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2讲述
八年级(初二)生物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双山街道办事处旭升学校张景美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行为形成的机制以及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1.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捕获信息,分析处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理解。
行为的成因。
五、教学设计思路一、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动物取食、攻击、防御、繁殖等动物行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视频中出现了动物的哪些行为?他们有什么区别?二、引导分析,激发兴趣1.播放母鸡孵小鸡、小鸟喂小鱼、小羊吃奶、黑猩猩叠箱子摘高处的香蕉、蚯蚓走迷宫、小猩猩模仿成年猩猩获取食物的食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小时碰到妈妈乳头就知道吃奶、家里喂养的小狗听到你的呼唤就会跑过来,杂技团里的猴子会骑车等,加深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理解。
3.你充我补,总结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三、小组合作,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对刻下所做实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你们小组是怎么进行试验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进一步了解学习行为的形成原理及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等。
四、循序渐进,继续探知1.播放映群体生活的动物。
例如,蚂蚁、、狒狒等动物群体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认同社会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特点。
2.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之间通过什么交流信息呢?播放蜜蜂的舞蹈视频,通过对蜜蜂舞蹈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了解动物的语言。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安排在运动的结构的后面。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通过大量图片,探究活动“探究鸡的绕道取食”,再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初步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3、能力目标(1)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2)“探究鸡的绕道取食”的探究活动三、教学方法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和意义。
《动物的行为》 教学设计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动物的不同行为类型,如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
(2)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和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动物行为的视频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行为的类型及其特点。
(2)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教学难点(1)动物行为的意义。
(2)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片段,展示各种动物的活动场景,如狮子捕食、鸟儿筑巢、蜜蜂采蜜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物的行为。
2、讲授新课(30 分钟)(1)动物行为的定义讲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强调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2)动物行为的类型①觅食行为展示狮子捕食、猴子摘果等图片,讲解觅食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即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存和生长发育。
②防御行为播放刺猬缩成一团、乌贼喷墨等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防御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如保护自身免受天敌伤害。
③繁殖行为举例孔雀开屏、鸟类孵卵等,阐述繁殖行为对于物种延续的重要性。
④社群行为以蜜蜂、蚂蚁等社会性动物为例,介绍社群行为中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信息交流。
(3)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结合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知识,讲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机制,如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人类的某些行为与动物行为有相似之处吗?(2)动物的行为是否可以改变?为什么?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第一步:引入动物的行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或视频来引入动物的行为话题。
让学生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激发学生对于动物行为的兴趣。
第二步:介绍动物的基本行为类别老师可以介绍动物的基本行为类别,例如觅食、逃跑、求偶、护理等。
并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行为类别中的典型表现。
第三步:分组观察动物行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作为观察对象,例如猫、狗、鸟类等。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和记录所选动物的行为,包括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
第四步:展示观察结果每个小组可以通过图片、PPT或海报的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观察到的动物行为。
全班一起讨论不同动物的行为特点,以及可能与遗传和环境有关的因素。
第五步:学习动物行为的假设和验证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动物行为的假设,并鼓励他们进行实证研究。
例如,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改变动物的环境条件,观察其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从而验证他们的假设。
第六步:学习动物的学习行为介绍动物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例如条件反射、习惯形成和认知学习等。
通过示范、实践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这些学习行为。
第七步:观察和分析动物学习行为学生再次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动物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
他们可以通过训练动物来展示其学习行为,并记录训练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
第八步:分享观察和分析结果每个小组将他们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分享给全班,并就动物学习行为的特点、方法和应用进行讨论。
可以邀请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来分享他们在动物行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经验。
第九步:总结和评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以及对于动物行为研究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或个人报告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通过以上步骤的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深入了解和认识动物的行为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还能够了解动物学习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动物保护提供基础。
动物行为特征教案二

【教案二】动物行为的交流和协调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间行为交流、协调的方式及意义。
2、认识动物间信号传递的常见方式和分类。
3、获取生态学中关于动物行为交流与协调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行为交流与协调动物间的行为交流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为交流包括视觉、听觉、化学和触觉等方式。
这些并不是完整的交流方式,但是却是较为常用的。
行为协调也有助于确保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一般包括同步行动和相对距离的维持,有时还需要相互配合的快捷反应。
2、动物间信号传递通过一定的方式,动物间能够传递出信号。
信号可以告诉接收者一些信息,如食物信息或危险信息等等。
方式包括化学(分泌物)、声音和视觉等,还有一些特化的结构,如电器感应器和触觉器官等。
信号也能被划分为一些不同的类别。
这取决于其类型、目的和是否特化。
信号可以是指示行为、情绪表现、警告、吸引或导航等等。
信号可以是非特化的,如一个一般性的感官体验(如听觉),也可以是特化的,如声音(警报)或行为(舞蹈)。
3、动物间信号和协调的分类行为分类同步行动:动物间的行动往往是协调同步的,尤其是当它们是群体动物或在繁殖期如果是。
相对距离的维持: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例如河马或大熊猫)中,相对距离一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协调因子。
它确保了相邻个体之间有足够距离,以便避免受到潜在的威胁或过分依赖某些个体。
信号分类1、视觉信号视觉信号可以告知接收者一些关键信息,如体形、颜色和前景等,这些信息通常可以明显地表明该个体对自身生存以及群体生存的适应。
接收者可以通过其表现出来的信息导致行动的变化,或者变得更为主动。
2、听觉信号声音被证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而且受动物们极其重视的,感觉体验。
它是一种可靠的、方便的交流方式,也可以耗费较少的体力。
在许多的鸟类或哺乳动物中,声音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
3、化学信号生物体通过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来向外界传递信号。
化学信号不能直接被接收,而是需要特定的呼吸器官来反应和感知。
《动物的行为》的教学教案

《动物的行为》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各种行为,包括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功能。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动物在同一生理活动中的行为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提高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动物的各种行为及其实例。
(2)学生能运用观察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功能。
2. 教学难点: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动物行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
(2)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其行为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行为。
(2)提问:你们观察过动物的哪些行为?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教材,总结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功能。
(2)引导学生分析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为什么动物会有这些行为?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每组选取一种动物行为,进行案例分析。
4. 展示与评价(1)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2)教师总结:动物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手段。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各种行为,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动物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手段。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关注动物行为,提高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课内所学,观察和记录家中或周围的动物行为。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书籍或文章,增加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动物的行为》教案设计

《动物的行为》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动物的行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动物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及动物行为的种类和适应环境的功能。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行为,并理解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爱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动物行为的种类和适应环境的功能。
2.难点: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行为,理解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贴有不同动物图片的海报、动物行为观察表格、投影仪、幻灯片、音乐播放器、课堂小测验试卷。
四、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知1.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动物行为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
视频内容可以选择有关动物捕食、逃避、攻击、繁殖等行为。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有何作用?Step 2:学习新知1.向学生介绍动物的行为种类:捕食行为、逃避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保护行为等,并解释每种行为在动物生存中的功能。
2.利用海报或投影仪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动物行为。
3.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动物行为,并讨论该行为的功能和适应环境。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环境下的动物行为差异,如沙漠中的动物和森林中的动物的行为有何不同。
Step 3:巩固练习1.教师播放不同种类动物的叫声或音乐,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猜测动物的行为。
2.组织学生填写动物行为观察表格,观察并记录自己周围或学校里的动物行为。
3.学生将填写的观察表格展示给全班,并分享自己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
Step 4: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一个小结。
2.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不同环境下的动物行为,加深对行为与环境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将动物行为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观察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视频观看、图片展示、听音猜动物行为等,提供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动物的行为》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动物的行为》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各种行为,包括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物行为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3. 帮助学生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物的各种行为及行为的意义。
难点: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物行为案例,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行为。
(2)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了解。
(3)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物的行为》。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动物行为的分类。
(2)学生举例说明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动物行为案例,如狼的捕食行为、鸟的迁徙行为等。
(2)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动物行为的意义。
(3)教师点评,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作用。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动物行为对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6. 作业布置(1)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行为。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课后评价教师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3. 动物行为案例库4. 小组合作工具十、教学进度安排第1课时:介绍动物行为及分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2课时: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课后评价六、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6. 探索动物通讯的方式(1)教师展示动物通讯的实例,如孔雀开屏、狗的叫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刘生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授课内容《动物的行为》是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运动与行为第二节,这节教材列举了动物的各种各样的行为类型,如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等等。
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课标要求是能区别动物的先天、后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正确的解决问题。
教材在课后增加了DIY—观察鸡的学习行为,科学.技术.社会,目的是丰富动物行为内容,是教材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
二、学情分析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如大象、蚂蚁等,学生对本节内容会很感兴趣。
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比较高。
2、虽然在初一就已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的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的提出探究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彻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此要注意问题的创设,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三、教学设想通过课堂展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导入对动物行为的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蚂蚁觅食行为的探究过程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动物多姿多彩的行为奥秘,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对动物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相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展开讨论,归纳总结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教学中要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能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2、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和控制变量。
3、尝试编写探究报告。
4、学会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实验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2、社会行为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难点1、动物先天性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2、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分工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3、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教学突破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分析讨论。
归纳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其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蚂蚁的觅食行为》视频学生准备:学生通过多种媒体,如电视、互联网、报刊等搜集与动物行为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引言: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
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教师:动物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引言:下面请大家观察书上动物行为的图片,分析一下按照性质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一、攻击行为(争斗行为)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
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跑。
羚羊的长角原来是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
教师:你能否举出其他攻击行为的例子?教师:对,这些都是动物的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发生在什么动物之间?学生:发生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
教师: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学生: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或生存的领地。
教师: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
(学生会提出诸如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及蛇追人等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则属于捕食行为、防御行为或其他类型的行为。
教师:同种动物个体互相残杀,对那种动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呢?学生齐答:有害。
教师:不完全对。
同种动物争斗的结果,对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失败的个体总是体弱的、年老的或病残的,战胜的个体一定是体强的、健壮的。
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对种群有利。
动物的攻击行为还可以举几个实例:一群蜜蜂中为什么一般只有一个蜂王,怎么做到的呢?最先孵化出来的蜂王用螫针把其他封闭的王台刺破,工蜂发觉后便把里面正在发育的蜂王咬死,扔出蜂箱;青蛙的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在蝌蚪密集的池塘里,有毒的物质积累多了,会抑制其他蝌蚪的生长发育,增加死亡率。
二、防御行为教师:动物除表现出主动的攻击行为外,同时还具有保护自身、防御敌害的行为。
请举几个实例。
学生:雁群休息时,有一两只担任守卫;蜂箱有工蜂守卫;蚁窝有兵蚁守卫;昆虫的假死;母狗护卫小狗等。
教师:动物的防御行为经常发生,容易观察到,请看另外一些实例。
演示挂图:动物的拟态。
(录象)教师:拟态和保护色使动物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
我们学习过乌贼的生活习性,请说一说乌贼的防御行为。
学生:乌贼身体里有墨囊,墨囊里有墨汁,遇到敌害时放出墨汁,周围的海水染黑了,自己可以逃脱。
教师:乌贼的行为像是过去战场上放的烟幕弹。
黄鼬的防御行为是什么呢?学生:黄鼬可放出臭气。
三、觅食行为学生:在农田附近的蚂蚁能够把麦粒等食物贮存在它们的巢穴里,蚁巢在阴湿的地下,不免有的麦粒会发霉或发芽,蚂蚁便把一些变质的麦粒搬到阳光下去晒干,实在不能吃的便不要了。
教师:蚂蚁贮存麦粒的行为多么巧妙,不但会贮存、会晾晒、还会挑捡。
是谁教会它们这样做的呢?学生:没有人教它们,是它们生来就会的。
或答:是遗传的。
教师:不同动物贮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非洲,鬣狗和豺没有贮食行为,捕不到猎物时便吃其他动物剩下的食物。
金钱豹能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高高的大树上,虽然鬣狗、豺等动物看得见,但吃不着。
当金钱豹饥饿时再爬到树上去吃,直到吃光为止。
此外,黄鼬、美洲狮、松鼠和鼠类等动物也有贮食行为。
松鼠最喜吃核桃和松子。
也常把采到的蘑菇挂在树枝上晾晒。
秋季常把大量的食物分散贮藏起来,准备越冬食用,由于过于分散,经常忘记贮藏地点。
在平原,仓鼠、社鼠、家鼠、鼢鼠也都有贮存粮食的行为。
1只大仓鼠秋季通常搬运粮食1—10多公斤,多的可达20公斤,所以鼠类是人类的大敌。
群居生活的蜜蜂所酿的蜜和采集的花粉,大部分也是贮存起来为了过冬用的。
四、繁殖行为教师:每种动物都能进行生殖,通过生殖才能保证种族的延续。
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
高等动物的繁殖行为都非常复杂,如兽类一般包括雌、雄两性个体的识别、占有一定的繁殖空间、求偶的炫耀仪式、交配和育幼等行为。
羚羊在繁殖季节,靠视觉和嗅觉帮助,雄羚羊主动靠近雌羚羊,做出许多平时不表现出来的亲热和爱抚动作,这就是在交配前的互相识别过程。
但不同种的动物,即使相处在一起,也不会表现出爱抚的动作;同种动物在非繁殖期,雌雄之间也不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
有的鸟类繁殖行为也较为复杂,如生活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的园丁鸟雄鸟的占区、筑巢和求偶行为。
繁殖期到来,雄鸟便在林间空地上清理出一块场地,然后衔来树枝插在地上形成一个夹道。
从各处寻来花花绿绿的物品,如叶片、花朵、浆果、卵石、羽毛、蜗牛壳等,有时也会衔来居民丢弃的碎玻璃、瓶盖,甚至梳子、眼镜等杂物散缀其间。
这只雄鸟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庭院”里又唱又跳,吸引雌鸟的注意。
雄园丁鸟有时还会叼起装饰物高举过头或抛向空中,每天还会更换不新鲜的浆果和凋射的花朵。
当雌鸟看得满意了,便会和它成亲。
交尾以后,雌鸟在另一个场所重新筑巢,然后产蛋、育雏。
雄园丁鸟在原来的地方继续招引其他雌鸟。
教师: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一般又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的阶段?一般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及对子代的哺育。
鸟类还有孵蛋阶段。
教师:有的动物单独生活,有的动物集群生活。
集群生活的动物又分为几种类型,有的是一般的群聚,没有首领也没有分工,像蝗虫、带鱼、麻雀等。
有的有首领或有职能的分工,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生活。
学生:一群蜜蜂根据形态和分工的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蜂王只有一个,体形细长,负责产卵;雄蜂少数,身体粗壮,什么工作都不做,一生当中只和蜂王交尾一次;工蜂体型较小,负责采花粉、花蜜、喂养蜂王、雄蜂和幼蜂,筑巢、清理蜂巢、守卫等工作。
白蚁是一类危害很大的昆虫,有的在土中营巢,有的住在木材中。
身体大多白色,以木头为食。
一个巢中一般只有一个蚁王(雄蚁)和一个蚁后(雌蚁),还有工蚁和兵蚁。
工蚁不能生育,颚形状正常,职能是建筑蚁巢、取食和喂养蚁王、蚁后、幼蚁和兵蚁;兵蚁的颚特别发达,善于撕咬,职能是守卫蚁穴,有敌害侵犯时,便张牙舞爪、恫吓敌人。
蚁王的职能是和蚁后交尾,蚁后专门负责产卵。
有一种大白蚁,蚁后的身体畸形发展,腹部大得出奇,长度能达到14厘米,宽度3.5厘米,活像一个盛满卵的皮口袋。
这样的蚁后已经拖不动它的身体,吃的食物全靠工蚁送到面前。
蚁后便不停地吃,不停地产卵,一般一昼夜能产30000个卵。
蚁后产的卵由工蚁搬运开,并加以照料和喂养。
如果蚁王或蚁后意外死亡,蚁群中会出现新的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和雌蚁,继续维持蚁群的生活。
五、节律行为教师:日、月、星球都在运动。
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
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
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
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
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
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教师:以上是动物的昼夜节律。
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