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计量经济学论文作业
计量经济学的结课论文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实验名称:影响中国税收收入的因素分析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时间: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因素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发生很大变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1978年为519.28亿元,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73210.79亿元,33年间增长了141倍,平均每年增长4.3倍。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据分析最主要的因素主要有:(1)经济整体增长。
(2)公共财政的需求(3)物价水平(4)税收政策因素。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的逐步回归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经过各种参数检验以及模型筛选,得到最后符合要求的模型,本论文给出了实证分析的结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中国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研究主题:为了全面反映中国税收增长的全貌,选择包括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各项税收(简称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国家税收的增长;解释变量设定为可观测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等变量。
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数据频度:年起止时间:1978-2010主要研究方法: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序列相关的检验与修正一、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一)影响因素的分析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从宏观经济看,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
2、财政支出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因此对预算支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公共财政需求的数据较难得,但它与财政支出密切相关,所以选择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eviews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班级:09财政1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1年12月4日摘要: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提高我国财政收入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实证分析影响因素一、引言财政收入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它是一个国家各项收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
一个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其次,财政收入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上的平衡和结构上的平衡两个层次的内容。
财政收入的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
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
在我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是税收收入。
因此,在税收体制及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繁荣而增加,随着经济衰退而下降。
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国有经济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四种形式,因此,财政收入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看,财政收入又表现为来自各经济部门的收入。
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就是在财政收入中,由来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收入所占的不同比例来表现财政收入来源的结构,它体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部门。
因此,本文认为财政收入主要受到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影响。
二、预设模型令财政收入Y(亿元)为被解释变量,总税收收入X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其他收入X3(亿元)、就业人口总数为X4(万人)为解释变量,据此建立回归模型。
二、数据收集从《2010中国统计年鉴》得到1990--2009年每年的财政收入、总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其他收入和就业人口总数的统计数据如下:obs 财政收入Y 总税收收入X1 国内生产总值X2 其他收入X3 就业人口总数X4 1990 2937.1 2821.86 18667.8 299.53 64749 1991 3149.48 2990.17 21781.5 240.1 65491 1992 3483.37 3296.91 26923.5 265.15 66152 1993 4348.95 4255.3 35333.9 191.04 66808 1994 5218.1 5126.88 48197.9 280.18 67455 1995 6242.2 6038.04 60793.7 396.19 68065 1996 7407.99 6909.82 71176.6 724.66 68950 1997 8651.14 8234.04 78973 682.3 69820 1998 9875.95 9262.8 84402.3 833.3 70637 1999 11444.08 10682.58 89677.1 925.43 71394 2000 13395.23 12581.51 99214.6 944.98 72085 2001 16386.04 15301.38 109655.2 1218.1 73025 2002 18903.64 17636.45 120332.7 1328.74 73740 2003 21715.25 20017.31 135822.8 1691.93 74432 2004 26396.47 24165.68 159878.3 2148.32 75200 2005 31649.29 28778.54 184937.4 2707.83 75825 2006 38760.2 34804.35 216314.4 3683.85 76400 2007 51321.78 45621.97 265810.3 4457.96 76990 2008 61330.35 54223.79 314045.4 5552.46 774802009 68518.3 59521.59 340506.9 7215.72 77995三、模型建立1、散点图分析2、单因素或多变量间关系分析Y X1 X2 X3 X4Y 1 0.9989134611478530.9934790452908040.8770144886795640.983602719841508X1 0.998913461147853 10.9937402677184690.8556377347447820.984935296593492X2 0.9934790452908040.993740267718469 10.8561835802284710.986241165680459X3 0.8770144886795640.8556377347447820.856183580228471 10.810940334650381X4 0.9836027198415080.9849352965934920.9862411656804590.810940334650381 1由散点图分析和变量间关系分析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Y与解释变量总税收收入X1、国内生产总值X2、其他收入X3、就业人口总数X4呈线性关系,因此该回归模型设为:μβββββ+++++=443322110X X X X Y3、 模型预模拟由eviews 做ols 回归得到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14/11 Time: 17:51 Sample: 1990 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 20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7299.523 1691.814 4.314614 0.0006 X1 1.062802 0.021108 50.34972 0.0000 X2 0.001770 0.004528 0.391007 0.7013 X3 0.873369 0.119806 7.289852 0.0000 X4-0.1159750.026580-4.3631600.0006R-squared 0.999978 Mean dependent var 20556.75 Adjusted R-squared 0.999972 S.D. dependent var 19987.03 S.E. of regression 106.6264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38886 Sum squared resid 170537.9 Schwarz criterion 12.63779 Log likelihood -118.8886 F-statistic 166897.9 Durbin-Watson stat1.496517 Prob(F-statistic)0.0000004321115975.0873369.0001770.0062802.1523.7299X X X X Y -+++=(4.314614) ( 50.34972 ) ( 0.391007) ( 7.289852) ( -4.363160)999978.02=R 999972.02=R 9.166897=F 496517.1.=W D四、 模型检验 1.计量经济学意义检验 ⑴多重共线性检验与解决求相关系数矩阵,得到:Correlation MatrixY X1 X2 X3 X4 1 0.998913461147853 0.9934790452908040.8770144886795640.9836027198415080.998913461110.99374026770.85563773470.984935296547853 18469 44782 934920.993479045290804 0.993740267718469 10.8561835802284710.9862411656804590.877014488679564 0.8556377347447820.856183580228471 10.8109403346503810.983602719841508 0.9849352965934920.9862411656804590.810940334650381 1发现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LZM终极版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LZM终极版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
就GDP而言,中国连续多年GDP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相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这就是天文数字。
但是不能不说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20xx年其人均GDP在世界排名89位,只占全球人均GDP的一半,美国的10%。
而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亚洲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显示中国还有很多的人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
中国经济现状告诉我们,中国还需要向前大力发展。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经济建设的路走的更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让我们试在此简单分析一下。
二、理论综述(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1978—20xx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研究国内旅游总花费影响因素》

《研究国内旅游总花费的影响因素》一、影响因素国内旅游总花费的影响因素选择了4个:(1)国内游客人数。
假设人均旅游花费保持不变,游客人数越多,旅游总花费自然就越多,所以国内游客人数和国内旅游总花费呈正相关。
因为查阅数据时,发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数(URDT)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数(RRDT)差异较大,所以分为两个变量进行研究。
(2)国内旅游人均花费(DTPC)。
明显人均花费越多,旅游总花费也就越多,所以两者也是呈正相关。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RSD)。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多了,钱多了,自然会更多考虑旅游,国内旅游总花费也就会上涨,两者呈正相关。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越高,自然消费者就会有所顾虑,国内旅游总花费就会有所下降,两者呈负相关。
二、多重线性检验(1)对CPI、DTPC、URDT、RRDT、RSD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很明显RSD和URDT的相关系数高达0.974528,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考虑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数明显影响更大,所以删去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这一因素。
(2)对CPI、DTPC、URDT、RRDT、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很明显DTPC和URDT的相关系数高达0.954996,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考虑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数明显影响更大,所以删去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这一因素。
(3)对CPI、URDT、RRDT、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如图所示,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下,进行下一步。
三、散点图分别作URDT、RRDT、CPI和DTTC的散点图:如图所示,URDT和DTTC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线性相关性。
如图所示,RRDT和DTTC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性。
如图所示,CPI和DTTC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弱。
四、多元线性回归作URDT、RRDT、CPI和DTTC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即(1)经济意义检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旅游总花费增加1189.02180984个单位;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旅游总花费增加163.762784643个单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旅游总花费减少3512773990.09个单位,符合经济意义。
【参考文档】有关计量经济学分析论文-精选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有关计量经济学分析论文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化。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下面是羽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量经济学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计量经济学分析论文范文一:经济学研究中统计思想的运用分析摘要:当今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呈现爆炸状态,在经济活动中如何高效地从繁杂的信息中整理、分析出一个正确、科学的结果,如何利用统计学来使得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简捷化、明了化、高效化是一项值得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程。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必须明白,统计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经济学;研究;统计思想一、统计思想的内涵。
统计是一种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其研究的对象是大量数据。
由此可以知道统计学即收集、分析、解释、表述大量数据。
没系统学习过统计学的人简单的认为统计学就是加减乘除的数字运算,那只是统计学的外在形式,真正的统计学研究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变化规律,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当前社会中,统计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个领域都能看到统计思想的影子。
经济学与统计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统计学是从高等数学中的数理统计分离出来再进行展开的一部分。
统计学偏重数学,经济学偏重理论。
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的数据支持像GDP、失业率、企业经济决策等的一般通过统计学得出数据,统计学还是经济学解决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统计思想的分类。
统计学这门学科综合性较强,学科内领域众多,研究重点不同,统计思想就不同,总的来说,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估计思想。
估计是一种认识方法,在统计学中常表现为以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测,其强调的是由此及彼,可谓是统计学中一种重要的预测方法。
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能够显示出总体的若干属性,对样本进行研究,有利于预测总体的概况。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2篇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范文一: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改革分析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
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本科生阶段,除了经济、管理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外,不少高校将其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老师教学,特别是对商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文献评述作为一门以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数学、统计学分析工具,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的计量经济学,其知识面涉及之广、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之强,是经管类专业课程中所罕见的,这也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的根本原因。
李均立、许海平归纳了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研教改建议。
马成文、金露、魏文华强调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柠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已有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通过对有关文献仔细地梳理后发现,现有文献存在一个特点:将焦点聚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上。
上述文献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商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一)学生本身的问题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计量经济学需要大量计算与演算,学科本身与其他一些学科相比显得枯燥乏味一点。
在安徽省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jyxm240):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中完全不喜欢,不太喜欢以及持中立态度的同学占比59%,超过半数的同学是不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高。
2.数学基础薄弱商科学生有大多数是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
而计量经济学需要良好的统计学,运筹学和数学基础,这就导致了商科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
(二)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目前,国内教学很多教师只进行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影响我国自1988年至2007年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
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作为自变量,并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
最终得出结论,即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三者均对我国税收收入有很大影响。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对税收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和预测分析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研究我国税收增长规律,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作为自变量,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
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公布的相关数据。
四、实证结果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三者均对我国税收收入有很大影响。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财政支出,零售商品物价水平的影响最小。
五、结论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零售商品物价水平是影响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
因此,政府应当注重经济增长,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控制通货膨胀,以提高税收收入水平。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税收增长的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其次,公共财政需求对税收收入有很大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对公共财政提出了要求。
第三,物价水平对税收收入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国的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与现行价格计算的GDP等指标和经营者的收入水平都与物价水平有关。
最后,税收政策因素也会对税收增长速度产生影响。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但税制改革对税收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是非常大。
计量经济学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与地面运输的关系分析摘要:国民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的最大基本面,它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演变趋势的主要解释变量,也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因而无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是投资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运输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GDP,文章通过选取多种与地面运输有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解释这些因素与我国GDP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进行经济分析,提出相关政策的。
关键词:地面运输;国民生产总值;实证分析一、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提高。
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载体,沟通生产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工业化时期的基础结构,已经不允许交通运输滞后。
进入现代化社会,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本质上就是超前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发展经济,交通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载体,沟通生产和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纵观几百年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生产水平越高,就越要求基础结构超前发展。
工业化时期的基础结构,已经不允许交通运输滞后。
进入现代化社会,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本质上就是超前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发展经济,交通先行,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交通运输主要包括了五方面,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方向最为常规的铁路与运输、公路运输等地面运输、因为地面运输对于GDP的贡献是这些交通运输中最大的。
地面运输主要分为了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的优势在于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运量较小,运输成本高、运行持续性较差、安全性较低,环境污染较严重。
铁路运输的特点则为运输能力大,适合于大批量低值产品的长距离运输单车装载量大,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车速较高,平均车速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航空运输、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小,在运输的经常性方面占优势、可以方面地实现驮背运输、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 页脚内容1 考 查 课 作 业
姓 名 谢培辉
院 系 国际商学系
学 号 124042011037
年 级 2011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1
考试科目 计量经济学
考试分数
PC 页脚内容2 关于影响就业人数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地区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探讨相关经济变量对就业人数的影响,并以工资额与就业人数为代表构建模型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工资额 就业人数
一、引言
就业是我们很关注的问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平稳发展的局面,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新增就业人数创出新高,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市场就业体系的形成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动,难以全面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从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劳动力市场上的过度供给,缓解就业压力,应当作为制定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作为长期决策,要确立高素质人才优先就业的方针。政府应对各类企业进行分类,对高科技企业,如电力、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行业,给予特殊劳动力的供给政策,进入这些企业的人员就当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工资额也应和就业相适应,对此提出计量分析。 二 选题意义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充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PC 页脚内容3 2.提高和保持劳动者素质; 3.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 5.充分就业 三、先介绍两个概念: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本。 宏观经济目标中的充分就业的定义为,当社会经济中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没有周期性失业,从而实际失业率等与自然失业率时,我们就说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国际经济学中提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就是将劳动力视作一个新形式的资本,通过对普通劳动力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提高,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增加国内生产总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更加趋向于机器化,所需要的简单劳动力就会变的越来越少,社会需要的是生产技能水平高的高级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本。而我国目前就业市场所面临的困难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但是这种供给过剩只是相对的过剩,是简单劳动力供给的过剩,而对于高级人才即人力资本,我国却是供给不足的。今年我国将彻底清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规章障碍”,虽然这会使劳动力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民公众普遍存在的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如果不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我国未来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所以我们应加快对劳动力的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平,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快可以满足未来机器化生产的需要,更快的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使我们的失业问题在不会变的更严重的同时得到改善。造成我国人力资本缺乏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出,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人是由于留恋国外的舒适生活而不愿回国,但是大部分的人不回国的原因是由于国外提供的研究环境较好,比较受人尊重,这一部分人纯粹是因为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在外生活。我国应想办法留住这部分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展所长。而且在留住人才的同时,我国是否应打开国际的人力市场,使一部分简单劳动力能够到缺乏劳动力的国家工作,通过这种简单劳动力的流出,高级人才的流入,可以填补我们就业市场上的两种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 当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可能发展成另外一种情况,未来福利水平会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健全,一部分人可能仅靠国家提供的福利就可以PC 页脚内容4 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成为了自愿失业者,而我们统计的失业人口中并不包括自愿失业者,这样就有可能使我国在未来接近充分就业状态。 四、理论分析
就业问题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由于就业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仅仅只从数据来判断影响因子是缺乏理论依据的.以城镇就业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宏观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发现城镇就业人数受经济增长、工资额、居民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很大. (一)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基础。据专家分析上半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城镇新增就业工作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70%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0.6%,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增幅之高为近年来所少有。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带来就业增长0.10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指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改变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逐年走高势头,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为4.1%,同比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劳动力市场高位运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翟燕立认为,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国民经济高度相关,劳动力市场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晴雨表之一。2003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连续4年两位数加速增长,创下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增长的上升周期。而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更是创下了11.5%的新高,迅速拉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同时由于人们择业观念转变,很多人离开国有和集体单位,进入混合经济单位及私营个体经济单位就业,使得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十五”期间非公有经济成为全省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比重上升。2000年,城镇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员为314.8万人,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48.2%;集体经济单位91.2万人,占14.0%;非公有经济就业人员246.9万人,占37.8%。到2005年,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为208.7万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28.6%,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集体单位下降为30.8万人,占4.2%,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而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则PC 页脚内容5 呈快速上升的态势,就业人员达491.2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67.2%,上升29.4个百分点。其中个体123.6万人,占16.9%;私营企业82.4万人,占11.8%;股份合作单位、联营经济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外商投资经济单位就业的人员达到92.2万人,占12.6%;自营劳动者188.9万人,占25.9%。这说明,城镇的就业人员中,其就业结构已呈现多元化趋势。 五、计量分析
(一)散点图分析 各地区工资总额(x)对就业人数(y)的分析
初步预测可能存在异方差 (二)构建模型 假设模型1.y=a+bx+ u 假设模型2.lny=a+lnx+u (三)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 假设模型1.y=a+bx+ u 其中y代表就业人数;代表工资总额;u代表随机误差,表示未纳入模型的其他因素对就业人数的影响。
假设模型满足古典假设,用EViews拟合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估计后的模型标准表格式如下:(见附表) Y=18.10736674+0.2303484446*X T=(0.3273)(6.7823) Se=(55.3257)(0.0340) PC 页脚内容6 R^2=0.6216 F=46.0001 DW=1.8071
利用white检验: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10.28009 Probability 0.000479
Obs*R-squared 12.96895 Probability 0.001527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9/10 Time: 15:21 Sample: 1901 1930 Included observations: 30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324.012 28942.99 -0.045746 0.9638 Y -7.115290 39.63356 -0.179527 0.8589 Y^2 0.015156 0.010432 1.452769 0.1578 R-squared 0.432298 Mean dependent var 29507.50 Adjusted R-squared 0.390246 S.D. dependent var 75102.71 S.E. of regression 58645.25 Akaike info criterion 24.89104 Sum squared resid 9.29E+10 Schwarz criterion 25.03116 Log likelihood -370.3656 F-statistic 10.28009 Durbin-Watson stat 2.329360 Prob(F-statistic) 0.000479
经检验存在异方差。而且由以上分析可知可决系数比较小,模型拟合不是很好,做更改模型处理,再进行分析。 假设模型2.lny=a+lnx+u 其中y代表就业人数;x代表工资总额;u代表随机误差,表示未纳入模型的其他因素对就业人数的影响。该模型可以进行弹性分析。 假设模型满足古典假设,用EViews拟合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估计后的模型标准表格式如下:(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