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镂雕双狮

合集下载

从镂雕工艺看 古代玉雕形制的演变

从镂雕工艺看 古代玉雕形制的演变

从镂雕工艺看古代玉雕形制的演变众所周知,镂雕是古代玉器制作中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工艺。

玉器的镂雕亦称镂空雕、透雕,指的是在玉料上先设计好作品的物象图形,然后通过钻孔、丝锯搜镂、碾磨等技法将玉料中没有表现作品物象的部分掏空,将能表现物象的部分保留下来,透雕出作者想表达的物象图案和意境。

由于玉石具有坚硬并且脆韧的特点,玉器的制作又是一种“削减”的艺术,而镂雕不仅是在玉石上做“削减”,而且还要镂空,这对作者技法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若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将原本的创意毁于一旦。

因此,一件高超的镂雕玉器的完成,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制玉技法,还渗透着作者呕心沥血的心法,整个创作过程,往往要耗费数年刻苦细致的努力。

令人吃惊的是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玉器制作工艺的几乎所有技法,切割、琢磨、钻孔、掏膛、抛光、圆雕、浮雕、包括镂雕。

当我们通过文献和参观博物馆欣赏到精美的古代镂雕玉器时,我们常常会十分感慨和惊叹,距今有5000年之遥远的先人们真是心灵手巧啊,他们高超的审美水平、丰富的创作想象力以及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一点也不亚于现代的艺术家。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录以视古玉镂雕工艺的精彩。

图一,“玉神人兽面像”,红山文化玉器,距今7000-5000年。

此器运用镂雕技法勾勒出神人的身形轮廓,结合碾地阳起技法刻画出一位五官俊秀、头戴高冠、肩膀宽实、身着网格纹服饰和瓦沟纹“铠甲”、手持长杵、脚踏俯首伏卧一降兽的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

此器的镂雕技法简洁,小巧,只镂了四组对称的部位和头顶的一横梁,就将神人的冠、脸、肩、腿突现出来;碾地阳起技法也用得巧,采用正反面不同的纹饰,就将片状的玉神人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而前,具有立体感。

图二,“人兽形玉佩”,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距今4500-4000年。

此件人兽形玉佩比图一的玉神人兽面像年代要晚数千年,但表达的题材和表现的手法是基本一致的,同样是人像立于兽首之上,同样是运用了镂雕的技法。

明代红砂岩石雕双狮,并非狮子大开口,而是含珠伫立,栩栩如生。

明代红砂岩石雕双狮,并非狮子大开口,而是含珠伫立,栩栩如生。

明代红砂岩石雕双狮,并非狮子大开口,而是含珠伫立,栩栩
如生。

走进肇庆七星岩水月宫门口前小广场,可以见到明代红砂岩石雕双狮,它雕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其原来是安放在肇庆市人民政府(原明、清两广总督府)门口的,1965年移至水月宫前。

石狮由整块红砂岩精工雕就,双狮皆佩彩带、项环,仰首直身,前足一踏球,一蹬直,后足屈蹲,口含石珠,脚下有小石狮。

双狮历史悠久,保存较好,具有典型明代石雕特征。

早四、五年前,双狮是没有玻璃罩罩住的,欣赏起来更加迫真。

但是,日晒雨淋,不利于文物保护,另有一些不文明的人,爬上去同狮子合影,也是不好的。

有关部门用玻璃把它罩住,不是小聪明那么简单。

乾隆帝与乾隆玉

乾隆帝与乾隆玉

86爱新觉罗·弘历是康熙五十年(1711)生人,1735年登基,年号乾隆,在位60年。

他不想超过祖父康熙帝在位时间,于1795年退位,又当了四年太上皇。

这四年的太上皇时期是嘉庆前期,这时生产的一些带嘉庆款的玉器其实也是乾隆时期做的,也应叫乾隆玉器,或者可以把它归到乾隆玉器。

乾隆时期的玉器是在乾隆皇帝的思想指导下制作的,所以我们叫做乾隆玉器,也叫做“乾隆工”。

清代最好的玉器就是乾隆玉器,它是清代玉器的高峰。

乾隆帝与玉器乾隆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爱玉如痴的皇帝,他对玉的爱好是深入骨髓的。

乾隆帝一生撰写有关玉器的诗文就超过800篇,还撰写了《搢圭说》、《圭瑁说》等有关玉器方面的论述,可以说看了很多文章,综合各家之长。

他不仅亲自指导当时玉器的生产制作,还关心古玉的鉴定考证,把自己的品评意见写成诗文,命玉工刻在古玉之上。

乾隆帝活了89岁,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皇帝,对玉器的指导也贯穿他的一生,所以乾隆玉器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多,从早期形成一直到最后,整个乾隆时期只有在乾隆帝最后一年,就是即将退位的最后一年没有下令去制作玉器,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有制作玉器的记录。

在《乾隆档案》里面能看到大量关于乾隆帝从玉料进宫就开始指导这个玉料要做成什么东西的记载。

他会先让工匠画样,画样就是设计,把设计稿给他,他不满意就会打回去让画师重新来设计,在做的过程中还有反复,他还会不停地让他们拿半成品来看,所以乾隆帝是直接参与到玉器制作过程中的,一直到最后的成品。

从这一点就可想而知乾隆帝多么关心玉器,皇帝如此关心这件事情,底下的人能乾隆帝与乾隆玉清乾隆 御制白玉交龙钮“自强不息”宝玺中国嘉德2013春拍成交价: RMB 66,700,00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87清乾隆 白玉雕五龙纹笔洗中国嘉德2014春拍成交价: RMB 14,950,000不尽心尽力去做吗?为什么说乾隆工的东西好,一定是有它的道理。

明代古玉兽

明代古玉兽

明代古玉兽
玉兽杭州市博物院
玉兽杭州市博物院
玉兽杭州市博物院
玉兽杭州市博物院
玉兽杭州市博物院
明青玉卧异兽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卧狮故宫博物院
明紫褐沁白玉卧兽
故宫博物院
明玉镂雕双狮故宫博物院
明玉双兽笔架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双鸟笔架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三足龟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犬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麒麟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龙首龟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飞兽镇纸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蹲姿兽故宫博物院
明青玉雕狐故宫博物院
明青白玉双狮戏球镇杭州博物馆
明黄玉卧驼
杭州博物馆
明黄玉卧兽杭州博物馆
明青玉异兽故宫博物院
广东省博物馆明代玉马
杭州博物馆明代玉麒麟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明代玉骆驼
湖北省博物馆明代衔灵芝玉狮
湖南省博物馆明代玉瑞兽
旅顺博物馆明代玉卧牛
首都博物馆明代鹤鹿纹玉笔架
天津博物馆明代玉瑞兽。

故宫玉器解说词

故宫玉器解说词

玉环托花叶带饰玉环托花叶带饰,宋,直径6.5cm。

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制作,表面有褐色斑。

圆形,多层次,下层为一圆环,上层镂雕花卉,似为百合,中部两朵花交错,周围饰叶、花,叶上用深、浅两种阴线表现出花叶的筋、脉,图案简练紧凑。

左侧近环处露一孔,以备穿带。

此带饰的图案为典型的宋代花卉图案,主要特点为花叶简练紧密,花及叶的数量不多,用大花、大叶填满[脏话],图案表面少起伏,叶脉以细长的阴线表现,在透雕的表现方法上注重图案的深浅变化而无明显的层次区分。

玉鱼莲坠玉鱼莲坠,宋,长6.2cm,宽4cm,厚0.6cm。

清宫旧藏。

玉色白,表面有赭[脏话]斑。

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

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西周以后鱼类玉器数量锐减,唐代又有回复,宋代佩鱼之风又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

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

荷花与鱼相并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图案的一种。

玉孔雀衔花饰玉孔雀衔花饰,宋,长7.6cm,宽3.8cm。

清宫旧藏。

花饰玉色青白,有赭色斑,为半圆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衔花图案。

图案主体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衔花枝,枝上有花两朵,品种不同。

花鸟类玉器在宋、辽、金的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鸟翅一只伸开、另一只下折的造型,这种鸟衔花玉饰是宋代较流行的样式。

北京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发饰,孔雀之尾端带有半月状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现相同。

此件作品较一般宋代花鸟玉佩更为精致,据其形状,可能是一种嵌饰。

玉举莲花童子玉举莲花童子,宋,高7.2cm,宽2.8cm,厚1.1cm。

清宫旧藏。

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细袖衫、肥裤,外罩一长马甲,马甲上刻方格“米”字纹。

童子头向左侧,露右耳,双手举莲花一枝,花朵置于头顶。

作品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现简单,以少量的短弧线表示衣纹。

古代嫁女必备嫁妆攻略-十里红妆,图片

古代嫁女必备嫁妆攻略-十里红妆,图片

古代嫁⼥必备嫁妆攻略-⼗⾥红妆,图⽚嫁妆。

说说古代⼥⼦的嫁妆吧,话说现在就算结婚⽗母那⾥也会说,这个给你留做嫁妆,那个你出嫁的时候给你当嫁妆种种。

那古代⼥⼦出嫁嫁妆该如何准备呢,为什么⼀定要有嫁妆呢?⾸先是要了解下“⼗⾥红妆”这个词的来历所谓“⼗⾥红妆”是指旧时嫁⼥的场⾯。

⼈们常⽤“良⽥千亩,⼗⾥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

旧俗在婚期的前⼀天,⼥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

“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家嫁妆惊⼈,床、桌、器具、箱笼、被褥⼀应俱全,⽇常所需⽆所不包。

发嫁妆的队伍绵延数⾥,故称“⼗⾥红妆”。

“发嫁妆”往往成为富贵⼤户⼈家摆阔夸富的⼤游⾏。

可以想象,现在的电视剧⾥,每每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个接⼀个的奴仆或捧着或挑着满满当当的嫁妆⼀路敲敲打打,好不夸张的。

就怕别⼈都不知道。

那为什么对嫁妆如此重视甚⾄越多越好呢?这个看来有2⽅⾯的原因啦。

⼀⽅⾯表达了⽗母对⼥⼉的拳拳爱意,古代的⼥⼦可不像我们现在⼥⼦也能撑起半边天的,⼤多是只能在家相夫教⼦的,⽽且万恶的男尊⼥卑呀,那⼥⼉嫁过去以后⽣计来源咋办呢?话说如果嫁了个好⽼公当然也能安⼼得做个夫⼈,继续养尊处优,那万⼀嫁个⽼公三妻四妾的,买个胭脂⽔粉的还得看丈夫脸⾊,去帐房⽀取啥的,也实在是可怜,⽽且往往你新妇嫁过去总得笼络⼈⼼吧,这个⼈脉除了以⼈品可以获得,就是⽤⾦钱来打通了。

古代的⽗母也是可怜天下⽗母⼼了,虽然说嫁出去的⼥⼉泼出去的⽔,但是多点嫁妆总可以让⼥⼉在夫家不被轻视或受欺侮吧,遇到个急⽤还能⾃⼰有点⼩⾦库的说另⼀⽅⾯吧,多多的嫁妆当然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种炫耀,或者叫排场。

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结合更被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亲族、扩⼤权势来考虑。

宁绍⼀带在明清时期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素有“⽆宁不成市,⽆绍不成衙”之说。

商⼈虽然⼿握⼤量财富,但因“重农抑商”的习惯,商⼈虽然有钱,可在那个时候也就被⼈当个暴发户,⼟财主,政治地位可是⼀点都不⾼,在很多⼩说⾥都能看到⼥主是某某富商的千⾦,说来也算是⼤⼩姐,可是却往往被⽗母安排挤破脑袋⽤尽⼼思的想嫁给官家,当然如果能送进皇宫更是最好。

中国古代的四灵神兽玉器小论文

中国古代的四灵神兽玉器小论文

也说关于四灵、四象与四时图1一朋友收藏的汉代白玉浮雕四灵玉牌图2北京中嘉拍卖的青白玉四神螭纹出廓壁图3南阳唐河针织厂汉墓画像石研究之四灵图图4汉代石阙上的四灵图图1为一朋友收藏的汉代白玉浮雕四灵玉牌。

玉牌上方浮雕一龟蛇复合体怪兽(玄武),下方浮雕一凤鸟(朱雀),左侧浮雕一龙(青龙), 右侧浮雕一飞虎(白虎)。

图2为北京中嘉以112万元成交价拍卖的玉器青白玉四神螭纹出廓壁。

玉壁中好部分镂雕一昂头挺胸的立龙;玉壁肉部分上方浮雕一凤鸟(朱雀),下方浮雕一龟蛇复合体怪兽(玄武);左侧浮雕一飞虎(白虎),右侧浮雕一飞龙(青龙)。

图3为南阳唐河针织厂汉墓画像石研究之四灵图。

汉墓画像上方浮雕一凤鸟(朱雀),下方浮雕一龟蛇复合体怪兽(玄武);左侧浮雕一飞龙(青龙),右侧浮雕一飞虎(白虎)。

图4为四川益州发现的汉代四灵图。

石阙上的上方浮雕一凤鸟(朱雀),下方浮雕一龟蛇复合体怪兽(玄武);左侧浮雕一飞龙(青龙),右侧浮雕一飞虎(白虎)。

细心观察两件玉器和两件汉画像石,你会发现玉器上的四灵兽的方位,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

但是,两件画像石上的四灵兽的方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并不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排列。

南阳唐河县针织厂汉墓出土四象图,这张画像石上表现的四灵兽,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却是按着顺时针方向排列的,与以上两件玉器相同。

同为汉代文物,表现的形式却大相径庭。

看起来好像很乱,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其中暗藏某种玄机吗?最近,看了红山文化国际论坛玉文化研究年会的《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中署名叶伟夫、叶芃的论文:《红山文化礼玉美术禷俗析疑——探索牛河梁玉雕所凸现的史前天地与四神观》,即《中国“四神”研究》。

诚如作者自述:“该文是截止目前为止,可能是最系统的专门探研“四神”的文章,亦即是我国对于“四象、四神”等传统造型和纹饰的起源、神化、发展、演进、异化、演绎、升华等进化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北京古狮趣谈

北京古狮趣谈

北京古狮趣谈⽩塔寺的⽩塔,建于元代(1279年),是元⼤都的遗存,⽩塔寺原名“⼤圣寿万安寺”,明代重修后改为“妙应寺”,⼤⽩塔也称为妙应寺⽩塔,是北京地区喇嘛塔之最。

1961年,妙应寺⽩塔成为第⼀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之⼀,⽂物地位⽐较⾼。

在寺内⼤觉宝殿的前⾯,有⼀对⽯狮⼦,这就是本篇博客的主⾓⼉。

这对⼉元代的⽯狮⼦,其实与⽩塔寺没有任何关系,是⼀件搬迁⽽来的⽂物,不仅⽯狮⼦是搬迁来的,⽯狮⼦底下的雕龙须弥座,也是从不同的地⽅搬迁⽽来,与⽯狮⼦也没有任何关系,与⽩塔寺也没关系,⽽现在这些元代的⽯刻⼗分和谐地在⼀起,唯⼀的联系是,它们是元代的古迹。

⽯狮⼦每个朝代都有⾃⼰的特⾊,醉美古中国学堂在千聊⽹组织过免费的讲座,由蔺⽼师讲《中国历代狮⼦特征及演变》,受益匪浅。

之后,⼜听了北京⽯刻艺术博物馆组织的⾦⽯⼤讲堂,由吴梦麟⽼师介绍北京⽯刻艺术馆馆藏和北京地区的⽯刻典故,听得津津有味,因为⼤部分北京的⽥野⽯刻都去过,包括房⼭孔⽔洞内隋代的佛造像和佛经⽯刻,算是⽐较最早的摩崖造像了。

⽽北京地区的⽯狮⼦没有太⽼的,多是明清作品。

与早期历代帝陵和其它地⽅差距很⼤。

仅有的⼏件⽼⽯狮⼦存放在博物馆,品相也很差。

⽐如⽯刻馆内说是史思明墓的唐代⽯狮⼦,体型不⼤,也算是馆藏的宝贝了。

外地精美的⽼⽯狮⼦本⾝很重,很难搬到北京来展览,去年国博举办的秦汉⽂物展,把⼭东博物馆的东汉⽯狮⼦请来了,有幸⼀睹真容。

狮颈部有⾪书铭⽂⼀⾏“洛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狮⼦⼀双”,记载了⼯匠的姓名和籍贯,但没有注明具体年代。

算是最早的狮⼦圆雕作品之⼀。

如果不计佛教作品的狮⼦,不计浮雕作品,门砧⽯作品,只计算⼤型圆雕⽯狮⼦作品,数来数去,现存⽩塔寺的元代塌腰⽯狮⼦,成为我的最爱,专门去⽩塔寺拍了狮⼦的照⽚。

说先元代⽯狮⼦有⼀个别的朝代没有的特征,就是“尊右”的国家礼仪。

根据历史记载,唐、宋、明代是尊左,中间只有元代改为尊右。

以右为上,所以门⼝狮⼦的公母摆放与其它朝代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镂雕双狮,元,长7.3cm,宽5.2cm,厚1.7cm。

清宫旧藏。

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

中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

目前见到的狮类作品多为传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颇有难度,一般研究者以卢沟桥望柱饰狮及故宫断虹桥望柱饰狮的特征为参照来划定北方狮类作品的年代。

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撰稿人:张广文
关键词:
望柱断虹桥镂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