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十大名碑
书法室书法作品简介

1、楷书、魏碑北魏《高猛墓志》,1948年春出土于洛阳市东北马坡村西南尖冢内,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
正光四年(523年)十一月二日葬。
高猛是北魏皇家的驸马,其志石于1948年同其妻元瑛墓志同时出土出洛北邙山,藏于洛阳古代艺术馆。
现移藏洛阳博物馆中。
《元瑛墓志》,又名《长乐公主元瑛墓志》、《高猛妻元瑛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刊刻。
1948年同其夫高猛墓志同时出土出洛北邙山,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
为洛阳出土的世俗墓志,书法较之洛阳龙门摩墓书法工整细腻,秀润严谨,略带隶意,大体属于从隶到楷过渡性的“魏碑体”书体。
2、楷书唐楷倪宽赞《褚遂良倪宽赞》褚遂良,字登善,杭钱塘人。
为初唐四家之一。
褚博涉文史,精于楷法,尤工隶书,行学二王,楷师欧、虞,太宗时经魏徵推荐即召为侍书,出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命他鉴定真伪,故其书能深得右军书法三昧,并能自成家法,书风疏瘦劲炼,微杂隶意,显得古雅绝俗,《唐人书评》谓其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其实他早年写的楷书如〈孟法师碑〉尚刻意欧字并参以分隶法,显得方劲古拙,至晚年后渐自成风貌,清腴遒劲,极富姿态,如〈雁塔圣教序〉即其代表之作。
《褚遂良倪宽赞》传为褚遂良所书,书后未记载所书时年月,但据赵孟坚跋云当为晚年之作,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细观此书笔力遒劲,点画挺拔,轻重分明,画之中截,纯以中锋提运,故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而画之两边不光而毛,极富质感,有虽瘦而实腴,似癯而实清之妙。
其结字横势多平,并微杂隶意,极其端庄温雅,赵孟坚跋云:"褚书《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撄之。
"更为可喜的是此赞为墨迹,为我们研究褚楷用笔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初学者若能以此赞入手,继则可临《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以深入堂奥,自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3、隶书:《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学鼎盛的唐代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
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
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渊之次子,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
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
《唐朝叙书录》说:“(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
”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唐代帝王善书者除唐太宗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
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
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公元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楷书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温彦博碑》等。
九成宫碑

九成宫碑- 简介九成宫碑(Stele in the Jiucheng Palace)是中国唐代著名碑刻。
全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 0.93米,厚 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洵76岁书。
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风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
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
清初高氏重新装裱。
后归张明善所有。
文字为 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唐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县)人,青年时曾为道士,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臣,以直谏知名,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卒溢文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醴泉铭》的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仕隋为太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工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人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中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到底是哪三绝?

中国十大著名的“三绝碑”——到底是哪三绝?中国有十大著名的“三绝碑”,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或因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为世人所景仰而入“三绝碑”之列。
这十块“三绝碑”是: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柳子庙《苏轼荔子碑》、山东《潍坊新修城隍庙碑》、福建泉州《万安桥记大字碑》、河南许昌《上尊号与受禅碑》、湖南郴州《苏仙岭三绝碑》、湖南祁阳《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开善寺《宝志公像赞诗碑》、陕西高陵《李晟墓碑》、河南郑州《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
河南许昌《上尊号与受禅碑》河南许昌《上尊号与受禅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均位于许昌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
《受禅表》碑,高322厘米、宽102厘米、厚28厘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
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厘米、宽102厘米、厚32厘米,圭形,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
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
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
汉献帝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
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四十六人职名。
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八分隶书,高碑方正,谓之“三绝”,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
四川成都《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其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右侧,碑身及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下有碑座。
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
碑文共22行,每行约50字,楷书。
此碑于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始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书,当时蜀中名匠鲁建刻字。
楷书 十大 帖

楷书十大帖一、《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之冠”。
该帖字体严谨,笔力刚劲,深受历代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通过学习《九成宫醴泉铭》,可以深入了解楷书的结构与笔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二、《颜勤礼碑》《颜勤礼碑》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代表作品之一,风格雄浑豪放,笔力雄健。
该帖既有传统的笔法,又富有创新精神,是学习楷书不可或缺的范本之一。
通过学习《颜勤礼碑》,可以领略颜真卿独特的书法风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书法审美观。
三、《多宝塔碑》《多宝塔碑》是唐代书法家徐浩的楷书代表作,以工整端庄、清丽秀逸而著名。
该帖字迹清晰,笔法规范,是初学者学习楷书的好教材。
通过学习《多宝塔碑》,可以掌握楷书的规范与技巧,为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宋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代表作品之一,以瘦硬挺拔、骨力遒劲而著称。
该帖字形端正,结构严谨,是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通过学习《玄秘塔碑》,可以深入了解楷书的韵味与魅力,提高自己的书法表现力。
五、《赵孟頫洛神赋》《赵孟頫洛神赋》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婉约秀逸、清新俊美而著名。
该帖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人气息,是学习楷书和行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通过学习《赵孟頫洛神赋》,可以深入了解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与特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六、《黄庭经》《黄庭经》是魏晋时期的重要道家经典之一,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楷书作品。
该帖字体端正,笔法严谨,是学习楷书和道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学习《黄庭经》,可以深入了解道家文化与思想,同时提高自己的楷书书写技巧。
七、《钟绍京灵飞经》《钟绍京灵飞经》是唐代书法家钟绍京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工整秀丽、流畅自然而著名。
该帖既有传统的笔法,又富有个性化之美,是学习楷书和行书的经典范本之一。
通过学习《钟绍京灵飞经》,可以深入了解钟绍京的书法风格与特点,同时提高自己的书法审美能力。
古代初唐四大书法家作品

古代初唐四大书法家作品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询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是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影响巨大的四大书法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初唐四大书法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初唐四大书法家初唐四大书家指的是唐朝初年的四大文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
这四个人是军事书画名家,书法上称“欧虞褚薛”四大家。
欧阳询经历了隋和初唐两个时期,他的书法用笔劲险峭拔,神气外露,杂有北方书法遗留下来的痕迹;虞世南也是由隋入唐的元老,他的书法用笔比“欧体”平和,在刚健中流露柔润、婀娜的姿态,是内刚而外柔;褚遂良的书法以继承传统为基本特点,学习王羲之和欧、虞二体,用笔以柔婉、流美为主;薛稷吸取欧、虞、褚的长处,形成瘦劲的“薛体”。
总的来说,初唐书法由于唐太宗的倡导,基本上是在王羲之书法的笼罩之下,重视法度,遵守前人书法的种种规矩,涌现出了以“欧、虞、褚、薛”为代表的四大书法大家。
欧阳询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祖父欧阳渊有旧,武德四年(621)降唐,官至给事中、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
父亲欧阳纥继承爵位,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后据广州起兵叛陈,兵败而死。
欧阳询幸免于难,为著名文学家江总所收养。
隋开皇九年(589),随江总入隋,客居长安,官太常博士。
与唐高祖李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贞观十五年(641)去世,终年85岁。
欧阳询传世作品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行书《卜商读书帖》和《仲尼梦奠帖》。
《卜商读书帖》为纸本墨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点画遒丽而险劲,蕴含一股猛锐之气。
《仲尼梦奠帖》也是纸本墨迹,为欧阳询晚年作品,现藏辽宁博物院。
欧阳询十大书法代表作欧阳询最著名的书法欧阳询书法作品大全→MAIGOO生活榜

欧阳询十大书法代表作欧阳询最著名的书法欧阳询书法作品大全→MAIGOO生活榜1、《九成宫醴泉铭》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醴泉铭》是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为欧阳询晚年大成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此楷书碑帖约1200字,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现收藏于宝鸡市麟游县碑亭景区。
【详细>>】2、《张翰思鲈帖》天下第七行书《张翰思鲈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行书代表作,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七行书”,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贴纵25.1厘米,横31.7厘米,共98字,内容记叙晋人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故事。
通篇笔墨厚重,锋棱稍差;章法注重行气的贯通,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字距较小,行距较大,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给人以清新整饬之感。
【详细>>】3、《仲尼梦奠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行书成就的巅峰之作,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帖纵25.5cm,横33.6cm,释文以“仲尼梦奠”开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通篇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诚属稀世之珍。
【详细>>】4、《皇甫诞碑》《皇甫诞碑》是欧阳询非常有名的楷书书法作品,碑文共28行,行59字,可惜在明代已断为两截,损数十字,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书法用笔、结体及字形具有北齐风格,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
书家有评:“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详细>>】5、《化度寺碑》《化度寺碑》镌于唐贞观五年,由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共三十五行,每行三十三字,是欧阳询楷书代表之作。
硬笔临帖之三一三欧阳询《皇甫君碑》

硬笔临帖之三一三欧阳询《皇甫君碑》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
释文: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于制宁制。
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忠臣彰於赴难。
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旌常,岂若衅起萧墙,祸生蕃翰,强逾七国,势重三监,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於后叶,抗名节於当时者,见之弘义明公矣。
君讳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也。
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里,司徒胙土於耏门,是以车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勋德,铭功卫鼎,腾美晋锺,盛族冠於国高,华宗迈於栾却,备在史牒,可略言焉。
曾祖重华,使持节龙骧将军梁州剌史。
润木晖山,方重价於赵璧;媚川照阙,曜奇采於随珠。
祖和,雍州赞治,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胶、泾二州刺史。
高衢将骋,遽夭追风之足;扶摇始搏,早坠垂天之羽父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长乐恭侯。
横剑梐互,威重冠军;析瑞蕃条,声高渤海。
公量包申伯,禀嵩山之秀气;材兼萧相,降昴纬之淑精。
据德依仁,居贞体道。
含章表质,讵待变於朱蓝;恭孝为基,宁取训於桥梓。
锋犀象,百练挺於昆吾;翼掩鸳鸿,九万奋於溟海。
博韬骨产,文瞻卿云,孝穷温情之方,忠尽匡救之道。
同何充之器局,被重晋君;类荀攸之宏图,见知魏主。
斯故冗罗众艺,囊括群英者也。
起家除周毕王府长史,荣名蕃牧,则位重首寮;袨服睢阳,则誉光上客。
既而苍精委驭,炎运启图,作贰边服,实资令望,授广州长史。
悦近来远,变轻訬於雕题;伐叛怀柔,渐淳化於缓耳。
蜀王地处维城,寄深磐石,建玉垒,作镇铜梁,妙择奇才,以为僚佐,授公益州总管府司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出十个碑帖的名称并作简单介绍
一、欧阳询化度寺碑
《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唐五年立。
欧阳询书。
用笔瘦劲刚猛,结体内敛修长,法度森严。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敦煌石室曾发现唐拓本,为法国人伯希和携往国外,分存于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
近年敦煌石室,发现一个残本,存236字,摹拓颇精彩。
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今陕西麟游县)。
魏徵撰文,。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宫醴泉铭”碑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镌立于陕西麟游九成宫醴泉铭原碑宫,现位于麟游县杜水之阳九成宫遗址,建有碑亭,现为中国国宝级文物。
碑高米,厚米,上宽米,下宽米,碑料为石灰石。
碑身、碑首连成一体,碑座已破损,碑首有六龙盘绕,碑身阳面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
正文24行,满行50字(由于原碑在宋以碑座破损,最后一行字已完全不可见,故有满行49字的误传)。
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唐碑,正书,撰并书。
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原本称《东观帖》,明代曾收藏,后辗转入清内府。
其间曾为所得,董其昌大为赞扬。
书此碑成,以进呈,太宗把所佩右军将军会稽内史黄银印赐给虞世南。
亲笔写的,宋时曾刻入《群玉堂帖》,已佚。
武周三年(703),命相王重刻.正书三十五行。
行六十四字。
额“孔子庙堂之碑”六字,为所书。
重刻之石今亦不传。
此碑书法俊朗圆腴,端雅静穆。
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
此碑刻成之后,“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清《大瓢偶笔》)。
四、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五、薛稷信行禅师碑
唐代正书碑刻。
薛稷书。
神龙二年八月立。
原石久佚。
传世本为清代何绍基藏一剪裱本,册尾残缺,存一千八百余字。
碑帖书法挺劲
犀利、娟秀华润。
此册原为南宋贾似道所藏,帖内钤有其收藏印记。
册后有清代王铎、何绍基、吴荣光等人题记。
原本已流入日本。
有正书局、神州国光社影印何绍基藏本行世。
六、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唐龙朔三年(663)镌立,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是的代表佳作。
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
此碑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但锋芒棱角太露,这既促成了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方面的局限,即“少含蓄之趣”()。
清称此碑“险劲横铁,往生育突过乃翁”。
故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楷书点事谨严清劲、结字雅正、取势多端的特点,又要防止其用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分扁平倾倒等问题。
七、张旭郎官石记序
亦称《郎官石柱记》。
唐代正书碑刻。
张旭书。
开元二十九年立于长安。
原石久佚,传世皆重刻本。
张旭草书纵放奇宕,而此序楷势精劲凝重,法度森严,雍容闲雅兼而有之,是张旭存世的唯一楷书作品。
有影印本行世。
八、颜真卿多宝塔碑
碑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是唐代的书法家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九、颜真卿颜勤礼碑
此碑全称《唐故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
颜勤礼乃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中曾有记载,但清《》等书却未着录,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
其后“故”字下泐。
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十、柳公权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撰文,柳公权书。
碑文记录了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此碑由承旨崔铉撰文,学士判院事柳公权书写,更增添了此碑的艺术价值。
柳公
权书写的碑文,其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碑刻工精良,拓本与真迹无异,故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
《神策军碑》为楷书
2、你目前所学的字帖是属于“碑”还是属于“帖”,通过查资料
了解写出五个关于描述此字帖风格、用笔的词语。
答:我学的字帖是属于“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结体宽博,布白较匀整,字型稍方,端庄平稳,正气饱满。