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海绵城市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评估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评估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评估概念模型构建研究摘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入推进专项规划编制、按程序报批的积极部署中。

海绵城市的概念在官方文件中被明确提出,意味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有力推广。

本文从径流排出量出发,构建海绵城市水文特征定量评估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技术路线。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弹性功能;概念模型;水文定量评估为促进和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体系,在梳理海绵城市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及其理论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海绵城市塑造机理,从承受干扰能力、恢复到稳定状态需要的时间或速率与自适应的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海绵城市弹性塑造机理概念模型,并对其进行扼要阐释。

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海绵城市塑造方法论体系。

一、海绵城市建设方法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构建由“区域海绵格局”“城镇海绵系统”“海绵体”所构成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体系。

1、宏观层面。

海绵城市要实现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的营造在内的综合目标,首要条件是确保至关重要的水生态景观要素及空间位置。

水生态安全格局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态治理和修复的空间格局构建,为下一步实体“城镇海绵系统”的建设奠定空间基础及景点保障。

2、中观层面。

水生态区域建设应遵从“多层次、多部门、多专业、全寿命”的途径,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打破城市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被动配合与有限交互的局面,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集成相互协调的运作路径,并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城市设计中,实现规划区域内滨水栖息地恢复、排洪防涝、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等雨洪资源化的城市水循环目标。

3、微观层面。

无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统筹格局中的宏观层面建设还是中观层面规划,要实现海绵城市复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功能,必须落脚于微观“海绵体”的优化组合建设。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海绵城市的介绍背景与应用
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下渗
>80%
<40%
下渗减排
集蓄利用
蒸发(腾)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
海绵城市: “渗、滞、蓄、净、用、排
排放
降雨
降雨
蒸发(腾)
排放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传统模式: "快排"
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径流总量不变:渗透、存储等 峰值流量不变:渗透、调节等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措施 峰现时间不变:滞留、调蓄等

人工土壤渗滤












75-95

注:●——强 ◎——较强 ○——弱或很小;
三、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1.引入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难后快速恢复,而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 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














转输型植草沟












35-90
一般
干式植草沟












35-90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集大成产物,它集中体现人类所有的成功和失败。

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在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已将近60%,且以极快速度增长。

在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以及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文明所体现的成功与失败无疑都被凸显,例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城市作为拥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两大属性的平衡协调发展才能造就稳定且具有韧性的城市系统。

反观现今中国城市发展,普遍面临自然属性弱化甚至丧失等问题,如林地、农田和水系等生态空间占用破坏,破碎化而至功能减退,城市下垫面硬质化等,由此直接导致中国城市普遍的水系统破坏和水资源不平衡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质型干旱、水体富营养化等。

据住建部调查数据,2008-2010年期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内涝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亡,内涝已然成为中国将近一半城市面临的常态化城市问题。

针对上述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相关管理和建设部门也做了大量的改善工作,由于爆发的集中性、应对的单一性和城市的系统性,并没有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水质和水涝问题形成有效解决方案,但是城市管理者普遍形成了共识,即城市水环境问题仅从末端处置已是为时已晚。

随着基于源头低影响开发和现代雨洪管理的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中国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对于海绵城市理论给予极大的肯定,海绵城市创建工作也在政府主导下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多个方面,因而也在不同层次和部门引发了大量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途径和存在问题的思考和争论。

但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促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集中建设可以成就,它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与不同气候区域特点和中国现行城市特点相匹配,海绵城市理论和技术应该在现地化适配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应在充分分析城市的地域气候、地形环境、城市下垫面特征等的差异基础上,分析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创建海绵城市的途径及对策,而目前“千城一式”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显然不具有可持续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与管理手段,改变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资源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1.推广自然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改善地表径流、促进地下水补给等手段来解决城市雨水和水资源问题。

推广自然治理技术包括建设湿地、雨污分流、透水路面、生态护岸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水生物活动来实现水的净化和保持。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了缓解城市的雨洪压力并增加水资源供应,海绵城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墙、雨水池等设施,收集并利用雨水。

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绿化、冲厕、消防等用途,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改变传统的铺装方式,使得水能够渗透到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透水铺装广泛应用于人行道、道路、停车场等城市交通场所,既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又能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4.绿色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指在建筑物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生态覆盖,达到降温、净化空气、增加蓄水量等效果。

绿色墙面则是通过垂直种植植被,提供生态功能的墙体。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为了改善城市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例如湿地滞留带、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技术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和污水,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6.水文模拟与管理: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水文模拟与管理。

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型,预测和模拟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目标。

适用于_海绵城市_的水文水力模型概述_蔡凌豪

适用于_海绵城市_的水文水力模型概述_蔡凌豪

作者简介:蔡凌豪/1976年生/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师(北京100083)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16)02-0033-11 DOI:10.14085/j.fjyl.2016.02.0033.11收稿日期:2015-11-17修回日期:2016-02-05适用于“海绵城市”的水文水力模型概述Introduction of Hydrological and Hydraulic Models for “Sponge City”蔡凌豪CAI Ling-hao摘要: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从城市内涝到水资源水生态乃至整体生境的多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海绵城市的理论和建设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水文水力模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

讨论了海绵城市的内涵和层级结构,以及水文模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流域、河流、城镇和海绵单元4个层级对适用于海绵城市的水文模型进行了分类图解,简要概括了各个模型的基本功能、适用范围和在中国国内的研究实践状况以及局限性,并认为水文水力模型的应用对于提高风景园林学科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文模型;低影响开发;最佳管理措施Abstract: China now is facing multiple water crises including urban water logg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threat, even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ystem hazards. In order to treat with the crises,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has been brought forward. Hydrologic and hydraulic model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support to build “sponge city”.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hierarchy of “sponge city”,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hydrological models and hydraulic models. From four levels including watershed, river, urban and “sponge composition”, hydrological models and hydraulic models for “sponge city” are classified and diagramed. The paper then briefly summarizes the basic function of each model, the scope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ir limitations. At the last part, we will discuss the value of utilizing hydrological models and hydraulic models to improve scientifici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Key words: Sponge City; Storm Water Management; Green Water Infrastructure; Hydrologic Model; Low Impact Development;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1 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层级结构1.1 中国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概况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从城市内涝到水环境水生态乃至整体生境的多重危机。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传统城市社会化的开发模式导致了城市水logging、河水污染、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城市面源稀缺的水资源,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海绵城市理论应运而生。

二、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理论最早起源于1986年的香港,旨在解决城市雨水的排洪问题。

它是一种绿色、生态友好型的城市建设理念,试图将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模仿和提升自然的城市。

1. 概念与原则海绵城市的概念源于海绵的特性,具有吸水、渗水和释放水的特点。

海绵城市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将水作为资源来合理规划、利用和处理。

其核心原则包括雨水资源化、管理源头控制、适应性规划、多功能利用和参与治理。

2. 核心技术海绵城市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化和洪水防治。

其中,源头控制是核心。

通过改变城市的建设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避免雨水直接排入下水管网,而是通过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绿色设施进行自然过滤和净化,以提高雨水的自然保持和再生能力。

三、海绵城市的实践海绵城市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以下是全球一些典型的海绵城市实践案例。

1. 新加坡新加坡是全球海绵城市的典范之一。

由于缺乏自然水源,新加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了雨水收集系统,并建设了雨水花园、绿色设施来进行雨水的再利用。

此外,新加坡还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使其具备更好的排水能力以应对持续的强降雨。

2. 中国广州广州作为中国的城市化排头兵,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广州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并在黄埔、天河等区域进行了试点。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绿色设施,广州在保护水资源和防洪排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美国纽约纽约市面临日益频繁的风暴袭击和洪涝问题。

为了提高城市的抗风雨能力,纽约实施了海绵城市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地区海绵城市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发表时间:2019-01-02T11:05:56.1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李简朝1 李凌1 林观祥1 卓镇伟2 唐雄飞3 [导读]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城市的建设形式越来越多样,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1 中铁房地产集团华南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2广州市卓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3科进香港有限公司摘要: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生态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水文模型是进行海绵城市设计以及评估的重要手段。

为了对水文模型在南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本文以南方地区某市一个学校的LID改造项目为例,分别从海绵城市水文模型构建过程中划分汇水分区、参数输入、制定指标体系、评估分析几个方面,阐述了海绵城市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的方法,望能为海绵城市的水文模型理论应用发展提供价值。

关键词:南方地区;海绵城市;水文模型;构建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 Hydrographic Model of Sponge in Southern Region Lijianzhao1 Li Ling1 Lin guanxiang1 Zhuo zhenwei2 Tang xiongfei3 (1 China Railway Real Estate Group South China Co.,Ltd..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0)Abstract:sponge city,as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urban water security.Hydrographic model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in different regions,this paper takes the LID renovation project of a school in a city in the South as an example,from the aspects of dividing catchment area,parameter input,establishing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and analysis,to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ponge city hydrological model,and provides help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Southern region;Sponge City;Hydrographic models;build前言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城市的建设形式越来越多样,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雨洪模型可分为水文模型与水力模型两大类。

水文模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汇水区域中复杂的水文变化概化为“黑箱”或者“灰箱”系统;水力模型以水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联立连续性方程与动量方程模拟水体自身以及水体与河床、管道、污染物等其它介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前国外主流的模型城市雨洪模型的类别繁多,应用较广泛的雨洪模型可分为水文模型与水力模型两大类。

现行的雨洪模型多将水文模型与水力模型进行耦合,可用于城市排洪防涝规划,城市市政雨水管网设计以及非点源污染控制等。

国外对于相关理论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城市雨洪模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据统计,与城市雨洪模拟相关的有40 余种。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模型包括 SWMM、HSPF、Inforworks CS、DHI-MIKE、MOUSE。

各模型之间各有优势与弊端,SWMM 模型凭借自身操作简单易掌握、运用范围广、包含 LID 模块、模拟误差相对较小、模型源代码均开源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利用SWMM 模型对雨水花园、过滤带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模拟,对学校、住宅小区的水质水量模拟,甚至运用到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城市的防洪计算中。

据统计,国内与 SWMM 相关的文献达千余篇,研究相对成熟,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特情况,因此本文选择 SWMM 作为LID模拟模型。

1建模过程以水文模型为工具对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的项目方案进行评估,其方法及原理主要为按照设计方案构建模型,选用合理的参数、降雨输入模型,进行模拟,统计分析降雨量和径流量,计算得出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本研究以广西某市的一个学校的LID改造项目为例,进行SWMM模型的构建,具体建模过程如下:(1)划分研究区域的汇水分区、汇水通道、管网系统等;(2)确定LID设计控制目标(例如年降雨总量控制率70%);(3)设定SWMM模型输入,包括地形、土壤、土地利用、不透水率、坡度等;(4)初步设定不同LID设施可能告知指标及组合并进行模拟,分析是否满足设计目标;(5)调整控制指标,直至满足设计目标,设定过程及末端控制的BMP措施,进行水文模拟;确定最优的LID+BMP组合措施,制定指标体系。

(6)评估LID设施在径流总量和污染物削减方面的功效;(7)评估LID设施在径流峰值方面的削峰作用。

2 设计暴雨在我国的市政雨水管渠设计中,通常利用暴雨公式选择降雨强度最大的雨作为设计标准。

这种降雨的特点是降雨强度大,降雨历时短,降雨面积小。

然而,该方法设计简单,但不能综合反映区域的典型降雨特征。

该项目组已收集广西某市1957年至2015年的逐日降雨量数据,共59年,先以年最大值法整理历年日降雨数据,再进行重现期暴雨分析。

各年最大逐日降雨量如下表1所示。

表1:广西某市各年最大单日降雨量列表3.SWMM模型构建3.1子汇水区划分按照业主提供的相关图纸,根据不同的下垫面类型将小区划分成若干个汇水区,总共197个子汇水区。

3.2 SWMM模型参数本研究采用的SWMM模型主要参数及获取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低影响开发LID模型主要参数及获取方式根据广西相关研究,本研究中主要水文参数表取值如表3所示:表3:低影响开发LID模型水文参数取值3.3 LID模块设置SWMM模型中LID设施模块考虑模拟以上提到的5种不同LID设施,其中包括这些措施的径流量、流量变化过程和径流系数。

5种不同的LID设施分别是:植草沟:对于直接降雨以及从周围地区汇集的径流提供存储、渗透以及蒸发等功能。

下沉式绿地: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

雨水花园:将雨水通过植物的截流与土壤的下渗作用过滤、净化雨水,以达到消减雨水径流量的作用。

透水铺装:雨水会通过路面进入下面砾石蓄水层,在那里以自然的渗透率进入原来的土层。

调蓄池:进入调蓄池进行调蓄,以减少进入下游水体的污染物。

LID设施计算模块用单位面积上各层特性的组合模拟LID性能,这样可以将计算区域分成不同子区,而这些子区域具有相同的特性,从而模拟LID设施的可行性。

3.4模型建立按照子汇水区特征、地表竖向、雨落接入形式确定径流进入管网节点,建立基础模型(传统管网模型,无LID),得出模型模拟结果数据。

NO-LID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NO-LID模型示意图根据基础模型的模拟结果及海绵城市的基本原则确定LID初步方案,建立LID模型,分析LID模型水力负荷及效率。

3.5模型结果分析(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22.6mm)是强制性控制标准,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添加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后的径流量满足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

(2)LID措施前后径流峰值及径流总量对比根据模拟结果调整LID方案,重复分析模拟过程,直至达到设计目标。

LID措施前后径流峰值及径流总量对比如表4所示。

表10 12 LID措施前后径流峰值及径流总量对比采用3年一遇短历时降雨进行模拟,选取典型管段进行分析,添加LID之后管道充满度基本不满管,满足3年一遇排水要求。

另外由于示范区是雨污合流制,所以实施LID之后,将大大减少进入合流制管网的径流,减少溢流量,削减污染物总量。

对于5年一遇24小时的降雨,添加LID设施后,径流峰值削减了45.45%;对于10年一遇24小时的降雨,添加LID设施后,径流峰值削减了35.72%;对于20年一遇24小时的降雨,添加LID设施后,径流峰值削减了27.78%;对于30年一遇24小时的降雨,添加LID设施后,径流峰值削减了10.53%。

4结束语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效果如何,其径流总量的控制率是关键指标,本文选择 SWMM 作为LID模拟模型,基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选取3年、5年、10年、20年及30年作为设计暴雨重现期。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海绵城市措施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主要表现为径流消纳、洪峰的削减,且对中、小降雨事件相应的径流效应更为显著,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调控效果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参考文献[1]向晨瑶,刘家宏,王浩,邵薇薇.城市水文单元雨洪监测与模拟研究——以清华大学校园为例[J]. 水文.2017(04)[2]蔡庆拟,陈志和,陈星,陈幸桢,张丹蓉. 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城市雨洪控制效果模拟[J].水资源保护.2017(02)[3]王文亮,边静,李俊奇,李小静.基于模型分析的低影响开发提升城市雨水排水标准案例研究[J].净水技术.2015(04)[4]李保生,范伶俐,邹涛,宋祖钦.深圳“5·11”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