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说明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案背景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苏武在匈奴生活的艰辛、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最终顽强的回归故土的故事。
通过学习《苏武传》这一古代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案目标
1. 能够简单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能够分析《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教学活动一:导入学习
导入学习《苏武传》前,可以通过展示与《苏武传》相关的图片或简单介绍古代匈奴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活动二: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讨论,
包括以下问题:
- 苏武为什么要被俘虏?
-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 苏武是如何坚持回归故土的?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3. 教学活动三:主题和价值观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例
如坚持不懈、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让小组代表
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学活动四:写作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写一篇有关苏武的心得体会或传人故事。
五、教学评估。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篇一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序号____________
省教育学会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稿件
人教版必修4第12课《武传》教学设计
澄城中学志玲
【教材分析】
《武传》是新课程人教版必修4文言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讲读课文。
作为文言文,首先要注意疏通文意,读懂原文,积累文言知识,这是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需。
《武传》是班固最能显示他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班固为了突出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在事件的详略上精心处理、精心剪裁,如武
被拘匈奴十九年,作者并没有对这十九年的生活采取编年记的方式描写,而是详写匈奴方面逼降和武拒降的场面,有力刻画了武的坚贞不屈。
此外,对比和衬托方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些也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手法作者对于卫、两人,结合其处境、地位和思想感情写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前者死心塌地投敌,不惜对武软硬兼施,满足于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副叛臣嘴脸,面目可憎;后者则计较个人恩怨,一失足成千古恨,当劝说无效时,对比武的民族正气,他心有愧,痛苦而泣。
卫律和陵这两位降将对武来说,起了陪衬的作用,更显其坚贞不屈。
这篇传记,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出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形象。
紧紧围绕武坚守志节这一中心,作者选取卫律逼降、牧羊、陵劝降等典型事件,在事件中表现人物的操守。
比如在举剑欲刺武,“武不动”,以言辞逼降,“武不应”;而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下,武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并且面对卫律的逼降,武痛骂其背叛行为,而和陵的对话又能义正词严地击中对方的要害,人物的语言颇为有力,凛然不可侵犯。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武的形象特征:坚贞勇敢、宁死不屈,对祖国深挚的眷恋和忠诚都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标极力强调必须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熏和感染,“语文课程必须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具有震憾力量。
【指导思想】
1、贯彻课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2、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3、要转变文言文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理解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整体认知,在文化涵的挖掘中探究评价,让学生看到文言文自身特有的魅力,从而准确理解文言文。
【学情分析】
《武传》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
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鸿门宴》、《荆轲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对《武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另外,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还是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所以,在教法上,我的构想是利用板块式教学,突出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武传》教学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本节课首先回顾上节知识,以抢答赛的形式对上节重要知识点进行检测。
通过这一形式检测,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提出问题:概括武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检查早读预习情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文本,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展开讨论,接着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选议题,展开讨论,限时10分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结束这节课。
此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结合讨论法、归纳法、讲解法、竞答法等教学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这一板块知识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设置多个问题,学生自选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共同协作,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模式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
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武的精神涵。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讨论、探究为核心组织教学,通过抢答赛、写颁奖词等多种学习方
式,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转变课堂模式为突破口,通过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既落实基础知识,又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重点知识点采用抢答赛的形式,是一种创新,是对以往文言文教学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的大胆挑战,也是对旧模式的否定,课堂效果很好。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线程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线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学,变愿学为乐学。
3、课堂上引发讨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了充分展现了学生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了迁延性阅读,并且在品读的基础上实现了悟读,提升了教学层次。
当然,本课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比较阅读只能停留在较浅层次,不能更为深入细致;挖掘的深度不够。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同学没有能够发言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紧紧围绕“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这个中心,探索个性阅读、个性写作、个性读写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自身在读写方面积极主动的发展。
其次,就是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欠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