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八年级(初二)生物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八年级(初二)生物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双山街道办事处旭升学校张景美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行为形成的机制以及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1.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捕获信息,分析处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理解。

行为的成因。

五、教学设计思路一、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动物取食、攻击、防御、繁殖等动物行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视频中出现了动物的哪些行为?他们有什么区别?二、引导分析,激发兴趣1.播放母鸡孵小鸡、小鸟喂小鱼、小羊吃奶、黑猩猩叠箱子摘高处的香蕉、蚯蚓走迷宫、小猩猩模仿成年猩猩获取食物的食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小时碰到妈妈乳头就知道吃奶、家里喂养的小狗听到你的呼唤就会跑过来,杂技团里的猴子会骑车等,加深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理解。

3.你充我补,总结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三、小组合作,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对刻下所做实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你们小组是怎么进行试验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进一步了解学习行为的形成原理及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等。

四、循序渐进,继续探知1.播放映群体生活的动物。

例如,蚂蚁、、狒狒等动物群体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认同社会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特点。

2.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营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之间通过什么交流信息呢?播放蜜蜂的舞蹈视频,通过对蜜蜂舞蹈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了解动物的语言。

《动物的行为》 教学设计

《动物的行为》 教学设计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动物的不同行为类型,如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

(2)理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和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动物行为的视频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行为的类型及其特点。

(2)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2、教学难点(1)动物行为的意义。

(2)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片段,展示各种动物的活动场景,如狮子捕食、鸟儿筑巢、蜜蜂采蜜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物的行为。

2、讲授新课(30 分钟)(1)动物行为的定义讲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强调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2)动物行为的类型①觅食行为展示狮子捕食、猴子摘果等图片,讲解觅食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即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存和生长发育。

②防御行为播放刺猬缩成一团、乌贼喷墨等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防御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如保护自身免受天敌伤害。

③繁殖行为举例孔雀开屏、鸟类孵卵等,阐述繁殖行为对于物种延续的重要性。

④社群行为以蜜蜂、蚂蚁等社会性动物为例,介绍社群行为中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信息交流。

(3)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结合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知识,讲解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机制,如激素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作用。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人类的某些行为与动物行为有相似之处吗?(2)动物的行为是否可以改变?为什么?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初中生物教案动物的行为

初中生物教案动物的行为

初中生物教案动物的行为【教学目标】1. 知道动物的行为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2. 了解动物的行为包括捕食、逃避、保护自己、求偶等方面;3. 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并能提出相关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重点】1. 动物的行为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2. 动物的行为包括捕食、逃避、保护自己、求偶等方面。

【教学难点】1. 观察和分析动物的行为;2. 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1. 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实验器材:玻璃缸、水生动物、食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下问题:生物体会根据什么来适应环境?请举例说明。

二、展示教师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特点,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学习1. 介绍动物的行为:包括捕食、逃避、保护自己、求偶等方面;2.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展示的动物图片或视频资料,讨论不同动物的行为之间的异同点。

四、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生动物的各种行为,了解动物的适应性;2. 实验步骤:(1)将水生动物放入玻璃缸中;(2)观察水生动物的捕食、逃避、保护自己、求偶等行为;(3)记录观察结果,并提出相关假设;(4)根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

【教学延伸】1. 请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动物的行为,并分析结果;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课堂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总结动物的行为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并请学生遵守观察动物时的行为规范。

【布置作业】观察家中宠物或周围的动物,记录它们的行为特点及可能的原因。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行为适应性。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包含以下内容:1. 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行为的定义•基于行为的分类方式•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2. 动物的行为•无脊椎动物的行为•脊椎动物的行为•哺乳动物母亲与幼崽的关系3. 视觉和听觉•动物的视觉和听觉•翼手目动物的声音和视觉能力•雷电时动物的反应4. 动物的心理•动物的情感•动物的心理健康•人类对动物的判断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行为的分类方式和表现。

2.掌握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行为特点。

3.了解动物的视觉和听觉能力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4.了解动物的情感和心理,提高对动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教学手段•PPT课件•实验材料•教学视频实施方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2.基于行为的分类方式。

3.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教学方法:1.讲授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方式。

2.整合学生对不同环境中动物行为变化的观察结果,探讨行为表现的原因。

3.以察觉母乳的小鼠实验为例介绍实验方法和结果,评价不同环境下动物行为的影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无脊椎动物的行为。

2.脊椎动物的行为。

3.哺乳动物母亲与幼崽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讲授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行为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哺乳动物母亲与幼崽的关系,了解母乳喂养在体现的母子互动以及发育上的巨大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动物的视觉和听觉。

2.翼手目动物的声音和视觉能力。

3.雷电时动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1.讲授动物的视觉和听觉能力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猫咪在不同声音下的反应,了解动物对声音的反应。

3.了解雷电时动物表现的恐惧和紧张。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动物的情感。

2.动物的心理健康。

3.人类对动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动物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2.分析动物被关在小笼子、遭受虐待等环境下引起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
2. 了解动物的一些常见行为及其功能;
3. 能够描述和解释一些常见动物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
2. 动物的一些常见行为及其功能。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动物行为资料图片;
3. 课堂小组讨论资料。

四、教学步骤:
1.引入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过动物的行为吗?能够说出一些动物的行为特点吗?(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并观察周围的动物行为,引出动物的行为。

2.学习
(1)教师展示PPT,介绍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如寻找食物、逃避危险、繁殖等。

(2)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动物的一些常见行为及其功能。

3.讨论
(1)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常见的动物,描述其一种行为,并解释其功能。

(2)每组学生依次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探讨和交流。

4.总结
(1)教师总结全班讨论的结果,强调不同动物的行为方式和功能各有不同。

(2)鼓励学生多观察动物行为,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动物有很多种不同的行为,每种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

六、课后作业:
观察周围的动物行为,写一份观察记录,并加入一些你自己的思考。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17.2《动物的行为》教案1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17.2《动物的行为》教案1
2、有一只美国云雀,正在哺育的雏鸟不见了,发现鱼池里有一个张开的大口,便把小虫送入这个口中。其实这是1条偶然浮出水面的金龟。当金鱼再次浮出水面,云雀又喂它1条虫,这样一直连续喂了好几个星期。
请阅读课文,然后对这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后天行为
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可以说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一般规律是,动物越高等,后天性行为越复杂,在动物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1.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
2.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三、教学难点:
后天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四、资料准备:
课本,双色笔
五、学习过程:
环节一:提前准备好有关动物行为的图片如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等用课件播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动物的行为。
二者关系
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先天性行为很难形成学习行为
由此可见:1﹑任何一种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与遗传物质有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中正确这些动物的行为。
环节三: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总结动物行为的三个特点;
意义:人类在大自然中接触最早的事物之一就是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为了充饥而捉虫、打猎、捕鱼;为了防身而躲避和出击,后来发展到驯化和饲养。人类从古至今,无时不在观察、了解动物的行为。经过长期地认识和了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动物行为的知识。
设计意图:点入主题;
环节二:动物行为的类型
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分为,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动物行为的学习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动物行为的分类、产生原因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奥秘。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分类及特点,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培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动物行为的能力。
3.掌握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动物行为与生存、繁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规。
-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如鸟类筑巢、蝴蝶迁徙、猴子互相梳理毛发等。通过观察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动物行为的多样性。随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引导他们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即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个体和种群发展的活动。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社交行为等。针对每种行为类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初二生物第十七章 动物的行为教案

初二生物第十七章 动物的行为教案

初二生物第十七章动物的行为教案第十七章动物的行为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操。

2.通过对动物现象与行为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解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通过对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启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举例说出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2. 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难点:1.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2. 动物后天性行为的意义。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整理宠物观察日记。

2.记录动物行为的精彩瞬间或片断。

收集其他相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1.提前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2.准备教学所需课件。

〖计划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及分析】一. 导入新课:播放动物行为的课件资料同时提出问题,使学生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带着兴奋和思考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二. 新课: 17.2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一)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活动一:小组展示观察日记,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

并给以评价。

活动二: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老师的课件上资料以抢答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活动后讨论归纳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特点。

(二)动物行为和生理基础活动三:播放鲸和海豚的表演,提醒大家注意驯兽员奖励动物的喂食动作。

想想小狗做算术与小学生做算术的不同所在。

活动四:教师通过资料分析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oughts on Teaching Design of "Animal Behavio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刘恩山教授讲到:这部分知识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直接和间接的相关。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与动物建立更好的关系上起到很好作用。

从学科知识教育来说,动物行为的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动物行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要求。

一是要求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二是能够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这是两个具体要求。

学情分析: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

设计依据:动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
很容易吸引学生,但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

因此教学中要以此为主线,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这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放《动物世界》节目精彩的片段,请同学们举例所看到、想到的动物行为。

二、利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的学习:
1、自主学习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的分类和区别
投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师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区分出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并根据这些动物行为的分类,找出其分类依据,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结论。

分析先天性行为:在学习先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
2、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
3、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好吗?
4、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5、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6、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
8、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7、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分析后天行为:
在学习后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如果你是训兽员怎样使动物听你的话进行各种表演的?
2、如果你家养了一条小狗,请你设计一种训练方法,让它一听到你的呼叫就跑过来?又如:
3、黑猩猩钓取食物、大山雀喝牛奶是先天性还是后天学习行为?
4、比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学习行为,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10、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5、、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6、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通过对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巩固了已有的知识
和技能,
巩固分析:展图1、2:(孔雀开屏、育雏);展图3:(黑猩猩利用木箱登高取香蕉过程);展图4:(老鼠走迷宫)
2、动物社会行为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3.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4.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5.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你知道那些动物的交流方式?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学生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四、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只有在应用的时候,知识才是有价值。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