺术作品、文化活动的评析和推荐3.3 教育热点:关注当前教育问题,提供专业见解和建议第四章:科技创新4.1 科技前沿:对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成果进行报道和评述4.2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关注互联网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等问题4.3 科技政策:分析和评论国家科技政策及其影响第五章:环保与健康5.1 环境保护:关注环境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5.2 健康生活: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生活指南和建议5.3 医疗卫生:对医疗卫生系统改革和医疗技术进步进行评述和分析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 附件一:相关数据统计表- 附件二:引用文献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中使用的法律名词如下:- 法律名词一:注释一- 法律名词二:注释二感谢您阅读《人民日报》时评精选。

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祝愿您阅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科技充分输出动力,正需要以“改革之手”去点燃这个创新驱动引擎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是一份详细的“施工图”。

“三个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突出了现实意识、问题导向。

我国科技发展正进入重要跃升期: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1.3万亿元,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000万人,已是第一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在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出台后,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整体安排已经落位,让科技创新充分输出动力,正需要以“改革之手”去点燃驱动引擎。

不怕慢、就怕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已等不得。

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迈向中高端,科技创新既是新动力,又是关乎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科技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借此可以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改革是否到位、能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能否全速发动。

如何让2012年才达到50%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尽快追上发达国家的70%—80%?怎样让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和产业化不再在低位徘徊?这些都迫切需要清除科技领域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痼疾,清除科技体制机制中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障碍。

改革不是撒胡椒面。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指出方向后,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聚焦制约科技创新和驱动发展的突出矛盾,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因此,从方案看,“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科研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以及“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等细节,针对的就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评价激励机制不适应科技人才发展等顽疾。

如同有关人士所指出的,“出台的改革举措不少,关键是要落地生根产生效果”。

“落实落地”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这次的实施方案作为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联络图、关系网、路线图和时间表”,由40多个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每一项改革举措都确定了牵头部门,并要求以台账形式,对每一项改革任务明确标志性举措、具体成果形式、牵头部门和时间进度安排等要求,力争使改革可落地、可检验、可督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只是一只靴子落了地。

140多项改革具体措施实施到位,激发出创新活力,还需要整体协同推进。

不久前的中美互联网企业家“排排坐”,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腾讯和脸书等“对对碰”,能感受到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追赶曾经的巨人对手,尽管美国企业在体量和创新水平上仍有较大优势。

也只有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目标方向,深化各项改革举措,才能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